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起兴,意旨深长

来源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365403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法简释】
   起兴手法是作文中常用到的一种写作技法。这里我们所说的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创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拈连上下文关系等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轻快、活泼,结构上下连贯。
   如一篇题为《细节决定人生成败》的习作就较好地运用了起兴的手法。作者是这样来开头的:
   如果大海不注重细节,没有那点点滴滴的水珠,何来她的浩瀚;如果夜空不注重细节,没有那星星点点的繁星,何来她的神秘;如果人生不重视细节,没有做好细节的精神,何来成功辉煌。
   文章先由大海、夜空注重细节起兴,很自然地引入“如果人生不重视细节,没有做好细节的精神,何来成功辉煌”的主题。结尾处又与开头相应:大海不拒细流,才有了她的浩瀚;夜空不辞点星,才有了她的神秘;人生重视细节,才有了成功辉煌。这篇文章的首尾句,不仅运用了起兴手法,而且都是以“大海”“夜空”两个自然事物起兴,说到人生,从而遥相呼应,浑然一体。这就是“起兴式”作文的写作技法。
  【由点及面】
   上面我们分析了作文首尾两个片段,明确了起兴手法的运用特点及好处,下面再来分析整篇文章,以给同学们整体的感受与认识。下面我们不妨以《心中的白杨》这篇文章为例,进行探美:
  心中的白杨
  
   刘永军
  
   这一段时间不知怎么了,天也好像老是与我过意不去。你看天,灰蒙蒙的,铅灰色的云笼在头顶,给人以沉闷、压抑,乃至窒息的感觉。我呆呆地坐在小河边,暗自垂泪,愤懑、凄苦、悲凉,多种伤感时时袭扰着我的心。我流泪幽泣,时而愤怒地抓起地上的石子向远处撇去……
   想想最近时间一连串的挫折,不顺,特别是考试不理想,喉间又涌上了几丝痛楚的哽咽。小河静静地流,毫不懈怠。条条河流归大海,可我的归宿在哪里?
   茫然地看着熟悉的小河,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不知所措。忽然,有一株树的倒影映入眼帘。抬头看,那株小白杨,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这,不是茅老先生笔下的“英勇斗士”的形象吗?风拂树叶,哗哗作响。小白杨,你是在可怜我?你是在安慰我?还是在鼓励我?
   不知为什么,傍晚时分,天又阴暗了下来,一如我那灰色的心情。夜间,暴雨骤至,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次日清晨,许多人跑向村北小河。我也走过去,见那株白杨昨夜被狂风吹折,倒在小河中。
   有个老人,背着手,在小树旁踱了几圈,看了看说:“扶起它,兴许还能活。”于是小心翼翼地把它扶起。我摸着断痕,那儿有几点粘液。白杨啊,这可是你的泪?
   那株小白杨到底能不能活?我心里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惑着,过了几天,我再去小河边,那株小白杨叶片已经微黄,有几片已飘落下来。可怜的白杨树!从此,我不再去河边——我不愿,也不忍看到白杨死去的惨景。
   转眼又到了春天,我再次去小河边散步,将近小河,忍不住内心某些微妙感觉的驱使,我抬起头,把目光移向那株白杨。那白杨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依然是笔直的干和枝,依然是那么挺拔耸立。那初抽的新叶,似乎比以前更绿更亮。树干上还带着伤痕,然而正是这伤痕,明白地显示它不屈不挠的气质!
   我控制不住内心的惊喜,跨步来到白杨跟前,紧紧地盯着它,细细地打量它,深深地体会它。白杨啊,你莫不是想送我一份生活的启迪?你莫不是想告诉我顽强奋斗可以战胜一切困难?你莫不是在鼓励我要努力奋斗下去?
   春风轻轻地吹在我身上,小草也争先恐后地向地面挤,我感到眼前一片光明。今后的路,我要好好地走下去……在我心中有一株白杨,一株坚韧、挺拔、不屈不挠的白杨!
  【美点探微】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作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文章的第一段描绘了一幅阴云笼罩、愁云惨淡的景象,为下文抒发复杂伤感的心情创造了特定的环境,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正是这种“窒息”的环境烘托出作者“愤懑、凄苦、悲凉”的心情,给人一种寓情于景的享受,这恰是起兴所起的绝妙之用。
   第二段以“小河静静地流,毫不懈怠”起笔,引起作者“条条河流归大海,可我的归宿在哪里”的感慨与联想,这也是起兴。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考试失落后的心情是矛盾的。
   第三段写小白杨的外形,使作者联想到“英勇斗士”。这也是运用起兴,比较含蓄地向读者显露了自己的心境。然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起兴中的联想手法,以“风拂杨叶,哗哗作响”托物起兴,引起了作者的诸多联想:小白杨是在可怜我?安慰我?鼓励我?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写小白杨遭受的不幸。借写小白杨的不幸来象征作者的不幸,二者的关联较为隐蔽含蓄,使得下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深长。
   最后写作者散步时见白杨奇迹般地活下来,它的干和枝,依旧是那么挺拔耸立。那初抽的新叶,似乎比以前更绿更亮。树干上还有伤痕,显示出它不屈不挠的气质。由此引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蕴:顽强奋斗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对待生活中出现的挫折要像小白杨一样坚韧、挺拔、不屈不挠。这同样是成功地运用了起兴的表现手法,文章的主旨也完全被表露了出来。
   综上所分析,可见好的起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能把人们引入文章的意境之中,体会出作者所着意表现的内心的思想感情,使读者产生旨深意长的审美感受。
  【总结提升】
   起兴手法是一种非常适用的作文技法,起兴手法一般有两种主要方法:
   一是借景物描写以引出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文章开篇就给读者展现一幅大自然的迤逦风景,以此吸引读者,调动起读者的审美情趣,兴味盎然地阅读。如冰心的《笑》开头这样写:“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真没有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这个开头,用简洁传神的笔触,勾画出作者眼中的独特画面,把读者带进清幽的境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是由具体的事物入手,以吸引读者,引出下文。文章一开头就写看来似乎与文章不相干的事物,借以吸引读者,激发情感,引人深思。如夏衍的《野草》,本要说植物种子的生命力,借以赞扬生命力的顽强,但文章却从其他事物着手,提出世界上什么东西气力最大的问题,并举出狮子、金刚等。看似与野草无关,实际上却是以此为参照物,让人们对植物种子的力量有深刻的认识,从而引发对野草的赞美之情。
   值得向同学们一提的是,无论运用什么方法,作文宗旨必须明确:起兴,托物是手段,表达文章的主旨才是目的。还要注意的是,起兴之景、物与引出之事、情之间有着或相同或相似或特定的关系,这样,读者的想象和思考才能沿着这一线索前行,从而达于题旨文意。否则,就无法引事、起情。当然,是否运用起兴的手法,要根据行文的需要,要讲究自然贴切,不可刻意牵强地使用。
其他文献
我与二爷爷已多年不曾相见了,我最不能忘却的是他的眼神。   (开门见山,直入正题,简洁有力。)   白云一杆,黑砚一台,素笺横陈铺,飞笔走连绵。小时候,最崇拜的便是二爷爷的书法,看他笔锋如蝴蝶般在素色皎洁的宣纸上蹁跹,一股没由来的洒脱与三两清韵便活脱脱从心里往喉上窜,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开了口。“你想学书法?”二爷爷搁下笔,停了手,眯眼看我道。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啊!墨色一般的眼睛散着威严的光亮,宛
期刊
许多人把生活当成“过日子”,一天挨过一天,一年老过一年。其中有人忧忧急急地度小月,有人浑浑噩噩地沉迷于牌局酒池,有人则一直在问:“活着有什么意义?”平淡得快发疯了!   要使生活有意义,首先得防止生活僵化成“例行琐事”,例如吃东西,绝不可变成例行的填饱肚子,吃什么都不知滋味。我读到明代文人的文章里介绍一个“餐荔会”,会中规定吃荔枝的方法:在初上市时,荔枝新香可爱,不要嫌它味酸,且来珍惜盛会的开始;
期刊
【积累前言】   他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他“浑身散发着哲学家的味道”;他又是一个逻辑学家,他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1895年,他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1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1914年毕业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于欧洲诸国,从事研究工作。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   他
期刊
沈从文一生创作颇丰,最有影响力的是小说《边城》。对沈从文创作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他的妻子张兆和。“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是沈从文新婚后,在行船上写给张兆和的一段话。张兆和相貌清秀、肤色微黑,这种体貌特征被沈从文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一再地使用。《边城》里面的翠翠,她的皮肤就是黑黑的。   带着对湘西故土的浓重感情,沈从文在《边城》中对故土
期刊
智永是南北朝时期陈朝永欣寺的和尚,名叫法极,别号智永禅师,浙江会稽县人。本姓王,是东晋王羲之第七世孙。智永的书法,以羲之、献之父子为宗师,笔力纵横,能综合各种书体的特色,尤其擅长草书。他建了一栋楼房,每天专心在楼上习字,曾立誓:“学不成,决不下楼。”后来果然苦学有成,成了著名的大书法家。当时远近人士,慕名求书的很多,每天络绎不绝地从大门进进出出,连门槛儿都给踏破了。智永把写秃的笔头,放在大竹筐里,
期刊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最终
期刊
一些冬泳爱好者在介绍自己为什么不怕冷时,他们总结出大约有三种适应冷水的方法:有些人先蹲在池边,将水撩到身上,使自己能适应之后,再进入池子游;有些人则可能先站在浅水边,再试着步步向深水走,或逐渐蹲身进入水中;还有一些人,做完热身运动,便由池边一跃而下。   在这三种方法中,他们认为第一种方法置身池外,先行试探是最安全的方法,其次则是置身池内,渐次深入;至于第三种方法可能造成抽筋甚至引发心脏病。但是相
期刊
金岳霖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哲学家,是一个拥有自己思想体系,有自己信仰的知识分子。西南联大时期,金岳霖与他的学生殷海光有过一次精彩的对话。当时正是各种主义竞相涌起的时候,殷海光问他的老师,哪一派是真理。金岳霖沉吟片刻后,缓缓作答:“凡属所谓‘时代精神’,掀起一个时代人兴奋的,都未必可靠,也未必能持久。”殷海光又问:“那什么才是比较持久而可靠的思想呢?”金岳霖说:“经过自己长久努力思考出来的东西……比
期刊
清朝雍正皇帝是一个热衷于放道德卫星的人。   雍正在道德教化中最喜欢的一件事是奖励拾金不昧。1727年,一个锄草的满人在送钱粮途中,发现车内有别人遗落的元宝一个,便呈报了有关官员。雍正得报大喜,说:一个卑微的夫役不贪捡到的财宝,实属可嘉,那个元宝就奖给他吧,并命令在八旗中宣传此事。开了雍正朝嘉奖拾金不昧事迹的先河。从此各省呈报路不拾遗先进事迹的奏折纷至沓来,“好人”也不再限于底层夫役,而是各行各业
期刊
秦始皇、汉武帝对长生不死都很向往,都为此付出代价。而比秦始皇幸运的是,汉武帝最后终于清醒了,他冷静地说:长生不死是不可能了,注意保健,让身体健康,活得长寿一点,倒是可行。   汉武帝的清醒不光是他自己上当次数太多的结果,同时也是聪明人一次次提醒他的结果,东方朔就是其中一个提醒他的人。据《艺文类聚》第八十一卷记载,汉武帝四处求长生不死药,东方朔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说:皇上求来的药,都是民间的药,档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