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时代俄罗斯小学价值观教育课程研究r——以“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课程为例

来源 :比较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mso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面向国家全体青少年实施价值观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意识形态构建、维护国家安全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领域日益彰显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使命.当前俄罗斯小学价值观教育仍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基于俄罗斯国家发展与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俄罗斯政府大力推进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并不断完善小学价值观教育课程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对象为2009年由俄罗斯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与东正教大牧首基里尔共同倡议,委托时任总理普京负责落实的典型价值观教育课程“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和尊重俄罗斯多民族文化和宗教传统,使学生了解俄罗斯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中蕴含的道德价值、道德理想在人们和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并将其运用到日常道德行为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劳动、道德伦理与修养层面得以提升,同时也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满足.
其他文献
学科确立是以范式独立为标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难题”与传统学科的范式“反常”激发了建立非遗学科的讨论.在扬弃传统学科旧范式的基础上,非遗学科要建构自己的学科范式.非遗学科范式包括事实范式、实践范式、批评范式和阐释范式等四个类型,彼此之间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建构非遗学科范式要遵循有破有立、从范式平衡到范式不平衡再到范式平衡的螺旋式发展规律,要灵活运用借鉴式、引导式和保障式等建构方式,坚定学科自信、坚持协作发展、完善保障机制,以学科命运共同体和学科体制建设为抓手,建构起非遗学科的范式体系.
从目前文献看,借助“同台合演制”“邀聘名角制”“女伶挂牌制”等方式,清末民国京剧在武汉快速及强势传播,并对汉剧发展产生了诸多影响.消极的影响是:窄化汉剧生存空间,引导汉剧女伶崛起并因而导致汉剧“阴盛阳衰”;积极的影响是:促使汉剧大排连台本戏而短暂提升了商演竞争力;促使汉剧移植京剧流行剧目而丰富了自身的剧目体系;促使汉剧舞台表演“化京剧”而非“京剧化”,有助于汉剧表演的自我提升.可见,戏曲史上既有汉调进京、玉成京剧之美谈,还有京剧在汉传播、“反哺”汉剧之佳话.细致入微地研究晚清民国“京剧的域内传播”以及“京
一、从“拦羊①娃”到传承人rn鲍武文出生于1954年二月初三,鲍武文的父亲是箍窑洞的石匠,母亲擅长剪纸,对他的童年颇有影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古旧商品收购市场火热,来自天津的外贸公司持续在陕北绥德、佳县、米脂、子洲、清涧一带收购炕头石狮子.在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下,加之外贸收购后市场上对炕头石狮子的迫切需求,原本身为拦羊娃的鲍武文走上了雕刻炕头石狮子的道路,并一发而不可收,从此开始了长达46年的石雕之路.本节内容将从鲍武文的生平、师承关系、从业人员的构成与生活情况几方面展开采访.
期刊
中国式的对味觉和嗅觉的形容和表述可以称之为“味感”,最典型的如“气”“韵”.区别于西方对食物和饮品的分类清楚、描述精确的现代标准,中式的“味感”表述显得意涵模糊、喜用象征、玄秘主观.文章以茶为例,说明“味感”与中国古典文论的“物感”思想一脉相承,是一种力求将被描述对象的本质属性与描述者的心灵感发相互辉映的表达方式.相比于东亚学者提出的“身体感”,“味感”更为透彻地体现了“物我同一”的思想;有关“味感”的民族志考察可以与世界人类学之“本体论转向”进行对话,体现中国人类学对中国文化事相的本土化分析.而且,“味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集中隔离点各类医学观察人员的管理对策.方法 从2020年3月18日至4月26日,对泰州高港区尚客优酒店行集中医学观察的201名新冠肺炎观察人员进行观察、隔离防护、生活保障及心理关怀等.结果 医护工作人员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满足了观察人员的需求,为他们解决了实际困难,得到了他们对当地医护人员的肯定.结论 通过对新冠肺炎观察人员开展人文关怀,让他们深切体会到“爱和温暖”,为建立医学观察区规范的管理模式起到参考作用.
柏林民族学博物馆藏《苗民图四十种》图册由乾隆朝贵州参将薛隆绍在贵州当地组织绘制,乾隆三十三年(1768)在湖南常德由澧州文人陈宗昂写成,是一部罕见的清代早期“苗图”.虽是最早的存世版本之一,但该图册的绘制、流通乃至收藏细节皆可考,为重溯“苗图”传抄史和版本关系网提供了可能.一方面,它与普林斯顿本等“苗图”以及《贵州通志》《皇清职贡图》有传抄关系.另一方面,图册所含族群的名称与聚居地等又与大部分存世“苗图”多有不同,涵盖了改土归流、开辟苗疆前后官府对贵州民族不同的识别与分类法.尤其是大肚苗到短裙苗、蔡家的图
中国戏曲在澳大利亚至少有一百七十年的传播历史.19世纪中期,大量的广东珠三角人前往澳洲淘金,自此之后,粤剧艺人、戏班开始进入该地区的舞台.不同时期粤剧在澳大利亚的传播区域、传播者、传播的语境均有不同.根据其传播特点,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金矿区的盛演、会馆演剧、华人剧社演剧,最后为粤剧传播多元格局的形成.粤剧在澳大利亚长期传播,是中国本土文化在大洋洲地区传播的一个重要侧面.
黔东南地区苗族服饰款式多样、造型奇美、色彩丰富、技艺精湛,保存良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审美价值.它们铭刻着苗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岁月,承载着本民族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着本民族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苗族历史记忆的载体、民族文化符号的展现、民众集体审美追求的体现.在当今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充分发挥黔东南地区苗族服饰“文”(文化记忆)、“艺”(审美艺术)、“技”(传统技术)和“品”(民族品牌)等特殊功能和作用,根据现代服饰文化审美需求,创新性地发展服饰文化服饰文化产
美国学者卡尔· 舒斯特(Carl Schuster,1904-1969)是一位在西方民俗学、人类学和艺术史学界颇有声望而在中国鲜为人知的“民俗符号”研究的先驱.他于1930年代两度来华,收集了大量民间工艺产品,其中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十字绣收藏,尤为西方博物馆界瞩目.从其广泛的中国民艺藏品中,舒斯特先后捐赠给哈佛大学和纽约公共图书馆共四百余幅中国门神纸马类民俗版画,是窥探上世纪上半叶中国民俗民艺与日常生活的珍贵档案,更是以实物文献写就的以川陕为特色、存有珍稀产业生态细节的1930年代中国民俗版画的断代史.
由外国人编写的专门记录我国古代民俗的著作并不多见,18世纪末日本人编著的《清俗纪闻》是其中之一.该书详细记录了我国清代前期江浙一带的民俗,书中常将清代民俗与清代之前民俗相比较,将清代民俗与日本民俗相比较,带有强烈的民俗比较意识.从书中“他者”的比较视角,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体察我国古代民俗的细节和文化内涵,认识某些民俗在东亚文化圈的共通性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