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路

来源 :收藏·趋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lige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欢上海,很大一个原因便是“轧马路”所带来无可比拟的闲适惬意。不管是精妙有趣的路名,或是周遭错落有致的草木建筑,都颇值得玩味。可能你和我一样,喜于捕捉魔都的市井百态和万种风情,却始终止步于新天地商业气息浓郁的摩登浮华,或是为田子坊逼仄街道充斥的汹涌人潮而皱眉,趁着这初夏的温度还没到令人无所适从的程度,一起逛一下上海的“西街”——永康路。
  永康路的前世今生
  坐落在徐汇区的永康路,东起嘉善路,西至襄阳南路,短短600多米的距离,却浓缩了中西特色,显得尤为别致。旧时此地曾是法租界,彼时还被称为“雷米路”(Route Remi),如今与襄阳南路的交界路口还伫立着雷米咖啡馆,仿佛是对于这段历史的致敬与保留,店内的一桌一椅,均依照当时的海派风貌,宛若旧梦成真,店里不定期举行的“雷米学堂”沙龙讲座,融聚雅致与学术,闲时无事不妨沏壶咖啡坐坐,一寻老上海的风花雪月。
  隐居在上海中心城区的最中心,在以前,永康路对于这座城市而言,无非是又一条夹杂着市井平凡气质的喧闹小马路,但“大隐隐于市”,谁都不曾想到,曾经“脏、乱、差”的嘉善菜市场在一夜之间摇身一变成为乐活时尚的新街区,甚至带有纽约、伦敦等地旧区改造的好想法,于是在舆论圈里声名鹊起,吸引着诸多国内外媒体主动报道。而对于项目方而言,这也是始料未及的,一方面惊喜于永康路的蜕变,另一方面,也担忧甚嚣而上的人气让永康路沦为另一个同质化的庸俗旅游区,这与最初打造以人文设计类店铺为主新街区的初衷背道而驰。别看永康路如今的热闹劲,当初改造的时候,也是一波三折。政府和改造项目方借助世博会的契机,力图将露天菜场打造成时尚新区域,刚开始招商的时候引进的大部分都是服装小店,但因各方面原因,生意不太理想,门店的面貌换了又换,始终没有起色。好在后来项目方独具慧眼,大胆引进国外酒吧餐饮资源,仿佛给街区改造注入一剂新血,怀揣着“富有优秀设计文化的先锋店铺一条街”的梦想,才让这条来来回回走三遍都不厌倦的永康路,显得那么魅力十足。
  来自上海中心的早安
  找个阳光晴好的日子,来看看沐浴在晨曦里的永康路睡眼惺忪的慵懒姿态。放眼望到底,路两边尽是整齐划一的三层楼建筑,下面开着各色店铺,上层保留着民居,这样中西混搭新旧交融的奇妙结合,不经意间就中和掉了过于污糟的市井气和太过利益化的商业气息。店铺门口统一撑起的塑胶凉棚下,挂着一些吊兰等绿植,配合周遭还暂未沸腾的氛围,让人几乎忘了这里还是刚嬉闹了一夜的潇洒地。
  四处可见的随性,带着波西米亚式的散漫与不羁,不刻意,不做作,这也让永康路有别于上海其他大大小小西洋店铺林立的街道。无意间走进位于永康路83号的洛芭咖啡馆,门口招牌上还有店主的小巧思——“每日一俳”,文艺气息扑面而来。店主直接以梵高的画作《星空下的咖啡馆》作为开店灵感,墙壁上的挂毯和老上海月历女郎的海报相映成趣,就连餐桌上都别出心裁地放置了古朴的台灯。店内的招牌是品质优良的咖啡以及波兰香肠,在这里来一份丰盛早餐,一天的愉悦心情由此而生。其实这样的café在永康路上比比皆是,但最能看出岁月痕迹的,是那些本地居民自己开的生活小店。干洗店,理发用品店,裁缝店,服装小店,都是独立倔强地夹杂在诸多的外国店铺之间,我行我素地做着自己的生意,也见证了永康路的变迁。对于这里的居民而言,永康路永远都还是生活了几十年的小小区域,受到多少冲击,都抹不去心目中的那股柴米油盐的生活味儿。
  爱上一条街,不曲折不蜿蜒
  永康路是东西走向的笔直小马路,没有转角,倒也免去了兜兜转转的麻烦。街上店铺林立,西洋店铺就占据了七八成的面积。 “国际化”也成为了永康路的一大特色。除了坐不够逛不完的酒吧和咖啡馆,还能惊喜地看到一间进口肉类专门店和一家叫做La Boulangerie法式面包店,这小马路的包容度真是超乎你的想象。
  “正宗”是这些舶来店铺给人的最大感受。因为纯正的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自发来此地休闲消遣,如今的永康路已经在时尚媒体圈和社交圈中知名度甚广,也成为上海最为集中的法国人聚集地之一。路边随处可见衣着随意的外国朋友,可能他们只是在家中一觉醒来,就轻松地趿拉着双便鞋,来到这里点个brunch,便打发掉了一个上午的闲散时光。而最有趣的是,永康路上的店铺大多都安置了露天的好位置让你充分享受这种豁然开朗的休闲气质,其实这并非项目建设方一开始的统一设置,而是老板和顾客们自然而然的“衍生品”。如此舒适的情境,倒也让人恍惚觉得像是看到了《欲望都市》里的那种纽约街区,不得不佩服这种本土化与生意智慧的交融,让永康路真正成为了这些外国友人生活的一部分。
  下午的永康路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约上三三两两的朋友,到名字叫“It' s Coffee”的诙谐小店坐坐,看看身上有爱心图案的猫,气氛自然活跃起来。或者到“Ciao Bella”意大利风情冰淇淋店打探小巧店铺里匠心独运的细节,贴满便利贴的墙壁,一整排充满童真的胡桃夹子玩偶,看完你才发现,原来让心情指数瞬间飙升的法子实在太多了。
  不过于喧闹,也能适得其所,这是永康路俏皮的迷人之处。除此之外,这里也不乏设计气息浓厚的特色小店,路中段的一家名叫“Elm workshop”(榆之家具)的木质手工家具店绝对是这条街不可错过的亮点。据店主介绍,他们做家具已经有9年了,现在店里95%的客户都是外国人,正如他们的宣传语“Have It Made Right”所述,喜欢定制家具的人一定会对这些实木桌椅一见倾心。用料上基本都以榆木、胡桃木、白橡木、柚木四种为主,客户也可以自主决定款式,从简洁流畅,去繁存简的外观造型,到色泽柔滑、纹理细腻的质感,都能让人感受到工匠的一番用心。店里还有一些单凭店主兴趣而精心制作的皮具物件,同样令人爱不释手。徜徉在永康路上,感受到的是与酒吧成群的衡山路截然不同的气息,没那么小资小调,却也无拘无束,放松成为一种自然   而然的事情,即便漫无目地瞎逛,也会有所得。路尾的石库门家庭博物馆陈列着馆主的老家具、字画、老照片、家谱等等充满年代感的展品,使得这小小弄堂院落里的复古情怀充沛得快要满溢出来。古旧斑驳与现代时髦的交织,小小永康路,让人不得不爱。
  游走在东西间的食尚品味
  傍晚时分,仿佛这条路的灵魂才刚刚开始苏醒。“吃”是魔都玩乐派的永恒主题,永康路上的美食让人目不暇接,短短百米却从头到尾皆是饕餮圣地,光日式寿司店就有两三家,更别提琳琅满目的西餐店,让众多吃货们宛若置身嘉年华。对于选择困难症候群的人来说,面对这么多想尝试的餐厅要作出决定着实不容易。33号店铺有一位帅哥店主,店的名字叫“The Sailors Fish & Chips”。顾名思义,供应的是非常有名的传统英式餐点:炸鱼薯条,无论是鳕鱼还是薯条都遵循传统做法,炸的外脆内嫩,并且套餐的分量也很惊人。店铺的合伙人都是男生,店内装潢虽然简单,但也有花心思在里面,从墙壁黑板上装饰的3个舷窗就看得出来。店主曾到过澳洲,很怀念那种乘帆船出海破浪的刺激感觉,Sailors这个店名直接传递出的航海气息,仿佛也隐含了那个独一无二的水手梦。
  千里之外的台北也有一条永康街,也是一个与文学、美食、咖啡等关键词联系甚密的地方。上海的永康路虽然在结构和深度上暂时还达不到那样的水准,但更为地域化的优势,让它有足够的自信在上海马路里脱颖而出。有趣的是,路上一家名为“台北永康精致美食”的台湾小吃店似乎把双城的这种奇妙维系变得尤为生动。双层的楼面装修,走的是非常简朴的居家风格,来自台中的老板娘语气不愠不火,一双巧手能做出汤汁浓郁、面体劲道的半筋半肉牛肉面。
  夜未央,乐无极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永康路成为一块神奇的磁石,三五成群的外国人和本地人都开始往这里聚集。属于永康路的欢乐派对正在酝酿。名为“Le Café Des Stagiaries”的酒吧占据了整条路最核心的位置,也是最热闹的店铺之一,还拿过很多评比奖项,口碑极佳,很多法国人貌似已经把这里当成一个固定的集会地点,可见是有多地道多火爆。店名翻译成中文是“实习生”的意思,就连洗手间里都有类似实习生简历的装饰。据负责人介绍,这样命名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让实习生也能参股,投入到酒吧的运作中来。如今店里的5位法籍服务员都曾在瑞士著名的酒店管理学校就读,轮流来到这里,进行他们“实习生”的第二人生。上海的法国交际圈其实并不算大,因此连锁反应非常可观,去年刚开业的时候,店方并没有刻意地宣传炒作,整条街全是来捧场的人,从那以后,基本每个晚上酒吧就连露天的位置都会爆满。无论是坐是站,大家都毫无顾忌地放声交谈,没有异样的眼光把你当成局外人,只有不断扩大的人群和声势,融洽的欢笑声彷佛能照亮整个夜空。
  依托于居住在周边的从事设计、建筑和文化方面的外籍人士居多,永康路的酒吧老板们都基本维持着固定的客户资源,看似满不在乎地经营打点,实则非常自得其乐。这种外国生活习性与永康路的高契合度造就的红火生意,也是当初谁都没有预料到的。“实习生”酒吧对面的“Slider”餐吧也是一个夜生活好去处。“Slider”其实就是店内供应的一种招牌式的澳大利亚小汉堡,有不同口味的酱汁可供搭配,作为佐酒的消遣小食十分美味。此外,店里还有一种手工调制的果冻酒,各种缤纷水果口味加上晶莹剔透的讨巧外形,深得女生的欢心。
  若只想清清静静地怡情小酌,永康路倒也非常体贴,没那么喧哗的红酒屋和啤酒店也真真是极好的。“萄醉”是一家兼售红酒的餐饮连锁店,装修格调优雅迷人,适合独坐细品,兴趣上来了还能借机学一点红酒的品鉴知识。而旁边相隔不远的“Cheersin啤酒庄”则是一家特立独行的啤酒屋,诚恳的法国老板Cedric从世界各地搜罗了上百种各式各样的啤酒,踏进店门的刹那,架子上摆的满满当当的瓶子,就连不是酒鬼的人也要为这啤酒天堂而感慨。很多啤酒的包装和口味都让人万分欣喜,又或者,你想尝尝巧克力味的啤酒是什么滋味的话,那就千万别错过这里。
  夜色渐浓,永康路的风情万种反而愈演愈烈。没人去想欢愉的尽头在哪里,大家心照不宣地尽情享用如烈酒般醇厚的时光,至于明天,就留在放纵背后再去打算吧。
其他文献
忽如一夜春风来,“青春”这个词汇,成了2013年的当红关键词。一边是小屏幕上不停提示着我们正身处“最难就业季”,一边是大银幕上男女导演轮番缅怀曾经的年轻时代,台上两种完全不同的力量角逐着对青春的话语控制权,台下,看客们莫衷一是,却也瞧得津津有味。这情景像极了鲁迅在《社戏》中的点评:“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  想
期刊
Studio 65 Capitello单人沙发  这款1971年由Studio 65设计的单人沙发的灵感来自掉下来的爱奥尼柱顶部。看起来很硬?你可以坐下来试试,其实十分柔软。  约RMB 52051 | www.gufram.it  Kikkerland贤内助菜板  只是裸体还不够,要的是彻底透视。该菜板由艺术家Sebastian Errazuriz设计,最妙的是,该菜板有两个版本:男款为“男人菜
期刊
张洹早年的行为艺术,以极端的方式挑战着观者的感官,对他而言,这是对残酷的生存环境的本能反应。从美国回到上海建立工作室后,张洹的作品以巨大的体量、强烈的感官冲击。对生死、历史、政治、文化等很宏大的问题发问。他的成功让很多人羡慕,他的人生经历又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在与杜曦云的对话中,他展开了自己对肉身、欲望、生存处境、生命、未来等的看法。  身体是生存体验的唯一直接途径  ARTY:1995年把自己关在
期刊
如果不去西西里,就像没有到过意大利:因为在西西里你才能找到意大利的美丽之源。  ——格斯  这是一块上帝眷顾的土地,曾经居住过希腊人、古罗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诺曼人、施瓦本人、西班牙人等等,他们的文化印记让“多元”成了这块岛屿的独特个性。当你踏步其上的时候,也许你脑子里什么也想不出了,这里的美景就像美酒,未饮先醉,这里的色彩比它的文化更加斑斓,彩虹在西西里不值一提。  水墨画般的轻描淡写从来
期刊
25岁时,你在做什么?想做什么?又做了什么?  有一位荷兰女孩儿,25岁的时候已经经营了自己的“无人画廊”(No Man's Art Gallery)并致力于挖掘有天赋的青年艺术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展示平台——不仅在网上,也在世界上许多城市中进行公开的展出。继在阿姆斯特丹、汉堡、孟买、哥本哈根、巴黎成功举办展览之后之后,她与她的无人画廊的“闪现展览”(Pop-up Gallery)已于5月17日在
期刊
为迎接2013年的到来,德国旅游局设计了一条以亨利·凡·德·威尔德诞辰150周年为内容的特殊线路——威尔德何许人也?  从性别来说,威尔德是男人;从国籍来说,他是比利时人;从身份来说,至少在1890年以前,他是画画的。1890年发生了很重大的事件,就是威尔德先生要结婚了。但是,在给自己新房挑选家具时,威尔德大失所望——那些市场上泛滥的东西也能叫家具吗?还是自己动手设计吧!威尔德的这次设计后果很严重
期刊
人们对英伦风设计的爱,并非无缘无故,那种血统里带着的自然、优雅、含蓄和高贵几乎凝结了现代人对美的终极追求。  小到一颗佩戴在锁骨之上的珠宝,英伦风也丝毫不显含糊,此时虽不能运用经典的苏格兰格子,也无法体现维多利亚式的精致蕾丝和蝴蝶结,但那种精神和质素上的风格是永恒的——经典、稳重,又不失青春。位于英国伦敦的Central Saint Martins 设计学院一直被视为孕育顶尖设计师的摇篮,当代多位
期刊
剥制动物标本进行创作,似乎越发为当代艺术界认可了。然而与达明·赫斯特不同,意大利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的动物标本,更注重与所属空间的关联,更注重动物的动态气质及故事性。可以这么说,达明·赫斯特是用“死亡”来讲述“死亡”,而莫瑞吉奥·卡特兰则是用死亡来映衬“往生”。  莫瑞吉奥·卡特兰近期在华沙举办的回顾展(AMEN),展览呈现出艺术家最近和最有代表性的符号——人物蜡像,以及动物标本。他们以种种动态
期刊
200多位参展艺术家、近10位策展人、6、7个不同主题的展览,声势浩大的中国当代艺术队伍奔赴威尼斯,既像一场众人期待已久的狂欢节,又给人些许末路狂奔的末世感。  经过数十年经营,威尼斯双年展已经成为西方文化语境中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之一。威尼斯不仅已经成为西方人容纳艺术、溶蚀艺术、膜拜艺术的中心,更也成为艺术市场隔年的重头戏之一。既然一切都和产业不可分,那就可以断定,那里是艺术产业链的重要汇集平台
期刊
通常,童话故事总是这样开始的:从前,有一个名叫萨尔瓦托勒的男孩,他在家里十四个孩子中排行十一,1898年他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博尼托(Bonito),村中住着众多村民,但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座村舍和一条大路。他的父母都是农民,等待与祈祷丰收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  童话里的男孩就是著名品牌的创始人Salvatore Ferragamo(萨尔瓦托勒·菲拉格慕)。  年轻的萨尔瓦托勒决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