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右手陶碗种菖蒲,左手陶碗漂茶叶,菖蒲是沟边亲手挖的,茶叶是山上自己采的,陶瓷有200多年历史,是从倒塌的老房子里捡来的。
翁鹤亮给小院取名“宁静小院”。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或许每个中国人都读过陶渊明的田园诗,都会被那种悠闲雅致的生活打动,那场景就如国画泼墨写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田园逸兴。很幸运,他活在农耕社会,能睁惺忪睡眼,看牧童黄牛;饮山村黄酒,做田园诗人。
雅致的园林生活,是否只是一枕黄粱?
“生活不分城市乡村,只在乎你想不想慢,敢不敢停,心安之处皆园林。”大叔左右手各端着一只陶碗气定神闲—右手陶碗种菖蒲,左手陶碗漂茶叶,菖蒲是沟边亲手挖的,茶叶是山上自己采的,陶瓷有200多年历史,是从倒塌的老房子里捡来的。
大叔名叫翁鹤亮,他的人生以40岁分界:40岁前,为钱疯狂,初中辍学,白手起家,做过15种职业终成土豪。40岁那年,事业蒸蒸日上时选择人生暂停,闹市筑小院,古董做盆景,3万块老瓷片贴墙,散尽家财,成拾荒疯子。
人的生活转折有很多种可能,有的因生了娃,受了挫,信了佛。翁鹤亮的人生转变是因为一盆草。
那是十年前,他为了生意每天都很晚回家,回家后又觉得烦躁无比。
翁鹤亮在小院里铺满收来的石磨。石磨每转一圈就是一个轮回。一个绅士的养成要三代人时间,但要毁坏却在朝夕之间。通过自己二十年的奋斗,家族较之以前恢复了七七八八。但在精神层面却和父辈时相去甚远。
从那以后,翁鹤亮开始疯狂收藏各种老物件:各地织手工布的梭子收了8000多把,每一把梭子上背后都有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形状各异的糕模收了500多把,研究这些糕模可以写一本《糕模上的中国》;各个时期各个窑口的瓷4000多件,在家里开了个瓷器博物馆。
各种不受收藏家待见的老物件,装满了几个仓库。藏友们说他是疯子,是捡破烂的。翁鹤亮觉得这称呼信达雅,从此便以“拾荒疯子”自居。
自开始建小院、“捡破烂”后,翁鹤亮每年有一百天的时间,早上4点就起床,四处奔波。这样的生活比做生意时累很多,但也充实得多。
别人收瓷片,只要完整的,但翁鹤亮却对碎瓷片情有独钟,各式各样的老瓷片,收了170多袋,每袋50多斤。家里没地方放了,就把它贴成两面墙。一面墙全用破碗底,他把这面墙叫“人生的句号”:每只碗就像一个人,每个人最后都要画上句号。我们活着是为什么?画上句号时能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一面墙全用破碗边,他把这面墙叫“千年呼唤”:别以为这些瓷片是死的,他们就像钱塘江的波浪,钱塘江大潮不言,坐看世事变迁。
两面墙贴了两个半月,用去了3万块老瓷片。老婆逢人就说:“我老公发神经,把3万把凶器贴墙上!”“老瓷片从来不伤害人,几百、几千年的时光,它们已变得很成熟了,只会滋养身心,这两面墙就是我的《二十四史》,看着它们能洞悉世间风云变幻。”翁鹤亮说。
在自己家里建了宁静小院后,翁鹤亮另一个潘多拉魔盒被打开了,喜欢小院,那小院也建几处吧。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院。
年轻时做过十几个行业,开过七八家公司,多年前曾在杭州九堡买了块地,正好有一块边角地荒废,围墙被办证牛皮癣占领,那就再加一道墙围成个小院。打地基不请泥瓦匠,泥瓦匠是自己的老本行;运土方不请农民工,自己就是泥脚子出身;家具当然不去家具市场,做木工是自己发家致富的本领。一个人花了一年时间,第二个小院建起来了。
翁鹤亮给其取名静幽小院。静幽小院名不副实:墙外车马喧,墙上牛皮癣。翁鹤亮说:心远地自偏。
从静幽小院开始,翁鹤亮希望自己的小院,成为自己收集“破烂”的再利用试验田:曾在梳妆台前梳妆的女子,已不知何处去,就让野草们爬上梳妆台打扮自己;家庭变得越来越小,再也没有人家用这么大的木桶盛饭,那就用来繁衍多子的花草;在乡下收破烂,吃过老乡家的嫩葫芦觉得味好,买来老葫芦挂在小院中,铭记乡野的味道;青花瓷被人摔破了,你自己可不能破罐子破摔,你要相信你是最美的,要耐心等最懂你的人来发现;腐朽的木头,当柴火烧都没人要,捡回来浇水、培土、撒草种,一年后朽木成为了“绿如意”……
身在城市真的如“身在樊笼里”?一截朽木你用心照顾,它就会还你一个自然。再小的空间,都可以自由自在。再贫瘠的土壤,都可以蓬勃生长。园林不应该是一处固定的风景,应该像只装满土壤的竹篮,放下花草就可以生根发芽。人心就是竹篮,园林就是盛开在心里的花,理想的生活不会自己抵达,必须用自己的汗水浇灌才能开花。
很多人说翁鹤亮是只石敢当,守着小院成一统,不管世事与春秋。
我说:老翁你像苏东坡诗中的渔父—渔父醉,蓑衣舞,醉里却寻归路。众人皆醒你独醉,醉酒的状态能持久么?
“为什么不能持久啊?我们杭州有一种人叫磨箍,他们从不甩别人的看法,一辈子为自己钟爱的事业醉生梦死。”在小院里忙碌了一整天,翁鹤亮摘了根小院的丝瓜回家做晚饭—他还是杭邦菜老磨箍,能做二十碗不重样。
在我们结束杭州的采访后,翁鹤亮又一个人开始了三号小院—“手工的院落”的建设。拾荒二十年,建小院十载,翁鹤亮决定把收藏中数以万计的民艺作品和小院结合起来。就像背孩子的竹背篓,没人用背篓背孩子了,背篓就被抛弃了,要让现代人重新用背篓背孩子不现实,那就用来种花,竹背篓就成为一座流动的小院。
无论是民艺还是小院,抑或我们追求的想象中的生活,其实谁都可以把生活过成你想象中的样子。只在于你敢不敢想,愿不愿断,疯不疯狂。
翁鹤亮给小院取名“宁静小院”。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或许每个中国人都读过陶渊明的田园诗,都会被那种悠闲雅致的生活打动,那场景就如国画泼墨写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田园逸兴。很幸运,他活在农耕社会,能睁惺忪睡眼,看牧童黄牛;饮山村黄酒,做田园诗人。
雅致的园林生活,是否只是一枕黄粱?
“生活不分城市乡村,只在乎你想不想慢,敢不敢停,心安之处皆园林。”大叔左右手各端着一只陶碗气定神闲—右手陶碗种菖蒲,左手陶碗漂茶叶,菖蒲是沟边亲手挖的,茶叶是山上自己采的,陶瓷有200多年历史,是从倒塌的老房子里捡来的。
大叔名叫翁鹤亮,他的人生以40岁分界:40岁前,为钱疯狂,初中辍学,白手起家,做过15种职业终成土豪。40岁那年,事业蒸蒸日上时选择人生暂停,闹市筑小院,古董做盆景,3万块老瓷片贴墙,散尽家财,成拾荒疯子。
看它长叶开花
人的生活转折有很多种可能,有的因生了娃,受了挫,信了佛。翁鹤亮的人生转变是因为一盆草。
那是十年前,他为了生意每天都很晚回家,回家后又觉得烦躁无比。
翁鹤亮在小院里铺满收来的石磨。石磨每转一圈就是一个轮回。一个绅士的养成要三代人时间,但要毁坏却在朝夕之间。通过自己二十年的奋斗,家族较之以前恢复了七七八八。但在精神层面却和父辈时相去甚远。
从那以后,翁鹤亮开始疯狂收藏各种老物件:各地织手工布的梭子收了8000多把,每一把梭子上背后都有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形状各异的糕模收了500多把,研究这些糕模可以写一本《糕模上的中国》;各个时期各个窑口的瓷4000多件,在家里开了个瓷器博物馆。
各种不受收藏家待见的老物件,装满了几个仓库。藏友们说他是疯子,是捡破烂的。翁鹤亮觉得这称呼信达雅,从此便以“拾荒疯子”自居。
自开始建小院、“捡破烂”后,翁鹤亮每年有一百天的时间,早上4点就起床,四处奔波。这样的生活比做生意时累很多,但也充实得多。
别人收瓷片,只要完整的,但翁鹤亮却对碎瓷片情有独钟,各式各样的老瓷片,收了170多袋,每袋50多斤。家里没地方放了,就把它贴成两面墙。一面墙全用破碗底,他把这面墙叫“人生的句号”:每只碗就像一个人,每个人最后都要画上句号。我们活着是为什么?画上句号时能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一面墙全用破碗边,他把这面墙叫“千年呼唤”:别以为这些瓷片是死的,他们就像钱塘江的波浪,钱塘江大潮不言,坐看世事变迁。
两面墙贴了两个半月,用去了3万块老瓷片。老婆逢人就说:“我老公发神经,把3万把凶器贴墙上!”“老瓷片从来不伤害人,几百、几千年的时光,它们已变得很成熟了,只会滋养身心,这两面墙就是我的《二十四史》,看着它们能洞悉世间风云变幻。”翁鹤亮说。
心远地自偏
在自己家里建了宁静小院后,翁鹤亮另一个潘多拉魔盒被打开了,喜欢小院,那小院也建几处吧。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院。
年轻时做过十几个行业,开过七八家公司,多年前曾在杭州九堡买了块地,正好有一块边角地荒废,围墙被办证牛皮癣占领,那就再加一道墙围成个小院。打地基不请泥瓦匠,泥瓦匠是自己的老本行;运土方不请农民工,自己就是泥脚子出身;家具当然不去家具市场,做木工是自己发家致富的本领。一个人花了一年时间,第二个小院建起来了。
翁鹤亮给其取名静幽小院。静幽小院名不副实:墙外车马喧,墙上牛皮癣。翁鹤亮说:心远地自偏。
从静幽小院开始,翁鹤亮希望自己的小院,成为自己收集“破烂”的再利用试验田:曾在梳妆台前梳妆的女子,已不知何处去,就让野草们爬上梳妆台打扮自己;家庭变得越来越小,再也没有人家用这么大的木桶盛饭,那就用来繁衍多子的花草;在乡下收破烂,吃过老乡家的嫩葫芦觉得味好,买来老葫芦挂在小院中,铭记乡野的味道;青花瓷被人摔破了,你自己可不能破罐子破摔,你要相信你是最美的,要耐心等最懂你的人来发现;腐朽的木头,当柴火烧都没人要,捡回来浇水、培土、撒草种,一年后朽木成为了“绿如意”……
理想的生活不会自己抵达
身在城市真的如“身在樊笼里”?一截朽木你用心照顾,它就会还你一个自然。再小的空间,都可以自由自在。再贫瘠的土壤,都可以蓬勃生长。园林不应该是一处固定的风景,应该像只装满土壤的竹篮,放下花草就可以生根发芽。人心就是竹篮,园林就是盛开在心里的花,理想的生活不会自己抵达,必须用自己的汗水浇灌才能开花。
很多人说翁鹤亮是只石敢当,守着小院成一统,不管世事与春秋。
我说:老翁你像苏东坡诗中的渔父—渔父醉,蓑衣舞,醉里却寻归路。众人皆醒你独醉,醉酒的状态能持久么?
“为什么不能持久啊?我们杭州有一种人叫磨箍,他们从不甩别人的看法,一辈子为自己钟爱的事业醉生梦死。”在小院里忙碌了一整天,翁鹤亮摘了根小院的丝瓜回家做晚饭—他还是杭邦菜老磨箍,能做二十碗不重样。
在我们结束杭州的采访后,翁鹤亮又一个人开始了三号小院—“手工的院落”的建设。拾荒二十年,建小院十载,翁鹤亮决定把收藏中数以万计的民艺作品和小院结合起来。就像背孩子的竹背篓,没人用背篓背孩子了,背篓就被抛弃了,要让现代人重新用背篓背孩子不现实,那就用来种花,竹背篓就成为一座流动的小院。
无论是民艺还是小院,抑或我们追求的想象中的生活,其实谁都可以把生活过成你想象中的样子。只在于你敢不敢想,愿不愿断,疯不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