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甘肃省为例,通过问题诊断、指标构建、模型检验,客观合理地评价耕地保护政策运行效果。结果表明:2005~2012年,甘肃省耕地保护政策绩效总体处于较低(Ⅳ级)水平,具有波动变化、缓慢上升、逐年改善的特点;评价期间,数量、质量和投入指标,波动中趋于上升态或稳定态,生态保护指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且政策执行的实施效果一般。据此得出结论:耕地保护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保护效果需一定时间的积累;甘肃省耕地保护更侧重于要素投入和数量方向的保护;评价采用的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简单易行,评价结果客观、全面,是耕地保护政策绩效评价较为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耕地保护;政策;绩效;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8-327-05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n the Polices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Based on the EntireArrayPolygon Indicator Method—Taking Gan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HUANG Xin1, XU Yan1*, DONG Leilei2 et al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2. College of Geographic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evaluate operational effect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polices with objective and reasonable by diagnosing problems, constructing indicators and examining model.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literature review and mathematical model. The research confirmed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policies performance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n Gansu Province is lower with level IV during 2005-2012, and it also has features of fluctuate change, slowly rising and improving year by year. The indexes of quantity, quality and input tend to steady or rising in fluctuation,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dicators show a downward trend year by year, and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policies executive power is not well during the evaluation period. The research concluded that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s a longteam work, and the effect of protection need an amount of time to accumulate.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n Gansu Province focus more on element input and quantity directions. The entirearraypolygon indicator method which introduced to evaluation is convenient and reasonable, the results of evaluation is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and it also an ideal method which used to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n the policies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Key words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Policy; Performance; Entirearraypolygon indicator method; Gansu Province
我国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涵盖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用途管制、农地转用审批、占用耕地补偿、农用地管理等诸多层面,保护体系初具规模[1]。耕地保护政策自实施以来,在维持国家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耕地保护效果的客观合理评价一直都是学术界讨论和关注的热点之一。
目前耕地保护政策绩效评价主要采用2种研究模式:其一,基于数量视角,借助DEA[2]、回归模型[3-4]等数学方法,进行绩效评判;第二,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5]、PCA[6]等方法,构造绩效评价函数。除此以外,也有学者引入空间概念,分析政策执行期间的土地利用时空动态,以此揭示耕地保护政策影响[7]。这些评价多从数量等单一视角介入,对耕地质量、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力度等相关要素关注较少,且评价结果往往需要权重支撑,增加了主观判断和选择偏好。 基于此,笔者从数量视角、质量控制、执行力评判等多个方面,构建甘肃省耕地保护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进行量化,克服权重误差,测算甘肃省耕地保护政策绩效水平,以期为提高甘肃省耕地保护政策绩效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为科学开展耕地保护政策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1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部,介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是西北地区连接中、东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全省辖12个市、2个自治州,86个县(市、区)。总土地面积42.58万km2,辖区内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0~16 ℃,年降水量36.6~734.9 mm。截至2012年底,全省耕地保有面积465.93万hm2,实际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88.1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83.3%。
1.2指标体系的构建
自耕地保护政策提出以来,甘肃省相继出台了《甘肃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意见》、《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保护耕地。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分别由2005年的340.38万 hm2和836.90万t增加到2012年350.30万 hm2和1 109.70万t。但与此同时,地区耕地质量稳定系数由2005年的1.03下降到2012年的0.99,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超过国际上限值的2.67倍。
由此可见,合理的耕地保护绩效评价,不能只从耕地数量的单一视角出发,还应当综合考量其对生态质量安全、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力度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
该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绩效数量、质量、生态效益、投入力度及执行力测度等5个方面,构建包含耕地保护系数、人均耕地面积等22个具体指标的政策绩效评价体系。其中,数量指标、质量指标及投入力度是绩效评价过程中的显性要素,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出政策的实现水平。数量保护可以体现耕地保护的刚性要求;质量保护能在数量变化的基础上,反映出粮食产量及浮动风险;投入力度则能够反映出耕地保护的侧重度和持久性。生态效益和执行力指标是绩效评价中的隐性要素。生态效益指标能够反映出耕地生态保护的能力及其可持续利用效力;执行力指标可以反映出政策实施及调控的强度和可实现程度。具体指标见表1。
2结果与分析
根据已经获取的数据,分别求取各组数据的上限值、下限值及阈值;依据指标类型采用公式(3)对各次级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绘制全排列多边形。在此基础上,对测算获取的5个一级指标再次进行标准化处理,根据公式(4)求取耕地保护效率综合指数,结果见表3。
2.1单项指标变化
2.1.1数量指标。
数量保护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内容和刚性要求,是保护效益高低的风向标。甘肃省耕地保护绩效数量指标综合指数逐年上升,到2012年耕地保护系数、人均耕地面积、复种指数均指向1,表明研究时间内耕地数量方面的保护成果显著,处于优良水平。
2.1.2质量指标。
甘肃省耕地保护绩效质量指标综合指数以2010年为节点,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05~2007年,粮食总产量连续两年小幅减产,耕地质量稳定系数、盐碱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强度下降,耕地产值增长率波动剧烈;2008年后,粮食产量稳定增加,由888.5万t上涨到1 109.7万t。2010年后,除盐碱地治理率和水土流失治理率在多边形中心区域浮动,其余各指标标准值均大于0的临界点,说明耕地保护质量总体趋向于良好。2009、2011、2012年的多边形图形具有一致的趋向性,耕地质量保护成效由粮食产量和有效灌溉面积体现。
2.1.3生态指标。
甘肃省耕地保护绩效生态指标综合指数呈现出短期上升、常年下降的趋势。2008年之前,农药、化肥达标率及生态服务价值多分布在[0,1]区间内,生态环境破坏小,生态保护效果好。2009年之后,特别是2011年后,生态指标呈现出单极强化的趋势,碳吸收能力快速增强,农药、化肥加速超标,在研究时序终期呈现出[1,-1]的极端变动。说明地区内的耕地保护注重数量,追求产量,并以牺牲生态安全为代价,生态保护处于不效率的状态。
2.1.4投入指标。
甘肃省耕地保护绩效投入指标综合指数呈现出波动式增长的状态。投入内容从支农财政为主的单极投入逐渐过渡为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开发整理投入等并行存在的多元投入。以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为例,投资总金额及征地复垦开发项目建设总规模从2005年的1.81亿元和0.880 6万 hm2分别增加到2012的24.66亿元和4.740万 hm2。2009年之后综合投入力度进入稳定上升状态,固定资产、开发整理、农业机械总动力指标值均大于0,综合指数在045~0.65上下浮动,投入强度较高,对耕地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2.1.5执行力指标。
甘肃省耕地保护绩效执行力指标综合指数呈现出“滞后型协同变化”的特点。2006年耕地保护数量、质量、投入综合指数与2005年相比下降剧烈,均处于0.2的较低水平以下,至2007年执行力由0.089的弱干预状态进入到0.382的峰值,执行水平增强;同样,2008和2011年,耕地保护各指数波动下降,至2009~2012年,执行力水平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增强响应。执行力的协同变动反映出政策对时事的掌控能力,但由于政策的实施和调控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执行效应表现出相对的滞后性。2005~2012年,执行力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251,也说明执行力对耕地保护的作用效果一般。 2.2综合指数变化
由表3可知,甘肃省耕地保护绩效评价平均值为0.19,小于0.25,总体处于Ⅳ级偏低水平,其中2006年耕地保护绩效最低,绩效值为0.034,2012年耕地保护绩效水平最高,绩效值为0.600。由图6可知,2005~2012年甘肃省耕地保护绩效水平总体呈现出缓慢上升、逐年改善的趋势。2005~2008年耕地保护水平波动式变化;2009~2011年耕地保护水平稳中趋升;2012年以后耕地保护绩效水平呈现出突级变化的特征。2006年,新增耕地面积由2005年的0.502 6万hm2上涨到1.715 3万hm2,但粮食产量却下降了28.85万t,耕地面积增加额与粮食产量呈现反向变化的趋势,粮食稳定系数、耕地产值增长率、粮食安全系数均负向变化。2005~2008年,甘肃省单位面积农药负荷率比期初增长了1.70倍,化肥平均施用量超过国际施用上限2.50倍,在数量增长、质量降低、生态隐患、投入上涨等因素综合作用下,耕地保护绩效在较低水平线波动式徘徊。2009年之后,新增耕地面积、耕地质量各平衡系数、各类投入强度等均稳定增长,到2012年,新增耕地面积累计9万hm2,土地开发整理投入度上涨2.53倍。2012年耕地保护绩效陡升的原因可能在于:耕地保护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其实施效应需要一定时间的累计才能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状态转换。构建2005~2012年耕地保护绩效多项式拟合曲线,R2为0.839 6,拟合优度较好,反映出甘肃省耕地保护绩效发展趋势与实际情况较符合。为消除数据浮动对规律演变的影响,根据灰色系统,对数据序列做一次累加生成,结果显示2005~2012年耕地保护绩效呈逐年上升的演化态势,如图6所示。
由图6可知:
(1)甘肃省耕地保护绩效评价平均值为0.19,总体处于较低(Ⅳ级)水平,2012年绩效水平最高,达到0.60,各年度绩效评价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2012、2010、2011、2009、2007、2005、2008、2006年,耕地保护绩效水平总体呈现出波动变化、缓慢上升、逐年改善的趋势。
(2)耕地保护显性要素中的数量、质量和投入指标,波动中最终趋于上升态或稳定态,说明研究时段内耕地保护工作在保证总量动态平衡、维持粮食安全上发挥了作用;隐性要素中的生态指标呈现出短期上升、长年下降的趋势,说明耕地保护工作对生态环境的关切程度不高,耕地保护中的生态保护绩效较低;另外执行力指标呈现出“滞后型协同变化”的特点,说明耕地保护工作中政策实施和调控到位,但时效性较差,绩效平均值为0.251,也说明实施强度尚有不足,实施效果较一般。
3结论与讨论
甘肃省耕地保护水平总体偏低,但实施效果经过一定的累积,提升较为显著。说明耕地保护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政策成效的显性表达并非一蹴而就。
当前甘肃省耕地保护,偏重于以投入为推手的数量方面的保护,质量保护关注粮食产量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略生态环境的协同耦合。
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有几何直观图示,同时具备较强的动态性,算法简单易行,评价结果客观、全面,既包含单要素,也能反映综合指标,是评价耕地保护政策绩效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但该方法在区域空间分析方面有所欠缺,在反映指标空间分布差异、变化趋势、绩效格局等方面还有待和GIS等技术结合。且因掌握数据有限,该研究只对甘肃省2005~2012年耕地保护绩效进行了研究,数据现势性有待提高;以省域为研究区,未作细化的横向比照,不能反映地区间绩效分异。
参考文献
[1] 唐健.我国耕地保护制度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7-163.
[2] 谭术魁,张红霞.基于数量视角的耕地保护政策绩效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4):153-158.
[3] 杜继丰,袁中友.数量视角的巨型城市区域耕地保护政策效果:以珠三角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5):96-102.
[4] 钟太洋,黄贤金,陈逸.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耕地保护效果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1):90-95.
[5] 吴泽斌,刘卫东,罗文斌,等.我国耕地保护的绩效评价及其省际差异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0):1785-1793.
[6] 袁露影,朱红梅,黄河,等.湖南省耕地保护政策的绩效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2(9):148-150,154.
[7] 俞艳,何建华,刘耀林.耕地保护绩效评价的情景模拟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38(2):240-243.
[8] 王新华,张志强.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4,13(4):608-611.
[9] 付陈梅,李敬,张杨燕.1997-2011年中国各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5):124-129.
[10] 刘强,薛慧锋.化肥农药施用对我国农产品安全影响的思考[C]//赵凯丰,谢建华.2005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中国农学通报期刊社,2005:226-228.
[11] 颉鹏,蔺海明,黄高宝,等.河西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差异研究[J].草业学报,2009,18(4):224-229.
[12] 吴琼,王如松,李宏卿,等.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005,25(8):2090-2095.
[13] 王洪威,徐建刚,桂昆鹏,等.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服务效能评价及优化研究:以淮安生态新城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132(4):1018-1024.
[14] 饶清华,邱宇,许丽忠,等.基于多目标决策的节能减排绩效评估[J].环境科学学报,2013,33(2):617-625.
[15] 龚艳冰,张继国,梁雪春.基于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的水质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9):26-31.
[16] 周伟,曹银贵,乔陆印.基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西宁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26(4):84-90.
[17] 李锋,刘旭,胡聃,等.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生态学报,2007,27(11):4793-4802.
[18] 程龙,董捷.基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适宜区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4):472-476.
关键词耕地保护;政策;绩效;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8-327-05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n the Polices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Based on the EntireArrayPolygon Indicator Method—Taking Gan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HUANG Xin1, XU Yan1*, DONG Leilei2 et al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2. College of Geographic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evaluate operational effect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polices with objective and reasonable by diagnosing problems, constructing indicators and examining model.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literature review and mathematical model. The research confirmed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policies performance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n Gansu Province is lower with level IV during 2005-2012, and it also has features of fluctuate change, slowly rising and improving year by year. The indexes of quantity, quality and input tend to steady or rising in fluctuation,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dicators show a downward trend year by year, and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policies executive power is not well during the evaluation period. The research concluded that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s a longteam work, and the effect of protection need an amount of time to accumulate.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n Gansu Province focus more on element input and quantity directions. The entirearraypolygon indicator method which introduced to evaluation is convenient and reasonable, the results of evaluation is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and it also an ideal method which used to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n the policies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Key words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Policy; Performance; Entirearraypolygon indicator method; Gansu Province
我国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涵盖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用途管制、农地转用审批、占用耕地补偿、农用地管理等诸多层面,保护体系初具规模[1]。耕地保护政策自实施以来,在维持国家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耕地保护效果的客观合理评价一直都是学术界讨论和关注的热点之一。
目前耕地保护政策绩效评价主要采用2种研究模式:其一,基于数量视角,借助DEA[2]、回归模型[3-4]等数学方法,进行绩效评判;第二,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5]、PCA[6]等方法,构造绩效评价函数。除此以外,也有学者引入空间概念,分析政策执行期间的土地利用时空动态,以此揭示耕地保护政策影响[7]。这些评价多从数量等单一视角介入,对耕地质量、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力度等相关要素关注较少,且评价结果往往需要权重支撑,增加了主观判断和选择偏好。 基于此,笔者从数量视角、质量控制、执行力评判等多个方面,构建甘肃省耕地保护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进行量化,克服权重误差,测算甘肃省耕地保护政策绩效水平,以期为提高甘肃省耕地保护政策绩效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为科学开展耕地保护政策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1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部,介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是西北地区连接中、东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全省辖12个市、2个自治州,86个县(市、区)。总土地面积42.58万km2,辖区内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0~16 ℃,年降水量36.6~734.9 mm。截至2012年底,全省耕地保有面积465.93万hm2,实际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88.1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83.3%。
1.2指标体系的构建
自耕地保护政策提出以来,甘肃省相继出台了《甘肃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意见》、《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保护耕地。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分别由2005年的340.38万 hm2和836.90万t增加到2012年350.30万 hm2和1 109.70万t。但与此同时,地区耕地质量稳定系数由2005年的1.03下降到2012年的0.99,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超过国际上限值的2.67倍。
由此可见,合理的耕地保护绩效评价,不能只从耕地数量的单一视角出发,还应当综合考量其对生态质量安全、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力度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
该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绩效数量、质量、生态效益、投入力度及执行力测度等5个方面,构建包含耕地保护系数、人均耕地面积等22个具体指标的政策绩效评价体系。其中,数量指标、质量指标及投入力度是绩效评价过程中的显性要素,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出政策的实现水平。数量保护可以体现耕地保护的刚性要求;质量保护能在数量变化的基础上,反映出粮食产量及浮动风险;投入力度则能够反映出耕地保护的侧重度和持久性。生态效益和执行力指标是绩效评价中的隐性要素。生态效益指标能够反映出耕地生态保护的能力及其可持续利用效力;执行力指标可以反映出政策实施及调控的强度和可实现程度。具体指标见表1。
2结果与分析
根据已经获取的数据,分别求取各组数据的上限值、下限值及阈值;依据指标类型采用公式(3)对各次级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绘制全排列多边形。在此基础上,对测算获取的5个一级指标再次进行标准化处理,根据公式(4)求取耕地保护效率综合指数,结果见表3。
2.1单项指标变化
2.1.1数量指标。
数量保护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内容和刚性要求,是保护效益高低的风向标。甘肃省耕地保护绩效数量指标综合指数逐年上升,到2012年耕地保护系数、人均耕地面积、复种指数均指向1,表明研究时间内耕地数量方面的保护成果显著,处于优良水平。
2.1.2质量指标。
甘肃省耕地保护绩效质量指标综合指数以2010年为节点,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05~2007年,粮食总产量连续两年小幅减产,耕地质量稳定系数、盐碱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强度下降,耕地产值增长率波动剧烈;2008年后,粮食产量稳定增加,由888.5万t上涨到1 109.7万t。2010年后,除盐碱地治理率和水土流失治理率在多边形中心区域浮动,其余各指标标准值均大于0的临界点,说明耕地保护质量总体趋向于良好。2009、2011、2012年的多边形图形具有一致的趋向性,耕地质量保护成效由粮食产量和有效灌溉面积体现。
2.1.3生态指标。
甘肃省耕地保护绩效生态指标综合指数呈现出短期上升、常年下降的趋势。2008年之前,农药、化肥达标率及生态服务价值多分布在[0,1]区间内,生态环境破坏小,生态保护效果好。2009年之后,特别是2011年后,生态指标呈现出单极强化的趋势,碳吸收能力快速增强,农药、化肥加速超标,在研究时序终期呈现出[1,-1]的极端变动。说明地区内的耕地保护注重数量,追求产量,并以牺牲生态安全为代价,生态保护处于不效率的状态。
2.1.4投入指标。
甘肃省耕地保护绩效投入指标综合指数呈现出波动式增长的状态。投入内容从支农财政为主的单极投入逐渐过渡为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开发整理投入等并行存在的多元投入。以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为例,投资总金额及征地复垦开发项目建设总规模从2005年的1.81亿元和0.880 6万 hm2分别增加到2012的24.66亿元和4.740万 hm2。2009年之后综合投入力度进入稳定上升状态,固定资产、开发整理、农业机械总动力指标值均大于0,综合指数在045~0.65上下浮动,投入强度较高,对耕地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2.1.5执行力指标。
甘肃省耕地保护绩效执行力指标综合指数呈现出“滞后型协同变化”的特点。2006年耕地保护数量、质量、投入综合指数与2005年相比下降剧烈,均处于0.2的较低水平以下,至2007年执行力由0.089的弱干预状态进入到0.382的峰值,执行水平增强;同样,2008和2011年,耕地保护各指数波动下降,至2009~2012年,执行力水平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增强响应。执行力的协同变动反映出政策对时事的掌控能力,但由于政策的实施和调控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执行效应表现出相对的滞后性。2005~2012年,执行力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251,也说明执行力对耕地保护的作用效果一般。 2.2综合指数变化
由表3可知,甘肃省耕地保护绩效评价平均值为0.19,小于0.25,总体处于Ⅳ级偏低水平,其中2006年耕地保护绩效最低,绩效值为0.034,2012年耕地保护绩效水平最高,绩效值为0.600。由图6可知,2005~2012年甘肃省耕地保护绩效水平总体呈现出缓慢上升、逐年改善的趋势。2005~2008年耕地保护水平波动式变化;2009~2011年耕地保护水平稳中趋升;2012年以后耕地保护绩效水平呈现出突级变化的特征。2006年,新增耕地面积由2005年的0.502 6万hm2上涨到1.715 3万hm2,但粮食产量却下降了28.85万t,耕地面积增加额与粮食产量呈现反向变化的趋势,粮食稳定系数、耕地产值增长率、粮食安全系数均负向变化。2005~2008年,甘肃省单位面积农药负荷率比期初增长了1.70倍,化肥平均施用量超过国际施用上限2.50倍,在数量增长、质量降低、生态隐患、投入上涨等因素综合作用下,耕地保护绩效在较低水平线波动式徘徊。2009年之后,新增耕地面积、耕地质量各平衡系数、各类投入强度等均稳定增长,到2012年,新增耕地面积累计9万hm2,土地开发整理投入度上涨2.53倍。2012年耕地保护绩效陡升的原因可能在于:耕地保护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其实施效应需要一定时间的累计才能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状态转换。构建2005~2012年耕地保护绩效多项式拟合曲线,R2为0.839 6,拟合优度较好,反映出甘肃省耕地保护绩效发展趋势与实际情况较符合。为消除数据浮动对规律演变的影响,根据灰色系统,对数据序列做一次累加生成,结果显示2005~2012年耕地保护绩效呈逐年上升的演化态势,如图6所示。
由图6可知:
(1)甘肃省耕地保护绩效评价平均值为0.19,总体处于较低(Ⅳ级)水平,2012年绩效水平最高,达到0.60,各年度绩效评价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2012、2010、2011、2009、2007、2005、2008、2006年,耕地保护绩效水平总体呈现出波动变化、缓慢上升、逐年改善的趋势。
(2)耕地保护显性要素中的数量、质量和投入指标,波动中最终趋于上升态或稳定态,说明研究时段内耕地保护工作在保证总量动态平衡、维持粮食安全上发挥了作用;隐性要素中的生态指标呈现出短期上升、长年下降的趋势,说明耕地保护工作对生态环境的关切程度不高,耕地保护中的生态保护绩效较低;另外执行力指标呈现出“滞后型协同变化”的特点,说明耕地保护工作中政策实施和调控到位,但时效性较差,绩效平均值为0.251,也说明实施强度尚有不足,实施效果较一般。
3结论与讨论
甘肃省耕地保护水平总体偏低,但实施效果经过一定的累积,提升较为显著。说明耕地保护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政策成效的显性表达并非一蹴而就。
当前甘肃省耕地保护,偏重于以投入为推手的数量方面的保护,质量保护关注粮食产量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略生态环境的协同耦合。
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有几何直观图示,同时具备较强的动态性,算法简单易行,评价结果客观、全面,既包含单要素,也能反映综合指标,是评价耕地保护政策绩效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但该方法在区域空间分析方面有所欠缺,在反映指标空间分布差异、变化趋势、绩效格局等方面还有待和GIS等技术结合。且因掌握数据有限,该研究只对甘肃省2005~2012年耕地保护绩效进行了研究,数据现势性有待提高;以省域为研究区,未作细化的横向比照,不能反映地区间绩效分异。
参考文献
[1] 唐健.我国耕地保护制度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7-163.
[2] 谭术魁,张红霞.基于数量视角的耕地保护政策绩效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4):153-158.
[3] 杜继丰,袁中友.数量视角的巨型城市区域耕地保护政策效果:以珠三角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5):96-102.
[4] 钟太洋,黄贤金,陈逸.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耕地保护效果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1):90-95.
[5] 吴泽斌,刘卫东,罗文斌,等.我国耕地保护的绩效评价及其省际差异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0):1785-1793.
[6] 袁露影,朱红梅,黄河,等.湖南省耕地保护政策的绩效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2(9):148-150,154.
[7] 俞艳,何建华,刘耀林.耕地保护绩效评价的情景模拟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38(2):240-243.
[8] 王新华,张志强.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4,13(4):608-611.
[9] 付陈梅,李敬,张杨燕.1997-2011年中国各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5):124-129.
[10] 刘强,薛慧锋.化肥农药施用对我国农产品安全影响的思考[C]//赵凯丰,谢建华.2005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中国农学通报期刊社,2005:226-228.
[11] 颉鹏,蔺海明,黄高宝,等.河西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差异研究[J].草业学报,2009,18(4):224-229.
[12] 吴琼,王如松,李宏卿,等.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005,25(8):2090-2095.
[13] 王洪威,徐建刚,桂昆鹏,等.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服务效能评价及优化研究:以淮安生态新城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132(4):1018-1024.
[14] 饶清华,邱宇,许丽忠,等.基于多目标决策的节能减排绩效评估[J].环境科学学报,2013,33(2):617-625.
[15] 龚艳冰,张继国,梁雪春.基于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的水质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9):26-31.
[16] 周伟,曹银贵,乔陆印.基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西宁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26(4):84-90.
[17] 李锋,刘旭,胡聃,等.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生态学报,2007,27(11):4793-4802.
[18] 程龙,董捷.基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适宜区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4):472-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