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诊治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13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25-01
小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又称为迟发性颅内出血。一般多见于生后三周-三个月的纯母乳喂养儿,为自限性疾病。尤以生后一到二个月高发,80%为母乳喂养儿。其临床特征患儿突然发生急性或亚急性颅内出血或其他部位的出血,伴有进行性的贫血及维生素k依赖因子的缺乏。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分为两类:①乳儿特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其病因不清,几乎80%为母乳喂养儿,多在生后1-2个月发病,颅内出血多见,可有轻度的肝功异常。②乳儿继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一般有明确的病因,由于患儿未接受维生素k治疗,且有慢性腹泻、长期服用抗生素、先天胆道闭锁、营养不良、肝脏疾病等,多为人工喂养儿,年长儿颅内出血少见。本病及时救治,预后一般较好,如果诊治不及时则会发生较严重的后遗症,如化脑,继发癫痫以及脑瘫等,出血量较大,可导致死亡。
维生素k不参与凝血因子的合成,但在这些凝血因子的前体蛋白转变成具有凝血生物活性的过程中,其谷氨酸残基必须在肝细胞微粒体内羧化成r-羧基谷氨酸,螯合成更多的钙离子,才具有凝血的生物活性。此羧化过程依赖维生素k参与。缺乏维生素k,这些凝血因子是无功能的,不能参与凝血过程,常导致出血。在给予维生素k治疗后凝血机制得以迅速改善。
另外颅内出血一旦发生,血脑屏障受到破坏,细菌易于侵入,颅内所出血液成为细菌的培养基。如果不用抗生素预防,极易发生多囊脑及化脓脑,诱发癫痫,以至于死亡。本人在临床工作中,曾见到一例三个月大的患儿,因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在基层医院,未得到及时治疗,半年后以抽搐为主诉来我院就诊,经头颅CT确诊为多囊脑。此患儿考虑为颅内出血继发多囊脑。一年内随访继发癫痫大发作救治不及时死亡。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诊断要点:①多见于生后三周-三个月的乳儿,尤以生后1-2个月最多见,病前大多健康。②母乳喂养儿。③突然发生的颅内压增高及意识障碍,经硬膜下穿刺及腰穿证实为颅内出血。④伴有其他部位出血倾向,如皮肤粘膜出血、便血。针刺部位出血不止等。⑤伴有失血性贫血。⑥凝血试验CT及PT延长。除外产伤、外伤或其他原因所致颅内出血。⑦经维生素k或输新鲜血治疗1-2天迅速止血。
继发性维生素k缺乏诊断要点除上述条件外,尚需有继发病因。
实验室检查:①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凝血时间可轻度延长,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正常。②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水平下降,其他凝血因子水平正常。③血常规检测一般血红蛋白低于90克/升。
影像学检查:①CT:检查准确性高,但缺点是患儿需要转运,受X线照射,以及价格比较昂贵等。②B超对极低密度血红蛋白量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其诊断出血吸收时间可迟至生后三个月或更久。CT和B超的应用显著提高了颅内病变的诊断率。对于临床医师来说正确掌握好互补应用的指征,对于提高正确诊断率,防止漏诊以及避免不必要的往返检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般来说,B超检查具有无射线辐射,床边检查及对颅脑中央部位的高分辨力等优点,使B超宜作为检查有无颅内病变的首选手段。尤其在了解颅内出血的吸收情况,脑室有无扩张,有无囊腔形成等。CT可发现B超未能诊断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颅脑边缘部位的病变,但由于CT和B超对大脑硬膜下出血敏感性均差,因此,对其最好的诊断方法是做前囟穿刺。同时也是治疗硬脑膜下出血的方法。
治疗上,为预防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颅内出血,新生儿出生后即应肌注维生素k1,kg/1毫克,连用三天。母乳喂养儿应口服维生素k1。①吸氧;②本病一经发生后立即静脉注射维生素k1,kg/1毫克,可重复多次给予;③降颅压,给予地塞米松静点,为避免甘露醇降压后引起再次出血,可于病情稳定后谨慎给予甘露醇;④有躁动及抽搐者,给予鲁米那镇静,同时可有效的保护脑细胞。⑤严重出血者可输新鲜全血或血浆10-20毫升每公斤体重,已补充血中活性凝血因子,纠正贫血。⑥胃肠道出血者应暂禁食,穿刺部位可压迫止血。⑦另外为预防严重后遗症的发生,应静脉给予抗生素头孢三代,一日两次,应达到疗程足,药量足。⑧营养脑细胞,给予能量合剂加胞二磷胆碱等。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13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25-01
小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又称为迟发性颅内出血。一般多见于生后三周-三个月的纯母乳喂养儿,为自限性疾病。尤以生后一到二个月高发,80%为母乳喂养儿。其临床特征患儿突然发生急性或亚急性颅内出血或其他部位的出血,伴有进行性的贫血及维生素k依赖因子的缺乏。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分为两类:①乳儿特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其病因不清,几乎80%为母乳喂养儿,多在生后1-2个月发病,颅内出血多见,可有轻度的肝功异常。②乳儿继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一般有明确的病因,由于患儿未接受维生素k治疗,且有慢性腹泻、长期服用抗生素、先天胆道闭锁、营养不良、肝脏疾病等,多为人工喂养儿,年长儿颅内出血少见。本病及时救治,预后一般较好,如果诊治不及时则会发生较严重的后遗症,如化脑,继发癫痫以及脑瘫等,出血量较大,可导致死亡。
维生素k不参与凝血因子的合成,但在这些凝血因子的前体蛋白转变成具有凝血生物活性的过程中,其谷氨酸残基必须在肝细胞微粒体内羧化成r-羧基谷氨酸,螯合成更多的钙离子,才具有凝血的生物活性。此羧化过程依赖维生素k参与。缺乏维生素k,这些凝血因子是无功能的,不能参与凝血过程,常导致出血。在给予维生素k治疗后凝血机制得以迅速改善。
另外颅内出血一旦发生,血脑屏障受到破坏,细菌易于侵入,颅内所出血液成为细菌的培养基。如果不用抗生素预防,极易发生多囊脑及化脓脑,诱发癫痫,以至于死亡。本人在临床工作中,曾见到一例三个月大的患儿,因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在基层医院,未得到及时治疗,半年后以抽搐为主诉来我院就诊,经头颅CT确诊为多囊脑。此患儿考虑为颅内出血继发多囊脑。一年内随访继发癫痫大发作救治不及时死亡。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诊断要点:①多见于生后三周-三个月的乳儿,尤以生后1-2个月最多见,病前大多健康。②母乳喂养儿。③突然发生的颅内压增高及意识障碍,经硬膜下穿刺及腰穿证实为颅内出血。④伴有其他部位出血倾向,如皮肤粘膜出血、便血。针刺部位出血不止等。⑤伴有失血性贫血。⑥凝血试验CT及PT延长。除外产伤、外伤或其他原因所致颅内出血。⑦经维生素k或输新鲜血治疗1-2天迅速止血。
继发性维生素k缺乏诊断要点除上述条件外,尚需有继发病因。
实验室检查:①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凝血时间可轻度延长,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正常。②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水平下降,其他凝血因子水平正常。③血常规检测一般血红蛋白低于90克/升。
影像学检查:①CT:检查准确性高,但缺点是患儿需要转运,受X线照射,以及价格比较昂贵等。②B超对极低密度血红蛋白量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其诊断出血吸收时间可迟至生后三个月或更久。CT和B超的应用显著提高了颅内病变的诊断率。对于临床医师来说正确掌握好互补应用的指征,对于提高正确诊断率,防止漏诊以及避免不必要的往返检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般来说,B超检查具有无射线辐射,床边检查及对颅脑中央部位的高分辨力等优点,使B超宜作为检查有无颅内病变的首选手段。尤其在了解颅内出血的吸收情况,脑室有无扩张,有无囊腔形成等。CT可发现B超未能诊断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颅脑边缘部位的病变,但由于CT和B超对大脑硬膜下出血敏感性均差,因此,对其最好的诊断方法是做前囟穿刺。同时也是治疗硬脑膜下出血的方法。
治疗上,为预防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颅内出血,新生儿出生后即应肌注维生素k1,kg/1毫克,连用三天。母乳喂养儿应口服维生素k1。①吸氧;②本病一经发生后立即静脉注射维生素k1,kg/1毫克,可重复多次给予;③降颅压,给予地塞米松静点,为避免甘露醇降压后引起再次出血,可于病情稳定后谨慎给予甘露醇;④有躁动及抽搐者,给予鲁米那镇静,同时可有效的保护脑细胞。⑤严重出血者可输新鲜全血或血浆10-20毫升每公斤体重,已补充血中活性凝血因子,纠正贫血。⑥胃肠道出血者应暂禁食,穿刺部位可压迫止血。⑦另外为预防严重后遗症的发生,应静脉给予抗生素头孢三代,一日两次,应达到疗程足,药量足。⑧营养脑细胞,给予能量合剂加胞二磷胆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