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kjhgf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是建造高楼大厦的有力保证,没有坚实的基础,就没有高屋建瓴的建筑物。同样的道理,没有a、e、o和1、2、3的咿呀学语,就没有硕士和博士。所以说,小学是人才发展的摇篮。当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孩子从母亲的襁褓里长大后,直到走进教室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一步一步地走向知识的海洋,在他们前进的过程中,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育,老师在他们的学习初期能否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对将来他们能否成为创新人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下面就本人多年的教学体会,试从数学的角度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看法,敬请同行赐教。
  
  一、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
  
  在原来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总是主动地“讲”、学生却是被动地“听”。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的思维被压抑,想象被扼杀,创新被阻拦,智慧被抑制。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都是唯书是理,无书而不立。因此,必须加强教育改革,从幼儿教学时期开始,教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中,首先,必须改变老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改变 “概念——定理——例题——练习”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自由,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积极思考和思维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渗透”作用。其次,老师在备课时要多想想,精心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动手,去理解,去总结。
  
  二、创设学生参与氛围,引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分析、想象,由其自己解决。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正在探索解决的问题和已经知道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指导他们如何思考,如何发现新的问题,如何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对关键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给学生以积极发言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合理的观点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师生互评的方式,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我在给一年级的学生上课时,让学生观察在“2、5、6、8、10这5个数中,与众不同的数有那些,并说明理由”。
  师:谁能回答这到题?
  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我就从中点名由两位同学回答。
  生甲:老师,不同的是“5”,因为“5”是单数,其余的都是双数。
  师:还有不同意见的吗?
  教室里一片寂静,好象谁也没有看出其余的数的不同之处了。有一位小朋友举了手,又缩了回去,我鼓励了她,她起来回答了。
  生乙:老师,说错了,没关系吧?
  师:没关系!你大胆地说吧!
  她说:“不同的是‘10’,因为‘10’是两位数,其他的都是一位数。”
  师:说得很好。进一步鼓励学生:下面请你们自己观察后,将自己观察的问题写出来,再告诉老师,好吗?
  同学们展开了讨论,然后出示了他们的观察结果:
  ①:“2”与众不同,因为它比“3、4”小,其余的都比“3、4”大。
  ②:“6”与众不同,因为前面的“5+1=6”,除此之外,没有哪个数加1等于后一个数。
  ③:“8”与众不同,因为“8”的左面和右面的数都是相差“2”,其他均不是。
  通过上面的解答活动,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创新思维的幼芽已经在儿童的心理开始萌芽了。可见,如果课堂上没有一点创新意识的教学设计,又怎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三、创设解题疑境,激活创新思维
  
  教师出示图形,让学生观
  


  问:这两各个图形的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但是周长不同,你能画出几种面积是6平方厘米,周长是12厘米的图形吗?
  老师引导:“我们已经知道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是4厘米,6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应该是24厘米,将它们拼在一起怎么才是12厘米呢?”
  学生思考:试着用图形拼凑,观察。有一个学生告诉老师:“如果把两个小正方形拼在一起,它们的一边重合,周长就要少2厘米。”如图①
  


  老师又问:如果把四个正方形拼在一起,又会是怎样呢?如图②
  


  学生试验后回答:这时的周长减少了8厘米。
  老师再引导:如果周长再减少4厘米,上述问题的答案不就出来了吗?这时,学生很快就想到再将两个正方形拼上去,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于是就动手拼凑,在拼凑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无论怎么拼凑,图形的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只要把周长固定在12厘米就行。
  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拆一拆、比一比,通过学生自己摆弄和操作教具来获取知识,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种重要形式。
  我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中关于“角的大小形成”时,让每个学生都准备好一个由两根胶棒制成的“活动角”教具,学生通过操作,很快就知道“把角的一边固定,旋转角的另一边就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的道理。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用纸板剪两个大小完全相等的梯形,然后,把其中一个倒过来与另一个拼凑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凑后学生就可以看出: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梯形的高相同,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的2倍,随之,就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自己推倒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通过自己拼凑、观察、演算、推倒,主动地获取了知识,既锻炼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551500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中心小学 )
其他文献
人格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人之为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歌德就这样说过:“人格是大地之子最崇高的幸福。”这就足见人格的重要性,它是人存在于世的最为基本的东西。它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程度,简而言之,它决定了一个人如何做人。教育,在产生之初就是为进行物质生产和培养后一代而进行的活动。换言之,也就是教人如何做人的活动。因此,人格和教育便有了密不可分的关联。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由
期刊
【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苏洵对儿子的良苦用心,学习苏轼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多种形式朗读与当堂背诵;体会苏轼被贬后的恬淡闲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名字不过是个符号,但是,父母为子女起名往往都寄寓了美好的希望。你知道你的名字的来历和深意吗?(请学生畅所欲言)下面请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去寻访一千多年前的一位父亲,听一听他为他的两个儿子起名的故事。  二、引导
期刊
一、诵读     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这是毋庸置疑的,大多数教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有些教师只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读,缺乏层次,高耗低效;有些教师每让学生读一次,都要花上比读多出几倍的时间来评,请A评,请B评,还要请C、D、E评,评得兴味全无;还有的教师对背诵缺乏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勉强为之。这都是不足取的。我认为,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评要点到为止,诵要水到渠成。   读如何体现出训练层次呢?
期刊
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曾经说过:“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就是说,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以期学生具有自己会写的本领。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等弊病成了不治之症,其原因,主要是几十年沿袭下来的“封闭式”作文教学所致。如:1、作文脱离生活。学生关在屋里闭门造车,作文成了无源之水。
期刊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空间的拓展、延伸,全方位地把学生各方面的生活都有机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形成一个“辐射型”的整体网络结构,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在家庭空间中学语文,到社会实践中学语文,与大自然接触学语文,变封闭的语言文字教学为开放的生活化教学,从而使语文课堂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光彩。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空间拓展延伸    《新课标》
期刊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准确地运用概念,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通过实验教学,引导得出化学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尽量采用直观形象教学,不断启发、培养学生由认识现象上升到形成概念的能力,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直
期刊
【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预习提示】本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情节并不难懂,语句也不难读,历史故事也为学生喜闻乐见,预习时要能理解字词,熟练地读通课文,并考虑课后作业问题。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要重点用于概括人物特点和搞清联系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期刊
虽教无定法,但学习是有规律的。一般来说,教得好的老师和他本身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所谓的教学有方,即不断钻研怎样让学生“会学”。教师非常关注所教学生的学习,应当抓住这个根本,把更多精力放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上,不然会事倍功半。  教学生学习语文,除了做好常规教学外,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认真领会课文预习提示,把它当做理解课文的向导    很多学生学习新课中不注意课文前面预习提示的这部分内
期刊
词,犹如一江春水,耀着粼粼波光,淙淙地从五代一直流淌到现代。它的委婉、缠绵与多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跟着柳七变“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跟着晏殊感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跟着岳飞忧国忧民,去“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在词的春水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雨”,它像多情的词人带着我们流过一块一块熠熠生辉的芳香地,仿佛梦的活水把我们的心荡得暖暖的。  “笙歌散尽游人去,
期刊
【教学目标】学会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学会宽容,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解释能力。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如知兴替、明得失的“镜子”,它折射出人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