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老榆树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gga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上的树也就那么几种,不外乎杨树、柳树,还有榆树。榆树相对来讲显得比杨树和柳树贵气些,因为它的头上可以长出榆树钱来,我们这些小孩子非常喜欢它,看着那满树的榆钱,我们的哈喇子都流出来了。那时,榆树便很有些沾沾自喜,觉得从前那些幸福的时光又回来了,它又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了,便觉得自己又高出别的树一个等级了。
  榆树很少,我们小村子里只有两棵榆树,一棵在村子最东头,另一棵在村子中间,离我家也最近。那棵榆树很粗,我们幾个小孩子合起来也搂不住,树冠很大,夏天到来,榆树钱被我们撸尽了,鲜嫩的叶子长满了枝丫,枝丫和枝丫手拉着手把一片天空撑起来,就成了一把很大的伞,我们这些小孩子最喜欢在伞下过家家,用小棍画出正方形,正方形里再画一些小正方形,一个家就算完成了。
  爷爷说这棵树比他岁数都大,爷爷今年八十四,那棵老榆树大约有一百多岁了。一百多岁的老榆树就和村子中间原来生产队院子里的那个老磨盘一样,见多了村子里的人事变迁,心思沉得很深,不管村子里出了多大的事,眼皮都不会撩一下,凡事已经宠辱不惊了。
  老榆树前面的那户人家姓王,生有两个儿子,小的和我相仿,大的长我两三岁,都是黑黑高高的,略胖,大人们喜欢用虎头虎脑来形容他俩,我也觉得他们像两只老虎,内心便多少对他们有了惧意。但又很羡慕他们,总觉得他们因为屋子后面有这棵老榆树,是比别的孩子幸福的。就像村子南面那个叫南围子的屯子,因为地势高,庄家长得比我们庄上的好,大人们便总用羡慕的眼光抚摸人家地里的庄稼,抽烟的时候,烟雾缭绕着都往地南头飘。这烟和人一样,真有个随风倒的劲儿。
  他们的母亲也黑黑胖胖的,长相端正厚实,一笑有两个大酒窝,我去榆树下玩,很多时候都可以看到她,浅灰的裤子,膝盖上补着一块补丁,上衣是件花罩衣,具体什么颜色忘记了,就站在她家土房子后面的墙根旁,我不和她打招呼,我不知道应该叫她什么,只是自顾自地在榆树下玩自己的。
  她就站在那里看我,很长时间地看,我也不知道看什么,后来回家我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说因为她特别喜欢生女儿,结果生了两个男娃,她看我的时候,那心里是在遗憾她没有闺女呢!
  老榆树也有遗憾,它因为身边没有同伴而遗憾着,这个时候,它就彻底放下了姿态,它不再摆着高高在上的表情,它羡慕隔着一条路对面那些杨树,一排排,有十几米宽,呈长条形铺满小村子的后身。那些杨树都是有伙伴的,群居着,有以往的,也有新栽下的,和村子里的人一样,一辈撵着一辈往高里长,往时间深处长,往生命的尽头长。但杨树也羡慕老榆树,觉得老榆树可以活那么大岁数,可以和这个村庄一起比肩往前走,这些杨树和老榆树比,都是年轻的,只有几年,或者十几二十几年的树龄,庄子上的那些老故事,那些老下去的人,或者干脆那些已经埋入土地下面的人,它们都不知道。不要说它们不知道,这庄上又有几个人知道呢?
  老榆树是这个庄子上的一座丰碑,有了它,还有那个石磨盘,这个小村子才有了自己的历史可以言传,也才会有一种风雨沧桑的味道。一个村庄如果没有历史,就和一个人没有过去一样,是没有存在感的,也不会获得村子里人的尊重。而这些,老榆树都可以给予,老榆树是这个村子的功臣,是这个村子的救赎者。
  那些年,我们只喜欢和吃的打交道,榆树钱是这些孩子最美的食物,我们总是在冬天还很深的时候就盼春天快些到来,其实我们哪里是盼春天,我们是盼春天到了,那棵老榆树就可以为我们捧出香甜的榆钱了。榆钱满枝的时候,男孩子会上去把枝子折下来,女孩子负责在下面捡,边捡便就把嘴里塞得鼓鼓的,上面的也是,边折边吃,往往从树上滑下来就吃饱了。
  折枝子的时候,我们看不到老榆树疼痛的表情,老榆树把自己的表情藏得很深,它不龇牙咧嘴,但它一定痛惜它又少了几只胳膊,少了几条腿,它一定又会孤单地想,这要是多几个兄弟姐妹,像杨树那么多,不,像柳树那么多也行,自己就不会年年都被折去这么多胳膊和腿了,自己的痛苦也会有别的榆树分担了。
  树和人一样,喜欢和同类在一起的,但老榆树没有,老榆树就那么孤单地站着,偶尔一两只鸟落在它头顶,啾啾地叫着,转身又飞到杨树林中去了。鸟喜欢树多的地方,那样会有安全感。
  而老榆树在我家搬走没几年就被砍掉了,砍掉它的是那两个长大的王姓兄弟,他们把老榆树的根刨出来,和老榆树的身体放在一起,在太阳底下晾干,然后锯掉,一截一截的,再用斧头劈成柈子,整齐地码在自家院子里,当作冬天的烧柴。
  也许,有些东西注定会消失不见,只不过,因为人为的因素加速了这些东西消失的过程,而人,却处在一种茫然无知的状态,不知道自省。
其他文献
这天起得很早,院里的水泥墙似乎还有温度。进入伏天,高温说来就来,城市一色的瓷砖,把阳光反射过来,天地间毫无空隙,像捂住盖子的蒸笼,人十分虚脱地躲避着。早晨稍好,我准备去石沟镇庙墕村下乡。  其实,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以为很熟悉农村,变了身份去农村做帮扶工作,心里一直想怎样能完成好这个艰巨的任务。因为几个月在村子的走访与交流,我晓得时代变了,农村跟着变了,人也变了,开初那种胸有成竹的信心,至少软软地
期刊
我十六岁那年,因为家里穷得只有三间烂草房,吃盐靠鸡屁股,点煤油灯靠上山刨药。父母怕我说不下媳妇,叫媒人到处给我说亲。我当时对说媳妇这事很懵懂,除了害羞之外,对要媳妇的概念就不清楚。媒人跑腾了几天,回来喘着粗气对父亲说:“赵村有个姑娘叫兰英,不识多少字,从小死了父母,跟着哥哥长大,想来咱村,说明天来相亲。”我对爹说:“我还小,过两年再说。”父亲说:“小啥小!旧社会和你一样大的,就应孩子爹啦!你看咱家
期刊
再过一段时日,又能吃到母亲种的丝瓜了。  前些年,母亲会将丝瓜栽种在后院的花坛里,到了丝瓜牵藤子的时候,母亲从自家的竹林里砍上几根细细的竹子,给丝瓜搭架子。这个时候,丝瓜藤子仿佛找到了依傍,迅速地生长蔓延,将我家的后院装点得如诗如画。待藤蔓占据爬满整个架子时,这个时候,丝瓜就等着结花了。丝瓜开花仿佛瞬间的事,如果你不留意的话。它开出来的花朵是黄颜色的,沁人的黄,小小的花朵在一片绿意里,分外地惹眼,
期刊
冬天的晚上,与伙伴们捉完迷藏,踏着星光,回到自家土坯房中,点着油灯,脱了棉衣,还没钻进被窝,忽然听到院子里有动静,侧耳细听,仿佛是野鸭的翅膀扑打地面发出的声响,还有猫被堵住嘴巴,从鼻孔里发出来的呻吟声。  我们知道,这准是我家的花狸猫又逮到了野鸭。披上棉衣,赶快移动门闩,放开门,还没来得及看清猫与野鸭的影子,就听那声音又从床底传出来。关上门,将门闩插上,手秉油灯,俯下身子,看见床底花狸猫嘴里正咬着
期刊
那年秋季学校开学,我作为班主任站在讲桌前忙于新生入班报名注册工作。为了锻炼学生自主能力和看看学生写的字体啥样,我让学生自己在表上填写个人信息。其中一个男孩引起我的格外注意,他写的字的骨架着实不敢恭维,春蚓秋蛇、歪歪扭扭,看着实在不舒服。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从他的字慢慢转移到他本人身上。  男孩脖子上挂着一条锈迹斑斑又粗又长的银色铁链子,链子的下面处正对着胸口的地方吊着一只蠢笨的同质同色的十字架。也许
期刊
我有幸成为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使我在17岁就成了一名中学教师,至今,依然走在教育这条道路上。四十年过去了,但那段迎考的日子始终镌刻在我的心灵深处。  1973年我在本村小学上五年级,一天早操后,校长孟昭户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消息,给我们上数学课的潘立田老师被推荐上大学了。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怦怦直跳,我看到了上大学的希望。  1977年秋假的一个晚上,父亲在家中里屋和他的同学聊天,我在外
期刊
一场初秋的細雨,缠缠绵绵地洒在旷野上,洒在母亲的坟墓上。坟墓的四周长满了荒草。我知道,父母亲在坟墓中是遭不到雨淋的。那是在下葬前,我们事先就用红砖砌好了墓穴,然后才把我买的装有母亲骨灰的封闭严实的石棺放进墓穴里,在墓穴上面放上一块石板,再在石板上面盖上一层厚厚的塑料布后,才用黄土埋葬了母亲。  那年的秋天,北方的农村要在此时腌渍好一缸酸菜,就是把新鲜的大白菜晒蔫以后,用开水略微烫一下,然后放进水里
期刊
半夜两点十三分,我和蚊子之间达成一种可疑的平衡。  它倨傲地手脚并用抠住蚊帐顶端不让自己掉下来,我看着它,深情款款,目不转睛,眼里充斥着将醒未醒的懵懂和无处发泄的起床气。  我弯腰胡乱抄起两本书复又回身向它逼近,乔斯坦贾德和三毛的脸越凑越近,越凑越近越凑越近——停!两人茫然地停在了离蚊子还有约莫十厘米的空气中,将要亲上又没亲上的亲狎动作使两人官方的笑容中都多了一丝尴尬。  我的脑海中自动生成了从蚊
期刊
父母去世,前后只隔三年。  母亲走的那天早上,我陪在身边。窗外阳光明媚、秋高气爽,母亲已极度虚弱、命若游丝。她从医院回家,进入弥留之际。化疗掉光的白发,长出满头银丝;脸上毫无表情,已没笑的力气;眼睛定定地看我,似乎有话要讲。突然,她张开嘴巴,睁大眼睛,看着前方,目光中充满大惊惧,又充满大欢喜。整个人坐起来,仿佛要起身,似乎要出发。我一边抱着母亲的身体,一边哭喊着妈妈。一位亲戚进来一看,说你妈已经走
期刊
狼掉进了陷阱里,它无奈地等待着死亡的来临。可是过了两三天,都没有猎人来把它打死。它想,这可能是上天对它的恩赐。谁要能将它救出去,它就一辈子效忠这位恩人。  于是,被饿了几天的狼在陷阱里苦苦呼喊:“救救我吧!好心的过路人,救救我吧!”经过的人们,一听是一只狼在呼喊,都躲得远远的。  “救救我吧!如果您救了我,我会一生效忠您,服侍您!”  狼说得怪好,可谁敢信呢?  “救救我吧!再不救,我就会死了!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