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分层目标的构建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verC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选取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态度和价值观、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4方面作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目标,根据大学生年级差异、专业差异和个性差异等特点对统一性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目标进行有机分解,构建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分层目标,以期为后续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分层目标;知识;态度与价值观;意识;行为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8-386-03
  Reflect on Building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Stratification Objectives
  CHEN Hong, XUAN Ling, NIU Xinxin et al (College of Wildlife Resource,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 This article selects four targets as university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sting 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values,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grade differences, majors differences and personality differences, this article organically decomposes the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stratification objectives, builds high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stratification objectiv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colleg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Stratification objectives;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values; Consciousness; Behavior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深化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地位,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传播和实践生态文明的新使命,即要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意识观念,养成生态健康人格以及达到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同时依据生态文明理论知识制定生态文明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以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方式,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1]。面对如何在高校领域开展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更加深入有效地研究生态文明教育的新路径和新对策,笔者选取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态度和价值观、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4个方面作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目标,把握大学生年级差异、专业差异和个性差异等特点,对统一性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目标进行有机分解,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分层目标,以期为后续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借鉴。
  1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分层目标的必要性
  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生态文明观念、知识、能力和素养的人,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内容,是生态文明时代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大学生群体作为受教育者,因年级、专业、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在思想认识水平、接受教育的态度、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能力各不相同,因而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要分类、分层次进行指导,提高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教育对象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合规律、合目的、合理想地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
  1.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其实效性决定了未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的推动者和未来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年级、专业背景和个性差异等因素会导致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成效千差万别。构建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分层目标,因材施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将生态文明教育分层目标有机地结合在大学生德育、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开发生态文明教育载体,激发探究兴趣,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和能力,增强教育实效。
  1.2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前开展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出现了许多转变,如从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2]。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分层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贯彻落实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能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决定权、参与权和选择权,使其在实践体系的建设中拥有自己的发言权,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层分级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能够把所有活动按照年级差异、专业差异和个性差异划分,让大学生明确各类活动的作用,了解活动的目的,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长,在自己愿意参加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养成习惯。   1.3有助于推进绿色大学建设的进程
  1996年12月国家环保局、中宣部、国家教委联合颁发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其中提出了创建“绿色学校”的构想。1998年5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建设“绿色大学”的理念和目标,由此揭开了普通高校“绿色教育”、“绿色大学”的序幕[3]。2001年5月《2001-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纲》中明确提出国家在全国高等院校逐步开展创建“绿色大学”活动,并指出“绿色大学”的主要标志是:环境教育成为学校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学生切实掌握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师生环境意识较高;积极开展和参与面向社会的环境监督和宣传教育活动,环境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环境清洁优美。可见,扎实有效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现实诉求。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全面性、全局性、全程性和全民性等特点,构建目标清晰、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生态文明教育分层目标,对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逐步培养生态文明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并时刻践行生态文明行为,正是创建绿色大学的必由之路。
  与此同时,创建绿色大学也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必然要求。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学生周围的世界是生动思想的源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构建科学、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分层目标体系,推进绿色优良的校园文化建设,就会在学校构建教育心理氛围和舆论环境,这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而言必将事半功倍。
  1.4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设定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生态文明教育把育人的问题提升到崭新的高度,要求大学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达到全面发展。高等教育阶段是青年道德观、价值观、自然观以及公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生态文明自觉行动的关键阶段[4]。同时,培养较高的生态文明素质、强烈的生态环保意识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衡量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否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培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生态人”,是对工业文明时代培养“经济人”、“理性人”、“工具人”等培养目标的超越,是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进一步推进[5]。只有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中,构建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生态文明教育分层目标,倡导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或开展相应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生态环保意识,陶冶自然心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这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大学生群体作为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成员,理应承担更大的生态文明责任。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分层设计有助于实现他们的责任担当。
  2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分层目标的原则
  原则是做好理论与实践工作的前提与基础。恩格斯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分层目标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不同受教育对象的特点和要求,对统一性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目标进行有序的分解。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分层目标的系统中,目标的分解应遵循以下原则。
  2.1主体性原则
  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分层目标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是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主体。彻底摒弃以往教师主导,学生“被”参与的模式,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提升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同感和幸福感,自觉践行生态文明。
  2.2系统性原则
  生态文明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整体性考虑。如以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和对象为目标的分层教育等问题需要统筹兼顾,开展教育工作的各个阶段、各个部门需要互相协作,做到整齐划一,从而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从生态文明知识到行为的转化过程来看,同样要求进行系统性教育和培养,要避免零散,漫无边际。再次,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总体目标,还要求结合专业教学进行生态文明理念的渗透式教育,对于校园的规划和管理都有相应的生态要求,将校园的软硬环境,课堂和非课堂教学等方方面面看作一个生态教育系统,认为各个环节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目标(或分层目标)的实现都有密切关系,也需要系统性考虑。
  2.3全面性原则
  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分层目标,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就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一方面,在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兼顾高校环境类专业与非环境类专业,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难和生活困难等个性差异大学生群体等受教育对象的特点,分门别类、科学合理地制订相应的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和行为的教育、培养,都服务于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2.4层次性原则
  目标的层次性也就是对教育目标进行分层设计,主要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现有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及不同内在需求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群体,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实施不同的教育和管理方法,使所有学生都尽可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育及管理模式。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分层目标,可以深入到目标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并洞察其内在联系,根据不同层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确保生态文明教育取得好的效果。
  3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分层目标体系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知识普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生态文明行为,最终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其中,“知识”是前提、基础;“态度与价值观”是对事物客观认识和科学评判的决定性因素;“意识”决定了行为的养成;“行为”是直接要求、最终体现和价值取向。四者之间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交替作用。在实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分别就不同年级、专业背景、个性差异等受教育对象特点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分层体系,既是目标分层和目标建构的需要,也是提高生态文明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3.1整体推进,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年级目标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自入学到毕业的4年中,随着年级的增长,他们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特点均有差异。如大一学生生理上处于青年初期,身体各方面均处于发育增长期;心理上由于生活环境、角色的转变,处于对大学的适应阶段,带来许多心理上的困惑,且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成长成才的愿望非常迫切等;思想上希望在新的起点上建立新的自己,感情丰富,但想法比较片面和理想化,自觉性差。大二学生生理上各方面进一步发育成熟,功能逐渐完善,情绪上对家庭的依赖性减少,独立性增强;心理上他们能较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但由于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与参与感、独立感,面对挫折的时候情绪会很低落、自卑,是心理问题产生的高发期;思想上由于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学业规划,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比较热心于社会工作,与此同时,有部分学生自由散漫、学习动力不足,集体意识淡薄的现象逐渐表露。
  因此,准确把握大学各个年级学生在生理、心理和思想上的差异,构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生态文明知识、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和行为四方面的分层教育目标,不仅符合受教育对象的阶段性特点,也能更好地结合学校课程教学与非课程教育实践进程安排;同时,年级的差异性导致他们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自然也有差异。构建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分层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符合由知到行的转化规律。
  3.2齐头并进,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专业目标
  众所周知,随着高校学科体系不断分化,以及各个专业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上自成一体的纵向发展,在面向高校各色专业的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专业间的壁垒和差异势必会影响教育的效果。如环境科学类专业学生自入学以来,涉及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课程相对较多,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也较其他专业学生频繁,对于生态文明的认知、认同必然高于其他专业。其次,大学生缺乏文理兼通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宽广的视野,相对文史哲专业大学生,其他专业大学生在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就会显得较为简单化、片面化。重视大学生专业差异,分别构建理科、文科、工科、农科等专业大学生在生态文明知识、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和行为四方面的分层教育目标,既可以避免“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足”,也更好地契合了通才教育的大方向。
  3.3因材施教,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个性目标
  孔子“因材施教”提出的前提就是承认个体的差异。所谓“个性”差异,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稳定的特征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因为家庭背景、学习状况、学生个性等客观因素存在而表现为多方面的差异,如心理、生理的不同,或行为方式的不同,以及他们各自发展速度的不同。因此,综合考虑横向层面因素,构建个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教育分层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会重点关注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群体,如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和学业困难等学生群体,是对以上两类生态文明教育分层目标的补充。如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一般会有焦虑、自卑、敏感、心理脆弱和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特点,在学习生活中就表现为重业务,轻政治,重理论,轻实践等;且由于大多来自农村,对于生态文明教育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者无所谓的情绪。学业困难学生群体一般具有学习态度不端正、意志力不强等特点,表现为知识结构单一,厌学或拒绝学习,对生态文明教育丧失兴趣,更没有主动性。心理困难学生群体因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或问题,多数人际关系紧张,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也不被集体接纳。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逐步建立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生态态度和正确的生命观等都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和理念。针对上述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差异,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理应分别制定各自在生态文明知识、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和行为四方面的分层教育目标,切勿一概而论。这既是对前两种目标体系的有机补充,也更好地推进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总体目标的进程。
  4结语
  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分层目标是实现教育目标与工作要求的关键。洞悉大学生年级差异、专业差异和个性差异的特点,分别构建大学生在生态文明知识、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和行为4个方面的分层教育目标,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
  参考文献
  [1] 李霞.生态文明教育的功能价值与目标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3):148-149.
  [2] 张丹,柏杨.分层分级大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构建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46-49.
  [3] 岸根卓郎.环境论—人类最终的选择[M].何鉴,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19.
  [4] 孙善学,孙明春,李晓鸥,等.生态文明教育:高等教育的新使命[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7):26-28.
  [5] 李建红.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生命教育理念创新与课程建设探析[J]. 课程·教材·教法,2013(7):69-74.
其他文献
摘要分析并总结城镇滨水空间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以生态性、集约性、整体性、地域性为设计原则,通过对驳岸设计、景观空间塑造、景观细部构造及植物造景提出设计方法及控制条件,达到集约型滨水景观的要求。最后通过郴州市西河生态休闲风光带作为案例,在设计原则、规划布局、景观风格控制、驳岸设计及景观材料选择等方面,对集约型景观为前提的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理论予以实践。  关键词城镇滨水空间;集约型;景观  中图分
期刊
摘要侵蚀沟研究是土壤侵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研究在遥感和 GIS 技术支持下,选取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作为典型研究案例,通过遥感与空间地理信息组织平台,对哈尔滨的侵蚀沟道数量、分布、发育阶段进行全面寻查和空间定位,建立整合沟道几何形态、地理方位、纹理特征等多要素层面,具有时域连续性、信息海量性的空间属性一体化侵蚀沟数据库。研究成果包括:①遵循遥感解译的原则,结合遥感解译方法建立了目视解译的标志;②通
期刊
摘要对陕西渭北地区浅层地下水进行了水质监测,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对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该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处于“较差”和“极差”之间。对污染物来源进行了分析,客观评价了该地区浅层地下水的质量状况。  关键词地下水;水质评价;内梅罗指数  中图分类号S181.3;X8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8-266-02  Quality Assessment and Ana
期刊
摘要[目的]建立地中海蓝钟花(Scilla peruviana)的离体快繁体系。[方法]以地中海蓝钟花的叶片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研究不同培养基对叶片诱导胚状体及不定芽发生的影响。[结果]适于地中海蓝钟花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胚状体发生的培养基为MS+ 6BA 1.0 mg/L +NAA 0.1 mg/L,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为MS+ 6BA 0.5 mg/L+ NAA 0.5 mg/L。[结论]该研究为
期刊
摘要以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实践教学的研究为切入点,结合高等农业院校实践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系统科学地分析了高等农业院校实践教学的特征,以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期为高等农业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实践教学;特征;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8-375-02  实践教学是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原位化学淋洗技术对湖南省重金属复合污染农田土壤  的处理效果。[方法]通过室内模拟大田原位化学淋洗工程,研究了EDTA复合盐浓度、淋洗时间、液固比、复合盐种类对湖南省某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淋洗剂浓度为5 mmol/L、液固比为3、淋洗时间为60 min时,CaEDTA对土壤中Pb、 Cd、Cu、Zn 4种重金属的总去除率分别为65.80%、75.89%
期刊
摘要结合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体会,从课程前沿与交叉、科学基本素质培养、逻辑思维分析能力与考评机制等方面探讨课程改革,旨在减少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育过渡期,加快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培养对接,塑造具备科学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实验;教育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S-01;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8-363-03  The Bridgework of E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小麦品种的抗倒性能,并进一步提高主推品种的抗倒伏能力,为小麦抗倒伏育种以及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山东省主推的3个品种济麦22、良星66、山农17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析其在不同密度条件下茎秆机械强度、茎秆鲜重、重心高度、倒伏指数等与其他茎秆形态性状间的相互关系,评价其抗倒伏能力的相对强弱。[结果]济麦22、良星66均在270万/hm2的密度下取得最高产量,山农17在22
期刊
摘要以甘肃省为例,通过问题诊断、指标构建、模型检验,客观合理地评价耕地保护政策运行效果。结果表明:2005~2012年,甘肃省耕地保护政策绩效总体处于较低(Ⅳ级)水平,具有波动变化、缓慢上升、逐年改善的特点;评价期间,数量、质量和投入指标,波动中趋于上升态或稳定态,生态保护指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且政策执行的实施效果一般。据此得出结论:耕地保护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保护效果需一定时间的积累;甘肃省耕地
期刊
摘要 为探究生态烟种植对烟农综合效益的影响,分析了2014年贵州省正安县特色优质生态烟生产相关数据,以期为生态烟的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烟产值明显优于常规烟;烤后烟综合外观质量亦胜于常规烟。  关键词 生态烟;特色优质;综合效益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22-031-02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