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怎样管教官员的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fangcu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系列澄清吏治的措施,在一段时间内营造了不敢贪、不能贪的官场风气。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北京西郊畅春园。
  老皇帝康熙撒手人寰,四阿哥胤禛在“九门紧闭”的肃杀氛围中夺得皇位,这就是雍正皇帝。父皇留下的烂摊子需要整饬,庙堂坊间的猜测需要澄清,而这一切,既离不开他的战略决策,更离不开官员们的具体落实。因此,管好官员成了雍正初政的关键步骤。
  如今,中央要求各级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简称“三严三实”。当年的雍正,管教官员也有其独到做法,在他看来,“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
  铁打的朝廷,流水的官
  康熙晚年,为政宽厚,管理宽松,官僚队伍相对稳定,一些高级干部任职长久,工作没了新鲜感,于是因循怠玩,日趋废弛。雍正一反乃父的旧“常态”,人事变动频率加快,前些天还在庙堂之上,过几天便身陷囹圄;前些天还是基层小吏,过几天便主政一方。
  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由于雍正初年的政治斗争激烈残酷,允禩、允禟集团和年羹尧、隆科多集团的相继倒台,使大批干部丢官。另一方面,一些并非科举出身的官员,虽然名不见经传,却因办事机敏、政绩卓著,被提拔到要职肥缺,发挥更大作用。
  同一个职位,走马灯似的换人,看似来去匆匆,有点混乱,但雍正有自己的道理:
  “事无一定,又不可拘执,有时似若好翻其案,不知其中实有苦心,总欲归于至是,是故或一缺而屡易其人,或一人而忽用忽舍,前后顿异,盖朕随时转移,以求其当者,亦出乎不得已。”
  无论以前官职高低,任期长短,背景软硬,都要流动起来,既保持了工作的新鲜感,又增加了官员的阅历,在轮岗和尝试中,逐步实现官员和职位的匹配,最终把差事办好。同时,促使人人自危,不敢荒废政务,官员队伍更加勤恳敬业,作风为之一振。
  御史刘灿曾公开反对雍正推行的耗羡归公改革,雍正认为他这么做是有私心,便把他调到刑部当郎中。没过多久,又见他“居心尚属纯谨”,将其提拔到福建担任汀漳道道员。漳州粮库缺米,刘灿怀疑其中有弊,便上报督抚严查。不料,上报文书被府县截回,他气得以头撞壁。有人因此参劾他过于浮躁,有失体统。而雍正则不计小节,充分肯定他踏实办事的精神。通过轮岗尝试,使刘灿在更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了更积极的作用。
  重用“才具之员”
  雍正四年八月初六日,云贵总督鄂尔泰上书言事,其中提到他的用人原则是“因事择人”,而非因人派事。这一主张得到雍正的肯定,还获得这样一句朱批:
  “可信者非人何求,不可信者非人而何。”
  在他看来,“可信任”是在“德”的方面对皇帝绝对忠诚。然而,只有忠诚却无法胜任官职,以及连忠诚和胜任都做不到的人,就不必抱期待了。比起“可信任”,雍正也看重“办事能力”:“凡有才具之员,当惜之,教之”,“庸碌安分、洁己沽名之人,驾驭虽然省力,惟恐误事”。安分守己固然是皇帝对大臣做人底线的基本要求,但如果安分到庸碌的地步,凡事惟皇帝马首是瞻,提不出任何建设性意见,与养闲人何异?
  儒家伦理倡导“以德服人”。三国时期司马昭曾对官员提出“清、慎、勤”的三字要求,被后世奉为圭臬。要但想成为雍正朝的高级官员,除了做到“清、廉、勤”这三个基本要求外,还要拥有大局观,懂得瞻前顾后,储备各方面的知识,具备各领域的能力,真正做到德才兼备。
  雍正极为看重办事实力,其来有自。夺位之说自其继位伊始便在坊间流传,时时威胁着他的正统地位。雍正清理政敌、扫除异己,都与这件事的纠结有关。财政亏空、陋规泛滥、吏治腐败、战事不利,雍正接管的是一个糟糕局面,哪像个盛世的样子?
  正因如此,他必须如履薄冰地面对每一天,用勤奋来扭转乾坤。看奏折是他一天的主要工作,一天批五六十份,每份都要批上几十字、几百字。一天的书写量不下万字。工作到后半夜也乐此不疲。雍正用自己的勤政,给官员们树立了严于律己的榜样。
  皇帝爱批奏折,官员们落实朱批精神的工作量就异常庞大,对办事效率的要求也在提高。雍正朝的高级干部里有没有这样的“超人”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一个汉族大臣历事三朝,均得重用,在这个满洲贵族当权、满汉矛盾依旧的时代是很不容易的。张廷玉做到了。他的独门绝技,便是超强记忆力和公文写作能力。雍正传达口谕时,只有张廷玉记得最准,且在短时间内形成文字。军情紧急之时,雍正口传圣旨,张廷玉随即写成文字,经雍正稍加修改,便发往前线。这样好用的大臣,谁不喜欢?
  李卫的第一份体制内工作竟是花钱买的。在户部做官时,眼看管理户部的王爷公开从税银里抽成,怎么劝都不听。他一不做二不休,就把这些钱单独存在一个柜子里,挂上“某王盈余”字样,置于廊下,搞得这位王爷非常难堪,再不敢从公家口袋里抠钱了。这种敢作敢为的精神,令雍正刮目相看。后来,他在浙江做官,贯彻雍正整顿盐政的谕旨最彻底,成为“模范督抚”。
  这些官员是“超人”,但不是“圣人”。允祥脾气急,张廷玉“恭谦默作”,鄂尔泰善拍马屁,田文镜“宽以律己”,李卫经常捅娄子。然而,雍正用敲打取代惩罚,有效地管控了他们的缺陷,实现了扬长避短。
  正风肃纪
  “朕在藩邸四十余年,凡臣下结党怀奸,夤缘请托,欺罔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面从背非,种种恶劣之习,皆朕所深知灼见。”
  对于康熙后期官场的种种丑恶现象,雍正有着切身感受。这使他在继位后对官员作风的整饬,一刻也没有停歇过。
  雍正不断地宣传自己治理官场作风的三大理念:反对朋党政治、反对沽名钓誉、主张刚猛务实。他认为,树朋党是“各徇其好恶以为是非”,扰乱朝廷视听,破坏君主集权,是“罔上行私”的表现,是不忠于君主的大罪。年羹尧、隆科多虽是雍正继位的大功臣,但他们迅速滑落,乃至身败名裂,就是犯了结党营私的官场大忌。   士大夫常讲的“名实兼收”,在雍正看来,“所谓名者官爵也,所谓实者货财也”。官帽子和钱串子,一个都不放过。山西巡抚诺敏,既不贪财,也不谋私,“两年贡银,一年完成”,成为雍正树立的清理财政亏空的模范。然而,这些政绩是建立在横征暴敛和克扣商家基础上的。真相大白后,雍正不顾各方求情,毅然将他处决。雍正认为,为了沽名钓誉而谎报政绩,是以葬送朝廷前程和民意支持为代价的,危害比贪银更甚。他要求大臣们“筹国是,济苍生”, 要求学校要“实行”、“文风”并重。
  康熙后期宽仁的为政风格要不要继承?雍正给出的答案是:“观乎其时,审乎其事,当宽则宽,当严则严。”不拘泥于祖宗家法,要视实际情况定。雍正强调,继位之初“人心玩偈已久,百弊丛生”,“若不惩创,将来无所底止”。 所以,雍正朝必须为政刚猛。
  只靠皇帝不断呼吁,当然不可能拔除当时官场腐败的病根。雍正还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官场弊病的改革措施。
  


  实施耗羡归公和建立养廉银制度,大幅提高各级官员的薪水和办公费,刹住了乱收费、乱摊派的自发动力。开设会考府,主持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审计和清理积欠行动,迫使地方官赔补府库亏空,确保地方财政稳定。创立奏折制度,用皇帝与重臣单线联系的方式,形成中央驾驭地方和政令畅通的链条,实现高级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最大限度地加强中央集权。
  这些改革措施延续百年,固化了澄清吏治的制度性基础,在一段时间内营造了不敢贪、不能贪的官场风气。
  雍正管教官员的招数,为改进官员作风、荡涤官场环境、落实改革措施,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他接手大清江山之初,府库存银不足800万两,交棒乾隆之时已有数千万两,经济硬实力和政治软实力触底反弹,为乾隆完成大一统奠定了强大的国力基础。在雍正朝这个特定时期,雍正的“干部管理”是成功的。
  然而,雍正对官员的管理,仍然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言堂做派,一切都以他的个人好恶为前提。这样的状态对君主的智商、情商和综合能力,以及社会环境的宽容度提出了极高要求。一旦君主有变、环境有变,这些积极要素能否继续维持,被打压的消极面是否会卷土重来,都很难说。事实证明,雍正在官员管理方面的部分经验,如“刚猛为政”、“以才为先”,只适用于雍正一朝,乾隆继位后便加以纠正。而它过于依赖“人治”的问题,则在乾隆朝被不断放大,最终走向了万马齐喑的另一个极端。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现供职于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其他文献
3月9日下午,全国政协小组讨论会开始前,委员们陆续进场。  央行副行长易纲和前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并肩而行。在回答《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关于“央行如何着手选择基准利率”的提问时,央行副行长易纲笑着指了指身旁的杨凯生说:“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你要多听听杨行长的建议。”  此言印证了另一层深意:利率改革进入最后攻坚,商业银行等市场化机构将在基准利率的选定上起到重要作用,市场化力量将可能主导改革的关键
期刊
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避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是中央政府强化金融改革的取向和底线。随着存保制度近日“破茧成蝶”,其他经历多年酝酿、延宕的改革举措,也有望集中落地。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作为现代经济活动血液的金融领域改革尤其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用改革红利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已是中国的必然选择。金融“发动机”责任重大。  金融改革因利益纠葛而错综复杂,需要综合性的智慧方略,比如把握好创
期刊
落实好“节水、治污、环保”这“三先”,才有“调水、通水、用水”的成功。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经过多年努力,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惠及沿线亿万群众。  2014年12月12日,历时12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东线一期工程已于2013年11月正式通水。  中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黄淮海流域的人口、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35%,水资源量却仅占7.2%。南水
期刊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由大数据引发的社会革命。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每次购买,每次对话,每次社交,每次移动,甚至我们的身份和身体的变化都成为信息收集、存储、分析和使用的对象。多样化的数据、巨大的数据量以及它们潜在的商业价值已经开始对社会经济和公民隐私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大数据快速向社会的各个方面渗透时,政府与公民、政府与企业、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如同任何一种新科学(如核物理)出现一样,政
期刊
2013年中国工程承包业总产值达到1371.4亿美元,与2002年总产值111.9亿美元相比,12年增长了12倍。在这黄金10年,一大批优秀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多家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入围世界500强。  经历这一快速增长阶段后,中国工程企业走出去增速放缓,甚至到了瓶颈期。当前,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依靠传统的国际公开竞标、中国资金促进EPC承包等模式难以支撑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步伐。  随着
期刊
存款保险制度终于迎来了落地的时刻。  3月31日,国务院公布《存款保险条例》(下称《条例》),将于2015年5月1日正式施行。此前,人民银行曾于2014年发布过《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条例》与其相比,无过多改动,仅对个别条款和字眼进行了明晰。  “从2014年上半年开始,我们就已经为存保的施行作准备工作,包括本地区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压力测试等等。”中国人民银行地方分行的一位负责人对《财
期刊
银行业正迎来“新常态”。这从近期密集公布的2014年银行年报中可窥一斑。  从目前已经发布年报的10家银行2014年业绩来看,不良贷款无一例外地上升,并且成为近几年的最高点。而除平安银行实现净利润增长30%之外,其他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全部创新低,行业整体利润率只有个位数增长。  根据银监会主席尚福林的判断,“新常态”下,我国银行业呈现出了贷款增速回稳、存贷利差收窄、社会融资方式转变、不良贷款反弹和监
期刊
从境内电商到跨境电商,电子商务正深刻改变和重塑着全球贸易格局。  某种程度上,中国在这一轮互联网浪潮中并没有落后,甚至抢得了先机。当传统贸易增长乏力、竞争优势不再时,跨境电商成为贸易增长的“新大陆”,并驱动中国深入参与全球贸易规则的塑造。  模式创新层出不穷,政策释放红利,资本趋之若鹜,竞争态势必将加剧。如同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生产关系的勃兴一样,跨境电商也面临着草莽生长期的诸多难题。  “互联网
期刊
愈久弥“艰”的金融改革,今年有望大面积开花结果。  3月31日,国务院公布《存款保险条例》,将于2015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今年3月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央行行长周小川的答记者问等权威来源,民营银行的开设将“不设限额”,利率市场化正在啃最后一块硬骨头,互联网金融监管意见即将出台.  金融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旨向是服务实体经济,其底线是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在此区间内,
期刊
跨境电商“洋码头”2015年获得1亿美元融资,创始人曾碧波在一封给员工的公开信中“吐槽”艰难融资路,晨兴资本、经纬创投等诸多风投机构纷纷“躺枪”。  “曾碧波的这封信,尽管本意是为激励员工,但字里行间无不反映他对VC、PE机构的不满。”有创投人士如此分析这封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公开信。  新开发创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经理陈晓(化名)说:“洋码头事件并非投资者与创业者之间的博弈,而是道德层面的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