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岩竞秀图》看程邃晚年的焦墨山水画风格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千岩竞秀图》是明末清初画家程邃成熟时期的作品之一,画中对枯笔焦墨的运用十分成熟。全画纯以枯笔皴擦,但干涩中吐露出一股润泽之气,层次丰富,寂静、平淡的意境自然流露出,是他晚年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文章通过对《千岩竞秀图》的个例分析,从多个角度来窥探程邃晚年的山水画风格,深入探讨其焦墨山水画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千岩竞秀图》;程邃;焦墨;山水画
  纵观程邃的山水画,可将其绘画生平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而《千岩竞秀图》是程邃83岁所作。这一时期,程邃从长期生活的扬州迁返南京,是他生命的最后时期。经过一生的积累与沉淀,他晚年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在笔墨以及构图方面能够运用自如,最能呈现个人绘画风格和精神气质。此作品的构图上以及对笔墨的运用十分独特,本文将从构图章法、笔墨、意境三个方面分析此幅作品,力图从中发现程邃晚年焦墨山水画形成的原因。
  一、《千岩竞秀图》赏析
  《千岩竞秀图》画面虽然尺幅不大,但画中所表现的几块巨石,盘旋曲折,整体上气象恢宏。岩石中间有一股泉水,山腰上画有繁茂的杂树,疏密相间,山脚下的几座屋舍在积叠厚重的杂树掩映下,显得妙趣横生,为画面增添了一丝生活气息。
  (一)构图章法
  程邃的画面构图与北宋的“上留天,下留地”式的全景构图以及南宋“马一角,夏半边”构图迥异,他画的长轴巨景,通常将中景拉近,画面的整体形式有一种深远、巍峨的分量感。首先,画面中的山体由左下角向右拔地而起,绵延而上,层层积叠,有一种向上的运动感;在山体结构处,程邃使用繁密的树木和点苔进行排列,突出结构的同时,呈现出一种S形律动关系,具有一定的力度感和稳定感,在视觉上给观者一种刚柔并济、优雅、蜿蜒的节奏美感。其次,程邃还将篆刻艺术中的平面构成意识以及方寸之间见大千世界的超绝气象融入了绘画当中,通过以大观小的视觉方式,将自然山川的前后关系转换为层次關系,通过块面表现出山石的结构,营造出画面的形式美感,冲破了自然山水的束缚,将眼中的自然山水转换为心中的自然山水。
  (二)笔墨
  该作品中程邃采用了大面积的焦墨枯笔作画,以圆笔中锋勾勒,绵延不绝,错综曲折,以金石之气皴擦出山体结构,线条如篆刻,干而涩,似写似擦,不是爽利的线条,而是毛蓬蓬的线条,以柔表现刚,枯中有润泽之气;对于墨的浓淡运用不是靠水分进行调节的,而是靠速度控制的,浓重处,用笔缓,干淡处,用笔速,最淡处用笔漫不经心,似到非到。
  画中焦墨皴点错落有致,岩石上的树木用重墨作实线处理,在凸显山体结构的同时,与山体松毛的线条以及画面中的留白形成虚实对比,与简笔勾线的屋舍形成疏密对比。山脚下的笔触更加实密,越往山顶,线条就越加疏松,在幽柔中求刚劲,变化丰富,节奏分明,使得整个岩石的空间结构清晰明了。山顶似擦非擦的线条,让人有一种山顶忽隐忽现的感觉。看似杂乱无序的树木和山石曲折向上构成了一条动感十足的线条,使得整体画面层层拔起,具有一定的分量感和运动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从此图可以看出程邃对枯笔焦墨超强的驾驭能力,破碎松动的线条,繁密的苔点,细密而又厚实有力,金石刀味浓厚。画中没有什么华丽的技巧,皆是用平华无实的笔墨写出,在苍浑老辣的笔墨中,又流露出一种自然、平淡的感觉,苍老中不失秀逸。
  (三)意境
  程邃生于明朝末,这是一个被称为“天崩地解”的时代,朝政纷乱,大批士人隐逸避世,不争不为。程邃一生坚持不出仕新朝,抛弃一切功名利禄,但心怀遗民的苍凉孤傲之情,只能将故国之思寄于书画中。此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程邃心中的郁结还未完全消散,蜿蜒向上的巨大山石占据画面十分之七,仅剩一点留白作天空,有一种狂风暴雨席卷而起的气势;山石中错乱的苔点和树木,能够让人感受到作为一名孤臣漂浮于乱世的无奈;画中山脚处画有屋舍,在岩石的笼罩下显得有些荒凉,这也正是程邃内心深处的凄凉与萧然的体现。画面整体呈现出一种生动淡然的意境,在拔地参天的岩石中糅以松毛,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结合,也暗示着他心中的郁结慢慢得以消散。
  (四)程邃晚年焦墨山水画风格
  程邃漫长的一生中尝试过许多不同的风格。早年师古人,承袭前人之法,还未形成自己的风格。中晚年,他的技法已十分纯熟,加上在扬州二十年的生活经历,使得他的画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早期的风格有极大的反差,由繁密变为简淡,这是由于他在积累多年的艺术修养之上,融入了对自然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寥寥数笔,皆是胸中之“逸”。因种种原因,他在七十四岁时又从扬州迁回了南京,在南京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的十二年,《千岩竞秀图》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从中能够看出他这一时期的绘画造诣。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其晚年的绘画风格,也就是重返南京之后的这一阶段。他这一阶段的作品风格依旧在变,画面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显然已不被技法与派系所限,画面的山水画免去细碎,取大势大块,不着重于画面的布局。到了晚期,程邃已经将篆刻与绘画融合得极为成熟,笔墨颇有金石意味,用笔极干,全无皴染,枯笔焦墨,干裂中见润气,画中多残破苔点,线条千变万化,画面整体清新淡雅。同时,从《千岩竞秀图》中可以看出程邃晚年对构图的追求,画面取中景,将物体放大,满构图在他这又推进了一步,画面看上去十分现代化。在八十三岁的高龄,他依旧在变化,这可能与他晚年视力有关。作《千岩竞秀图》的同年,程邃的视力近趋于失明,这对于一位画家来说是痛苦的,但也让他更加忘却束缚,随心作画,创作出与之前不同的山水画面貌,真正地将胸中山水挥于纸墨。
  二、焦墨山水画风格形成的原因
  画家的绘画风格是其性格特征的展现,与画家所处环境、时代背景、思想性情、文化修养以及审美趣味有直接的关系。每个阶段经历的不同,心境以及时代的变化,使得画家绘画风格也在不停变化。程邃的山水画风格,是在明末清初风气下熏染而成,加上他自身的修养与桀骜不驯的性格共同铸就他独特的山水画面貌。   (一)明末清初的尚“奇”之风
  明末清初是一个朝政极其混乱的时期。政治上,统治者将暴虐发展到了极致,人性处于压抑之中,因此,太平盛世和自由是人们最为向往的。经济上,工商业繁荣,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精神需求成为了人们最大的缺口,因而出现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思想文化上,西方的一些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西学东渐中一些科技开始传入中国,加上西方的一些传教士在中国传道布教,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增强了民众的好奇之心。因此,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多重影响下,画家之中掀起了一股崇尚“变异”的风气。程邃就是在这股“奇”风的熏陶下,博采众家,突破传统,融合自己的理解,绘画出了与众不同的焦墨山水画作品。
  (二)遗民情结的影响
  程邃早年受过传统儒家的教育,秉持“入世”的态度,但明朝覆灭,又目睹明朝末年党政动乱的暴虐,让他决意放弃仕途。明亡后,他内心是焦躁不安、激愤难平的,他将这种烦闷抑郁的心绪寄于书画之中,借用绘画图像符号来隐喻和表达自己对新朝的抗拒和对故国的怀念。在遗民思想的影响下,他的画风多呈现荒寒、孤寂的意境,焦墨渴笔正是体现了他内心寂寥、空洞的遗民心境,不仅表达了他对命运的抗争、对亡国的牵挂,还暗含了他未实现的人生理想。
  (三)以金石篆刻入画
  程邃在金石篆刻方面的成就是极为突出的,可以称为一代大家。因而,他焦墨山水画风格的形成必定融入了他金石篆刻之风。观《千岩竞秀图》可以发现,中国画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形成的以勾、皴、擦、点、染为主的表现技法,到了程邃的画中,只剩勾和点,且线条尖锐,苔点残破,与晚明文人篆刻家所追求的“剥落古色”的痕迹相契合。对于画面残破的追求,程邃自述:“仆性好丘壑,故镌刻之暇,随意挥洒,以泄胸屮意态,非敢云能事者也。”金石之风最能宣泄他胸中郁结,他以笔替刀,以纸代石,大肆挥洒情感,他的绘画构图疏密得当、用笔斑驳皆似他的篆刻。
  (四)师法传统及精神气质的影响
  据资料记载,程邃画初学陈继儒,陈与董其昌是好友,在当时董其昌以“淡”为宗的美学思想影响十分广泛,陈继儒亦是重要的推动者,程邃的绘画必定受二人的影响。就《千岩竞秀图》来看,其构图取景从整体大块面岩石入手,气势刚强,但枯笔焦墨作出细如牛毛的线条,使得画面刚柔并济,给人一种秀润、平淡、自然的感觉,这正是董其昌“淡”的美学思想的融入。他也不是纯摹前人之法,而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把自己在篆刻上的修养融入绘画,创造出的画风在当时独树一帜。
  此外,画家风格的形成必定离不开其自身的精神气质影响。程邃一生拒仕新朝,到晚年,也未忘对故国的留恋,可见他不入世俗的孤傲性格,这桀骜不驯的性格落入绘画中则就形成了他刚硬的一面。经过世态的磋磨,他心中的激愤至晚年已消失殆尽,心态愈加淡然,画面中也同样有平淡天真的意境,二者相融合,共同铸造了他的焦墨山水畫风格。
  三、结语
  从《千岩竞秀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程邃对篆刻、诗文与绘画的融会贯通。枯笔焦墨是其绘画的主要特征,在“淡”的美学思想影响下,以焦枯、刚劲的笔墨描绘出了清秀、润泽的山水画意境,又以金石味入画,使得画面传达出一种荒凉感,其遗民的身份决定了他的画面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寂寞。他不拘泥于前人之法,擅长汲取名家之精粹,融自身之功力,创作出的《千岩竞秀图》在传统山水画基础上,形式新颖,成为他最具有代表性的焦墨山水画之一。而焦墨山水画在程邃之前,还未形成风格,程邃是焦墨山水画发展史上的第一位拓荒者,这种勇于革新的精神,值得后世去学习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李明.“遗民意识”:程邃绘画中“金石气”成因的一个假说[J].古代美术史研究,2018(5):31-39.
  [3]黄宾虹,邓实.美术丛书:第1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4]李卓.从“润泽春泽”到“干裂秋风”:探究程邃枯笔山水画艺术演变及成因[D].锦州:渤海大学,2018.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现实主义绘画中,画家从当事人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社会的发展,面对现实社会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寻求着自己的创作方式。在现实主义绘画创作中,对自我的表现与认知越来越重要。现实主义绘画注重对精神的表达,是当下文化建设和反映现实社会的重要艺术形式。对体现自我价值的追求、对生活经验的思索与精神世界的探索共同联系在一起,成为当代人对于历史的一种见证。  关键词:北大荒;美术;现实主义  一、现实主义美术
摘 要:文章从消费、文化的视角切入,阐释消费文化范畴,定位艺术和消费文化,强调消费文化对艺术的主导和建构意义,提出消费文化下绘画艺术的多重特点,明确绘画艺术在消费文化下的方向。在消费主义视域下,文化艺术呈现消费主义倾向,出现物化和商品化的特征。消费文化下的绘画艺术在保有原特点的基础上,生发出新的特点。对此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绘画艺术家群体在纷繁的文化艺术消费中保持艺术的本质,激发新的创造,给予大众更
摘 要:曾贤谋,号白沙主人,1941年生于福建连江,早年兼习中西绘画,后专攻中国画,得宋省予指授。他擅花鸟、能山水、工行草,以水墨意笔见长,善于用水,画风逸放,意境清幽。在中国画中,写意花鸟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曾贤谋的写意花鸟画独具特色。文章从墨色交融、寄物于情、艺术留白这几个方面对曾贤谋先生写意花鸟画的意境美进行了探索,通过分析曾贤谋先生的写意花鸟作品,感受他当时作画时的个人情感与思想活动,
摘 要:留白是画家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刻意留下的空白,往往是通过简化画面布景或者对部分画面进行虚化从而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使得整个艺术创作更加协调、更有意境、更具审美价值,通过留白能更好地展现中国画的美感。文章概括了留白基本概念,选取部分案例进行探讨,对留白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起源与表达形式进行研究与讨论。  关键词:留白;中国画;起源;表达形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摘 要:主观性色彩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的传播手法,在油画创作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艺术的不断变更与发展,主观性色彩以其独特审美取向、深刻内心体验与鲜明情感特点成为油画创作中的主要绘画语言之一,在油画创作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品是否有主观性色彩是创作者创作时是否融入真情实感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主观性色彩的渲染,在作品中融入创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心情、意图以及当下的时代背景,能够充分体现出创作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高校绘画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需要充分抓住时代带来的新机遇,解决矛盾,做好创新工作。文章结合教学经验,通过分析时代需求以及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就相关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为实际业务的推进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校;绘画;教育改革;挑战;机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各大高校都设置了与绘画相关的课程和专业,以满
金日龙是我国当代抽象绘画艺术的著名画家,在抽象绘画艺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艺术之路经历了由写实到抽象的演变,从写实到抽象的跨越,他抽象艺术风格个性鲜明,极
摘 要:华嵒是清代著名的绘画家,他自幼学习勤奋,擅长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华嵒有着较高的绘画技能和绘画修养,从他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清新质朴的审美情趣。文章试图揭示华嵒在绘画方面的个性追求,通过分析其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探究其绘画作品中的趣味及其笔墨特点形成的必然性。  关键词:华嵒;意趣;笔墨特点  一、华嵒的生活背景  华嵒(1682-1756年),一作华岩,字德崇,更字秋岳,号白沙道人、
摘 要:《洛神赋图》是东晋有“六朝四大家”之一称号的顾恺之根据三国时期有“仙才”称号的曹植的《洛神赋》进行改编创作的,两位跨时代的一代文绝与一代画雄结合,可谓是文学之美结合绘画之美的巅峰之作。《洛神赋图》也是中国第一幅以表现人类情感为主题的伟大画作,为后世的绘画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艺术形式。  关键词:《洛神赋图》;顾恺之;艺术特色  《洛神赋图》原卷为设色绢本,在整幅画卷中主要描绘了曹植与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