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斯托的尘间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y8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穿着鞋背着包,穿越居民区,看到了猫和狐狸;路过校园,走入了画廊与书店;登上大吊桥,旁边是黑山谷和大草原。博物馆有泼泼洒洒的颜料桶,教堂里有头戴花纱的老奶奶,涂鸦街有喷着假火焰的锡皮龙,动物园有跛腿的火烈鸟。河岸有市集和艺术展,海湾有彩房子与白帆船。墓地不一定只有死亡,花园里还会有悲痛。太阳东升西落,河流沸騰干涸。
  在布里斯托市住的日子,我走走停停,生活、书本、艺术中的任意一种真实,都开阔着我的胸襟。夏天盛极一时,秋日果实饱满。万物有分裂的形式,宇宙有统合的状态。

尘间之内


  花园与墓地在一年四季看上去几乎没有分别。我第一次不幸迷路就走进了墓地,开始确实害怕。看到黑绰绰的石碑大军站着队,我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惊扰了安睡的魂灵再记恨我。直到我余光扫到一面特殊墓碑,顶部刻着一个黑皮肤男孩的脸庞,旁边分别雕了两个天使托着他,又用彩色颜料涂满凸起的花卉,并写着“这里长眠的是一个小黑奴西比奥·阿弗瑞卡纳斯(Scipio Africanus),萨福克及布拉顿伯爵的仆人,他于1720年10月21日去世,年仅18岁”,墓碑文的最后一句是:“愿你甜甜安睡于此。”读到那句甜甜的安睡,我仿佛看到了他的家人正合着双手在祈祷他死后的幸福,我才逐渐定下神并开始观察四周:一大株常春藤被种在了某个墓碑旁,一些橙色带红的火把莲像火焰一般在路边摇晃,水芹与秋海葱在角落旺盛地吸着潮气,还有大片银叶菊匍匐在地面上形成了虚假的雪后景观。于是我渐渐发现花园与墓地几乎没有什么分别。花园内的层叠植物与休息长椅,墓地都有,墓地还多了站着的石碑和平躺着的石棺。所以四季更迭与芬芳静谧,墓地也都有,我站在青黑色光洁的石板旁边,还可以读到许多人出生入死的日期、事迹、已收获的幸福和未达成的心愿,如同启示。
  我后来再一次踏入墓地,也不是有意为之。参观完布里斯托大教堂之后,我看到标志牌上写着“教堂后花园今日开放”便惊喜地踏入了其中。才发现这里的花园与墓地是融为一体的。交错的火棘树正结着缤纷的浆果,蓝刺头的球状花朵正在风中点头或者摇头。更深处就是一些长椅,它们安详地躺在墓碑旁,黑色的刻字石板盖在地面上。这里的墓地就更加古老了,历史的悠长之感愈加浓重,繁复的石刻工艺发挥得淋漓尽致。坐在路边的长椅上,我只觉得安静,仿若进了祥和的世界,就觉得人死不是那么悲伤了,大概只是被大地重新收回到它的包袱。土地是一个勤劳的农人,在花园里播撒希望与快乐,在墓地收割成就与告别,然后又是一年,再是一年。
  民居花园则更多了些热闹与人情。我曾经连续两个月都走在同一条路上,也就连续两个月都看到一位白发老爷爷在独自一人彻底翻新他的花园。小型水泥搅拌机、小型夯地机、铁铲铁锤、一盘水管以及多袋细沙、平砖和卵石摆了一地。在来年的春夏之际,我有幸看到了他美妙的花园成果。
  要想知道如同植物园般的民居花园有多美,先去花卉种子售卖店转一转就可略知。在英国卖花就像卖菜一样,像洋葱头一般的球根系植物一网兜一网兜地放在木箱里,和卖土豆、西红柿一般称斤论两。还有一墙墙的纸袋子里放的是草本花种,如果你喜欢蓝色系,可以选点百子兰、刺芹、半边莲和婆婆纳,如果你喜欢白色系,可以种些葱兰、银叶菊或雪片莲。暖色系的花种则是最多,木春菊、岩菖蒲、金鱼草、羊角蒿等等应有尽有。所以我哪怕是走在英国冬季的街道,都未见过大片光秃秃的灰色,草木花果一轮一轮重重叠叠地开,南部的海洋性气候则给了它们更多的时间。
  街头涂鸦的圣地非布里斯托市莫属了。沿街墙壁、地下通道和店铺卷帘门简直是涂鸦爱好者的艺术展厅。要想看到卷帘门涂鸦,就必须赶在商店开门之前起得很早,或者商店关门之后熬到很晚。
  一只戴眼镜的鸽子在翻看有关蜡烛艺术的书籍,那是书店涂鸦;一个紫头发棕皮肤的海妖在沉思冥想,那是艺术用品店涂鸦;戴礼帽的白爪子黑猫在丛林正用它的黄眼睛观察你,那是宠物用品店涂鸦;有只粉色带翅膀的猪正在云朵里大笑,那是猪肉铺的画面。你还可以看见一堆飞跃的绿色菠萝和四只大灰兔正画在饰品屋的墙面上,还有一个红色带着蓝斑的锡铁皮巨龙站在咖啡店屋顶上。当然还有仿照葛饰北斋的巨型海浪正在运动品大楼的表面涌动。还有那位至今未露面的世界级涂鸦大师班克斯( Banksy )就来自于布里斯托市,并在这里留下了神秘涂鸦路线图。人们可以按照地图寻找到他的杰作,如名为《墙壁与碎片(Wall and Piece)》的涂鸦作品,而实际是“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的谐音,你还可以看见《死神》《温柔的西区》《三角关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都涂在墙壁上,带着黑色戏谑与艺术张力。
  徒步艺术节的开展使我非常感叹于这里的城市文化。到了每年的10月中旬它就在布里斯托市拉开帷幕。艺术节的地点不是选在常规的博物馆或者美术厅,也不是在街头广场,而是在每一个居民自己的家中。热爱艺术的居民,无论爱的是雕塑还要针织,爱的是绘画还是装置艺术,都可以提前一年进行申请。来年通过审核后,你的家庭住址就会变成一个红点,画在艺术节路线图上。这种路线图的地图册非常容易得到,许多店铺和公共场所都在发放。
  在艺术节的三日内我几乎走遍了大半个城市,按照地图走入北区、南区和西区,深入到艺术家的居所中去。举办个人艺术展览的家庭会在自己的院门口挂上一大串红气球,或者将大红气球分散挂在树篱上,使得游览者老远就可以看见。有的家庭举办的展览很正式,除了自己先生、太太做的工艺品,还举办下午茶活动,咖啡点心应有尽有,轻音乐飘满客厅,热闹非凡。有的家庭比较冷清但更友善亲密,是故事满满当当的住处,主人收藏着多年的小型古董和废弃的画笔画板。还有的家庭作品极其丰富,沿着沙发挂着一排油画,再顺着墙壁底部一直堆到屋顶,桌上则摆满了石雕摆件,感觉像很多奇妙又不可测的灵魂撞击在一起,屋子显然已经装不下这么多活力。   旧货市集则如同机械复制时代还未来临的珍贵领地,在古老的街区或海湾展开。圣尼古拉斯集市是房东推荐给我的,她说我可以兜兜转转,感受一下儿上一代英国居民的家居审美品格。这个集市是个周末旧货市场,可并不是什么旧货都卖。每个卖主还保留着一股文艺气质和精致的自尊心,要求自己只卖精细可人的小件,价格也并不便宜。有带着一圈金蓝穗头的暗花刺绣桌布,有类似于阿拉丁神灯或手提烛台的金属摆件,有一箱箱带着传奇色彩的唱片和地图,还有在暗绿绸缎上缝着天使报喜图的镶面木凳以及身着白色脚蹬裤正吹着笛子的红衣男孩被雕在黑曜石的扇面上。
  在周末的海湾边上也会出现一些集市,有的是一车满挂着卖主本人设计的布艺贺卡,有的是一车男主人自己用热玻璃吹成冷却的小动物摆件和悬挂玻璃风铃,还有画面精美的百科全书、百年花园种植图谱,还有布满纹饰、美丽实用的陶瓷器皿,从捣蒜臼子到带孔的淘米瓷盆。
  大教堂一般在周末下午会敲起悠长的钟声,穿透小半个城市。我有一次就是在去学校的路上被钟声吸引到教堂与海湾的。教堂基本总是一定区域内最高的建筑,所以总是在最高的位置上贴近天空或是享受太阳的恩惠。教堂的一个个尖顶都指向天,使得人们的目光顺势得以仰望。它们无论大小都是陈旧古拙的,并故意掩盖住了翻新的痕迹。我想人们大概更喜欢在黑色的雨渍与阴湿的青苔墙壁里寻找到圣迹,嗅出时间的衰老气味和历久弥新的超脱之情。有时候我会遇到一场大型婚礼,就可以看到一些气质高雅的英国老奶奶坐在教堂木椅上,她们大都在自己花白的卷发上斜斜地笼上精致的头纱和花饰,有一种日头烤晒后的沉甸甸的美,一种像红木家具的古木气息,告诉人们岁月可养美。
  除了正在使用的教堂,还有一些废弃的中世纪教堂散落在城市边缘,被好好保存了下来。这些建筑早就没有了玻璃玫瑰花窗,建筑的石头架构暴露在外,窗框也是石制的,打着弯绕着花,像是一个个死去已久的海豹骨骼。

尘间向上


  从熙攘的市集、冷清的墓地或者喧闹的涂鸦街仰头望去,可见天光云雨,向远眺望,则是碧海蓝天。
  云在英国好似是最简单生物,可以迅速繁殖增多。也可以像最脆弱的菌群一样,在强光之后全体性消失。在被旧石墙和矮灌木包围的英式小镇,人们可以单纯地看天与赏云。不用担心云层下的房屋建筑会形成灾难性的违和感。木质的窗栏、砖叠的屋顶、奔涌的植被、随风鼓胀的碎花布料,都夹在云朵与植物之间的褶层里,疏朗而挺阔。
  云和太阳的关系非常紧密。晴天的时候,太阳会使得云彩大朵而清晰,成为一团团干净的蒸汽。如果太阳萎靡不振,云朵就会像是黏连的病毒霉菌,灰暗而厚重地堆积在一起,它们会挤压在教堂的拱顶上,沉聚在树木的冠尖处,甚至在你的帽檐上喷发水汽,给人一种源于威严自然的震慑力。朝阳或是夕阳还可以给云朵分层分色,将它們的底色,暗部,高光随意染上的金,紫,粉,橙,飘飘忽忽的,透着水光,看着分层又多色的天空,就大概可知那些油画大师经历过多少斑斓天空的美学启蒙了。
  雨是英国最不安分的生物。记得隔壁的德国同学有天出门跑步,被雨水浇透五次又被日光暴晒了六次。是的,一小时之内,很可能下了五次大雨又经历多次强光直射。所以英国居民更爱穿防水衣服而不愿意再捎上一把不停打开又合上的雨伞。我有时在居民区散步,明明前方就有看得见的阳光四射,却还是可能偏偏走到了雨云下面,一阵暴雨又一阵直晒。乌云和晴天就像胡同、长廊或者街区一样紧紧挨着,你就只能在不同街道淋淋晒晒。
  在风暴席卷的夜里,人们大概会觉得夜晚躺在卧室就像住在海面的轮船上,海水雨水以各种方式甩动着,混杂着抽在窗户上,狂风还试图卸下几块窗玻璃。风暴滚动久了,水就可以把屋子整个裹起来,使人们的房屋变成脆弱的纸盒,浸得透湿,磨损毁坏,好似渐渐沉入只有雨水的世界。多雨的天气使得彩虹的出现在英国是一件平常事。我第一次看见彩虹时兴奋惊奇,还喊了朋友围观,直到住久了发现了这个真相,就渐渐习以为常。
  海是水分子拥积成的宏大景观,并不断用自身柔力打磨出峭壁白崖。英国海岸令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个是克里夫顿海港码头,那是悠闲老人们喜欢散步的海湾,加上居民自发组成的古典乐队顺着海风演奏的悠长音符,使整个码头散发着熟稔淡定的味道。那里有蓝紫色的大海、纤细狭长的白色铁质码头,码头尽处是淡绿色勾栏的维多利亚式瞭望塔。花白着头发的夫妇常在那里漫步,也花白着头发的闺蜜组合时常聚在那里。海边有五彩的石子,有的密布着气孔和梅花枝般的缝隙,有的粘着年代久远的贝壳化石。我最喜欢的大海要属圣安德鲁斯市的海港码头了,任何事物一遇见晴天下的大海就会变得璀璨。站在海鸥滑翔、古石堆砌的海岸,彻天彻海的通透感可以舒缓全身,像是已经走到了海角天涯。细碎的光阴在波纹中升腾,白渔船在海面上发光,人们没有身份,大地没有界限。

尘间向下


  从波涛不止的海面来到人声鼎沸的城市,找个寂静的角落贴近地面,就会听到狐狸的脚步、猫咪的哈欠、鼻涕虫的蠕动,以及庞大植被的生长。
  猫与狐狸的生活品质在英国非常悬殊。城市狐狸的地位大概如同老鼠一般,偷偷摸摸或是沿街溜走,并因为垃圾桶形式的改革而忍饥挨饿。而猫咪总是处在养尊处优的生活状态,慵懒安闲的橘猫或者目光犀利的黑猫简直是英国民居的标配,它们大都戴着骄傲的铃铛蹲在花园石阶、躺在主人摇椅、潜伏在高大的树间,永远与青蛙、飞鸟以及松鼠纠缠不清。
  我在英国只见到过狐狸两次,但是却经常在夜晚听到它们悲痛的嚎叫,或是通过猫咪的古怪举动知道狐狸正在花园出没。记得一个冬天的傍晚,我从图书馆门口出来就看到了一只灰红色小狐狸,它几乎是惊慌失措地从街道的西头飞逃到了东头,看到灌木丛就赶紧钻了进去并继续奔跑。还有一次见到狐狸时,它也是在慌乱快速地转移,根本没有机会看清它们火红皮毛底下的脸,只觉得非常可怜。后来在早春,狐狸趁着夜晚把房东埋在土里的百合花根茎全部刨出来吃了。我还经常看到早上翻倒在房门口的食物垃圾箱,被挨饿的狐狸刨得乱七八糟。这些都是它们悲惨境遇的真实写照。   猫咪的地位则处于人们所关爱的动物的金字塔顶端。晴天主人允许它们在花园里大肆地晒太阳,雨天则有柔软的室内地毯和精致坐垫供它们享用,早春有蝌蚪青蛙,夏季有昆虫蝴蝶,一年四季还有老鼠和鸟群作陪。商店里供应着由高级鱼肉做成的猫粮,还有哄它们开心的弹簧蝴蝶和绒线毛球。几乎没有人伤害它们,所以猫咪一点也不会像狐狸那样惊头惊脑,反而总是一副主人架势或是当地霸主的姿态。如果路过它们住的花园,猫咪说不定会给你打个骄傲的招呼并让你摸摸它的脑门,防备之心几乎全无。如果你进入它们家中,就可能发现猫咪比主人还要有架势,它会站在走廊中间连路都不让,等你坐定后还开始审视你。猫和狐狸的对峙一般发生在花园之中,猫咪们总会先摆出威风来镇守花园,后会因为体型较小的缘故而从猫洞败逃到家中,任由狐狸在花园胡作非为。
  松鼠与密林则是恐怖气息的经典搭配,松鼠并不一定是可爱的家伙。如果在城市之内,那么它们或许还会很可爱。若你的居所旁边恰好有一棵巨大的橡树,那么你就有幸可以看到松鼠军团的不断活动,像是一大群树间毛绒的精灵。
  但是倘若离开城市中心走进密林深处,松鼠们可就戴上了神秘的面具。记得有一次我为了寻找一处中世纪城堡,不知不觉孤身一人走入了山上的密林之中,密林挨着密林,深山挤着深山,几乎走不出去也退不回来了。我记得只听见松鼠在寂静的枝头敲敲打打,撞击坚果,并会偶尔扔下来一些橡木果子在落叶上,简直吓人一跳,让人背脊发凉,而且它们会在高大的枝头跳跃,古老的松木也就跟着发出有节奏的震颤,吱吱咯咯,噼里啪啦,增添着恐怖的气氛。我的周围一个人影都没有,全是巨大的老树张牙舞爪,茂密的根部像是密布触须的海怪伸着吞噬的吸盘,黑漆漆的。那时我竟然害怕的不是人,而是野兽了。好在我最终找到了那座城堡,也见到了稀稀两两的人群。
  绣球与浆果作为地表植被的典型代表,最适合装饰古朴谨慎的英国民居。城市与郊野永远有开不完的花和常绿的葱翠草原。伞状、风铃状、单片圆弧状、扇状、重瓣状的花朵在一年四季尽力地开,层层青苔的细柄和芽孢则像是岩石古墙的长长睫毛。
  夏日的迷醉属于经典的英国绣球花。青绿、纯白、桃粉、浅蓝、深红、明紫色的巨大绣球灌木都在一排排寓所之外撑开和壮大,把大朵大朵的花頭堆放在矮篱和石墙上,像是连接着肥沃土地的夏季热情。让我难以想象的是到了秋季,绣球花也还是燃着一种凋谢的活力:褪色的姜红色、惨淡的茶绿色别有味道,还有金属化了的黄棕色以及缀着霉斑黑点的橙皮色也是别样有趣。我偶尔还碰见了几株风干了的绣球,应该是爽朗大风和明媚太阳的功劳,它们像铜匠锻造的工艺品顶着一头丝丝薄薄,小巧精致的铜币,串在花茎上,集体站在房屋边缘晾晒它们的古铜色财富。甚至到了十一月份,我还是在路边见到了几朵绣球花,那时它们在桃粉的花瓣中已经生出变质的金色,有种洒金宣纸的质地,像是寒冷温度赐予给特殊坚持的奖赏。
  冬季世界的颜色则由浆果树来负责,浆果珠串可以长久地装饰英国冬季的暗沉。城市之内的许多树木都会在冬季结上彩色浆果,直至坚持到第二年春天,黄水仙、番红花以及樱花来接替,它们才肯罢休。
  秋冬季节站在路边的珍珠枫拥有小巧的紫红珠串,八角刺和栒子树则沿着带刺枝干长出大红浆果,五叶地锦搭在木篱上结出红茎的紫绿颗粒,火棘树最为众多,满布街道花园,暖色系的颜色你可以随便选,它们都可以生长出来,像调色板一样。我比较喜欢白饭树,它们结出一簇簇暖白色的磨砂感珠子,白色的基底有时因为过分惨白而渗出微红或水绿色斑点,有的则因为时令已过而显露出深棕色的腐朽气息。记得有一次我远远看到一树火红,以为是梅花开了。结果离近一看,整树的枝丫上全结着红色的浆果,沉甸甸地在摇晃,我至今不知道这树的名字,只知道它们在那片区域红了一整个冬天。布里斯托自冬而春,我却没有对寒冷失望,寒暑之中,来自大地的力量不断交错,任意扩大,没有止息。
  一双磨平的鞋,一个磨坏的背包,我走啊走,常在这座城市顺着自然的时令游游荡荡,又跟着社会生活的步伐学习与探寻。我的生活像一粒青黑颜色的蕨类化石,它奇妙,完整,罕见又清晰。我以最纯粹与安谧的方式,在自然的指尖与社会的腹腔里,来回游走。浑浊的、夸张的、虚浮的、咄咄逼人的事物都被大自然的洪流轻蔑地卷走,留下的是平静、内化、不着痕迹的受恩时刻。有日傍晚,我又走入房东的花园。没有人同我讲话,没有什么事情催促我,只有远处的猫咪迎着我。我突然感到恍如隔世,叶子草穗在脚下摇摇晃晃,通体透绿,我只管往深处走着,气流停滞,迷迷茫茫,仅以寂静,通往秘处。我想:
  有时间应该躺在一片散播宇宙元素的荒原之间
  心跳会连接上冰冷的河流和夜间兴奋的星星
  疲劳的发丝会搅在草根之间汲取地心的火象引力
  手指随着地面上爆破的芽床而向着夜空喷发。
其他文献
来军来了  一个人来到世上,大概与生俱来会与某个社会领域,有着天然的生命联系和强烈的精神感应,把我联系起来应该是文化,是文化里有主体地位和灵魂因子的文学。那么我面前形色特别的李来军,和他联系起来的不是政治,不是经济,也应该是文化。文化是激流涌动的大海,我们两人就是水滴,裹紧各自的身子,以晶莹的面孔和纯美的情怀期待在一路向前的波浪里翻涌。  文学令我产生强烈精神反映是在高中时期。感觉像魔法,心灵里总
期刊
写作本书的缘由我在代前言中已经简单交待。若要补充,就是写作时间与我过去几本书不太一样。此前的几部个人著作,在写作时我都是如狮子搏兔,全力以赴,集中精力,完成后然后就撇开不管了。本书则耗费了我多年的时间,如魔鬼附身,念兹在兹,摆脱不掉。  从撰写关于《李百药墓志铭》的第一篇文章,到为后记敲下最后一个键,已经过了六七年时间。之所以如此拖沓,主要是我的慵懒。因为每篇首先写成单独论文,小范围征求意见,再到
期刊
近一二十年因着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需要,我多次赴大陆著名大学访问,也几乎定期参加唐代学会、宋代学会,以及首都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因而得识大陆中文学界的诸多俊彦,其中有些亦成为君子之交的朋友,对这样的缘分,我个人是极为珍惜的。在这些学界俊彦中,李浩先生相对沉静而内敛,虽蒙其赠我大作若干,但彼此交谈不多,算不上熟识,我从他的著作知道他研究杰出、成果丰硕,心中始终是佩服的。  去年(2
期刊
我们遇到这个时代,应该是社会的大转型期,这个时代非常传奇,也非常诡异,没有什么事不可能发生。   我们现在的文学确实太精巧,也太华丽,就像清代的景泰蓝一样,而中外文学史上的那些经典作品,有些现在看起来显得很简单,有些可能显得很粗糙,但它们里面有筋骨、有气势、有力量。文学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主要是关乎他的胆识和趣味,“怎么写”关乎他的聪明和技巧,这两者都重要,而
期刊
社名  贾平凹说,叫“群木文学社”。他回忆:“记得40年前,当时我是20多岁,在西安有一帮人都是一些业余作者,都非常狂热,当时组成了一个文学团社,我给这个文学团社取名‘群木文学社’。”(《64岁的贾平凹,把一辈子文学创作秘密都公开了》,见中国作家网,2016年4月13日。下引此文不再注明出处)  当时的社员叶萍(可能是笔名。他的另一个笔名叫田夫,网名老虎庙)说,叫“群木小说社”。他回忆:“1980
期刊
结 伴  苏东坡是一个寂寞的人,又是一个喧哗的人。他好像在睡去的时候都不愿昏昏无知,而期待着美好的梦境。他需要故事,需要陪伴,需要和大家同饮。他知道寂寞的时间就在身后,那时候可以有一场大休息,而短促人生里的灿烂灯火最好不要熄灭。  友人、兄弟、爱人、山水、同僚,他的一生常有结伴。由此看,如果说他是一个耐不住寂寞的人,还不如说是一个难以忍受孤独的人。对他来说,好像总要有一个友伴才好。明媚的月光,一条
期刊
再说蝌蚪  邓椿说:“画者,文之极也。”似解,而不得甚解。近日读画,微有所窥,其然乎,其不然乎,质之高明。  一画一诗,不谋而巧合。  画为白石老人的《荷影图》。一枝荷花的水中倒影,似乎散发着清香之气,逗引得一群蝌蚪争相围拢而来。  诗见《随园诗话》,佛裔有句云:“鱼亦怜侬水中影,误他争唼鬓边花。”鬓边花水中影的其色其香,也逗引得鱼儿争唼起来。  这诗中鱼与那画中蝌蚪,直是天生一对,傻得有趣。而这
期刊
龙驹寨工商业发展到较高阶段,自发组织的商帮、会馆、行会、商会也雨后春笋般涌现。按地域划分,有本地帮和客商帮;按行业分,有盐帮、船帮、布帛帮、青器帮、马帮、铜匠帮。以下兹录史料:  黄帮 又称三黄帮、楚黄帮和湖北帮。最早由湖北黄冈、黄陂、黄安一带商人自发而组成,之后扩大到湖北全省来龙驹寨经营的客商。黄帮商号以黄冈凤凰镇陈北湾首富陈正启在西关开设的“福兴行”(过载行)为代表。还有黄冈余克海的“裕泰和”
期刊
陕西糊辣汤,具体一点应该称作“西安回民糊辣汤”。关于这个现在已经是大众食品的美食的历史或由来,还真没有更多的史料或资料,印象中几十年前,从改革开放允许个人经商开始,西安的回民就有经营了。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急速发达与传播,糊辣汤也已经成为众多外地朋友到西安必要品尝的美味了。  说起陕西“糊辣汤”,就绕不过河南“胡辣汤”,读音相同、字面上一字之别,实质有同有异。  河南胡辣汤历史悠久、品类丰富、流派纷呈
期刊
海棠待雨时节,如酥的润物果然不期而至。  家祭分前后两段,前段在祖宅举行,后段则移至百里之外的祖籍地。  四月四日清晨,我家的家祭开始了,全族人陆续赶到祖宅祭祖现场,昔日沉寂无声的院落一下醒了过来。砖木结构的百年老屋,红砖灰瓦,对开的老式木门、黑漆红边,门扇上对贴的大红福字,烘托出浓郁的典礼气氛,而悬挂在屋檐下的八米横幅上书“鄠邑区祖庵镇铺尚村田族苗裔2019(已亥)年清明回土斡土耳垛田家街祭祖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