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柱沉降作用下球形储罐的屈曲研究

来源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__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取一台5000 m3的在役丙烷球罐为研究对象,球罐的充装率为90%.分别建立了单根沉降、蝶形沉降和两根沉降3种情形下的屈曲有限元模型,在ANSYS Workbench平台进行了屈曲响应分析,得到了沉降的极限值,掌握了球罐在支柱沉降下的屈曲变形规律.研究表明:单根支柱沉降的极限值最大,蝶形沉降的极限值最小,球罐在蝶形沉降下更容易屈曲;球罐在单根沉降时屈曲变形最小,在蝶形沉降时屈曲变形最大,球罐在蝶形沉降下屈曲变形更严重;在球罐屈曲分析的前期阶段主要是小幅度的弹性变形,而当沉降量超过极限值后,球罐将产生较大幅的屈曲变形,且屈曲变形最大的位置在拉杆处;球罐在3种不均匀沉降下的屈曲响应均符合典型的分支屈曲的特点.
其他文献
高效的站前集疏运系统决定了高铁站的有序运行和站前片区的高强度开发,对高铁站及站前片区的运营起到重要作用.以赣深高铁河源东站为例,在对方案边界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大型高铁枢纽如何衔接快速路系统服务枢纽集散,如何构建快进快出的匝道系统,如何构建站前地下环路服务枢纽及地块交通集散等关键问题,并提供了解决立体集疏运系统构建的整体思路与方法.
针对国内滨河项目对单系统的研究较多,对基于滨河线性空间整体统筹和协调的研究较少的现状,以滨河路的规划设计作为切入点,阐述了滨河路的设计理念和原则,在技术标准、总体布置、节点设计及配套设施等方面均提出了思路.以太原市近年完工的8条汾河支流及滨河路的综合整治工程为案例,对立足城市可持续绿色发展,促进城市滨河线性空间协同开发的思路及实践进行了分析.最后建议在后续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中,应从安全性、功能性、特色性、美学性等多重角度开展更充分、更深入的研究分析.
在机动车右转弯内轮差的形成机制及计算模型基础上,分析设计车辆内轮差在典型车辆轴距、路缘石转弯半径情况下的变化规律.通过对非机动车道断面组合型式下机动车右转弯与非机动、行人的冲突进行仿真分析与对比评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为预防交叉口右转弯事故提供设计参考.
在武汉市姑嫂树立交现状分析基础上,从设计标准、相交道路情况介绍等方面进行论述,对姑嫂树立交的3条“断头”匝道进行平纵横设计,完善立交转向功能,发挥姑嫂树立交作为武汉市连接三环、天河机场和汉口的重要节点功能.其中的集散车道沿张公堤堤顶路建设,是迄今为止新建的一条长度最长、同时具备100 a一遇防洪功能和交通集散功能合一的匝道,建成的姑嫂树地面人字形交通闸是既有张公堤上采用人工辅以手动葫芦驱动启闭形式的规模最大的桥闸合一交通闸.
以往我们对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更多地关注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单要素的安全通行,而对于相互之间的交通安全问题和相关的交通安全设施系统性提升研究较少.结合实践经验,对正常信号控制状态下平面交叉口的一些安全通行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和总结,研究提出若干交通安全设施的改善和提升设计对策和方案.
为防范高等级公路营运期间路基边坡滑坡风险,立足于风险评估理论模型,依托某高速公路路基失稳事件实例,结合现场勘察检测数据和数学仿真计算,得出路基边坡滑坡发生率为21%、安全系数为1.04;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分别从滑体上、中、下部三个角度提出对应的三类路基边坡滑坡治理方案;对比治理后滑坡发生发生率和经济效益等因素,优选出最佳的坡面锚索框架梁支护结合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支挡综合治理方案;最后对治理后的路基边坡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可为相关公路路基边坡滑坡灾害风险评估及治理提供完善的经验参考.
城市道路上的车辆掉头是重要的交通行为之一,但目前国内的设计规范对其规定少之又少,实践当中设计人员基本上是参照左转来进行设计,然而车辆掉头与左转还有较大差别,因此研究车辆掉头设计非常必要.结合上海、广东等地目前车辆掉头设计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按掉头的纵向位置、横向位置、是否增辟车道、是否设置信号控制进行了分类,并对掉头半径及掉头车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研究.
针对淄博市中心城区道路高峰期拥堵严重,道路交通短板严重阻滞城市发展的现状,淄博市计划构建城市快速路网体系,近期计划建设一环快速路.在现场调研、建设条件分析、交通分布预测的基础上,阐述了淄博市一环快速路的设计理念、交通分析、功能定位、主要技术标准和总体方案布置.
道路在小半径圆曲线处需设置加宽.针对城市道路单车道立交匝道小半径圆曲线处,结合车道与硬路肩宽度情况下,通过对圆曲线半径、硬路肩停车所需宽度、车辆转向所需宽度等参数进行分析计算,以常见的≤40 km/h单车道匝道设计速度为例,对单车道小半径圆曲线加宽设计提出了设计思路.
跨沪蓉高速公路变截面连续转体梁在设计阶段统筹工期、实际条件等因素,探索通过调整钢束布置形式、改变锚固位置、设计与施工互相匹配,进而达到采用支架大节段现浇、缩短工期、节约工程费用的目的 ,可为同类型桥梁施工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