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贷款受益分析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of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助学贷款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是一项德政工程,它兼顾了多方面的利益,惠及当代,着眼未来。本文就是想通过具体的分析来阐述贷款学生、高校、经办银行、国家在整个贷款链条上的受益情况,以便加强对助学贷款工作意义的认识,坚定信心,不断完善细则,让这项惠民政策真正惠及弱势群体,造福子孙。
  关键词:助学贷款 受益 分析
  
  高校扩招以后,上大学需要学生个人支付一部分费用。大量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难以支付学费、住宿费等费用而无法完成学业,他们往往一边沉浸在拿到高校录取通知的喜悦中,同时又因家庭困难而失望地驻足徘徊在高等教育的门外。在2002年前后,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无法上大学的实例屡见报端,社会各界纷纷叩问教育的公平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措施,助学贷款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助学贷款工作也面临着金融市场的冰霜期,部分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放贷权限纷纷上收,他们对贷款学生的诚信顾虑重重,对政府的贴息资金是否兑现表示怀疑。此外国家在政策上给银行的激励措施很少。概括地讲就是:责任大、收益小、手续繁、风险大。所以在2004年之前的助学贷款工作几乎处于观望或停滞阶段。2005年开始,教育、金融、财政等部门、行业在政府的主导下组织调研,分析各方的责、权、利,提出各自的要求,经过整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新措施,使得助学贷款工作焕发生机。新的助学贷款政策听取了各方的诉求,兼顾了各方的利益,合理地规避了风险,使助学贷款链条上的学生、学校、银行等都成为受益者。尽管国家为助学贷款支付了一部分利息和风险补偿金,但是从长远来看暂时的经济付出产生的收益是巨大的。
  一、贷款学生是助学贷款的直接受益者
  根据现行的助学贷款政策,本专科在校生上学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承担。按照人均每年贷款额5000元计算,大学四年国家要为其承担的利息约3000元(简单的计算方式是5000×6%×4+5000×6%×3+5000×6%×2+5000×6%×1=3000)。随着CPI的持续波动,贷款学生在经济利益方面的实际受益将远高于财政代偿的利息。按照官方每年公布的CPI指数计算,假如贷款学生毕业即还贷的话,那么他的还贷压力较入学初要减轻2000元以上(CPI每年按4%-5%计算,计算方式同利息的计算方式)。贷款学生不仅在经济方面受益,而且在精神方面同样受益。在没有助学贷款之前,多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为了能顺利入学,要么高利贷筹款,要么低三下四到亲戚、朋友处借贷,要么接受各界的捐助,捐助仪式上还要诉说自己的苦处。可以说为了能上学背上了过多的精神债务,这种精神债务远比银行的贷款难还。如今各地相继开办了不同品种的助学贷款。特别是近几年开办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其办理手续简捷、门槛低、利率低、贷款时间长、还贷灵活,给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了实际困难,使他们可以阳光地走进大学,开始自己阳光的未来。
  二、学校是助学贷款的间接受益者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学生交费上学已经是高校大学生不可回避的现实。新世纪初的收费转轨,由原来的单轨(免费)到双轨(一部分收费,一部分免费),到现在的单轨(全面收费),给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不小的压力,特别是对于来自边远落后地区的学生,他们一个家庭一年的收入还不如一个学生一年的学费多。对于偏远落后省份地市属高校录取的学生,这样的情况尤为突出。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学院为例,在校生有12000人,其中50%以上来自农村牧区,这些来自农牧区的学生有30%以上属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年的入学时间是9月份,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如果催费过紧,他们就不得不把农作物或者牲畜低价卖掉来交纳费用;如果催费不紧,学校就要面临巨额的欠费压力。2005年以前,新生每年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学生达三分之一,约1000人。加上在校生欠费,每年欠费总人数在3000人左右,欠费额达1000万以上,欠费最高达1500万,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作為地方高校,经费来源比较单一,除地方财政负担固定的维持费用之外几乎没有过多的投入,而且数量比较小。在这种背景下,学费收入就成了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不得不采取多种方式来保证正常的运转,赊欠、贷款、集资等,无论哪种方式,其结果都要付出超过按期付款的成本,无形地加大了发展的难度。由于大量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能按时交费,学校又不能因为学生交不起费用而拒绝其上学,欠费学生越多,学校的压力越大,这样学校无奈地承担了一部分超过自身承受能力的社会负担。
  如此循环欠费也像滚雪球一样把学校压得喘不过起来。好在2006年开始这种情况有了好转。当年内蒙古自治区学习其他省份的经验开始推进生源地财政贴息贷款(范围是考入内蒙古高校的内蒙古籍学生),由农村信用社承办,贷款学生上学期间的贷款利息由财政承担,毕业后由本人承担,高校和财政共同承担风险补偿金,比例按贷款额的15%执行,利率按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执行。呼伦贝尔学院当年有324学生申请到183万的助学贷款,虽然数额不大,但是产生的实际效果远超过这183万。大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纷纷到学校有关部门咨询贷款的条件和程序,学生家长积极到当地信用社咨询,个别假贫困的学生逐渐丧失了浑水摸鱼的土壤,开始主动交费。所以当年新增欠费人数和额度大幅下降。2007年末,在原有生源地财政贴息贷款的基础上,学籍地助学贷款也开始开办,无论生源是何地都可以申请,实现了助学贷款的全覆盖。至此助学贷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当年有来自山东、江西、湖北、甘肃、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的555人申请到241万的学籍地助学贷款,加上当年的生源地财政贴息贷款654人343.5万,累计有1029人申请到584.5万元助学贷款,极大地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压力,同时也极大地减轻了学校的催费压力。由于有两种助学贷款,所以当年新增欠费不足200万,欠费额继续下降。2008年在2007年的基础上,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逐步向全国推开,到2010年,全国绝大多数省份推开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呼伦贝尔学院当年有2358人申请到1150多万元的助学贷款,当年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学生只有10人,新增欠费不足4万元。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学校的受益:如果没有助学贷款,那么学校每年不得不通过商业贷款来保持正常、适度的发展(商业贷款的利率远高于助学贷款利率)。有了这些助学贷款就能基本冲抵了以前学校的商业贷款,相当于间接地化解了学校的商业贷款利息,降低了学校的办学成本。在开办助学贷款之前,教师们还要承担催费任务,每年集中催费期间师生关系大打折扣,老师们也不愿意充当“黄世仁”的角色。现在有了助学贷款,欠费额逐年下降,有些院系欠费额是零,教师们根本不用为催费劳神,师生关系也不会因催费而出现隔阂。助学贷款让高校如释重负。
  三、助学贷款让经办银行名利双收
  助学贷款虽然不能像其他的大额贷款或者其他商业贷款那样手续简单、利率上浮,但是其收益还是很可观的。一是稳定的利息收益。按照文件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承担,毕业后由本人承担。这样学生上学期间的利息就有了保障,虽然毕业后本人承担利息,但是就文件规定的贷款限额分析,个人承担的利息很少,加之贷款周期比较长,所以还贷压力不是很大。所以,利息收入还是可观的。二是国家为了鼓励金融机构开办助学贷款,防止风险过大给银行带来过量损失,设置了风险补偿机制,风险补偿金一般要保持在贷款额的15%左右。根据以往其他的助学贷款的还贷情况看,综合还贷率能保持在98%左右,损失能控制在5%以内,这样结余部分也是一笔可观的数目。三是银行通过开办助学贷款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经办银行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客观地承担着社会责任,他们承办助学贷款,帮助政府践行教育公平的承诺,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暂时上学难题,体现了银行的社会责任感。正是这种责任感让受益于助学贷款的寒门学子对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当这些贷款学生走上社会以后一定会以一颗感激的心回报社会,回报经办银行。可以说,助学贷款的经办银行今天的行为为将来培养了潜在的客户,他们的人气是倍增的,功德是无量的。
  四、国家是助学贷款的最大收益者
  从表面上看,国家付出了大量的资金支付利息和风险补偿金,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推进助学贷款工作,付出的最多。正是这种负责任地付出,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利,践行教育公平的承诺,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正是这种有远见的举措,使更多的年轻人受到良好的教育,为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是这样的举措,让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有机会接受新理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为祖国的未来培养了高素质的建设者,为祖国的未来发展储备了优秀的人力资源。虽然这些预计的收获今天还不明显,但是这些有益的举措带来的收益不是有限的金钱可以衡量的。今天付出的是未来收获的“种子钱”,国家的发展要看年轻人的发展,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须靠我们的年轻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须依靠年轻人。所以,无论从近期利益还是长远利益,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无论是行业还是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是一项泽被后世的德政工程。
  五、运筹帷幄,加强研究是助学贷款健康发展的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人对风险估计过大,踌躇不前;有人忙于繁琐的事物无暇研究政策和落实细则,盲目怀疑助学贷款前景;从助学贷款的实施过程看,理论上还有个别人持怀疑态度,特别是对贷款学生的还款能力信心不足。这三点需要一个过程来验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增强信心、投入情感、抓过程落实工作。有人对助学贷款的意义认识肤浅,对弱势群体的了解不够;有人对助学贷款过于自信,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或将来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预见性,没有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和技术手段,需要不断研究新问题,拿出新举措。资助工作队伍建设还存在软肋,对资助工作的投入还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资助中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业务需要加强,队伍需要稳定,经费需要保障,基本办公条件需要不断完善。高校资助工作队伍还没能按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对贷款学生的贷中管理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这些都是助学贷款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着眼未来发展的重要责任,正是这些包括助学贷款在内有远见的资助举措,正是这些不断完善体制和机制的务实思想,才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才能不断完善政策和措施,才能让更多的寒门学子感受到国家的温暖、社会的温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和谐共荣。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
  [2] 國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51号.
  [3] 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财教[2008]196号.
  (责编 张晶晶)
其他文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运用好课堂提问.不仅能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真正打开自己的“话匣子”.还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更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中学生写作议论文,例证法是其最常用的论证方法,但往往不得要领。典型例证剖析应分成"叙——析——议"三步操作,"叙"宜"简","析"宜"透","议"宜"深"。如果能把典型例证剖析与
作文教学是令大多数老师头疼的事,用专门的时间讲作文,理论性太强,学生不易接受,把作文教学融入课文教学中让学生的文字灵动起来,强化写作技巧,文体知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
沙白先生的《水乡行》,极富诗情画意。整首诗仅仅五节,押一个韵脚,节奏舒缓、平和,读来音韵和谐优美,展示了一幅幅宁静恬美、秀丽淡雅的江南水乡图。作者按行踪把一幅幅美丽
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的德就涉及到德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让学生获取基本的物理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实
【摘 要】在实际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阅读教学,我们要让“阅读”独立起来。具体可从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其语言感受能力、让其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并充分进行语言创造等方面努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延伸 创新 实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  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
【设计目的】生活大看台,处处是语文。语文课程具备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语文教育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强调语言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我们一方面应通
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重要学习方法。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与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探究活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严格控制课堂的一言堂,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的转变,更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主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本文从消除认识误区、建构训练体系、扩大学生阅读量、丰富生活阅历、体验写作成功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写作教学的成功之路。
【摘要】将美术、音乐的有关内容引入语文课堂,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功能,调动学生多器官的参与,开发大脑的前瞻潜能,能激活语文教学的氛围,发酵情感,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学习能力。  【关键词】语文;美术;音乐;情感;发酵    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瑰宝,它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多少年来,语文课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多少代人学习它运用它,同时感受着它的博大精深。今天,语文教学面临着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