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广大初中教师来说。初中学生难管难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十三四岁的孩子经常表现出成人的一些想法,觉得自己长大了,在各方面独立了,有了摆脱家长和老师控制的一面。家长们在这一阶段往往很头疼,感觉很难管理孩子,老师对孩子们也很头疼,感觉很难教育。面对这样一群小大人,老师和家长应该如何来看待他们,如何来更好地引导教育他们呢?本文拟就这些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出现这些难管难教育现象的原因
1 生理方面的变化。进入十三四岁,到了青春期,学生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获得一种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在这种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2 心理方面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感觉自己长大了,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老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从穿着打扮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和成人相抵触的状态中。但在他们的内心中却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初中生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3 意识行为的变化。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随着身体的发育逐渐成熟,成人的意识越发明显。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应该与儿童区分开来,从兴趣爱好到人际交往方式,再到对问题的看法,他们都想抹去过去的痕迹,期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但在否定童年行为的同时,在他们的内心中又留有几分对自己童年的眷恋,他们留恋童年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态,留恋童年时那种简单明了的行为方式及宣泄情绪的方法。行为习惯上,他们表现的是说一套做一套,很想在各方面向优秀同学看齐,向成年人看齐,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毅力,却很难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因此,他们想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管教,但往往做不到自主和自立,也就是他们经常烦别人管却又离不开别人管。
二、以上特点的相应对策
初中生这种特殊的年龄及身心特点,做老师的应该理解,深入到学生的心理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积极的态度从他们成长的角度去关心和帮助他们。
1 帮助学生培养自制力。初中阶段是人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初中阶段的学生因为处于生理发展迅速成熟的青春发育期,身体的急剧变化,引起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情绪易波动,对自己的行为举止难于控制。部分学生纪律观念淡薄,迟到、旷课、懒散、厌学、上网成癖、玩游戏上瘾等。一些学生会受好奇、趋同、或自我炫耀、刻意模仿等心理支配而吸上毒品;个别学生会受外界诱因刺激发生异常冲动,行为往往失去理智的控制。他们既不会对行为的目的作清醒的思考,也不会对实施行为的可能性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更不会对行为的消极和不良后果作理性的评估和认识,凭着一时的冲动,做出一些违纪、违法的事。
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自制力,老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要把消极情绪带进教室,更不要在学生身上发泄。如果老师没有很好地控制住情绪,对学生不够耐心、发了火,说了不该说的话,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向学生解释自己情绪失控的原因,并真诚地向学生道歉,相信学生会为你的真诚而谅解你,并从中学到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教师应有高雅大方的举止、淡定自如的风格、处事不惊的胆略、温文尔雅的风度,使学生有样可学,逐步培养起自制能力。
2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老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帮助学生确立近、远期奋斗目标。目标是思想的核心,更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目标,人就不可能有具体的有效行动。没有近期目标的学生,也许在放学路上还计划着写完作业后再看电视,但一回到家看到电视,便不由多看几眼,于是就会耽搁了学习的时间。没有远期目标的学生,就会毫无目的地生活。自然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会萌生出许多坏念头,如厌学、男女同学关系朦胧、吸烟酗酒、结派打架甚至吸毒等。有了奋斗的目标才能努力去实现它,成就自己的梦想,才会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快乐。这种快乐是世界上最充实的幸福感受,是人生价值的最完美体现,也是人不断向上的原动力。
3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对于容易接受直观教育的中学生来说,榜样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典范,是为学生提供思想言行规范化的人格模式。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联系比较紧密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榜样的熏陶教育。教师还应善于观察了解,把学生中自制力强的树为榜样,使其他学生耳闻目睹有所效,行为有所仿。
初中学生是一群既可爱又调皮捣蛋的孩子,他们处于特殊的身心发育发展期,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一些大人的行为特征,更多的又表现出小学生的幼稚的一面,面对很多问题,他们难以适应,难以应对。老师应该以宽广的胸怀去关心爱护他们,以他们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去教育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一、出现这些难管难教育现象的原因
1 生理方面的变化。进入十三四岁,到了青春期,学生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获得一种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在这种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2 心理方面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感觉自己长大了,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老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从穿着打扮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和成人相抵触的状态中。但在他们的内心中却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初中生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3 意识行为的变化。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随着身体的发育逐渐成熟,成人的意识越发明显。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应该与儿童区分开来,从兴趣爱好到人际交往方式,再到对问题的看法,他们都想抹去过去的痕迹,期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但在否定童年行为的同时,在他们的内心中又留有几分对自己童年的眷恋,他们留恋童年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态,留恋童年时那种简单明了的行为方式及宣泄情绪的方法。行为习惯上,他们表现的是说一套做一套,很想在各方面向优秀同学看齐,向成年人看齐,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毅力,却很难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因此,他们想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管教,但往往做不到自主和自立,也就是他们经常烦别人管却又离不开别人管。
二、以上特点的相应对策
初中生这种特殊的年龄及身心特点,做老师的应该理解,深入到学生的心理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积极的态度从他们成长的角度去关心和帮助他们。
1 帮助学生培养自制力。初中阶段是人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初中阶段的学生因为处于生理发展迅速成熟的青春发育期,身体的急剧变化,引起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情绪易波动,对自己的行为举止难于控制。部分学生纪律观念淡薄,迟到、旷课、懒散、厌学、上网成癖、玩游戏上瘾等。一些学生会受好奇、趋同、或自我炫耀、刻意模仿等心理支配而吸上毒品;个别学生会受外界诱因刺激发生异常冲动,行为往往失去理智的控制。他们既不会对行为的目的作清醒的思考,也不会对实施行为的可能性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更不会对行为的消极和不良后果作理性的评估和认识,凭着一时的冲动,做出一些违纪、违法的事。
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自制力,老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要把消极情绪带进教室,更不要在学生身上发泄。如果老师没有很好地控制住情绪,对学生不够耐心、发了火,说了不该说的话,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向学生解释自己情绪失控的原因,并真诚地向学生道歉,相信学生会为你的真诚而谅解你,并从中学到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教师应有高雅大方的举止、淡定自如的风格、处事不惊的胆略、温文尔雅的风度,使学生有样可学,逐步培养起自制能力。
2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老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帮助学生确立近、远期奋斗目标。目标是思想的核心,更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目标,人就不可能有具体的有效行动。没有近期目标的学生,也许在放学路上还计划着写完作业后再看电视,但一回到家看到电视,便不由多看几眼,于是就会耽搁了学习的时间。没有远期目标的学生,就会毫无目的地生活。自然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会萌生出许多坏念头,如厌学、男女同学关系朦胧、吸烟酗酒、结派打架甚至吸毒等。有了奋斗的目标才能努力去实现它,成就自己的梦想,才会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快乐。这种快乐是世界上最充实的幸福感受,是人生价值的最完美体现,也是人不断向上的原动力。
3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对于容易接受直观教育的中学生来说,榜样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典范,是为学生提供思想言行规范化的人格模式。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联系比较紧密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榜样的熏陶教育。教师还应善于观察了解,把学生中自制力强的树为榜样,使其他学生耳闻目睹有所效,行为有所仿。
初中学生是一群既可爱又调皮捣蛋的孩子,他们处于特殊的身心发育发展期,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一些大人的行为特征,更多的又表现出小学生的幼稚的一面,面对很多问题,他们难以适应,难以应对。老师应该以宽广的胸怀去关心爱护他们,以他们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去教育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