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四洋踏遍尔独行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a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在德国,火车上坐着一个干瘦的人,面前举着一张报纸。那根特别的小辫子,标示这必是中国人。
  报纸是倒着的,人也满脸的呆气。有人见了,觉得好奇,白眼相向,对方毫无反应。末了,他极为鄙夷地对旁人说:“你说可笑不可笑?不识德文还看个啥,报纸拿倒了还不知?”
  没想到,那个人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你们的德语这么简单,不倒过来看,还有什么意思?”说着,就把倒着的德文报纸一字不漏地念了出来。其德语之流利,发音之纯正,令那个土生土长的德国佬大跌眼镜,这才知道遇上了厉害的角色了。那个中国人还没完,希腊、拉丁等稀奇古怪的语言都出来了。
  此人通晓九门外语,他就是辜鸿铭。
  十岁那年,辜鸿铭就被带到欧洲,开始长达十四年的留学生涯。此间,他先后掌握了九门外语,获得了十三个博士学位。
  后来,辜鸿铭回国了。回国后他辗转到北大教课,教的是英文。自此,他那瓜皮帽下轻轻摇曳的小辫子就成了沙滩红楼一景。
  辜鸿铭最擅长的是西方学问,可他最感兴趣的却是中国的东西。
  讲英诗时,辜鸿铭一上课,就对大家说:“我今天教你们外国大雅。”有时候又说:“我今天教你们外国小雅。”他还说:“我今天教你们外国国风。”有一日,老先生异想天开地说:“我今天教你们洋离骚。”大家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就是弥尔顿的长诗《利西达斯》。
  对辜鸿铭这种随意比附中外学问的做法,学生们觉得很有意思。当然也有人很不以为然。有个叫陈汉章的老先生就对他说:“辜先生,论英文我不如你,可是论国学你不如我。要到达我这水平,至少要三十年。”辜鸿铭无话可说。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在黑板上写的洋文是那样的漂亮,可他的方块字却是那样的蹩脚。
  可是,辜鸿铭的英文实在是好。当年他在张之洞幕府中做英文秘书的时候,也有外国顾问什么的,可辜鸿铭从不把这些外国文士放在眼里。一日,一位外国顾问为了起草文件,来向辜鸿铭请教一个英文字的用法。辜默然不语,走到书架上,抱了一本又大又重的英文字典,砰的一声丢在那个外国顾问的桌上,说:“你自己查去。”
  和很多老辈人物一样,辜鸿铭不爱写文章。写了,也多半是以外文发在境外。
  有一次,一份英文刊物上就有一篇文章,采用的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常用的问答传习体,其中有几条是这么说的:“什么是天堂?天堂是在上海静安寺路最舒适的洋房里!谁是傻瓜?傻瓜是任何在上海不能发财的外国人!什么是侮辱上帝?侮辱上帝是说赫德总税务司为中国定下的海关制度并非至美至善。”此文作者署名为Tomson,也就是汤生,就是辜鸿铭。
  有一次,辜鸿铭的形象出现在美国《纽约时报》的一份星期杂志上。杂志上是个穿着前清朝服、拖着长辫子的怪老头儿的漫画。他在上面放言高论,题目就是《没有文化的美国》。他批评美国文学,说美国除了爱伦·坡所著的《安娜贝尔·李》之外,压根儿就没有一首好诗。美国人倒有此雅量,把汤生教授的文章全文登载,很是得到各方青睐。
  当时,同享此幸的,还有英国的王尔德、萧伯纳。
  当时,在英文、法文世界中,能够享有如此国际性声誉的人,屈指可数,辜鸿铭算一个。他曾连续几年在国外大报上发表文章,在西方世界红极一时。
  英文著作《中国的牛津运动》在西方出版后,产生了巨大反响。他本人也堂而皇之地被西人目为东方的大儒。
  英国当红小说家毛姆来华,颇想一睹此公风采。毛不识辜,就托朋友写信请他来,可是等了老久也不见动静。毛无奈,只有自己找到了东城区柏树胡同二十八号。一进屋,辜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他们就非来不可?”周游列国的毛姆顿时极为尴尬。
  不久,辜鸿铭老了,老得不成样子,辫子终于垂下去,不动了。但凡人们说起当年北大时,还是会想起这个古怪的小老头儿,想起这个小老头儿,就想起他的小辫子,想起他一生与“洋”字沾边: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编辑/书含
其他文献
倘若我们摊开一张欧洲地图,在巴黎市立起一个圆规,然后画出一个半径500英里的圆圈,那就将标出一个地区,这个地区把“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大都囊括在内了。这个欧洲的文明中心区自17世纪以来200多年间,一直被人类学家称为文化传布的核心。在这个欧洲文明的中心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欧洲中世纪的一潭死水,为整个欧洲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黑暗中寻找光明  ——古文化的复活与重生  由14世纪的
期刊
散文家曹聚仁先生曾说:“苏州才是古老东方的典型,东方文化,当于园林求之……”苏州园林作为世界文化瑰宝,创造了“美好的、诗一般的”梦幻境界,充分体现了中华农耕民族最高最优雅的生存智慧,也即罗素在《中国问题》中所说的“东方智慧”,成为“诗意地栖居”的文明实体。    苏州园林是将自然山水浓缩于住宅之中,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空间的杰作;是园宅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创造;是可居、可游、可赏的人类理想家
期刊
世界文明史上,没有任何一种文明像日本文明如此热烈地执著于本土传统文明,又如此广泛摄取外来的文明;如此曲折的反复,又如此艺术地调适和保持两者的平衡,从而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新的文明体系。  儒学日本化   公元3世纪,接受儒家思想之前,日本存在着上百个小国,政治、经济皆处于国家的初创阶段,尚无文字,信奉万物有灵、崇神敬祖的神道。“及至儒学传入,因能适合于日本国体与民俗,故日人之祖先,取之而为国教
期刊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塑造了中国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理想人格。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深深影响着智慧的中国人。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一度迷茫,时而对自己的文化
期刊
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接触时,往往首先会表现为互相冲突,进而彼此交流、兼容,最终被提升整合为一种更具普世价值的文化。这种文化在承认彼此个性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为双方所共有。接着这个新的文化系统又会以同样的方式进行下一轮的:接触、冲突、交流、兼容、整合,形成更为丰富的文化形态。中国文化也同样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积累、沉淀、重构的结果。     第一次整合:   中国本土文化的自我调和与完善   夏、
期刊
古人云:“性定菜根香”,菜根者,弃物也,如此书,多不为人知;而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能解;如此书,唯静心沉玩者;才可得其旨。书中有持语、涉世语、隐逸语;有忍语、义语、禅语。把个偌大的人生融于弃根之中,无怪乎洪先生有“时人若问君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的心境。漫漫人生,少不得有几分不如意之事,宁静淡泊,志远明志,应是我辈立大志、求大智、做大事的人生追求吧!    为人处事,抱朴礼谦,知盈虚之道。  “流
期刊
上世纪的50年代以前,国外音乐界曾经认为,研究唐代音乐只能借助于日本的雅乐,而从1954年至今,先后曾有匈牙利、日本、意大利、美国、苏联、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奥地利等国的专家学者,聆听了长安古乐之后,改变了过去的观点。前匈牙利音协主席沙波尔奇·班采,1954年听了古乐演奏以后说:“这就是中国古代的交响音乐”。美国华裔学者梁铭越教授说:“唐代音乐未亡,还保存在今日的西安”。1961年11月,西安
期刊
钟表上的时针是在慢慢移动着的,移动得如此之慢,使你几乎感觉不到它的移动,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到这时候大概有两件事使你不能不注意。讣闻不断的来,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经先走一步,很煞风景,同时又会忽然觉得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小伙子在眼前出现,从前也不知是在什么地方藏着的,如今一齐在你眼前摇晃,磕头碰脑的尽是些昂然阔步满面春风的角色,都像是要去吃喜酒的样子。自己的
期刊
“燕瘦环肥”典型地衬托出了汉代和唐代人体美的标准,想来玄宗皇帝的体重也应该不轻,因为有一阵子,他总是对着镜子中日渐消瘦的自己闷闷不乐。玄宗多才多艺,喜欢玩乐,有时在后花园游猎,有时则在宫中歌舞,不过每做这些事时,他都会下意识地问左右随从人员:“这件事韩休知道不知道?”问完这句话,不一会儿,韩休的劝谏书就送到了。身边明白他心思的人劝他说:“自从韩休当了宰相以来,陛下没有一天是欢乐的,为何独自悲伤,不
期刊
中国人需要重建文化自信。只有确立、发现并承认个人的价值与尊严,才有可能找回文化自信。“文艺复兴”首先是普世价值的文化寻根,当时的意大利和欧洲,只能从自己固有的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和人文传统中寻找支援力量。今天的中国既可以内引自身的传统资源,也可以外联西方的人文遗产。因此,中国“文艺复兴”的方法不是复古、不是媚外,而是内部发掘与外部引进。     人是观念的动物  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人不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