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uieui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使学生获得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它改变了单一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与教师形成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不可取代性,主要体现在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和化学实验教学上。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物质,既包含肉眼能够看到的物质,又包含肉眼甚至电子显微镜也看不到的微观粒子,像分子、原子、电子、原子核等。对这些微观粒子的微观结构、微观变化的认识是学好化学的关键。这就需要借助Flash等动画软件演示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例如,在《原电池》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Flash等动画软件制作的“Cu—Zn—稀硫酸”原电池工作示意图,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正负两极材料得失电子,以及在原电池内部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情况,这样学生会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突出了教学重点,便于他们牢固掌握原电池的原理。动画模拟的运用,还能把学生学习化学时需要的抽象思维转化为容易接受的形象思维,降低了学习难度。
  在化学实验中,某些操作会造成危险后果,一般教师只讲不应该这么做,以及这样做的危害,但学生很少能亲眼目睹。如果把这些危害后果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就会在实验中有效避免操作失误。如吹灭酒精灯、排水法收集氧气先撤酒精灯再抽导管、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气、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不检验气体纯度等实验操作带来的后果;有毒、有害以及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的实验,如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毒性实验,铁的生锈、煤和石油的形成等,常规教学只能由教师口头叙述,而多媒体课件能发挥无可替代的直观演示作用。
  在元素化合物学习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对现代化科研设备与化工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进行演示,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如金属的冶炼、石油化工生产、接触法制硫酸、氨的催化氧化法制硝酸、氯碱工业等,多媒体演示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过程、掌握知识,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掌握,又可体现学科价值,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一节元素化合物课,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后,可以反复让学生观看有关实验,知识中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化学实验受条件限制往往一做即过,学生来不及捕获、接受所有信息。如果把实验过程制作成视频,利用慢放、回放等手段,则可解决这一矛盾。如在《乙酸乙酯的制备》教学中,实验后的视频回看,不仅可让学生掌握实验的注意事项、操作要领,还可通过模拟动画演示,掌握酯化反应“酸供羟基醇供氢”这一知识。
  教师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從中领悟到做好化学实验的技巧,提高了动手能力,拓展了思维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
  (责 编 行 之)
其他文献
检验和判断KLG-1、KD-03、WJX-1等钻井用抑制剂的主要指标皆是“三次岩屑回收提高率”。用该方法检验和判断处理剂质量优劣不妥,因为岩屑不是标准物质,各油田各区块的岩性不同,
目的评估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SCs)向内皮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可行性及其眼内应用的安全性。方法体外培养并诱导hADSCs向内皮样细胞分化,实验组加入青链霉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照组分别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分别观察内皮细胞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只C57BL/6J小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实验
本文论述了Struts和Spring整合的三种方法,并对这三种方法做了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对比。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支气管扩张雾化器吸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在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86例支气管扩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分
随着小寒的临近,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又该来了,此时如何御寒保暖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除了多穿衣物外,吃对食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抗寒。  第一,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蛋白质本身具有很高的“食物热效应”(也叫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也就是说,进食后会促进体表散热,这种散热所消耗的能量高达蛋白质所含能量的30%之多。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吃涮羊肉会浑身冒汗,而如果只吃涮白菜、涮面条,就不可能达到同样的温暖效果。除了
农村垃圾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慈利县针对农村垃圾集中收集难、治理成本高等难题加大治理力度,探索出了组织领导有力、规划布局合理、操作务实高效、各类保障到
目的比较研究单次高剂量和多次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内注射诱导糖尿病小鼠角膜病变的成模情况及其病理表现的异同。方法正常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多次低剂量1个月组、多次低剂量3个月组(60 mg/kg STZ连续腹腔内注射5次)和单次高剂量1个月组(150 mg/kg STZ腹腔内注射1次),每组20只。比较各模型组小鼠成活率、糖尿病成模率、平均体质量、糖化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与其他HBV标志物的关系,并探讨其相应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HSA)检测95例HBV病毒感染者血清标志物和前S1抗原,并对结果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