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何科学合理的制定适合长期发展目标、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控制性规划,是现代化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城市发展中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问题,提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优化策略,旨在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的总体水平。
【关键词】:城市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 A
一 前言
控制性详细规化是在城市总体或分区规划中,对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性质、使用强度等控制指标、工程管线的控制性位置分布以及空间环境的分布进行指导性的详细规划,是城市近期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战略规划。由于各地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环境、历史文化传承以及规划编制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不适应城市发展建设的长期目标,规划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反复修改等问题,严重阻碍着城市建设长期发展和建设用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因此,如何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这对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城市长期运营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 城市建设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现状
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性质与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的控制要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黄线)、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界线(绿线)、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蓝线)、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紫线)和道路用地的控制线(红线)“五线”及其控制要求;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等用地指标;规划用地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的用地规模、范围及具体控制要求,地下管线控制要求等。在编制城市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时需要考虑规划管理的要求和空间布局等因素进行科学规划,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实际规划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规划编制的科学合理性由于受到编制水平、领导规划意图的分析、规划编制不全面等问题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合理性、可操作性差。例如,在规划中土地分类单一,控制指标太多,灵活性差,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无法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综合效益等。
2. 规划时由于技术方法刚性强、弹性弱,对市场变化的预测分析不到位,主观性太强,规划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例如,对控制指标缺乏深入分析,盲目追随市场,控规的用地过大或过小,规划管理人员不能很好地理解控规意图,控制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3. 规划实施中存在随意性,很多控规屈从于开发商经济利益或决策人的人为意图,缺乏制度和法规的保障,使得诸如用地性质、基础设施配置、共用设施的配置等规划条件发生了变化,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规保障,控规的严格实施还很难得到保障。在《城市规划法》实施以后,此类问题有所缓解,但仍然较普遍存在。
三 城市建设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策略分析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城市发展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发展建设,需要从控制规划方法和控制规划原则两个方面采取有效优化策略:
1.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方法
1)资料的搜集整理
对已有资料进行研判和分析,以部门访谈、基层员工访谈等方式,充分了解规划意图和地区发展战略,保证技术层面的正确性。
2)现场踏勘
在对地形图的研判基础上,对现场进行区域划定调研踏勘,再进行重点地段的调研,掌握地块具体信息。
3)重点分析
在方案设定前,要对地区发展的优势资源以及可依托的外部条件,尤其是地区历史人文元素的分析,另外,周边设施及交通环境、规划用地的建设情况、规划区域内的公用设施与基础设施、居住用地的建筑质量和配套设施等因素,进行重点分析。
4)用地方案设计
用地方案的设计,要按照总量测算及初步判断、地块划分、因素分析、地块指标的制定几个步骤来完成,其中除了对地块规划意图的判断外,规划区域的教育设施、人口分布、停车位、消防安全设施、供水供电等市政设施的面积分布数据划定,充分考虑用地性质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土地权属的完整性、便于土地出让的因素进行地块划分,并充分考虑兼顾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合理利用城市土地价值,衡量地块的自身状况,在满足城市美学的要求基础上,体现用地性质差异不同的用地性质,协调与其他规划控制指标之间的关系。
2.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原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原则是基于通则、控制单元图则与地块详细控制图则的三位一体控制模式。
1)通则
是通过研究地方城市的差距性,兼顾功能分区的差異性,科学细致地分析研究控规内容,进行现场条件的评价,运用“区域分析法”对城市形态(密度)分区、最小开发地块(住宅)、重点地区的识别、划分控制单元及其他研究内容等进行分析,划分控制单元。
2)控制单元图则
控制单元图则是控制涉及公共利益的强制性内容,首先利用“分区平衡法” 对控制单元的主导性质用地的总量、辅助性质用地的总量以及相应建筑的总量进行控制,确定总体控制内容;运用“二元控制方法” 实行规划强制性内容和引导性内容二元控制,避免城市空间形态过于单一。
3) 详细控制图则
详细控制图则是适应市场开发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实现土地使用性质兼容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弹性控制的,避免盲目提高开发强度,造成环境压力以及设施供应的不足,增加详细控制性规划的灵活性和弹性,能较好地保证整体规划目标的实现。
四 结语
合理的制定城市建设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保证城市建设发展的长期发展战略途径之一,它对于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规划中,要紧密结合区域之间的环境因素和历史人文元素,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和建设开发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因素,增加规划的弹性和可控性,采取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坚持全面兼顾的设计原则,实现城市建设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促进城市建设的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1]昝军军,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旧城改造中的实效性分析,陕西建筑,2008年第10期
[2]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现状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第3期
[3]颜丽杰,《城乡规划法》之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从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的分化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困惑与出路[J],城市规划,2008(11):46-50
【关键词】:城市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 A
一 前言
控制性详细规化是在城市总体或分区规划中,对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性质、使用强度等控制指标、工程管线的控制性位置分布以及空间环境的分布进行指导性的详细规划,是城市近期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战略规划。由于各地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环境、历史文化传承以及规划编制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不适应城市发展建设的长期目标,规划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反复修改等问题,严重阻碍着城市建设长期发展和建设用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因此,如何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这对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城市长期运营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 城市建设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现状
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性质与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的控制要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黄线)、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界线(绿线)、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蓝线)、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紫线)和道路用地的控制线(红线)“五线”及其控制要求;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等用地指标;规划用地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的用地规模、范围及具体控制要求,地下管线控制要求等。在编制城市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时需要考虑规划管理的要求和空间布局等因素进行科学规划,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实际规划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规划编制的科学合理性由于受到编制水平、领导规划意图的分析、规划编制不全面等问题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合理性、可操作性差。例如,在规划中土地分类单一,控制指标太多,灵活性差,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无法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综合效益等。
2. 规划时由于技术方法刚性强、弹性弱,对市场变化的预测分析不到位,主观性太强,规划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例如,对控制指标缺乏深入分析,盲目追随市场,控规的用地过大或过小,规划管理人员不能很好地理解控规意图,控制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3. 规划实施中存在随意性,很多控规屈从于开发商经济利益或决策人的人为意图,缺乏制度和法规的保障,使得诸如用地性质、基础设施配置、共用设施的配置等规划条件发生了变化,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规保障,控规的严格实施还很难得到保障。在《城市规划法》实施以后,此类问题有所缓解,但仍然较普遍存在。
三 城市建设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策略分析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城市发展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发展建设,需要从控制规划方法和控制规划原则两个方面采取有效优化策略:
1.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方法
1)资料的搜集整理
对已有资料进行研判和分析,以部门访谈、基层员工访谈等方式,充分了解规划意图和地区发展战略,保证技术层面的正确性。
2)现场踏勘
在对地形图的研判基础上,对现场进行区域划定调研踏勘,再进行重点地段的调研,掌握地块具体信息。
3)重点分析
在方案设定前,要对地区发展的优势资源以及可依托的外部条件,尤其是地区历史人文元素的分析,另外,周边设施及交通环境、规划用地的建设情况、规划区域内的公用设施与基础设施、居住用地的建筑质量和配套设施等因素,进行重点分析。
4)用地方案设计
用地方案的设计,要按照总量测算及初步判断、地块划分、因素分析、地块指标的制定几个步骤来完成,其中除了对地块规划意图的判断外,规划区域的教育设施、人口分布、停车位、消防安全设施、供水供电等市政设施的面积分布数据划定,充分考虑用地性质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土地权属的完整性、便于土地出让的因素进行地块划分,并充分考虑兼顾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合理利用城市土地价值,衡量地块的自身状况,在满足城市美学的要求基础上,体现用地性质差异不同的用地性质,协调与其他规划控制指标之间的关系。
2.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原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原则是基于通则、控制单元图则与地块详细控制图则的三位一体控制模式。
1)通则
是通过研究地方城市的差距性,兼顾功能分区的差異性,科学细致地分析研究控规内容,进行现场条件的评价,运用“区域分析法”对城市形态(密度)分区、最小开发地块(住宅)、重点地区的识别、划分控制单元及其他研究内容等进行分析,划分控制单元。
2)控制单元图则
控制单元图则是控制涉及公共利益的强制性内容,首先利用“分区平衡法” 对控制单元的主导性质用地的总量、辅助性质用地的总量以及相应建筑的总量进行控制,确定总体控制内容;运用“二元控制方法” 实行规划强制性内容和引导性内容二元控制,避免城市空间形态过于单一。
3) 详细控制图则
详细控制图则是适应市场开发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实现土地使用性质兼容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弹性控制的,避免盲目提高开发强度,造成环境压力以及设施供应的不足,增加详细控制性规划的灵活性和弹性,能较好地保证整体规划目标的实现。
四 结语
合理的制定城市建设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保证城市建设发展的长期发展战略途径之一,它对于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规划中,要紧密结合区域之间的环境因素和历史人文元素,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和建设开发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因素,增加规划的弹性和可控性,采取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坚持全面兼顾的设计原则,实现城市建设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促进城市建设的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1]昝军军,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旧城改造中的实效性分析,陕西建筑,2008年第10期
[2]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现状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第3期
[3]颜丽杰,《城乡规划法》之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从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的分化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困惑与出路[J],城市规划,2008(11):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