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5月31日的夜晚,泉城济南,在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庆“六一”文艺晚会直播现场.主持人鞠萍深情地说道:“有这样一位老人,23年如一日地关心着祖国的花朵,今天是孩子们的节日,其实也是他的节目。让我们一起为他祝贺!”当年近八旬的吴老走上台的时候,鞠萍为观众介绍:“这就是吴权生老人,正因为他的帮助,湖北省公安县胡斌小朋友才得以继续上学。今天,小胡斌也来到了晚会现场。”这时小胡斌哭喊着吴爷爷、吴爷爷跑上台来,小胡斌一下搂住白发苍苍的老人的脖子……
“我还可以为孩子们做点事”
吴老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休后一下子清闲的生活让他有点无法适应,天天待在家里无所事事使这位久经沙场的老人失去了生活的目标,人生似乎也失去了意义,难道这辈子就这么过下去?不,绝不能这样过!离休不是革命的终点,他想起了自己半个世纪前入党时的誓言,“为党的事业奉献终身”,这掷地有声的誓词不断萦绕在耳畔,可自己又能为革命再做点什么呢?就在这时,莱阳市实验小学到干休所邀请老干部讲革命传统,吴老听说后眼睛为之一亮:“对,我还可以为孩子们做点事!”于是,他收起了老伴为之准备的鱼竿和鸟笼,主动要求去了。
吴权生“请缨”后便开始了认真的准备。为了提高讲课效果,他把讲稿完全背熟了还不放心,除了认真准备好演讲稿,还把老伴拉来坐在沙发上,自己站在小桌后给老伴试讲,让老伴挑毛病。何时大声,何时小声?何时急,何时缓?甚至神态、手势等细微之处也请老伴提意见。老伴不解地问:“给孩子讲个故事,用得着费这么大劲吗?”吴老却说:“正是为给孩子讲故事,才要这么干。”第二天,吴老满怀对党和军队的深情,讲述了解放莱阳战役的经过。平时活蹦乱跳的孩子们,此刻都聚精会神地倾听,或偷偷地抹泪,或忘情地欢笑,当吴老讲到“一把高粮秆,赶走敌人大坦克”时,孩子们又张大了嘴巴。这次报告在孩子们中引起强烈反响。打那以后,学校经常来请吴老再去给学生们讲故事。吴老也主动往学校跑。每次到学校,孩子们就把吴老围起来,争着听故事。随着给学生作报告的场次增多,吴老和孩子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几天不见他们,心里就空荡荡的。后来征得学校领导的同意,吴老干脆就和老师们一起上下班。
1983年“六一”节,当莱阳实验小学把校外辅导员的聘书送到吴老手中时,他就像新兵接过钢枪一样激动不已。他在日记中写道:“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社会主义江山永不变色,为了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我要在有生之年,为培养教育下一代奉献全部余热。”
这些年来,吴老先后为500多所大中小学作传统报告1500多场,听众达120多万人次。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受革命传统教,育,1995年6月,莱阳市电视台还专门开设了《吴爷爷讲故事》栏目,每周讲一次,在莱阳市和周边地区引起了强烈反响,也成为孩子们最爱看的节目之一。孩子们都说:“讲革命故事,北京有个孙爷爷,咱山东有个吴爷爷。”
“我要踏着战斗的足迹,把革命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心里”
吴老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曾参加过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福州等战役,身体多处负重伤,至今身上还残留有6块弹片,右手五指至今还无法伸直,失去了功能,头部被炸掉一块骨头,留下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即使在寂静的深夜,他的耳边也总是有嗡嗡的噪音,让他无法好好地休息。这些在别人看来都是获取国家更多照顾的资本,但吴老对此却淡然处之。
2002年,时值共青团成立80周年,吴老不顾自己76岁的高龄,沿着当年战斗过的足迹,开始了他“再走革命征战路,革命传统育新人”的征程。一路乘火车、转汽车,沿着当年的战斗足迹,先后到沂源、临朐、莱西等13个地市,进行了战地考察,充分挖掘当地鲜活的教育资源,采取今昔对比的办法,为84所中小学、116万师生作了“话改革、赞成就、迎未来”的报告,引导他们从过去看现在,从家乡看全国,从今天看未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我常想,数千万英烈用自己的鲜血,洗刷了中华民族屈辱的斑斑血泪,使得国家得以解放,人民得以过上幸福生活。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片繁荣、欢乐的和平景象,大商场里熙熙攘攘的人流,游乐场上嬉笑玩耍的孩童,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面对这一切,孩子们可知道欢乐的奠基者是谁?幸福的明天又该由谁来创造?有多少胜利的时刻,就有多少庄严的祭奠,有多少欢乐的时光,就有多少深深的缅怀与思念。”作为幸存者,吴老带着沉甸甸的怀念,带着如潮的哀思,踏上了当年烽火征战之路,到沂蒙山老区,寻访战斗过的旧战场,他仿佛闻到了几十年前的硝烟,感受到了历史的脉搏。
“我要与孩子们手拉手,唱好理想道德歌”
被共青团山东省委聘为“山东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辅导员”,被省内外100多所大中小学聘为校外辅导员、政治顾问、名誉校长,被多次评为“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全军先进离休干部”,济南军区“先进离休干部”、山东省“拥政爱民先进个人”、“文明市民”的吴老对这些称号并不在意,他说自己得到的最高荣誉是孩子们的心,
再走烽火征战路,使吴老与21所学校少先队大队建立了通信联系,并与22个中队共1400余名少先队员结成“手拉手”好朋友。搞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仅需要灌输式启发引导,还需要加强与他们的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为此,吴老先后与全国51个少工委,100多所学校建立了思想教育通信网,与1400多名小學生开展了“手拉手”互助活动,采取写信和电话联系的方式,与他们谈理想谈学习、谈做人,教育引导他们爱党、爱国、爱人民,进行双向交流式群众性的自我教育。还将部分“手拉手”好朋友的来信和写的回信,刊登在自己编印的“少先队手拉手活动信息”上,在各学校少先队大队和“手拉手”中进行互相交流,用革命传统精神,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
令吴老终生难忘的是曾两次到北京,在中南海受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1993年一次,1998年一次。而且在1996年六一儿童节,吴老是领着自己的外孙女宋静文一起来北京参加“全国手拉手互助活动进京汇报团”,在中南海怀仁堂和人民大会堂,向党和国家领导人,首都师生和学生家长汇报了组织开展“手拉手”活动的情况。《中国少年报》在报道中这样写道:“进京汇报团中,吴老年龄最大,嗓门儿最高,结交少年朋友最多,是‘手拉手’活动的‘专业户’。”
这次山东省派出的也仅有两名代表,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两名代表竟出自同一个家庭。小静文主动与各地的10名小伙伴结成对子,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她经常用自己积攒的压岁钱,帮助刘立平同学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被评为“全国百名好少年、好儿童助人奖”,荣获“全国手拉手互助活动奖章”、山东省“齐鲁小名士”。1994年“六一”儿童节,她就参加了“全国百对‘手拉手’好朋友相会在北京”的盛会,在中南海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我还可以为孩子们做点事”
吴老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休后一下子清闲的生活让他有点无法适应,天天待在家里无所事事使这位久经沙场的老人失去了生活的目标,人生似乎也失去了意义,难道这辈子就这么过下去?不,绝不能这样过!离休不是革命的终点,他想起了自己半个世纪前入党时的誓言,“为党的事业奉献终身”,这掷地有声的誓词不断萦绕在耳畔,可自己又能为革命再做点什么呢?就在这时,莱阳市实验小学到干休所邀请老干部讲革命传统,吴老听说后眼睛为之一亮:“对,我还可以为孩子们做点事!”于是,他收起了老伴为之准备的鱼竿和鸟笼,主动要求去了。
吴权生“请缨”后便开始了认真的准备。为了提高讲课效果,他把讲稿完全背熟了还不放心,除了认真准备好演讲稿,还把老伴拉来坐在沙发上,自己站在小桌后给老伴试讲,让老伴挑毛病。何时大声,何时小声?何时急,何时缓?甚至神态、手势等细微之处也请老伴提意见。老伴不解地问:“给孩子讲个故事,用得着费这么大劲吗?”吴老却说:“正是为给孩子讲故事,才要这么干。”第二天,吴老满怀对党和军队的深情,讲述了解放莱阳战役的经过。平时活蹦乱跳的孩子们,此刻都聚精会神地倾听,或偷偷地抹泪,或忘情地欢笑,当吴老讲到“一把高粮秆,赶走敌人大坦克”时,孩子们又张大了嘴巴。这次报告在孩子们中引起强烈反响。打那以后,学校经常来请吴老再去给学生们讲故事。吴老也主动往学校跑。每次到学校,孩子们就把吴老围起来,争着听故事。随着给学生作报告的场次增多,吴老和孩子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几天不见他们,心里就空荡荡的。后来征得学校领导的同意,吴老干脆就和老师们一起上下班。
1983年“六一”节,当莱阳实验小学把校外辅导员的聘书送到吴老手中时,他就像新兵接过钢枪一样激动不已。他在日记中写道:“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社会主义江山永不变色,为了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我要在有生之年,为培养教育下一代奉献全部余热。”
这些年来,吴老先后为500多所大中小学作传统报告1500多场,听众达120多万人次。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受革命传统教,育,1995年6月,莱阳市电视台还专门开设了《吴爷爷讲故事》栏目,每周讲一次,在莱阳市和周边地区引起了强烈反响,也成为孩子们最爱看的节目之一。孩子们都说:“讲革命故事,北京有个孙爷爷,咱山东有个吴爷爷。”
“我要踏着战斗的足迹,把革命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心里”
吴老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曾参加过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福州等战役,身体多处负重伤,至今身上还残留有6块弹片,右手五指至今还无法伸直,失去了功能,头部被炸掉一块骨头,留下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即使在寂静的深夜,他的耳边也总是有嗡嗡的噪音,让他无法好好地休息。这些在别人看来都是获取国家更多照顾的资本,但吴老对此却淡然处之。
2002年,时值共青团成立80周年,吴老不顾自己76岁的高龄,沿着当年战斗过的足迹,开始了他“再走革命征战路,革命传统育新人”的征程。一路乘火车、转汽车,沿着当年的战斗足迹,先后到沂源、临朐、莱西等13个地市,进行了战地考察,充分挖掘当地鲜活的教育资源,采取今昔对比的办法,为84所中小学、116万师生作了“话改革、赞成就、迎未来”的报告,引导他们从过去看现在,从家乡看全国,从今天看未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我常想,数千万英烈用自己的鲜血,洗刷了中华民族屈辱的斑斑血泪,使得国家得以解放,人民得以过上幸福生活。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片繁荣、欢乐的和平景象,大商场里熙熙攘攘的人流,游乐场上嬉笑玩耍的孩童,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面对这一切,孩子们可知道欢乐的奠基者是谁?幸福的明天又该由谁来创造?有多少胜利的时刻,就有多少庄严的祭奠,有多少欢乐的时光,就有多少深深的缅怀与思念。”作为幸存者,吴老带着沉甸甸的怀念,带着如潮的哀思,踏上了当年烽火征战之路,到沂蒙山老区,寻访战斗过的旧战场,他仿佛闻到了几十年前的硝烟,感受到了历史的脉搏。
“我要与孩子们手拉手,唱好理想道德歌”
被共青团山东省委聘为“山东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辅导员”,被省内外100多所大中小学聘为校外辅导员、政治顾问、名誉校长,被多次评为“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全军先进离休干部”,济南军区“先进离休干部”、山东省“拥政爱民先进个人”、“文明市民”的吴老对这些称号并不在意,他说自己得到的最高荣誉是孩子们的心,
再走烽火征战路,使吴老与21所学校少先队大队建立了通信联系,并与22个中队共1400余名少先队员结成“手拉手”好朋友。搞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仅需要灌输式启发引导,还需要加强与他们的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为此,吴老先后与全国51个少工委,100多所学校建立了思想教育通信网,与1400多名小學生开展了“手拉手”互助活动,采取写信和电话联系的方式,与他们谈理想谈学习、谈做人,教育引导他们爱党、爱国、爱人民,进行双向交流式群众性的自我教育。还将部分“手拉手”好朋友的来信和写的回信,刊登在自己编印的“少先队手拉手活动信息”上,在各学校少先队大队和“手拉手”中进行互相交流,用革命传统精神,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
令吴老终生难忘的是曾两次到北京,在中南海受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1993年一次,1998年一次。而且在1996年六一儿童节,吴老是领着自己的外孙女宋静文一起来北京参加“全国手拉手互助活动进京汇报团”,在中南海怀仁堂和人民大会堂,向党和国家领导人,首都师生和学生家长汇报了组织开展“手拉手”活动的情况。《中国少年报》在报道中这样写道:“进京汇报团中,吴老年龄最大,嗓门儿最高,结交少年朋友最多,是‘手拉手’活动的‘专业户’。”
这次山东省派出的也仅有两名代表,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两名代表竟出自同一个家庭。小静文主动与各地的10名小伙伴结成对子,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她经常用自己积攒的压岁钱,帮助刘立平同学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被评为“全国百名好少年、好儿童助人奖”,荣获“全国手拉手互助活动奖章”、山东省“齐鲁小名士”。1994年“六一”儿童节,她就参加了“全国百对‘手拉手’好朋友相会在北京”的盛会,在中南海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