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llTang00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一种眼耳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音综合活动。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确切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
  【关键词】朗读 重要性 训练 主动性
  朗读是一种眼耳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音综合活动。它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再现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起到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确切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1、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2、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实践证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達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3、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无论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4、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方法
  1、保证读书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扩大朗读训练面。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总之,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与培养,首先要最大限度的激发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次,要设置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体验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悟,而不是一味的告诉。最后,就是练习,所谓“一天不练口生”嘛,当然是不无道理的。
其他文献
当今高中语文教学处境尴尬,繁重的课业负担,快速的课程进度,把身心疲惫的学生压的喘不过气来,让本应饶有风趣的语文课枯燥无味,毫无生气。语文老师绞尽脑汁,总是收效甚微。面对诸如此类的现象怎么办,这是语文老师必须思考的严峻话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知道了兴趣对教学的重要作用。其弟子颜渊就曾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阐明了教学方
期刊
通过分析,指出了钢板太薄是提升机筒壳开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Through the analysi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too thin steel plate is the main reason f
2006年,广东电视台将对各频道实行频道责任制管理模式。为了配合此次变革,实现节目收视和经营业绩双达标,作为两大主流频道的广东卫视和珠江频道,广告经营也将有“新动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两位伟人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爱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应试训练,学生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
期刊
語文阅读教学一直都是高中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新课程理念对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往往只是带着极强的高考功利性,以练带讲,没有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收获甚微。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突破传统的阅读能力与思维,提高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以期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期刊
【内容摘要】在农村小学,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课外阅读倍受冷落,它没有  被人们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就没有发挥出它神圣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终身受益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  我带着我的班级一路走来,
近几年来,随着课改大潮的风起云涌,作文教学中各种推陈出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应该说,这些新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育的进步和时代的要求,但是,过犹不及,课改绝对不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事实上,作为一名老教师,我深深地感到,传统教学也是一笔宝贵的经验财富,值得我们去发掘。  针对作文教学而言,“死记硬背”便是一条成功的经验。长期以来,“死记硬背”作为传统教学的一子,一直受到广泛的批语,但我个人认为
期刊
由江西铜业公司德兴铜矿与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共同开发的“系统工程在德兴铜矿的应用”、华中理工大学与德兴铜矿共同开发的“德兴铜矿矿体模型图形应用系统”两项科
1 前言蒲白矿区马村煤矿系原马村煤矿与白堤煤矿于1983年7月合并。统一由马村煤矿的主副井运输和进风。井田走向长10.3km,倾斜长1.6~2.5km。主、副井筒位于井田西部,西翼仅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作水平低,从本质上说就是写作兴趣丧失造成的。因此,教师必须从日常生活入手,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学生写作实际情况看,学生的作文兴趣呈现出相当明显的冷淡趋势,许多人兴趣不高,认为是一种“苦差事”,讨厌作文,惧怕作文,产生一种谈“文”色变的压抑心理。只有极少部分人有浓厚的兴趣,视作文为快乐。因此,我十分重视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使学生乐于作文。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