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文化治校:高校管理的最高境界

来源 :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ao81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学家说:“一流的企业靠文化。”同样道理,我们也可以说,一流的高校要靠文化。当今高校之间的竞争,与其说是学科建设等核心力的竞争,倒不如说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而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从本质上说则是学校文化这一软实力的竞争。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陈玉琨教授在其著名的“学校发展三阶段论”[1]中做过充分的阐述。他说,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校长、制度与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在学校发展的第一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长的观念、人格与能力,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学校发展的第二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一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在学校发展的第三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学校文化与校园精神。显然,按照这一“三阶段理论”,走向文化治校是高校管理的最高境界。
  一、学校文化与文化治校
  文化是超越自然的东西,文化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超越个体生命而存在,它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进行无限的传播和传承。在实施文化治校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人的文化属性,认识到文化治校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是一种学校管理的内在规定和需要。实施文化治校,就是要在高校形成一种精神氛围,一种相对稳定和可以秉承的校园精神。它能使每一个成员在无形和潜在的价值信仰以及行为准则面前产生文化自觉的行为,体现学校的奋斗目标与进取精神。
  首先,文化治校已成为教育改革新的生长点,是高校发展的新境界、新趋势及新阶段。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文化是一片土壤,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它的每一个成员就会从这片土壤中汲取营养,发展成长。学校文化揭示了学校管理中最隐蔽、最深层的因素,反映了高校这个组织的整体精神、共同价值观,对于增强学校内聚力、向心力,保证广大师生乃至学校办学行为的合理性,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可持续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文化治校管理模式淡化了传统的科学管理模式的过分理性和逻辑,注重管理方式的伦理化、管理手段的柔性化、管理方法的藝术化。文化治校,说到底就是要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学校文化的建设。
  其次,建设先进的学校文化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一种战略。有学者指出,作为一种发展战略的学校文化建设,应具战略制高点的性质:统领学校发展各个方面,包括物质与精神、外在与内在、制度与组织、行为与形象等;有助于高校内涵发展,重视和强调学校发展的自主性、内源性和独特性;创造高校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更关注学校发展的持续力、生命力和创新力。可以说,一流的大学都有一流的学校文化。一所大学的文化主要包括其人文氛围和整体精神风貌,具体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学术氛围、历史传统等各个方面,对教师和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建设好学校文化,是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第三,学校文化是办学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办学特色形成的基础。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必然是学校文化积淀深厚的高校。高校只有在深厚的学校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鲜明的办学特色;也只有具备鲜明的办学特色,才能促进高校教育质量和社会影响的不断提高。正因为学校文化体现了一所大学的整体风貌,体现了一所大学的水平和质量,也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所以,学校文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每一位师生,冲击着他们的视觉,浸染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感受着文化的熏陶,从而达到以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熏陶人,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人,以蓬勃向上的校园精神激励人,以规范科学的校园制度约束人的学校文化构建理念,实现学校健康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优良的办学目标。
  最后,学校文化是个体精神生命延续的重要载体。任何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如何使每一优秀的个体在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同时,其精神生命也得到延续,唯一的途径就是重视和加强学校文化的建设。常言道:“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只要这片特有的文化土壤生生不息,就会有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二、文化治校:高校管理的最高境界
  高等学校是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系统。文化治校,即是通过对先进学校文化创建与经营整合,如思想观念的确立,价值取向的认同,文化氛围的创设,协作意识的强化等手段,激活每一位干部和师生员工的潜能,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化治校是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生产力,也是高校管理的最高境界。
  (一)文化治校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标志着管理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同时也标志着管理学从科学化向艺术化转变。而演变的方向就是在管理学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企业相比,学校更需要理性和情感,需要关注人的心理因素。学校是文化的集中地,是讲真理,重科学的地方,单纯的硬性规定和权力影响在高校是没有市场的。所以说,在高校,学校文化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现象文化或景观文化,而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学校文化通过影响和制约校园里的每一个人的行为与活动,行使管理活动的导向、凝聚、协调、约束、教化等功能。从另一方面讲,仅仅认识到管理的核心是人,支配人行为的是意志、是情感还不够。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学校文化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和建设,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得到升华。
  (二)文化治校是高校管理的最高境界
  有人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灵魂与思想的感召,其实质也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学校文化的功能首先在于它创造了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场所,并以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对学校各个方面起指导性作用。其次,与其相适应的优美、整洁、有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又对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人起着陶冶情操与规范行为的作用,即所谓的“环境改造人”。这种指导、陶冶和规范作用是无形的,又是无所不在的,其影响甚至关系到校园人一辈子。
  (三)学校文化是对高校个体的一种心理制约或激励力量
  高校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共同的愿景、价值观念、校园精神,能够激发校园人对学校目标、制度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从而将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总目标。学校文化对个体的作用表现在自我激励和贯彻价值目标、加强情感管理、实行民主参与,为个体提供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与规范,使个体的兴趣、理想与信念得以实现和升华,并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学校整体也将释放出最大效应。
  (四)实施文化治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对于制度管理而言,文化管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摒弃权力管理,实现文化治校,坚持以法治校,强化以德立校。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要求每一个校园人都能从基础性工作做起,持之以恒,才能渐入佳境。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高校管理者才能在学校文化的潜移默化中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即所谓“没有管理的管理”。这是文化治校应有之义,也是高校管理的终极目标。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向:一切为了人的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好“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建设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校的管理归根到底也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只有重视并做好“人”的工作,使被管理者认同学校的各项决定和决议、办学目标,才能保证各项工作富有成效。因此,除人性化的制度设计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应建立在严明的制度、共同的理念、充分的民主和自主的创新上。严明的制度可营造人人平等,以及多谋事、少谋人,以业绩论英雄的环境和氛围;共同的理念可使被管理者形成集中意志,避免理念与实践“两张皮”;充分的民主能使管理者的权力受到制约、被管理者的权利得到保障,共同的愿景得以形成;自主的创新可使被管理者的个性在“行为规范”的前提下得到张扬,学校办学也将更有特色。
  (二)借鉴企业文化治理模式,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首先要进行战略分析。即要综合分析学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情形,以确定每一个项目的竞争战略及目标。如在学科建设中,要通过战略分析确定哪些是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哪些是要暂时保留的传统学科,哪些是将被市场淘汰的学科,哪些是需要与其他学科融合或嫁接的,等等。
  其次,要进行科学定位,具体包括学校发展的长远定位和近期定位、人才培养层次定位、学科建设定位和服务区域定位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办学,高校要发展就必须切忌盲目攀比。分类不清、定位不明是当前中国整个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特别是新建或合并组建的高校,要发展,就应找准自身的定位、自身的特色,根据自身的特色加以创新,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在地域上、在人才培养上、在自身的文化传统上找准突破口,不能盲目發展。
  三是要借鉴和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和优质教育。
  四是要着力于学校整体形象的塑造。注重大学精神的塑造和大学文化氛围的营造,将企业经营理念、文化精神、行为规范等融入现代高校的形象设计中进行整体策划,形成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提高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是要有危机意识。一所高校是否属于国内或国际一流大学并不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指定或照顾,而取决于其对人才市场的占有和社会的声誉。因此,要对校园人实行危机管理,树立危机意识。
  (三)要站在特色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推进高校文化建设
  从某种意义来讲,建设学校文化就是实施高校特色化发展战略,形成高校特色的过程就是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国内外著名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大学无不如此。然而,就国内当代大学而言,已形成自己的鲜明办学特色的还不多,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统一,从而导致缺乏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很多大学对办学特色的思考与实践更多地集中在具体的操作层面,而很少在教育理念的特色上下工夫。同时,也存在对学校文化建设内涵理解的偏差,有的甚至把办学理念排斥在学校文化建设之外。这说明人们对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还不深刻,对办学特色在其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四)克服文化的功利性,处理好文化建设与学生学业发展的关系
   学校文化建设首先要服从并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学生在校期间应学好专业基础课,培养、锻炼整合创新的能力,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平台,体验自己的高层目标,同时也为构建自己终生学习的知识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还要摆脱学生学业本位束缚,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自觉的文化追求。积极投身学校文化建设,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应是充分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全面展示各方面才能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投身学校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才能领略和感受到学校所赋予每一个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底蕴,思想境界和各方面的才能才得以提高和升华。也就是说,学校文化建设是超功利主义的,它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文化治校是高校管理的一种境界,也是其最高境界。教育的竞争最终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以人为本、具有鲜明特色的先进的学校文化,将是一所高校不断走向成功,永葆旺盛活力的根本动力和不竭源泉。
  
  参考文献:
  [1]陈玉琨.光有好校长还不够——校长、制度与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三大关键因素[N].文汇报,2005-3-16.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而刑事犯罪也呈现高发升级态势。原有“以事为中心”的警务管理理念和方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难以适应新
学位
1化学中愉快教育的意义愉快教育就是通过教师设计一种严密的融洽的和谐的环境,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育方法论思想.愉快教育的基本着眼点在于
1高中教学中的现实需要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而提出的,目前得到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种新的教学
1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视野教师指导学生搜集并阅读化学科普读物,关注社会热点问题.1)热点事件中的化学问题:重要成果——诺贝尔化学奖;重大污染——禽流感、水体污染;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残疾人口较多的国家,服务资源有限,社会上存在大量需要关怀、帮扶的残疾人群体,仅依靠政府力量难以满足残疾人群体日趋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民间助残组织通过提供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1目前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困境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青少年的德育工作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与熏陶会冲淡学校教育的
编发江乃武先生写的《我为“图苑寄语”写评论》一文 ,颇有感受。此文 ,既是对他个人为“图苑寄语”专栏写稿的总结 ,也是对我刊编辑人员进行鼓励 ,又是“希望有更多的同志到
期刊
中国水墨画是传统的绘画形式之一,是传统的美术文化作品,是艺术作品中的珍宝.中国水墨画是国画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审美意义.中国水墨画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基本的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这是对全党和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充分认清面临的复杂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