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写光明

来源 :影响力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tu0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子
  
  比大地更辽远的是人类的脚步,比天空更深邃的是人类的目光,连接大地与天空的是人的胸怀。渺小与伟大之间,其实就是舍弃与得到的转换。没人能考证出混沌初开、女娲造人的时候,是否在疏忽中将人类的某些祖先捏得有些残缺,但已无法更改,于是她便将巨大的同情心、扶助心和爱心注入人的心中。
  经过漫长的绵延,在严酷的生存竞争中,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将残缺人抛弃在遗忘的角落。社会似乎为健全人建筑起高大的堡垒,而将弱者当做垫脚的基石。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远历史,延续着炎黄子孙对未来的憧憬与梦想,实践着改革开放绘制的宏图伟业,一朝一转换,一步一重天,一岁一更新地走到公元1998年的盛夏时节,在多情的黑土地上,在松嫩平原的中心区域,在中国最大的沙榆湿地,在号称“百湖之城”的黑龙江省大庆市最具前景发展潜力、最具技术优势、最能体现“石油之城”医疗水平的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里,正在发生着一件让平民百姓赞不绝口,让弱势群体倍感欣慰,让全国眼科专业医院同行惊羡不已的大事、好事、喜事和幸事——那就是一座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东北地区规模最大,中外合作的专业眼病医院在大庆市正式落成了。
  时光荏苒,有如白驹过隙;潮涨潮落,尽显岁月蹉跎;花开花谢,好似转瞬之间。
  十年,整整十年,好短呀,就像弹指一挥间,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前进历程,改变一个团队发展轨迹,改变一个弱势群体黑暗与光明的命运过程。
  十年,好长呀,就像一座风光秀丽的高山,看似通途无阻,但只有攀登者才知道起步的艰难,行程的遥远,路上的羁绊,家人的挂牵,承载的限度,才能体会到在“会当临绝顶”、“山高我为峰”时的风光无限和背后的缕缕辛酸。
  十年,好难呀,就像一个呱呱坠地的孩子,从爬行学步、懵懂无知、咿呀学语,到蹒跚走路、跌撞前行、成长壮大。所经、所见、所历、所闻、所感,如非亲身所得,外人绝难从中有所感悟、有所启迪、有所凝炼。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所医院,它有着怎样的发展轨迹,它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在社会上、邻里间、眼科界,广为流传的那些感人至深、令人赞叹、耳熟能详的故事,到底是演绎、是杜撰、是猜测、是同行间的相互奉承恭维,还是确有其事呢?
  带着这种种的疑惑,带着对这所专业眼科医院的想像,记者来到了有着“湿地初夏皆绿妆,跌宕芦苇鸟深藏,小舟轻漾惊白鹭,菱叶浮水见鱼翔”之美誉,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景观城市——大庆市。
  在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大庆市眼科医院里,记者见到了本文的主人公——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大庆市眼科医院院长周艳丽女士。
  我见到周艳丽时就被她那朴素端庄的气质和学识非凡的谈吐所折服和倾倒,好似无形中有一种力量把我向她的身边吸引,令你无暇顾及此行的目的。她那种光彩照人的仪表,举止不俗的气质,温文尔雅的表达,得体大方的形象让人折服和倾倒。这,也许就是一位成功的职业女性、博学的眼科学者、精湛的医疗专家、成熟的领军人士所带给我的惊诧吧。
  于是便有了一幅艺术大师的不朽名作、一部饱含一腔热血的弘幅长篇,一支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经典老歌,一首催人奋进的曲调《光明行》。
  
  情系雪域高原——大庆,扎西德勒
  
  夜深了,繁星点点,万赖寂静,偶尔有一颗流星拖着淡黄色的尾巴从天宇间画着优美的弧线一闪而过。用它最后的一点能量,用它独特而精彩的生命终结方式,给深邃、寂寥、浩瀚的宇宙星河,带来一曲生命的绝唱。
  


  “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有条美丽的河,阿妈拉说牛羊满山坡,那是因为‘菩萨’保佑的。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河水泛清波,雄鹰在这里展翅飞过,留下那段动人的歌。”
  此时此刻,周艳丽的思绪也随着手中的一纸邀请信函飞到了遥远而美丽的青藏高原,而她的耳畔也不由得响起了这首耳熟能详、充满藏族风情的经典歌曲。
  这是一封来自西藏自治区残联的邀请函,薄薄的几页纸上,写满了藏族同胞对治愈眼疾、重见光明的启盼和渴望,饱含了对大庆市眼科医院眼科专家队的信任与重托,不由得让周艳丽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作为一院之长的周艳丽,深知一旦接受邀请,就意味着把远在万里之遥的日喀则与大庆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意味着要把藏族同胞的疾患担在了肩头。
  这是一项责任,这是一项重托,这是一项使命!想到这里周艳丽定下决心,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承接下来,延续下去,一定要派遣最好的医疗队,选派最好的眼科专家,调配最好的设备器材去,一定要把藏族同胞的病患痛苦减少到最低。
  于是,周艳丽连夜拨通了医院办公室的值班电话,将组织赴藏医疗队的决定迅速传达了下去,而这次赴藏义诊的行动代号就是“光明行”。
  “光明行”,一个多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名字,一个多么给人以力量和鼓舞的名字,一个多么富有诗意和责任的名字,一个多么崇高而神圣的名字!
  决定就是命令。
  一天时间,由大庆市眼科医院最好的9名医生参战的大庆“光明行”医疗队组成了。这9名医、护技术骨干,不仅具备过硬的医疗技术,顽强的工作作风,而且还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严格的纪律观念,超常的心理素质。
  三天时间,进藏义诊所需要的价值数十万元的医疗设备准备完毕,并先期空运抵达西藏地区。设备是医院最先进的设备,药品是医院精挑细选的药品,器材是医院最新的器材。
  2007年8月9日。
  西藏日喀则的历史将记录这一庄严时刻。
  大庆市的历史将记录这一庄严时刻。
  大庆市眼科医院的历史将记录这一庄严时刻。
  大庆“光明行”医疗队赴西藏日喀则医疗队出征仪式在这里举行。
  黑龙江省残联理事长段有山同志赶来了,大庆市委副书记忽培元同志赶来了,大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春太同志赶来了,大庆市政协副主席于智玲同志赶来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那就是为“光明行”赴藏医疗队壮行、助威、加油、喝彩!
  大庆市委副书记忽培元称赞大庆眼科医院医疗队这次赴藏义诊,体现了大庆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和全国文明城市中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面向全国,无私奉献,充分展现了新一代大庆人的精神风貌。并欣然提笔为医疗队题词:“铁人故乡——黑龙江省大庆市光明使者”。
  望着一位位即将赶赴日喀则,一同参加义诊任务的同事,周艳丽内心十分激动,她压抑住内心的情绪,只说了短短几句话。这几句话,短促而有力,言简意赅,掷地有声,既铿锵有力,却又催人奋进……
  “同志们,走出眼科医院我们代表着大庆市,走出大庆市我们代表着黑龙江省,走出黑龙江省我们代表的是汉族兄弟对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谊!作为黑龙江省眼科界第一支进藏送光明的医疗队,希望大家能够不负重望,不辱使命,圆满完成这次光荣而神圣的援藏‘光明行’任务!”
  日喀则市,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是西藏第二大城市,平均海拔3900米,最高海拔5280米,最低海拔3760米,有67万人口,人口数占西藏自治区总人口的1/4。
  日喀则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水平较差。由于当地农牧民常年在室外劳作,高原紫外线照射强烈,加之藏民卫生保健意识较差,该地区白内障发病率高达46%,是全世界白内障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这里的白内障患者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离光明最远的人。
  帮助那些离太阳最近、离光明最远的藏族同胞,是大庆“光明行”医疗队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
  大庆“光明行”医疗队到达日喀则地区后,队员们没有辜负省、市领导和医院全体员工的期望,他们克服环境恶劣,高原反应强烈等诸多困难,以顽强的精神,真诚的爱心,精湛的技术,过硬的作风,为藏族同胞诊治眼病。
  在日喀则医院,医疗队开设了三张手术台,同时做手术。许多医生是一面吸氧,一面忙着手术。最多的一个援藏日中,他们奇迹般地在高山缺氧、环境恶劣、病患复杂的青藏高原上,创造了大庆眼科医院历史上在12小时连做105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记录!
  


  作为领队的周艳丽忍住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始终和医务人员在一起,制定手术方案,攻克难关。他们用实际行动在苍茫的雪域高原上,在藏族同胞的心底,践行着出征仪式上的铮铮誓言:“不畏艰难,不辱使命,服务藏胞,奉献光明,将铁人精神带到雪域高原,为大庆争光,为龙江争光!”
  82岁的扎西卓玛老阿妈来自秋木乡,她复明后,看着外面湛蓝的天,巍峨的山,嫩绿的草,清澈的河。她双手捧着大庆眼科医院院长周艳丽的脸,激动得老泪纵横,她连声高喊:“我失明十几年了,今天终于又见到光明了!谢谢啊!大庆,扎西德勒!大庆,扎西德勒!”
  今年85岁的藏族老大爷次仁达布,患白内障已经有八年了。
  这天,女儿从外边回来告诉老人家:“听说有个大庆‘光明行’医疗队,免费做手术,不知是真是假。”
  “哪有那档子好事,这年头,挣点钱不容易,谁还能白给你看病啊?”
  老人家吃完饭,披件衣服,拄着拐杖到院子中,心想,要是真有这样好的人,说不定自己在临终前能看见东西了。
  可别说,这一天真的盼来了,大庆眼科医院“光明行”医疗队给老人家带来了春天般的希望。
  周艳丽记不清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走进次仁达布老人家的,她觉得内心上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她紧紧地握着老人家的手,长时间没有松开。
  “老大爷,您的眼睛会治好的。”
  “啊,你说什么,你给我治眼睛,我可没有钱哪!”
  “我们不要钱,免费为您治疗。”
  “不要钱?”
  “不要钱,我们明天就给你做手术。
  手术成功揭纱,次仁达布老人落泪了,一个近百岁的刚强老人,多少苦他都熬过来了,在困难面前,在家人相继离去的悲痛日子里,他都没有掉泪,然而,今天他落泪了,真正落泪了,他为周艳丽和医疗队的同志献上了藏族的最好的礼节——一条条洁白的哈达和一碗碗饱含着感激之情的青稞酒。
  大庆眼科医院“光明行”医疗队在短短10天时间里,为西藏日喀则地区130名藏族同胞做了白内障复明手术,使多年来生活在黑暗世界里的藏族同胞由此重见光明。
  当地政府和藏族同胞给予大庆“光明行”医疗队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日喀则地区副专员余达瓦同志代表日喀则地区67万藏族同胞感谢大庆“光明行”医疗队,日喀则市人民政府专程向医疗队赠送牌匾:“光明使者”,深圳国际商会副会长王玉生评价:“这次慈善活动,医疗队专家对每位患者都做了认真治疗,增进了民族团结。”
  


  日喀则残联理事长边巴达仁所说的话代表了全体接受治疗患者的一致心声:“医疗队的专家们和志愿者们不顾高原反应,使日喀则地区贫困的白内障患者重见了光明,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这一慈善活动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藏族同胞的关怀,体现了兄弟省市对我们无私的援助,我代表4万多残疾人向他们献上最诚挚的祝福!你们是光明的使者!”
  
  从容应对挑战——谢谢,多亏了
  
  你们这些好心人呀
  这是一个温馨而又惬意的夏末之夜。夜清凉,虫寂静,只有偶尔吹来的微风,给这即将收获的大地送来一缕缕秋天所特有的凉爽。坐在办公桌后面的周艳丽身着白大褂,办公桌上一盏刚刚沏好的清茶,正缓缓地把清香传递给每一个空气因子,转化成一股沁人心脾的芬芳。然而这美好的一切,却因为主人公的无暇顾及而显得不合时宜。
  刚刚接任院长重任的她,内心深处在久久思量,如何把医院管理好、建设好、发展好,就像是一道道运算过程极其复杂的考题一般,摆在了她这个新任院长面前……
  作为一所股份制非营利性三级专科医院,大庆市眼科医院始建于1998年,位于大庆高新区建设路231号,占地面积9910平方米,建筑面积6852平方米,注册资金2700万元,拥有病床100张,设有专业科室20个。医院现有员工109人,医护人员中拥有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30人,初级职称39人。
  目前,医院担负着大庆市及黑龙江省乃至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的眼病预防、治疗、保健任务,是大庆市城镇医疗保险、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疗保险、大庆石油管理局职工医疗保险和大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
  这样一家拥有上百名医护人员、20余个专业科室的专业眼科医院,由年轻柔弱、肩膀尚显稚嫩的小女子来担任院长职务,她能胜任吗?她能管理好吗?她将以怎样的姿态和能力来赢得大家的信任与支持,她将以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来塑造自己的威信和权威?她又将以如何的方式方法让眼科医院沿着正确的发展轨道,破浪前行、扬帆远航呢?
  这些,既是全院员工密切关注的,也恰恰是周艳丽正在思考的问题。
  于是乎,全院上下有些人就沉不住气了,传播小道消息,经常迟到早退,甚至出现了有人偷偷收受患者家属“红包”的问题。
  这些问题怎么管,怎么治,怎么奖,怎么罚,都是一个作为管理者、经营者、领导者所必须做出果断决定的。医院之所以出现种种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根源就是在于医院的经营宗旨、办院理念和规章制度还没有很好地成为每位员工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深思良久,仿佛从梦魇中突然惊醒,周艳丽忽然想明白了!
  第二天一大早,周艳丽又早早就来到了那个属于她的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办公室里,认真细致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只见她时而双眉紧锁,时而频频点头,时而自言自语,时而又顿笔凝思……
  下午两点,一个由院领导和各科室主任参加的院长办公会议如期召开。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天到会的人员出奇的齐全,大家都带着一种猜疑的心情望着这位年纪轻轻,但双眉间却隐藏着一种刚毅的女院长。
  缓缓地看了看大家的面目表情,周艳丽轻轻地打开了她的笔记本,说了声:“现在开会”。于是,从她那湿润红唇和银白牙齿间,传达出来的却是一条条分量极重的经营宗旨、办院理念和管理制度……
  经营宗旨:“友爱、诚信、高效、创新”。
  办院理念:“热心于慈善,钟情于光明,开创21世纪的光明事业”。
  管理制度:医德医风管理规定、员工工作手则、员工违纪处罚细则、员工考勤签到制度、病员随访制度……
  随着各项规章制度的陆续出台和不断完善,随着眼科医院领导层的严格约束和大力整治下,一幕幕这样的动人场景在大庆市眼科医院里不断重复上演着……
  场景一:医院楼梯间和走廊里,三位新到医院工作的新员工用布条罩着眼睛,在试探摸索着缓慢前行。这是医院让新员工在切身体会盲人走路的痛苦和艰难。
  场景二:在医院走廊里和电梯旁,几名护士正在搀扶着病患散步、走路,病房和候诊间里,也经常看到护士在为病人念杂志、读书报。
  场景三:一位刚分到医院工作的年轻医生,因为在做手术时偷偷收了患者家属的“红包”,被医院领导发现后,立即辞退,不再聘用。
  场景四:一名医生实在推不掉患者的红包,暂时收下然后上交,医院按照“红包”金额的5%对医生给予奖励(奖金由医院出资,而非从“红包”中提取,手术完成后,红包将原封不动地退还给患者);一名医生收到了患者的表扬信,医院奖励10元;获得了一面锦旗,医院奖励20元。
  周艳丽对记者说,这样的奖励数额其实是很低的,实际上也没有哪个医生真的会把这10元20元放在眼里,所以,这实际上是一种精神鼓励。
  “优胜劣汰,奖勤罚懒,医患共建和谐医院;奉献真情,关爱病患,携手建设爱心医院”。这些观念已不再仅仅是大庆市眼科医院所倡导的口号和标语,它正像点点春雨般逐渐滋润着每一个来院诊治者的心田,成为大庆市眼科医院全体员工的共同心声!
  因为这一切,已经真正融入到了眼科医院从领导到员工的心底,他们正是在用一份真挚的爱心,去温暖,去照亮,去关怀,去抚慰那一颗颗与光明失之交臂,却又万分渴望光明的病患之心。
  周艳丽成功了。她的领导才能得到了全院员工的交口称赞,她的经营理念已经由一纸文字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爱心行动。但身为院长的周艳丽却没有半点骄傲,作为领导的她,现在关心、关注的则是如何发挥好眼科医院的优势所在,更好地为那些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多奉献一些爱心。
  2006年8月,大庆眼科医院被大庆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定为“视觉第一行动”(我国残联与国际慈善组织联合开展的白内障复明项目)定点医院,前不久,该院又被黑龙江省残联确定为省级的“视觉第一行动”定点医院。
  作为一家普通的民营医院,如何才能切实承担起“视觉第一行动”的责任,不辜负这一光荣而又神圣的名称呢?
  身为院长的周艳丽的回答,既响亮干脆又掷地有声:“社会是个大家庭,当人人都伸出援助之手,残疾人事业就有了好的社会氛围!”
  “当我看到患眼疾的残障人士时,我想到的就是能尽所能去帮助他们,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能够重新看到光明,自力自强走向新生活!”
  “我知道,仅凭一个人,一所医院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想希望能以此带动和引起更多的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特别是贫困残疾人的关注,从而使得更多的人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为了这个目标早日实现,我个人和医院多付出一些算不得什么!”
  多么质朴无华的话语,多么真诚纯洁的心灵,多么令人温暖和感动的画面呀!
  是呀,大庆市眼科医院的奉献爱心,全力帮助贫困残疾人的脚步从来也没有停歇过,寻找需要爱心扶助贫困残疾人的工作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2007年1月的一天,《大庆晚报》以《17岁少年到哪里寻找光明》为题,报道了肇源县薄荷台乡竞赛村的郭义波因眼睛晶状体脱位,需要手术治疗,两万多元的医疗费难住了一家人的事,引起了周艳丽院长的高度关注。
  报道第二天,周艳丽亲自给《大庆晚报》打去电话,表示愿意为郭义波免费治疗。几天后,周艳丽又亲自驾车来到肇源县,把郭义波接到了医院。医生会诊的结果是,郭义波患有马凡氏综合征合并晶状体异常。专家称,郭义波的视网膜随时有脱落的可能,如果不及时治疗,半年后有失明的可能。第三天,郭义波上了手术台。
  手术,在刀钳叮当碰击声中进行;
  手术,在亲人的祈祷中进行;
  手术,在市民的关注中进行。
  手术,在院长周艳丽的亲切关怀下进行。
  五十分钟,在历史的长河里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可对于人的眼睛却是黑暗与光明的关键。
  周艳丽和她的战友们在五十分钟里完成了郭义波的手术。
  郭义波的父亲激动地说:“没想到我儿子的眼睛还能治好,今后他的生活也有了希望,谢谢!真是多亏了你们这些好心人啊!”
  大庆市眼科医院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便民、利民措施,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群众负担。特别是自医院被省市政府确定为“白内障复明定点医院”后,医院在周艳丽院长的带领下,积极开展扶残助残活动,着力解决关系残疾人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为残疾人办实事,解难题。并与大庆市慈善会共同发起了大庆市贫困人口“复明工程”。对大庆市因白内障、青光眼造成失明的4000人进行救助。
  用周艳丽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做我们力所能及的,共同促进社会和谐文明!”
  大庆眼科医院的每一次义举都让“希望的曙光”照亮了眼疾患者的心。
  
  播爱白山黑水——阿姨,
  我又可以读书了
  
  哲人罗素曾经说过:“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一位哲人说:“有这么两个世界,一个是用钱和尺丈量的世界,一个是用心和想像去感受的世界,我们希望自己在哪一个世界中呢?”
  有学者也曾经说过:“公民意识,并不是问别人,尤其是问社会能为自己做什么,而是自己能为别人,尤其是为社会做什么。”
  在大庆市眼科医院的会议室里,有一面绣着“重见光明、妙手回春”的锦旗,这是一位叫纪炳均的老人乘长途车送来的。
  这位老人是外地一家货运公司的职员,左眼球早在二十多年前因事故摘除。一天,老人家突然发现右眼的视力也开始急剧下降,焦急万分的他在当地多家医院进行了治疗,但医生们都表示无计可施。一个星期后,老人的眼前已是一片漆黑。两个多月后,抱着最后一线希望,纪炳均老人来到了大庆眼科医院,检查结果是视网膜脱落,同时还有白内障,眼部情况十分复杂,手术难度大。
  看到患者急切无助的样子,周艳丽二话不说,医患的病情就是无声的命令,她立即召集专家会诊,结合老人的病情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
  由于治疗得当,纪炳均老人的手术非常成功,术后视力恢复到0.2。重见光明的老人惊喜不已,逢人便夸:“多亏眼科医院医生的妙手,才让我这独眼老头重见光明啊!”
  在医院住院簿的留言上,我还看到记载了这样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位姓修的气焊工人在工作中不慎被氨水溅入眼中,并呼入了大量的氨气,被紧急送往大庆眼科医院。
  为了保住他的眼睛,医护人员不顾强烈的氨臭味,为修先生进行紧急治疗,擦拭面部和身体上的氨水。晚上7时左右,眼睛渐惭好转的修先生感到喘不上气,呼吸困难,大家意识到氨气已经浸入到肺部,必须马上转到市人民医院救治。可修先生的爱人发现自己身上带的钱不够,家里送钱来又耽误时间,时间紧迫,在场的院长周艳丽立即拿出1000元钱交到修先生爱人的手里说:“救人要紧,千万别耽搁了,这钱你们先拿去用吧。”因抢救及时,修先生脱离了危险。
  像这样的例子,在周艳丽以及她所领导的眼科医院屡见不鲜,发生得太多了。几乎所遇到每一位患者都能向我讲述一两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感人故事,而我听到的名字中,最多的就是周艳丽的名字,他们有的叫她“周医生”、“周大姐”、“周阿姨”,一些上了年纪的则是亲切地叫她“周闺女”。
  是的,在当今这个职称泛滥、名目繁多、鱼龙混杂的市场经济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在不断贬值,甚至不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取而代之的则是叫官衔、称职务。而在大庆市眼科医院里,记者所能感受到的则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最质朴、最憨厚的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对为他们带来光明的白衣天使发自心底的最亲切、最真情、最由衷的称呼——周闺女!
  在“光明万里行”义诊活动走进安达时,82岁的老人任振东在受到救助后亲自写来了感谢信。信中的感激之情溢于笔端:老人家住安达市吉兴乡,无儿无女,多年来和老伴相依为命。右眼失明已经四年多了,也曾到过一些医院检查过,但因根本无法凑够3000多元的医治费用,就一直硬挺着没有治疗。
  当周艳丽带领的大庆市眼科医院“光明万里行”专家组来到了吉兴岗乡进行义诊时,得知他的情况后,周艳丽主动为他减免了医疗费用,为老人做了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为了使手术效果更好,还特意使用了进口的晶体。老人感叹地说:“我失明了四年,没想到仅用了五天时间就恢复了光明。”
  对于这件事,周艳丽回忆时说:“当时,望着两位古稀老人痛苦的神情和对光明的渴望,我的心情很不平静。老人家为了保家卫国曾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我们致力于光明事业,就是要为人民献出一片爱心,帮助这些弱势群众就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正如周艳丽自己所言,爱心的付出与贫富无关,人生最大的满足是付出爱心的过程。这样的理念,并非只出现在周艳丽一个人身上,而是大庆市眼科医院全体员工集体认可的关爱观。
  周艳丽是以一个“人”的责任为处世原则,怀着一颗对生活感恩、对社会感恩、对家庭感恩的心,来认真对待每一位病患,给患者送去春雨,送去一个明媚的春天。
  初春,一场场春风送走了北方的严寒,迎来了田野的春天。这里的春天不像南方那样明媚,秀丽、暖暖的阳光把大片大片灰黄色的草原,把镶嵌在平原的屋顶、树林、农田,把摆列在湖边的丘陵、沟壑一股脑地融合起来。放眼瞭望,一切都显得迷离,像一张张错落有致、反差极小的彩色照片。
  周艳丽带领“光明万里行”医疗队专车奔驰在通往肇源县农村的乡间公路上,她无心观赏这春天的美景,她们要去肇源农村看望16岁眼病患者孙亮。
  两年前,孙亮患了眼病,视力开始下降,他的父亲带他去了几家大医院,一直没治好,有一家医院说他是过敏性角膜炎,给他开了一种药水。孙亮用了这种药水后视力依然下降。9月初,孙亮的眼睛几乎失明了。
  孙亮哭着喊着要眼睛,要光明。然而,现实是无情的,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为他治眼睛,他绝望了,幼小的心灵笼罩着死亡的阴云。
  周艳丽看到孙亮家中的情况,眼圈红了,实在看不下去了,她从兜里拿出一沓钱,放到小孙亮的手里说:“孩子,让你爸爸给你买套衣服,阿姨免费给你做手术。”
  小孙亮哪里见过这场面,呆呆愣了半分钟,“哇”地一声扑在周艳丽的怀里:“阿姨,这是真的吗?我不是做梦吧?”
  “是真的,不是做梦,阿姨一定让你重见光明。”
  2006年9月,大庆眼科医院免费为孙亮做了青光眼和白内障联合手术。待到揭纱时,孙亮见到第一缕阳光,非要看看给他光明的周阿姨,当周艳丽出现在他的面前时,他高兴地笑了,端详了半天说:“周阿姨,你跟我想像的一样,像妈妈,是个好人。”
  周艳丽替孙亮擦去脸上的泪水说:“妈妈等你回家呢,去找妈妈吧!”
  小孙亮搂着周艳丽的脖子,亲了一口,像小鹿一样高高兴兴地跑了。
  春天到、春天到。
  花儿开、鸟儿叫,
  妈妈送我上学校……
  这优美动听的歌谣,唱出了多少儿童的心声,又有多少儿童伴随着这样的歌谣,走进了学校的殿堂。
  然而,2006年的开学钟声,却敲碎了林甸镇和祥村杨芳的心——因患白内障无钱医治而辍学了。
  一向活蹦乱跳的小杨芳饭不吃,水不进,倒在病床上。
  父亲摸了摸小杨芳的头,唉声叹气地说:“孩子,认命吧,谁叫爹无能呢!”
  小杨芳委屈地哭了,她把头钻进被窝里,哭得很伤心。
  可就在小杨芳一家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的时刻,这个已无人登门的杨家,却突然来了一帮人,说是给小杨芳治病的。
  陪同客人的村长赶紧对小杨芳说:“孩子,快来认识一下,这是大庆眼科医院的周院长。”
  “周阿姨好!”
  “周阿姨是来给你治病的。”
  “给我治病?”
  “是呀、周院长他们还来专车接你呢!”
  老实巴交的杨芳父亲看到在那里发愣的小杨芳:“傻孩子,愣着干什么,还不快给恩人磕头哇!”
  周艳丽赶紧扶起小杨芳:“孩子,你收拾一下,跟我们去医院做手术,治好病,好上学。”
  “还是好人多呀,快坐下,我去给你们杀鸡去。”小杨芳父亲一边让座,一边往外屋走。
  周艳丽拉住了小杨芳的父亲:“快给孩子收拾东西吧。”
  小杨芳的父亲张了张嘴,不知说什么感激的话好。
  第二天,小杨芳在大庆眼科医院做了手术,康复后,高高兴兴地上学了。
  这是什么?这是爱!爱,是一种神圣的力量。她深沉,澎湃,不可阻挡;他恰如熊熊燃烧的篝火,把万物照亮。在“光明万里行”的背后,蕴涵着周艳丽对人生至高境界的理解和追求。
  周艳丽不仅要复明那些白内障患者曾经无助的双眼,还要复苏他们冰冷的心灵和重归他们失去的尊严。
  2005年,林甸有个叫小可的孩子,内斜视、远视、弱视。小可的爷爷是老中医,他坚持认为,孩子长大了就会好,说啥不让给孩子治疗。主治医师王志兰检查后发现,如不及时治疗,孩子的眼睛很可能再也治不好了,失去了最好的治疗时机。王志兰给小可爷爷写了封信,信上说明了斜视的危害以及现代治疗手段的先进之处,言辞恳切。看过信后,小可的爷爷被感动了,同意让小可做手术。现在小可的弱视已经治好,斜视也得到了很好的纠正。
  小可的妈妈非常感激儿科的医护人员,去年过年,她亲手做了一些拖鞋并在上面绣了花,医护人员每人一双。她饱含热泪地对王大夫说:“农村没啥好东西,这是我的一点心意。”王志兰拿着拖鞋说:“这就是一件工艺品,我们哪舍得穿哪!”王志兰说:“当了这么多年的眼科医生,最开心的就是看着患者在自己的治疗下恢复健康。”
  大庆眼科医院建院十年以来,共派出的专家组为大庆280个社区、25所敬老院的15000多位60岁以上老人全部进行了眼病普查;为270所幼儿园、190所小学、4所大学的14万多名儿童和学生做免费眼病普查;为安达、兰西、青冈,远到西藏的贫困眼疾患者送去温暖和希望;免费诊治患者超过15万人次,共为贫困患者减免医疗费用总计400余万元。“光明之路”的行程超过21万公里,可以绕地球赤道5周多。
  
  跨越国界的天使——大庆,
  我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我国卫生部曾在“视觉2020:享有看得见的权利”全球宣言中郑重承诺:到2020年,我国将彻底消除可避免盲,使每个人都享有看得见的权利!
  为了这个庄严承诺,一代接一代的眼科专家废寝忘食地研究探索;为了这个庄严承诺,一批接一批的白衣天使在夜以继日地忙碌奔波;一家接一家的科研院所在预防和治疗领域攻坚闯关;为了这个庄严承诺,一位接一位的外国眼科专家应邀来华工作。
  在周艳丽院长的办公室的案头上,摆放着一本医院年度大事记,里面记载着医院从组建开始的每一段发展与壮大,成绩与失误,辉煌与苦涩。用周艳丽的一句话来概括:“每天,我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它回顾一下,因为这里面记录医院发展的点点滴滴,可以说是它见证着大庆市眼科医院的十年所走过的不平凡的发展道路。每当看到它,就是在无形中激励我要努力把握好医院发展的每一个良机。要知道,眼科医院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声誉是多么不容易,其中饱含着的是一代又一代的眼科医院领导者的心血和汗水,我有责任、有义务,把医院管理建设得更好,让它成为永远屹立于广大疾患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就是在工作日记中,一组这样的记载引起了记者的极大兴趣:1998年6月,波波娃·莉莉娅·安娜托里耶夫娜女士来到大庆市眼科医院,担任医院俄罗斯专家组组长;1998年至今,波波娃·莉莉娅女士先后十几次来中国工作,在华工作总时间已达十年;2005年10月,波波娃·莉莉娅女士被中国政府授予“友谊奖”,成为大庆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也是黑龙江惟一报批此奖项的外国专家;2006年12月,波波娃?莉莉娅女士被评为大庆市“十五”期间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2007年9月,波波娃·莉莉娅女士被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评为全省百名“和谐之星”; 2008年,波波娃·莉莉娅女士被授予大庆荣誉市民,这是大庆给予她最高的荣誉和认可;2008年12月,波波娃·莉莉娅·安娜托里耶夫娜女士荣获“2008感动龙江年度人物提名奖”。
  这究竟是怎么一位外国援华专家,竟然能够获得如此重大的省、市乃至国家授予的诸多殊荣,带着急于揭秘的心态和记者特有的敏锐,我在周艳丽院长的指引下,走入了这次难忘的揭秘之行……
  一头微卷的短发略显金黄色,慈祥的面孔上架着一副眼镜,明亮的眼睛透露出和善,真诚的笑容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眼前的莉莉娅性格温和,彬彬有礼,丝毫没有专家的架子。
  见到莉莉娅的时候,大庆已灯火阑珊,但这位工作了一整天、刚刚义诊了107名患者的69岁老人,依然神采奕奕。“在这里能帮助更多病人重见光明,就是我最大的快乐!”这位外国专家竟然如此轻松地诠释了快乐的理由。当莉莉娅这样说时,我理解了她的不知疲倦以及来大庆十年,坚持每一天都要为患者诊治的前苏联功勋医生、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的诸多行为。而坐下来倾听,你又会被眼前的这位老人所感动和震撼,浮躁的心也会变得恬静、清澈和豁达。
  “我之前听长辈们说过大庆,非常想去看一看。”就是这样一个想法,让莉莉娅踏上了来大庆的旅程。当时她没有想到,这一步决定了她的后半生,她对那个叫做“大庆”的地方将再也无法割舍。
  当时的大庆眼科医院,位于大庆中医院院内,简单的办公室,简陋的住所,郊外的环境。这使得当时的院长于耀光心里有很多的“过意不去”——莉莉娅可是前苏联“劳动奖章”、“金巧手专家证书”、“共和国功勋医生”的获得者,是集无数光环于一身、颇受国际关注的专家。
  然而把心思都放在患者身上的莉莉娅,却并没感到这有多么不妥,反而为大庆的粗犷之美、自然之美所陶醉。
  初到大庆的莉莉娅,有一件事情没有想到:大庆的患者是那样相信她,宁可排长队也要等着她来诊治,她来后的几个月,就有很多患者不远千里慕名而来,莉莉娅感动了。
  对于从小热爱医学、并计划用一生奉献于医疗事业的她而言,恐怕没有什么能够比这更让她激动的了。
  “在我的国家,还有我的患者在等我。”当年,莉莉娅按照合同约定来大庆半年后,又回到了她的祖国。可是,回国后,“中国大庆”竟然成了莉莉娅魂迁梦绕的一个地方。
  于是,第二年,当院里要再派专家来大庆的时候,莉莉娅又报了名。第三年,第四年,依旧……一晃就是十年。
  回国的时间越来越短,在大庆的日子越来越长。这越来越长的在大庆时间,对莉莉娅来说可能只是长一点的异国生活,可是对于大庆人来说,或者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越来越多的康复,越来越多的光明。
  十年里,等待莉莉娅诊治的患者常常挤满眼科医院的楼道。有人为莉莉娅算过,十年,莉莉娅共为二十几万患者诊治过,几乎是大庆人的十分之一。 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莉莉娅完全没有必要亲自诊治,很多工作都可以由助手来完成,但是莉莉娅却坚持自己来。
  “她们是因为我才来的,我要给她们足够的信任,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病情。”她这样解释说,“患者只有对医生足够信任,才能够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才能够康复。”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莉莉娅带给大庆的,又何止光明呀!”
  这时,周艳丽院长的介绍证实了我的想法:“很少有一位外国专家,能像莉莉娅一样,在一个国家,在一个地方,一呆就是十年。” 这十年,对莉莉娅是宝贵的,而对大庆人更是弥足珍贵。“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位白皮肤、蓝眼睛的外国专家,让无数大庆人重新找到了光明,又拥有了五彩的世界,更因为她把很多很多东西传给了我们,让我们常常要自省。”于耀光这样说。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外国人把工作和个人生活分得很清:在上班时间只工作,而到了下班时间一定要下班。可是莉莉娅这个地道的“老外”却有些特别。因为患者多,莉莉娅很少有正常下班的时候,她总是要在最后一名患者满意而去后,才脱下她那件白大褂。“患者等了我那么长时间,我有什么理由让他带着病痛失望离开。”这是她的解释。
  尽管沟通上有困难,可莉莉娅也一定要让每位患者都明白自己的病症在哪,怎样配合治疗,让患者完全没有疑问地走出她的诊室。
  有一件事情周艳丽院长还记得很清楚。一次,一位熟人找到他要找莉莉娅看病,当周艳丽把这位熟人领到莉莉娅面前,并随口对莉莉娅说:“这是我的朋友,请一定给好好看”时,她明显地感到了莉莉娅的不满。在莉莉娅看来,这是对她的极大侮辱——难到我只有对院长的朋友才“好好看”,对其他患者不“好好看”吗?
  “好像没有哪一个医生,能像莉莉娅那样敬业,像她那样一丝不苟。”周艳丽院长介绍起莉莉娅的时候,眼中总是充满尊敬——那是一位院长对一位医生和同行最真诚的敬意和评价。
  如果说敬业是因为职责在身,那么传递爱则完全是性情使然。在眼科医院,常有一些家境不是很好的农民来看病,有时为了节省,中午就呆在大庆眼科医院里等待下午诊治。这些人往往要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位金发、白皮肤、大鼻子的老人塞给他一些钱,叫他一定要吃饭,要注意身体,然后还没等自己那个“谢”字说出口,这个老人已经离开。
  这位老人就是莉莉娅。在大庆的十年里,莉莉娅把爱在这个邻邦一刻不停地传递着。
  她特别愿意义诊,十年里她走过大庆的每一个村庄,在大庆眼科医院的“扶贫济困光明万里行”活动中,总会有她的身影。在农村,莉莉娅往往一天要为上百的患者看病,可她从不言累。所以很多老百姓都亲切地喊她“莉莉娅大婶”或“我们的莉莉娅”。莉莉娅说,为患者看病是件幸福的事儿,怎么会累,大庆的农民很需要我。
  有这样一件事,周艳丽院长讲述起来,还是那么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家住萨尔图区的褚风琴老人今年70岁,女儿和女婿都在民营企业工作,时间很紧张。女儿陪着母亲来了两次眼科医院,莉莉娅便知道了她家的情况。莉莉娅对褚风琴老人说:“你女儿没有时间陪你来,以后我每周去给你检查一次。”在以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莉莉娅都是自己掏钱打出租车,登门为褚风琴老人诊治。老人的女儿非常感动,每逢节假日,总是把莉莉娅接到家里热情款待,莉莉娅也总是带上精致的礼物。两位老人,两个家庭,异国情谊就像一家人。
  还有一次,莉莉娅随大庆眼科医院开展“光明万里行”活动,到大庆市大同区农村义诊,莉莉娅为左眼几近失明的教师武萍认真做了检查,初步确诊为葡萄膜炎导致的并发白内障,且瞳孔粘连。望着面容憔悴的乡村女教师,莉莉娅敬重之情涌上心头,把武萍带回医院做了手术。术后第二天,武萍的视力达到0.1,第四天达到0.5。一个月后,武萍送来一面锦旗,上面用俄语写着:“是您带来光明,使我又登上讲台,衷心感谢教授,中俄友谊长存。”
  2008年发生的特大地震让中国面临了一场重大的灾难,看到电视里那些救援的场面,莉莉娅再次流泪。灾情就是无声的命令,还没等周艳丽院长下达捐款通知,全院的70多位白衣天使已经排着整齐的方队,在医院大厅内里等候多时了。第一个来到捐款箱前的就是来自俄罗斯的眼科专家——莉莉娅,面对四川的震灾,莉莉娅眼中涌起了泪花,她说:“地震就在几十秒钟内夺走了上万人的生命,我和中国人一样感觉到了痛苦……”她第一个献出了爱心,捐了1000元钱。随后,包括周艳丽在内的全体员工也纷纷捐款。此次大庆市眼科医院共为灾区捐款88000元。
  十年,莉莉娅在大庆人心中是光明的使者,是当代的白求恩,而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又让我们了解了莉莉娅的另一面,给了莉莉娅另一个称呼——跨越国度的爱心大使。
  十年,莉莉娅在中国,走过了大庆的每个村庄,却没有到过一处中国的旅游胜地,因为患者都在她的办公桌前、手术台前以及村庄里。
  十年,看望莉莉娅的人无数,这些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她的患者,因为感谢,另一部分是政府官员,还是因为感谢!
  大庆市委书记韩学键不止一次地看望过她,称赞她是黑龙江人和大庆人的骄傲,大庆人民永远感谢她。
  黑龙江省政协主席王巨禄看望莉莉娅,称她是光明和友谊的使者。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莉莉娅,国务委员兼秘书长华建敏亲自为她颁发了“友谊奖”证书……
  这十年来,她已将自己融入大庆这座新兴的城市中。在工作之余,她用摄像机把中国的发展都记录下来,回国休假时放给亲属和同事看。她说:“我想让更多的俄罗斯人了解中国,让他们知道中国现在发展得多快。大庆的城市是那样的美,大庆人是那样地爱戴我,信任我,需要我,只有在这里,坐在属于我的那张桌子前,我才会浑身充满力量。”
  
  储备光明火种——我希望,
  能最后为社会做一点事情
  
  成功和挫折是一对亲密的伴侣,与挫折离得远远的人,成功决不会与他亲近。
  把每个步骤看作目标,把每个目标变成步骤,你便走近成功,把失望和沮丧都抛弃,成功之路就在你脚下。
  预言成功是轻松的,它可以用彩笔描绘,庆祝成功是快乐的,它可以用响鼓紧擂,获得成功是艰辛的,它需要像小河一样流淌的汗水。
  有人说:“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有人说:“成功来源于顽强的雄心、坚强的意志、狂热的工作”。是的,与其说成功是一杯甜酒,不如说它是一杯苦酒,是许多失败的苦汁的聚集,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此态度求学,则尽其理。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古往今来,一切成功之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浪费掉。
  而周艳丽却告诉我说:“决心成功的人,其实已成功了一半,不干固然碰不着失败,但也绝对碰不到成功。只要决心成功,失败永远不会把你击跨!”
  此时的周艳丽,手托着左腮,眼神凝重而悠远。一头乌黑的秀发正从她的肩头像瀑布一样飘散下来。借着窗外纷纷飘扬的鹅毛般的白雪,我分明看到的是她那种特有的知识底蕴和果断坚毅的性格特征。
  沉吟良久,她款款地向我讲述起大庆眼科医院在大庆眼库创办过程中的种种艰辛与付出……
  光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从大自然的太阳到人类发明的火、电,人类不断地给自己创造光明。但是,在我们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有一部分人却享受不到大自然和人类创造的光明——眼疾患者,他们在心底呼唤着黑夜对光明的渴望,穿越千山万水,这令人同情却难以相助的呼唤不时地敲打着风周艳丽的心!
  2007年1月,在伊春市第一医院内一科的病床上,35岁的伊春市市民董立国患严惩的风湿性心脏病,医治无望,他的生命也即将走向最后的时刻。经过再三斟酌,他又一次向疼爱他的家人道出了心中的愿望:“我想我的日子不多了,我想等我走后将我的眼角膜捐献给需要它的人,把光明留给他们,希望我的眼角膜和其他器官,能够给需要的人,造福他人。”
  为了能圆心中的梦想,这位生命垂危的患者曾多次为如何捐献眼角膜而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一个身处重病的患者,不顾自身的病痛,却想在自己生命结束时,把光明留给别人,这种超我之举,实在令人感动。
  身为大庆市眼科医院院长的周艳丽在看到黑龙江电视台关于董立国的遗愿的电视新闻后,为董立国的赤诚爱心所感动,她决心帮助董立国完成这一遗愿。由于伊春市和大庆市都没有关于人体器官捐献方面的立法,对于捐献者的义务捐献,医院也无能为国。周艳丽想到了深圳。深圳在这方面有立法,人体器官捐献走在全国的前列。于是,她将这一情况向中国器官捐献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狮子会眼库委员会主席、眼角膜移植专家姚晓明博士进行了通报。最后,几经波折,这位伊春市身后捐献眼角膜的第一人的眼角膜成功地移植到两名大庆农村患者和两名深圳角膜患者的眼球内,使他们重新见到了久违的光明。
  董立国身后无偿捐献角膜一波三折的经历,引起了以周艳丽为首的大庆市眼科医院领导的深入思考。不能再这么维持下去了,急需眼角膜移植的患者等不起,有愿望身后捐献眼角膜的志愿者等不起,大庆市乃至周边幅射区域内的百姓等不起。
  于是,周艳丽毅然决然地拿起电话,拨通了远在深圳和北京的几位同行的电话,开展着手进行建立大庆眼库可行性的研讨与交流。终于,必将在大庆眼科医疗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页定格在了2007年6月9日这一天。
  在几经探讨、几番洽谈、几多协商后,由大庆市眼科医院、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和深圳狮子会共同设立的,旨在造福大庆、深圳地区以及惠及全国众多眼疾患者的大庆眼库在大庆市眼科医院正式成立了!
  市委副书记忽培元在出席揭牌仪式时提出:“身后无偿捐献器官,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对封建迷信意识的冲击,道德观念的提升,是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义举,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各级各方面的积极支持、倡导。建立大庆眼医疗队对于全市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冰心曾说过“有了爱,就会有一切”。在采访进行当中,我无时不刻地被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股股无私的爱包围着,也无时不刻地反复验证着冰心老人的这句名言。
  让我们同周艳丽院长和眼科医院的全体员工一道,记住这些极其普通而又特别伟大的名字吧,是他们在生命弥留之际无偿捐献眼角膜,为这个世界上更多的眼疾患者带来了光明的希望……
  大庆采油五厂老共产党员、老石油工人晏洪福。
  江苏省赣榆市在大庆市打工的青年小伙王苏庆。
  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七棵树镇的普通农妇邢凤艳。
  大庆市红岗区55岁的退休干部李岚。
  大庆采油四厂开过小吃部的王琴。
  解放军驻大庆某部上校孙建新,等等……
  请大家原谅记者这枝笨拙的笔,实在无法全部承载这一份份饱含着捐献者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美好世界的留恋吧。
  在此,我想引用周艳丽院长对我转述的,眼角膜捐献者孙建新上校的一句话:“我的眼角膜能让个别的人见到光,我想用我的行动告诉那些不理解或者不了解器官捐献的人,唤起人们对这件事的认识,这才是真正的意义。而那时,我的生命也将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着。”
  这,也许就是所有眼角膜捐献者的初衷吧。这其中,既体现出角膜捐献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想为社会做一点事情的诚意,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对大庆眼库成立的热切期盼和由衷感激。
  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用行动诠释着生命的意义,激励着他人。在他们身上,封建迷信观念被打破,中华民族的美德得以彰显。
  这是一个光明之旅,也是一个圆梦之旅。2008年5月,在大庆眼库成立快要整整一年的特殊日子里,在大庆市眼科医院周艳丽院长的努力促成下,4位捐献眼角膜的家属带着逝去亲人的遗愿,5名眼病康复者怀着重见光明后的感恩,从大庆乘火车出发,赴北京参观奥运会比赛场馆。当列车缓缓停靠在北京站时,园梦、感恩、光明之旅一行人终于踏上了北京的土地。
  这个代表着“奉献和感恩”的特殊团队,感动了许多人,当北京市民了解到此次行动的背景时,很多人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一行人中,有眼角膜捐献者晏洪福的儿子,车英宸的女儿。接受眼角膜复明者林甸县的张兴朋、杨双,萨尔图区的吕宏利,肇州县的彭大庆,安达市的张宝。
  “我们的爱心行动还将继续,光明的使命还将继续”,这是在接受采访时,大庆市眼科医院周艳丽院长讲的最多得一句话。
  爱心将继续,光明将继续。爱没有终点,使命没有终点。
  为了将这项光明的使命进行下去,大庆市民在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00多人签订了角膜捐献志愿书。
  为了将这项光明的使命进行下去,大庆市眼科医院在行动,大庆眼库成立近两年来,已先后有18位志愿者无偿捐献了眼角膜,使54名患者因此重见光明,另有100多人报名等待接受角膜移植。这两个数字并不大,但却令业内权威人士侧目而观,惊叹不已。因为这两个数字是很多大城市都无法达到的目标。
  为了将这项光明的使命进行下去,大学生在行动:大庆师范学院49名大学生举行了以“传递光明,奉献爱心”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活动,成立了大庆市第一个角膜捐献志愿者服务队。他们用实际行动,倡议更多的人加入到角膜捐献的活动当中来。
  通过对周艳丽院长的采访,使我真正对大庆市眼科医院有一个比较客观、公正、详实的了解。通过采访我还知道,黑龙江省目前大约还有3万多名眼疾患者需要接受眼角膜移植,仅大庆市就有2000多人因角膜疾病致盲,需要通过角膜移植来恢复视力。那么多人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等,他们还能重见光明吗?
  答案是肯定的!
  捐献者提供的一对角膜最多可以使8人复明!一位位角膜捐献者已经和正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不久的将来,2000多名眼病患者都有望重见光明!
  
  尾声
  
  常言道:“施比受有福,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周艳丽院长说,她一直非常喜欢这句话。她觉得,这简短的字句之中包含着一种隐含于友善、给予和关爱他人之中的高层次的快乐。它是对爱心的一种升华的理解,它告诉世人在关爱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同样收获着喜悦和快乐。
  看着我不太理解的样子,周艳丽院长对我讲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和朋友之间发生了摩擦,郁闷之时便跑进山谷,对着幽深的空谷声嘶力竭地高喊:“我恨你!我恨你!”话音刚落,幽谷马上传来一阵阵不绝于耳的“我恨你!我恨你!……” 的凄冷的回荡。孩子沮丧地回到家里,伤心地向母亲哭诉:“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恨我。”母亲问明原委之后,不置可否地牵着孩子的手再次来到山谷。
  “孩子,现在你对山谷说我爱你!”母亲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头。孩子照着母亲的话做了。顷刻间,宁静无声的山谷,从四面八方传来了“我爱你!我爱你!……”的热情洋溢的回旋。于是孩子便在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中跳跃着破涕为笑了……
  是呀,生活当中,我们也常常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你把一份关爱传递给他人的时候,自己的内心也常常会留存着一份欣慰和感动。相反,如果你把一份憎恨给予了他人,自己的心中也同时会长久地遍布着阴郁。
  一天当中,如果你带着笑容迎来曙光,那么这美丽的笑容便是你为这新的一天送上的第一枝玫瑰,笑容之后的好心情,便是留在手中的第一缕余香。见到第一个人的时候,送给他的一声发自内心的问候,是你送出去的又一枝友善的玫瑰,而对方下意识的同样友善的回谢,便是你一天当中留存于手中的又一缕余香……就这样,当你用你平和友善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事物时,你会发现,在你慷慨奉献心中“玫瑰”的同时,留存于手中的余香也已经可以把你整个的人环绕。于是,你便会生活在玫瑰余香的芬芳之中,不知不觉,你会被自己的行为所感动。
  也许,在当今的世界上,只知索取,不知奉献的人并不罕见,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在认知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之后率先从自我做起,先行将关爱送给他人,那么,一个洋溢友善、关爱的和谐世界的出现将不会只是个梦中的童话。
  也许这个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几乎满目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程度,但我依然愿意将一束束饱含着热情、友善和爱意的玫瑰送与他人,哪怕是为了手留余香的一份私心。因为我愿意沉醉于这份私心所带来的美好的感受之中。
  在即将结束采访的时候,我信步来到了医院的荣誉展室里。望着满墙病患赠送的饱含着绵绵深情的锦旗和医院十年来所取得的多项奖励和赞誉,使我对大庆市眼科医院,特别是对眼前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院长充满了由衷的敬佩和赞叹。
  建院十年来,大庆市眼科医院先后被大庆市政府授予“放心满意医疗机构”称号,被大庆市工商局、卫生局评为“十佳维权单位”,被大庆市精神文明办评为“市级精神文明单位”,被大庆市爱卫会评选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先进单位”,先后组建了国内领先的准分子激光中心,黑龙江省第一家斜视、弱视矫治中心,与美国犹他大学眼病研究中心合作,组建了眼底病治疗中心,并率先开展了采用超声乳化技术治疗白内障手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西医结合的眼底病治疗特色科室,在临床眼科治疗上更加专业化。
  同时,大庆市眼科医院还长期致力于学术研究领域,经常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并先后成功主办了“黑龙江大庆地区2000年首届视光学研讨会”、“黑龙江中西医结合眼科交流会及学习班”、“黑龙江省首届视光学研讨会”、“黑龙江省首届国际眼底病学术研讨会”、“黑龙江中西医结合眼科视光学组”等国际、全省和地区医学专题会议。
  正当我为大庆市眼科医院所取得的众多荣誉而赞叹不已的时候,周艳丽院长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她说:“这些荣誉的取得,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全院员工,特别是几届院领导班子前赴后继、顽强拼搏、艰苦创业、执著奉献的结果,凝聚着的是大家的心血和汗水!”
  她又说:“金杯银杯比不上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比不上老百姓的夸奖。我们全院员工会以极大的热情,继续积极投身到为患者真诚服务的工作中去,履职尽责,践誓重诺,让更多的眼疾病人拥有同样的蓝天,用实际行动为我院确立的‘开创21世纪的光明事业’的办院宗旨进行到底!”
  是呀,生活是美好的,人生是绚丽的,谁不渴望在有限的生命里生活得幸福快乐。然而,又有谁能想到在这有限的生命瞬间,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颤音,人们多么渴望有一双温暖的双手来拯救他们。
  大庆市眼科医院在院长周艳丽的带领下,正在用他们的智慧、友爱、执著、追求,让世界每一个角落充满阳光;用真挚、友情、感恩、热诚,谱写着一曲大爱无疆的时代华彩乐章,唱着《光明行》的旋律,走向美好的明天!
其他文献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深圳成立特区28周年、深圳大学建校25周年。在这多重的喜庆气氛中,深圳大学的校庆活动,酣畅淋漓,非同寻常,给所有的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校长的特殊礼物    9月3日晚,在深圳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暨建校25周年庆典上,几十位杰出校友,踏着欢快的乐曲声,在追光灯的引导下,款款走上主席台——“科海蛟龙”、QQ之父马化腾,“行销圣手”史玉柱,“衬衫王子”、
期刊
刘谦,就像他的魔术一样神奇,他是惟一曾受邀去拉斯维加斯和好莱坞魔术城堡演出的中国台湾魔术师,也是台湾获得过最多国际奖项肯定的魔术师。表演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并多次受邀至国际性魔术大会担任嘉宾演出。其前卫的风格及惊人的创意,俱获海内外同行之赞赏。是在全世界的同业间,最具知名度的台湾魔术师。   非凡的国际观及不断的自我充实是他的独特之处,为了充实专业领域及格局,同时还涉猎音乐、舞台美术、剧场、工业设计
期刊
这是2008年12月一个华丽的夜晚,李连杰壹计划慈善晚会与民生银行、李连杰基金会和中国高峰论坛共同主办的大型慈善晚会,在京城最高级别的6星级酒店丽丝卡尔顿举行,李连杰、关之琳、许戈辉、马艳丽、李冰冰、周迅等华语界明星大碗,北京各路时尚名流,顶级名模和各大电视机构名嘴齐聚一堂。    在这次京城的时尚盛会中,“郭伟肚皮舞表演团”是慈善晚宴的特邀嘉宾。郭伟率领麾下的明星们为豪华晚会奉献了一场充满异域风
期刊
相传在公元前2300多年的中国上古尧帝时期,天帝桓因的庶子桓雄喜爱人间世界,带3000仆从降临于朝鲜半岛的太白山顶神檀树下,建立“神市”。他率领风伯、雨神、云师,还带领教臣民懂得农耕、医药、木工、纺织、捕鱼等360多种谋生之道和技艺的能工巧匠来到朝鲜半岛。他制定各种法规、刑罚,进行贤明的治理。他的王国内有一头熊和一只老虎同住在一个洞穴中。它们向桓雄祈求,希望能变成人。桓雄给了他们一把灵艾和20枚大
期刊
1998年的秋天,神州大地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万里无云的蓝天上,一架银白色的A320飞机犹如一只巨大的长翼海豚正从首都沐浴着秋阳、闪着银光飞往四川,这可不是普通的飞机,就连平时人们心中端庄美丽、气质优雅的“空姐儿”都是专门从部队中经过严格的政审遴选出来的。机舱内,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正跟随行人员研究着什么。当总理的专机进入四川上空的时候,机组人员发现下面是一望无际的蓝色烟雾!能见度低,无法着陆
期刊
在当代画坛上,著名水墨大师,以其大写意荷花独树一帜、独占鳌头的老庄,被誉为“中国野荷王”。在画坛上与诗坛上一样有重大建树。  老庄,原名庄永春,1951年生于山东烟台,著名诗人、画家、国学家,是当代中国诗坛、画坛两栖的艺术泰斗。  在诗坛上,为中国海洋抒情诗领军人物,著有诗集《庄永春抒情诗》《崇拜爱情》《凡高的向日葵开了》《百年放歌》《总设计师之歌》,以及万行抒情长诗《百年小平》。这万行长诗是建国
期刊
张克思是著名的书法表演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现为世界华人书画艺术家协会主席、国际慈善基金会爱心大使、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书画院书法部主任。    当代被称为东北第一奇人赵本山,是以二人转小品受到世人称颂;而今天张克思也可被称为东北第二奇人,以发扬传承中国书法艺术文化受到世人注目。近年来,张克思多次被南方各地邀请到当地进行书画艺术表演,曾多次参加慈善晚会,他的字画由过去几千元升值
期刊
史光柱因战争失去双目之后,一直坚持诗歌写作,这对于他自己来说具有存在论的意义,拿他和另一位残疾人作家史铁生来比,我们或者可以说史铁生的写作部分地为了生活和世俗的名望、社会地位等功利目标,而史光柱的诗歌创作自始至终都是在为了证明自己在“黑暗”中的存在,证明其因双目失明情感格外鲜活无羁的特殊事实,由于质高量少,史光柱的诗歌写作不可能养家活口,由于战斗英雄的身份标志,文坛也未必认可其诗歌创作的纯文学价值
期刊
2007年岁末,我去报房胡同采访柯华大使,并送去我参与主编的《见证奥林匹克》一书给他,该书中的一篇《乒乓使者到几内亚》就是他提供的。我开玩笑说道:“柯校长还记得我吗?”他笑答:“名字记得,模样记不清了。你要知道,我刚刚过了92岁生日。”我打量着他笔挺的腰板儿,稳健的步态,听着他从容的叙说,与35年前同在外交部湖南五七干校时无大差异。谁能相信这竟是一位迈向百岁的老者呢!      见证香港回归   
期刊
在2008年5月12日,地裂山崩,举世悲恸。汶川大地震倾刻间,夺去数万同胞宝贵的生命。在这个危急时刻,灾情就是命令,为了四川受灾的苦难同胞和父老姐妹弟兄,党中央、国务院一声号令,开上前线的解放军、武警、公安消防与各地医疗队以及各地的志愿者们勇敢地救死扶伤冲锋在前!    在这千军万马的抗震救灾的队伍中,还有一支庞大的120万众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队伍。其中,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血栓病医院中医骨伤科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