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屡猜不中,但“痴心”不改,美国大选本身就是一场“政治博弈”,给人以刺激。
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渐入佳境,对大选结果的各种民意测验、专家预测、民众押宝也开始热闹起来。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竞选战略家、记者都卷入其中,“乐此不疲”。
失误案例比比皆是
预测美国大选常常要冒失误的风险。无论是通过民意测验、数学模型、经济形势、外交政策、形象魅力、历史类比,各种方法对大选结果的预测往往是错误的。
资深政治家也难以“参透”大选结果。作为“过来人”,前总统尼克松有生之年一直津津有味地关注着每届总统竞选,他喜欢这种变幻莫测的“游戏”的刺激。尽管1992年大选尼克松把宝押在老布什身上,结果却是年轻气盛的克林顿胜出。但他作为曾经的候选人和领导者仍然从中得到莫大的满足。
经济指标、数学模型往往得出错误的结论。1992年8月,美国《商业周刊》组织一帮哈佛、耶鲁的知名政治学家、经济学家预测大选。与民意测验注重选民意向的变化不同,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更注意决定选举的“根本要素”,其中首要的是经济状况和在职政绩因素。按照他们的调查结果,只有在经济处于极端糟糕的情况下,现任总统才会落选。如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上半年下降了5.9%,吉米·卡特在选举中惨败。他们认为,尽管美国经济一蹶不振(预测当年经济下降3%),但老布什仍能获胜。事后证明预测是错的。难怪国务卿鲍威尔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千万别相信专家,他们虽然知识丰富,判断力却极为低下。”
13个判断题模式也不灵。1990年,《华盛顿邮报》一位高级编辑和一位教授提出一套机械模型体系,声称竞选策略、相互攻讦的广告、竞选伙伴、性丑闻、两党全国代表大会,等等,与竞选结果之间几乎毫无关系;总统大选纯粹是对在职党能力进行的一次公民投票,取决于13条因素。
这“13个判断题”涵盖从经济状况到候选人个性等,“是”表示该因素对现任总统有利,“非”则表示有利于挑战的反对党候选人。总统获胜至少需要八个有利因素,假如有六个因素有利于对手,总统就只好挂靴而去了。
运用这一模型,专家对1992年大选分析预测:(1)在中期选举后,执政党共和党在美国众议院拥有的席位有所增多。非。(2)执政党候选人提名没有经过激烈争夺。是。(3)执政党候选人是现职总统。是。(4)没有重要的第三党或独立候选人参加竞选。是。(5)在竞选期间经济不处于衰退状态。这个因素很难把握。(6)现总统任期内实际人均经济增长率等于或超过前两届总统任期的平均增长率。非。(7)在职党对国家政策作了重大改变。非。(8)在现总统任期内没有发生持续的社会动乱。是。(9)现政府与大丑闻无染。是。(10)现政府在外交或军事事务上未遭到过大的失败。是。(11)现政府在外交或军事事务上取得了重大成功。是。(12)在职党总统候选人颇具领导人魅力或者是一位民族英雄。非。(13)挑战党的总统候选人不具有领导人魅力。是。
13道题中九是四非,这意味着老布什将以微弱优势重新当选。他们在大选日两个月前做出预测说:“所有的历史证据说明,当选总统的不会是克林顿。但是如果再发生两件糟糕的事情,布什仍然可能败北。”好在他加了后半句,不然的话他比老布什输得还要惨。
五大“铁律”
尽管一次次预测失败,但大选观察家们仍毫不气馁地进行新一轮尝试。大选的几条基本定律,可能要在2004年总统大选中应验。
战胜在职总统很困难。100年来只有四名当选总统未能赢得连任:第27任总统塔夫脱,第31任总统胡佛,第39任总统卡特和第41任总统老布什。在他们连任选举那一年,美国经济都遭受了严重的衰退,而且当时他们自己的政党内也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分裂。令小布什欣慰的是,美国经济的增长率今年将达到3%~4%,党内也没有遭遇反对或挑战,单单这些就足以令许多人将宝押在小布什身上。
现任总统的困境和竞争对手的机会都被夸大。一位“名记”认为:总统选举前10个月,挑战者参与、控制、赢得总统大选的可能性往往被大肆炒作。特别是大选年的7~8月,两党全国代表大会先后召开,受大会提升效应的影响,两党候选人的支持率此消彼长,不相上下,造成大选可能打成平手的假象。这种现象可称为“8月综合征”,在这个时期各种分析推断往往最后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百出。
标新立异的“反叛者”、“外来户”或是两党政治的第三者可能会在竞选舞台上昙花一现。美国总统竞选仅有一次“意外”是1976年卡特胜出,当时美国出现了非常极端的情况: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经济停滞,在此背景下默默无闻的前佐治亚州州长卡特才坐上了总统宝座,而四年后他还是在连任选举中败北。2003年民主党涌现了九位角逐提名的候选人,反战人士、前佛蒙特州州长霍华德·迪安一度被看好,但却早早地败下阵来。后来赢得提名的克里一开始竟然排不上号。
预选阶段本党内部竞争越激烈,该党最终胜选的可能性就越低。1996年预选期间,共和党内竞争激烈,10位强有力的对手相互竞争、彼此攻击。鲍勃·多尔获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时已遭到重创,竞选资金耗尽,一度不得不暂时中断竞选,其结果可想而知。1999年初,共和党扭转了局面,一致支持提名小布什为2000年总统候选人。如此早的时间就得到党内压倒性的支持热潮是前所未有的。结果共和党重新夺回白宫。
民意测验对预测有助益。据1992年8月19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华盛顿邮报》的调查,当时克林顿以57%对32%领先于老布什。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这样大差距的调查结果,已经预示着当年老布什的落选。到2004年8月26日,小布什在共和党全国大会召开前两天的支持率是49%,而克里是46%,小布什首次领先克里,大会召开后,布什再度拉大差距,领先克里11个百分点。与老布什1992年共和党大会前民意测验远远落后于克林顿相比,他的儿子小布什可能要幸运得多。
五花八门“以貌取人”法
从电视时代进入网络时代,从直观大选到虚拟选举,候选人的外貌特征和上镜的面相成为选民们谈论的话题,思想政绩、竞选纲领已鲜有问津。
身高。有人发现,自20世纪50年代末的历次大选中,身材越高的候选人得到的选票就越多。惟一的例外是身高1.79米的卡特在1976年大选中战胜比他高10厘米的福特。但那可能只是个“例外”。在2000年有争议的大选中,1.81米的小布什虽击败了1.86米的戈尔,而他得到的选民票却少于戈尔,但终因选举人团的选票略多,经裁决而获胜。
在其余的大选中,都是高个子战胜矮个子:1960年肯尼迪战胜尼克松,1964年约翰逊战胜戈德华特,1968年尼克松战胜汉弗莱,1972年他又战胜麦戈文,1980年里根战胜卡特,1984年里根战胜蒙代尔,1988年老布什战胜杜卡基斯,1992年克林顿战胜老布什,1996年克林顿战胜多尔。身高1.95米的克里,身高1.83米的爱德华兹,都比小布什高。因此身高被视为2004年民主党重返白宫的一个保障。
发型。克里挑选爱德华兹为其竞选伙伴时开玩笑说:“我们有更好的观点、更好的预见能力,而且我们有更好的头发。”克里花了上千美元的发型设计费,想的就是与布什总统可能不到30美元的发型一争高下。但“华尔名剪”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51%的老百姓更青睐布什的发型。
一般来说,民主党总统更在意形象和发型,而共和党不太重视形象,讲究我行我素,在发型上花费时间较少。1993年5月19日,时任总统的克林顿在去加利福尼亚时理了一次发,花了200美元。记者问前总统老布什,他当总统时理一次发花多少钱。老布什回答:12美元。这件事引发一场“理发风波”,克林顿声望大跌,导致其顾问班子重新调整。
一位叫加里·希齐格的外科医生称,他发明的专利“头发理论”从来没有出过错。希齐格回顾了美国的每一次总统大选,发现凡是发型不好的总统都是靠委任或代理的方式入主白宫,而不是选举选出来的。他承认2004年大选情况实在有点难办,因为小布什和克里两人都有一头不错的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