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原子跟“幽灵”成化学键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yoyo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灵化学键”的电脑模型
  绿球代表里德伯原子的原子核。蓝球代表最外层电子,现在它定向于附近某个空无一物的空间,成一个三叶虫键,好像那里存在一个真实的原子似的。
  我们在中学都学过化学键,即两个原子通过分享最外层电子,从而彼此绑在一起,形成稳定的分子。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要形成化学键,至少也要有两个原子吧。但最近,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显示,也可以让氢原子跟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原子(或者不如说一块空无一物的虚空),形成一个化学键。你说怪不怪?脑洞要大开了吧?
  在介绍这件有趣的事儿之前,先回答此刻必定已萦绕在你脑子里的一个问题:既然另一个原子压根儿不存在,凭什么认为那是一个化学键呢?因为正如另一句俗话说的“敬神如神在”,氢原子的行为就好像那个原子真实存在着似的。
  好了,接下去让我们细细道来。
  奇特的“三叶虫分子”
  就像我们的太阳系中行星绕着太阳转一样,原子中的电子也要绕着原子核转。电子的轨道距离原子核越远,能量越高。与行星的情况不同的是,电子可以在这些轨道上跳来跳去。比如,给低轨道的电子一个适当的能量,它就会跳到高轨道去,从而远离原子核。我们称能量最低的轨道为“基态”;称能量比基态高的轨道为“激发态”。电子从低能态跳到高能态,称为“激发”。
  物理学上,把核外有一个电子已被激发到很高能量轨道的原子,称作“里德伯原子”。任何原子都可以成为里德伯原子。只要用激光照射原子,让其中一个电子激发,远远离开原子核,但又没有完全挣脱原子核的束缚就可以。要是挣脱了呢,就叫“电离”。里德伯原子就是接近电离状态的原子。
  一般在化学反应中,成键的都是处于基态的原子。我们前面讲的是电子的“基态”,那么原子的“基态”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一般的原子,原子核外电子数不止一个,但是根据你们在中学学过的“泡利不相容原理”,一个轨道最多只能填充2个电子,所以这些电子不可能全填充在最低能量的轨道上。所谓基态的原子,就是说,这些电子老老实实按能量从低到高的轨道填充,从而让整个原子能量最低。就好比货架,底下的格子填满了再填上面的格子,这样整个架子的势能最低。
  但是,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外至少有一个电子不老实,已跳到能量更高的轨道去了),也可以跟别的原子成化学键。比如,里德伯原子可以把那个激发的电子(此时它处于最外层)拿出来与附近另一个处于基态的原子共享,形成一个化学键,从而形成一个分子。
  这样由一个普通原子和一个里德伯原子形成的分子,形状看起来像一只三叶虫,所以被称为“三叶虫分子”,而称其化学键为“三叶虫键”。化学上,化学键的长度是形成分子的两个原子之间的距离(即两个原子核之间的距离)。你想,在“三叶虫分子”中,两个原子离得那么远,“三叶虫键”自然就很长,一般要比普通化学键长得多,属于超大号的化学键,某些情况下达到普通化学键的1000多倍。
  这类“三叶虫分子”是在2000年由理论预言的,15年后在实验室得到证实。通过这种办法,化学家现在可以制造出许多打破常规的分子。比如由两个铯原子组成的分子,其中一个是普通铯原子,另一个铯原子则是里德伯原子。
  與“幽灵”也能成化学键
  三叶虫键虽然奇特,但成键的毕竟还是两个原子,这一点并没有违反常识。现在,科学家又预言了一件更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完全可以撇开另一个原子,只要有一个里德伯原子,就能形成三叶虫键。我们所需要做的,只是对里德伯原子施点小伎俩。
  在理论模拟实验中,科学家采用的“小伎俩”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电脉冲和磁脉冲。把它们施加到里德伯氢原子上。在每个电脉冲期间,里德伯氢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轨道被拉伸;而在每个磁脉冲期间,电子轨道又被稍微扭曲……这样一步步,一点点,通过电场和磁场来调整电子的轨道,竟然真的塑造出一个三叶虫键来:氢原子的电子定向于附近某个空间,好像那里存在一个与之成键的原子似的。这种“幽灵”般的三叶虫键在低温下足足保持了200微秒。
  需要说明一下,这里的“定向”是指电子出现在某个方向的概率要比其他地方大得多的意思,并不是说固定于一个方向。其实,普通的化学键也是这个意思,不是说电子固定于成化学键的地方,只是说它出现在成键位置的概率比别处要高得多。
  当然,这一切目前都还只停留在理论模拟上。接下来是尽快到实验中证实。如果证实了,还要看看这种幽灵化学键对化学反应有何影响。不过,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其他文献
全球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人死于自然灾害,那么在自然灾害发生前,我们能否阻止它们呢?  如何阻止火山爆发  位于美国西部的黄石火山可不是一座普通的火山,而是能够引起超大规模爆发的超级火山。在过去的几百万年里,这座火山曾发生过三次巨大的爆发。最近一次爆发发生在63万年前,喷发出的火山灰覆盖了美国大部分地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火山口——黄石火山口,直径超过70千米。火山释放到大气中的大量硫磺气体会遮住阳光,导
期刊
阿雷西博信息  最上面白色的一行是以二进制表示的数字,由左至右,分别代表1-10。  紫色是代表人类DNA所包含的5种化学元素,以原子序数字来表示,由左至右分别为氢、碳、氮、氧和磷。  绿色编码代表人类DNA的基本结构。  蓝色双螺旋代表人类DNA的双螺旋形状,中间的白条代表核苷酸的数量。  中间红色的人代表人的形态,左边的图案代表男人的平均身高(1.764米),右边的白色图案代表1974年全球的
期刊
硬和韧,这两种属性一般是不可兼得的。但自然界的许多生物都善于制造硬而韧的材料,这个秘密配方如今被我们发现了。  你见过雀尾螳螂虾吗?这是一种色彩鲜艳的海洋动物。它的身子像螳螂;腿多得像杂草;那五彩斑斓的尾巴,则像开屏的孔雀。乍一见,你以为它是从卡通漫画里走出来的,煞是可爱。但你要小心,它有一件秘密武器。当它受到惊吓时,会挥舞一双鼓槌似的短臂(最前端鼓起一个像拳头似的小包)向前猛击。它的“老拳”出击
期刊
在南半球印度洋的毛里求斯岛上,曾经生活着一种不会飞的大型鸟类,叫渡渡鸟。可惜,当16世纪欧洲水手抵达并殖民这个岛国之后,在不到200年内,它们便由于人类的捕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彻底灭绝了,如今连个标本都没留下。正是它们的不幸消失,引起了人们对地球上物种灭绝问题的关注。  渡渡鸟翅膀短小,双腿粗壮,身躯臃肿,性格温顺,以树木果实为食,营巢于林间草地上,每窝仅产1枚卵。由于在毛里求斯岛上,没有任何天敌
期刊
德雷克方程  寻找外星文明并非科学怪人和阴谋论者的专利,天文学家——尤其是那些聪明的天文学家——一直专注于这个领域,他们甚至创造出一个方程来计算找到外星文明的可能性。  1961年,美国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就首先写下了德雷克方程,试图计算银河系中那些活跃的、有着发达科技并且能够与人类交流的外星文明的数量。方程如下:  N=R*×fp×ne×fl×fi×fc×L,  其中:  N代表外星文明的数量
期刊
我们知道,生物进化主要是因为生物体内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也就是说,是基因突变促进了生物的进化。  现在看来,这个理论不完整。这是科学家研究盲洞穴鱼等生物的進化得出的结论。  不同于基因突变的另一种变异  生活于墨西哥地下洞穴的一种鱼,在过去数百万年的进化中失去了眼睛。因为保持视力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丢掉眼睛对于生活在黑暗中的它们倒是一个很大的竞争优势。  不过奇怪的事情还在后头。  科学家原先推测
期刊
自138亿年前的那一场大爆炸中诞生以来,我们的宇宙经历了一个波澜壮阔、异彩纷呈的演化历史。虽然许多细节已为我们掌握,但正如苏格拉底所说“你知道得越多,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宇宙中依然有许多事情谜一样让人困惑,让人抓痒……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以连载的方式介绍宇宙中10个最大、最激动人心的谜团,它们涉及行星、恒星、星系、黑洞以及其他奇怪而有趣的话题。我们将每期介绍2个,分5期刊完。让我们现在就开始吧
期刊
恒星并不恒久,它们都有着一定的寿命。但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可不断死而复生的恒星,它是怎么做到的?  就像我们人类一样,恒星也有一个出生,然后经历一个生命周期,最终走进死亡。不过,恒星的寿命要长得多,从几百万年到几万亿年不等。一颗恒星的死亡方式取决于它的质量:小质量的恒星可以轻轻把自己的外层物质抛出,形成行星状星云,自己会变为一颗白矮星;大质量的恒星可以在一场被称为超新星的壮观爆炸中走向毁灭,而核心处
期刊
鱿鱼和章鱼都是色盲,但它们为了伪装,肤色会根据环境的色调而千变万化。它们作为色盲,是怎么知道环境的色调的呢?  西班牙西北部海岸附近,在水下二十米处,生物学家罗杰·汉伦正拿着相机在追踪一条章鱼。这条章鱼把自己装扮成淡棕色、灰色和白色,以便与铺满砾石的海床色调相协调。然后,它又漫步走向一丛海带,在叶丛中安顿下来,并迅速加深了肤色,以便跟海带的红褐色保持一致。这种随时随地变换色彩的魔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期刊
地球一共发生了5次物种大灭绝,而现在,第6次物种大灭绝可能正在上演。  在国际保护自然与自然资源联盟的红色名单中,已经有许多物种被归类为濒危物种,并且有些物种正渐渐走入濒危物种的范围内。在物种大灭绝可能再次发生的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地保护哪些物种呢?我们最喜欢的?  如果让你捐钱去拯救一个物种,你会选择熊猫还是青蛙?海豚还是鳄鱼?大多数人会选择更加讨人喜欢的物种。  这种选择有时候会对科学家们要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