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出东北人的精气神

来源 :侨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x1989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逢农历正月,辽宁省兴城市红崖子镇的大集上会演出平日里难得一见的满族大秧歌。“满族大秧歌扭起来!扭出咱东北人的精气神!”秧歌队领队郭长余,经常用这句话激励秧歌队的队员们更出色地展示才艺。
  郭长余是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城满族大秧歌”代表性传承人。1955年出生的老郭已是花甲之年,由于长期注重锻炼身体加上喜欢文艺,老郭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郭长余所在的红崖子镇原先叫红崖子满族乡,是辽西的满族聚居地区之一。
  兴城在清代称为宁远州,兴城满族大秧歌旧称“宁远满族大秧歌”,距今已经有200余年的传承历史。在清朝嘉庆年间的1810年前后,几个从直隶省(今河北省)“闯关东”的民间艺人来到红崖子地区表演,他们看到冬闲时这里的人们习惯靠着墙晒太阳,于是就鼓动村民们扭秧歌活跃生活、锻炼身体。这几个民间艺人中有一位擅长编练秧歌动作的,在红崖子居住久了,他便结合当地满族群众的服饰和生活习俗,编排了具有满族风情特色的满族大秧歌并教会当地村民排演。尽管后来这几个民间艺人离开了红崖子,但他们传授给当地村民的秧歌技艺特别是独创的秧歌形式却在红崖子一带流传并传承下来。
  郭长余介绍说,兴城满族大秧歌发源于红崖子,后来流传到周边的闻家、旧门等地。只有红崖子地区的满族大秧歌作为兴城满族大秧歌的代表并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朝晚期,红崖子村的满族大秧歌盛极一时,每逢春节都要去外村演出。光绪年间,当时还称为屯的红崖子屯满族大秧歌曾经为宁远州的知州表演过,据说在演出时,由于秧歌队开道“打鞭儿”的人操作不慎,鞭子打掉了知州的顶戴,知州不但没有怪罪,反而给了赏钱。即使在日伪时期,当地老百姓也坚持传承着满族大秧歌技艺。
  1949年10月,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的辽西省兴城县第八区一位孙姓干部组织红崖子村民扭起了满族大秧歌。1958年,兴城县举行全县秧歌汇演,红崖子满族大秧歌队在汇演中取得第一名。虽然在“文革”期间演出有所中断,但红崖子一带群众仍然没有忘记传承满族大秧歌技法。郭长余回忆说:“记得从改革开放到1983年生产队解体之前,我们每年都演出多次,那时候文化生活还比较贫瘠,一到冬闲时节,我们就经常排练和演出满族大秧歌,作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十余年間,由于很多农村地区掀起了“进城打工”热潮,红崖子镇里每到冬闲时节排演满族大秧歌的景象不见了。直到2005年,郭长余和村里几位老人重新组织起秧歌队,他们整理出22种秧歌套路,一度冷清的兴城满族大秧歌重新焕发了生机。
  2006年,兴城市文化局的工作人员下乡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到红崖子传承满族大秧歌的情况后,文化局的工作人员希望秧歌队能进行一次现场展演以便为兴城满族大秧歌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月10日上午,在红崖子村中间的一块空地上,68岁的刘洪才带着临时通知的二十几名秧歌队员先是热身,手里拿着短木棍或者长手绢踩鼓点走碎步。演出正式开始后,随着鼓点轻重、快慢节奏,队员们上场扭起了“地扑噜”。不一会儿,鼓点节奏加快了,秧歌队员们跨起大步,粗犷、豪迈中透着虎的威风,狼的凶猛;鼓点慢了下来,他们又迈开轻松的舞步……整场大秧歌展演下来,前后达两个小时,这群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人个个汗流浃背,充满着喜悦的神情。
  这以后,文化局、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多次到刘洪才老人和郭长余家里采访,进一步了解兴城满族大秧歌的内容和历史沿革。
  原来,旧时当地有“办秧歌”这一说法。“办秧歌”的发起人一般是当地富户,负责置办服装道具、请鼓乐班子、组织排练、安排演出等。通常还会有一位演技好、威望高、办事能力强的“秧歌头”负责张罗相关事宜。时间上,一般是从每年正月初二开始“跑秧歌”,即秧歌队坐着大车到附近的村屯演出,也有登门拜年之意。这种演出,受拜者要预备烟茶款待,并在秧歌队临走时给赏钱,有时还要管饭。所以秧歌队拜年事先已选好对象,起码是要给得起赏钱的才能去,否则人吃马嚼等各种费用就难以开销了。
  兴城满族大秧歌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当地又称之为“地扑噜”,也叫“棒鼓秧歌”“棒棒鼓”。满族秧歌的舞蹈韵律“扬”“蹲”“盘”“跺”“摆”“颤”等动作与普通秧歌有所不同,表演中以其大摆大浪、盘旋作势,再现了满族先民英勇善战,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征战、劳动生息的民族精神,极具民族民间艺术特色。兴城满族大秧歌在表演时,以20人为基数,分成“里角”和“外角”。“里角”6人,分别扮演渔公和渔婆、货郎和郎中、公子和老作古;“外角”12人:包括头棒2人、二棒2人、头花2人、二花2人、背鼓4人。另外还有两个重要角色,即“打鞭儿的”和“老鞑子”,负责维持秩序和演出“开道”,他们均以符合其身份的服饰装扮,用油彩画脸,手持相应道具。兴城满族大秧歌有固定的表演套路,每个套路规定不同的内容,伴奏乐器为大鼓、大铙、小铙,指挥用铜锣,没有唢呐。不同的套路由不同的鼓点伴奏,鼓谱丰富多彩。舞蹈动作幅度大,以跑、跨、跳为基本动作,两手大开大扬,身体弯曲,动作频繁,以大步为主。兴城满族大秧歌在表演内容和形式方面与其他大秧歌有明显的区别。此外,兴城满族大秧歌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即由于表演时体力消耗极大,不吸收女性表演者参加演出。
  兴城满族大秧歌流传下来的套路有25套,每个套路都有一个别致的名称。演出时,专门有一个秧歌队员在在每个套路亮相的时候举起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正在表演的套路名称。这些套路的名称也很有特点:五碗供、龙摆尾、单蒜鞭、双蒜鞭、二龙吐须、剪子股、安程子、钉四门、打天井、下花、下鼓、下棒、杀四门、十字梅花、鼓套子、刮旋风、三环套日、瞎掰、二美夺夫、结花、大登殿、大散象、小散象、套葫芦、白虎点将。每变换一场套路,就会有个类似指挥的人敲响一下锣。兴城满族大秧歌的表演都是在鼓点下舞动的,表演者根据不同的套路,做出不同的动作。有些套路的动作很快,演员们得穿插变换各种队形。秧歌队领队郭长余说:“每个穿插动作,都是有一定套路的,不能随意穿插,必须得走到位才能穿插。这也就是为什么必须要20个表演者都到位才能完成表演的原因。每个动作都衔接得很紧密,缺一个人都不能把动作表演完整。”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张志平认为,兴城满族大秧歌其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演员们用各种动作表达着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脸上的浓彩更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演员们的妆,有的被画成虎脸,有的被画成猴脸。在4个丑角中,有两个人脸上画上蜻蜓,另两个画上蝎子。丑角脸上化的妆,据说是当年关内来的民间艺人根据红崖子当地的地域特色画上去的,可见大秧歌的民俗基础是多么深厚。
  2007年5月,兴城满族大秧歌被辽宁省政府列入辽宁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后,兴城满族大秧歌多次参加民俗文化节演出,多次获得荣誉,还建立了兴城满族大秧歌艺术档案,形成文字、影像资料,央视科教频道也在专题节目中予以报道。成绩的背后,作为秧歌队领队的郭长余却表露出“隐忧”:“近十几年来,扭秧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我们秧歌队除了两名队员是青年人外,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队员老龄化严重,一些高难度的动作都不能轻易表演了,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兴城满族大秧歌,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继续传承下去,并不断发扬光大。”
其他文献
写作课  写作是你在大学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将来无论进入哪个行业,较强的写作能力都会给你带来很大帮助。尤其外国大学里的写作风格和高中不一样,单靠上文学课或英语课来提高写作水平是不够的。你应该去听专门提升写作技能的课。即使你觉得自己文章已经写得很好了,但毕竟写作能力是可以不断提升的。进大学后,要尽早开始上写作课,这样你就能把你在其它课上学的内容都好好利用起来。  语言课  几年前,你可能不愿
期刊
横跨欧亚的魅力之城  土耳其位于亚洲大陆最西端,在黑海、里海和地中海之间,四周与叙利亚、希腊等国接壤。总面积约八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中国人看来够小,但在欧洲,它相当于英国和法国之和。近七千万的人口也只有德国可以抗衡。这等“块头”,足以令欧洲人刮目。  土耳其名城首先当数伊斯坦布尔,它是世界上惟一跨欧亚两大洲的国际化大都市。传统与现代的交汇,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美丽的滨海风光交织。形成故都独特的城市风采
期刊
也只有晚唐这样的时代能够孕育出李商隐了。  李商隱一生,于进退沉浮之间耗尽心血,却始终只能寄身幕府,沉沦下僚。如果不是因为他的笔,他所有的得意与失意,恐怕会与高居庙堂之上决定他命运的大人物们一样,在时代的大幕落下之后,很快湮没无闻。因为他的这支笔,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在晚唐的无限夕阳中,人们曾经演绎过怎样的滑稽荒诞和凄凉悲壮。  一种文体的命运和一个王朝的命运极其相似。文体初创时,往往自然不羁,雅致天
期刊
他在念高中时是班级里的“万人烦”,老师上课他顶嘴,同学们上自习他捣蛋,他曾无数次被“找家长”,无数次被叫去教导处……他就是被惯坏了的“纨绔子弟”,这是当时大多数同学对康于科霏的印象。可如今,他却判若两人,不再是当初那个调皮不懂事的“死康于”了,独自一个人在韩国留学的他,不禁让老师同学们刮目相看。  2011年10月4日,康于科霏独自一人经中介去了他向往已久的韩国。他在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是很通的隋
期刊
骄阳如火的炎夏,来到台胞祖居地福建东山岛旅游,看到风光旖旎的海岛景区的刺桐树盛放着绚丽多姿、引人注目的红花,游客们精神为之一振,由衷赞扬东山岛的刺桐真多真美。  的确,东山岛刺桐之多之美远近有名,著名的闽南诗人蔡其矫(1918~2007)1961年发表的散文《刺桐与东山岛》,多处对东山岛火红的刺桐大加赞赏。其中写道:“可是今天。这曾使泉州增色的树(刺桐)却很难找到了……久久向往看一看刺桐是什么样子
期刊
六朝圣地,十代都会,南京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向往之地。十里秦淮,悠悠长江,巍巍钟山,这些意象无不触动着每个人心灵的最深处。余秋雨曾说过,一个对山水和历史同样寄情的中国文人,恰当的归宿地之一是南京。是的。在这金陵城中,多少文人留下了宝贵的诗词,意境深远的文章。诗中金陵,也有一番独特的韵味。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在金陵城中,站在前朝修建的城墙上,
期刊
父亲和舅舅一个生活在大陆,一个生活在台湾。他们分别在一个炎热的夏季和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走了,留给我的是无限的伤痛以及无尽的哀思……  年幼时,我常坐在冬夜的火塘旁,听家人述说着关于父亲和舅舅的故事,品味着他们人生道路的曲折和艰辛。  从小时候记事起,我就感到低人一等,其原因在于我家有海外关系。  父亲兄弟三人,父亲是老小,大伯和二伯在1948年随国民党去了台湾,在大陆时他们两个分别在国民党交通部和
期刊
中国地广物博,不同地区有各式各样的特色美食,人人都喜欢美食,而中国美食早已作为一种文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可是如果没有一口健康坚固的牙齿,再美味的食物也变得味同嚼蜡。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成人近八成存在着口腔问题,口腔疾病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大事。  2016年以来,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口腔医疗相关政策。2016年10月,卫计委发布《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管理方法》,要求推广口腔预防适宜技术;同月,《“健
期刊
在非遗的十大类中,传统舞蹈类是群体性活动最强的一个类别,平日里喜闻乐见的高跷、地秧歌、舞龙、舞狮,以及极富少數民族特色的面具舞、乞粒舞等均包含在此类别中。应该说,传统舞蹈类项目是非遗类别中最能展现民间情感的一类项目,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文化”。诚如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所说,非遗产生于广大的田间地头、基层土壤,实际上涉及到社群、部族乃至村庄独特的信仰,其核心内涵旨在文化,包含了哲学、宗教观念,乃
期刊
日本大学申请流程解析  怎样申请日本大学?这是很多准备到日本留学学子的疑问。  首先,申请日本大学要参加日本统一的留学生考试,目前这个考试在中国没有考场。所以即使你自己在国内有一级的日语能力等级,也不容易在国内直接申请,而两个国家语言的迥异也导致学生不会在短时间融入日本学生生活。基于以上两点,在选择日本语言学校的时候,如何择校成了最关键的问题所在。留学专家建议学生在日本一定要选择好学校,在语言时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