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外看“丝路”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821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月18日,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基地铁路专运线试运行。专运线开通运行后,将有效提升连云港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门户的辐射能力,连云港港口也将成为哈国通过中国进出口过境运输惟一港口。

  “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
  我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趣由来已久。1913年,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沙畹首先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他在其所著《西突厥史料》中提出:“丝路有陆、海两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1954年,我完成了个人的首个研究成果——《南海贸易:南中国海华人早期贸易史研究》。由于当时大多数人认为“丝绸之路”更多指的是“陆上丝绸之路”,学界对“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相关的讨论还不多,因此那时我在论述南海贸易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一术语。1968年,日本学者、艺术史学家三杉隆敏在其出版的《探索海上丝绸之路》一书中详细地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他是一名陶瓷专家,因此,我对他为何不把“丝绸之路”称为“陶瓷之路”感到十分好奇。当时他为了研究陶瓷的分布,穿越南中国海从日本一路到达中东,并且追踪陶瓷制作工艺的发展。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他得出一个结论:海上商路正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翻版。三杉隆敏十分着迷于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其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之前,他已经有了许多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成果。因此,在1968年他将这样一条“陶瓷之路”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多年后,我在访问中国东南亚研究中心期间见到了陈炎教授,后来他成为了我的朋友。当时,他在经过暂停工作数年之后撰写了第一篇从中国视角出发的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章,并将其成书于1981年出版。
  真正的全球化始于海洋
  “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被提出后,很快被众多中国学者所接受,他们开始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和印度洋之间海上贸易历史的研究课题。随后,学界对郑和的远航也产生了巨大的研究兴趣。鉴于此,我和妻子到印尼的东爪哇岛进行了一次考古旅行,探究满者伯夷帝国(位于东爪哇的中心,靠近泗水)的历史。该帝国的建立与蒙古帝国1292年向爪哇的扩张直接相关,这一事件发生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因此可以表明在郑和之前,中国海军可能已是当时亚洲最具实力的海军了(实际上,这支海军是在宋代发展壮大起来的)。由于蒙古骑兵对于船只知之甚少,因此当忽必烈统治中国、接管这支海军的时候,他们必须依靠汉人的帮助在东南亚开展贸易。
  每当回顾“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时,我都会想起这一最为深刻的时代印记,但这并非“海上丝绸之路”特点的全部。在很大程度上,“海上丝绸之路”以贸易为基础,不包含任何暴力和其他的海上军事行动。虽然那一时期的商业竞争与对抗的确包含各种各样的冲突,可是在以商品为基础的贸易时代,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有价值的商品。在这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正如历史所记,“陆上丝绸之路”随着中亚各帝国的消亡基本走向终结,“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它,并且随着欧洲人通过大西洋到印度洋这条与以往不同的路线来到亚洲,又引入了他们与众不同的商品,使得“海上丝绸之路”得以延伸。这种延伸甚至蔓延到了太平洋彼岸,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真正的全球化始于海洋。如果仅仅局限于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是不可能实现完全、真正的全球化的。
  通过航海探险将世界连接起来,这正是全球化的开始,当今的全球经济正是“丝绸之路”在海洋上的延伸。哥伦布使其从地中海延伸到大西洋,麦哲伦则使其延伸至太平洋。当然,那时用于贸易的商品并不是丝绸和陶瓷,主要是香料、鸦片和茶叶。跟那时相比,今天的贸易商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继续维持“丝绸之路”的想法,仍然是十分有用的观念。
  “新海上丝绸之路”“新”在何处
  尽管现在大家不断强调“海上丝绸之路”,但是习近平主席同样谈到了“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因此,认识到两条“丝绸之路”的并存是十分必要的。当然,“陆上丝绸之路”不如“海上丝绸之路”那样高效,这是因为海洋是开放的,而陆上除了陆路的基础设施问题外,通道往往还要受限于国家的领土边界,受到国家间各种规则和法律的制约,这些都使得陆上通道变得较为困难。
  当前的形势与历史上有何不同?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当前中国不是本地区的惟一的大国。18世纪以前,中国是本地区惟一的大国,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挑战它。彼时中国同其他“丝绸之路”国家的贸易关系始终践行着非常平和的处理方式。工业革命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区域外大国纷纷进入该地区并在长达两三百年的时间里将自身的意愿强加于亚洲各国。在这一时期,全球贸易格局的整体形势被彻底改变。因此,当前面对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在后帝国主义、后殖民主义时期重建不涉及大国的和平贸易关系。但这又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众所周知,当今亚洲至少存在三个大国:中国、印度、日本,未来还可能会出现其他的大国,而这些新兴力量将要完成过去很难实现的资源共享。因此,这对我们思索“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复兴”将走向何方是一项挑战。
  为什么在面对海上丝绸之路时会对中国产生疑虑
  现在一些国家和民众面对中国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有些疑虑。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
  第一种认为这是中国一系列反对海上自由航行的应对措施之一。这是荒谬可笑的。中国支持海上自由航行,因此“新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驳斥“中国无论如何都怀疑海上航行自由必要性”的论断,中国不断重申支持海上自由航行是完全正确的。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一旦脱离了航行自由,当下的中国经济将难以生存或只能另辟蹊径。中国人深知这一点,并且我认为他们将永远会支持航行自由。对于只要有威胁海上自由航行的因素就直接联想到中国的看法,我认为是不合理的。
  第二种认为中国可能想回归到18世纪之前“海上丝绸之路”时期的地位。我认为这不太可能也不正确。正如我前面所说,中国不再是亚洲地区惟一的大国,还有许多其他地区性大国、竞争者以及包括全球经济复苏等在内应纳入考虑的影响因素。
  第三种认为中国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是为了应对被遏制的可能性。虽然美国否认他们试图遏制中国,但它的许多举动已经被中国理解为是某种遏制了。中美之间缺乏说服对方解决这个问题的互信与能力,这使得美国及其盟友不得不接受它们正在遏制中国的想法,中国也的确始终怀疑自身正受到遏制。
  第四种观点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一种“推回”战略。什么是“推回”?世界上只有一个作为霸权国的超级大国,而这个超级大国无论在未来做什么,都希望在包括亚洲的世界各个角落被视作超级大国。而未来无限存在的霸权,却是中国领导人不能接受的。
  我认为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根本性问题应该提出来,那就是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贸易与经济联系”。最近习近平强调的“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就是他的目标,当然是否每个人都能接受这种解释尚有待观察。尽管如此,我也认为强调“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惠及世界的”理念可能是一个积极的做法,但我想补充的是,当今国际贸易的核心已不再仅仅是商品贸易。
  此外,我认为“海上丝绸之路”还是科学、技术、现代知识、现代价值观之路,世界上各类最新的东西都能够被更快速地传送,海上通道在传播这些事物时,与航空和网络一样重要。在彼此相互依赖的情况下,“海上丝绸之路”也可以在传播知识经济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当然,如果在“丝绸之路”的故事上产生分歧的话,我们可以把故事的重点放在文化方面,因为文化力量对于任何地区的发展都是必须的软实力。
  总之,我认为,关于“海上丝绸之路”我们仍然需要思考它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未来能够做些什么。对于中国领导人而言,他们或许看重的是如何把“丝路”的建设放到“和平发展”的大战略中全盘考虑和部署。而从更大的视角来看,海洋通道实现的全球经济、知识的传播,会以知识革命的方式影响我们。这将是对21世纪的一大重要贡献。
  (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本文为作者2014年9月在新加坡举办的中国—新加坡论坛上的发言,题目和小标题为本刊所加。译者为徐赛、范汪洋)
其他文献
当前,国际战略格局进入大变动、大分化、大改组的关键时期。作为大国关系互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俄罗斯的发展前景和政策选择将对国际格局演变产生深远影响。对于中国的俄罗斯学界而言,应将俄罗斯发展置于由历史变迁、全球比较和中国利益三条坐标共同组成的立体空间中加以审视,以客观、严谨、深入的学术研究取代“自言自语”式的梦呓或“鸡同鸭讲”式的争论,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把握俄战略脉动,体察其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 
70年前,亚洲在废墟中缔造和平;70年后,我们在繁荣中反思战争。举世瞩目的9.3阅兵,以及中美两国首脑在敏感时期的会见,掀起了人们对亚洲和平新一轮的思考。今天的亚洲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是亚非拉世界最稳定的地区,也是工业时代继“欧洲崛起”以后,第二个接近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地区。包括中国人在内,今天东亚大多数国家的人民生活在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幸福之中。  但是战争的阴影似乎从未远去。几颗地雷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日韩三国对海洋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而中日钓鱼岛争端和日韩独岛/竹岛争议已成热点,稍有风吹草动,必会出现在三国媒体的显赫位置,加之美国与其盟友在东北亚的海上军演加剧了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因而在不少国家看来,中日韩三国在海洋问题上各怀心思,难有合作。  然而,就在今年上半年,中日韩三国启动了北极合作谈判机制。4月28日,三国间第一轮北极事务高级别对话在首尔举行,三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四国是友好邻邦。上世纪90年代,中方与四国在谈判协商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的同时,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后文简称“信任协定”)。建立信任措施和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不仅是五国坚持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争议的重要实践,也是五国共同创造全新的安全合作模式和践行新型安全观、服务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独
从分裂的大会到团结的大会    美国共和、民主两党党代会已先后结束。正式揭开大幕的2016美国大选将颇具非传统色彩,在特朗普/彭斯组合与希拉里/凯恩组合之间对决,在反政治正确与坚守精英政治传统之间选择。  从两党初选延绵至今,本次大选的一个基本特点已经显露无余,那就是,两个主要候选人都在对方和己方阵营里是“史上最不受欢迎的人”,也正因为此,两人对自己竞选搭档的选择均走了传统和谨慎路线,特朗普选中了
1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  习近平指出,过去一年,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取得重要进展。我应奥巴马总统邀请对美国进行了成功的国事访问,双方就进一步推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新的共识。总的来看,无论是在经贸、两军、人文、网络安全等领域,还是在气候变化、伊朗核等国际地区和全球性问题上,中美的协调与合作都很有成效。  习近平强调,中美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中美双
一名叫克雷格·赖特的澳大利亚男子近日声称,自己就是“比特币之父”中本聪。根据英国媒体的报道,赖特提供了相关的技术证据,此外,他的说法也得到比特币圈内大老的认可。  据报道,赖特提供了证实自身说法的证据,这样的证据为“比特币之父”所独有。在一段视频录像中,赖特使用了比特币上线交易之初的密钥。比特币基金会创始人之一乔恩·马托尼斯日前发表文章称,他“坚信”赖特就是中本聪,他已经见到支撑这一说法的三类证据
2013年,转型与动荡相互交织构成了中东地区形势的典型特征,转型之难和动荡之痛交互影响,使中东地区秩序与地区格局处在艰难的重建过程之中。  在2013年,阿拉伯国家的政治与社会转型已进入更加艰难的深水区,宗教与世俗、民主与民生、改革与稳定的矛盾异常尖锐。埃及“二次革命”废黜穆尔西政权构成了转型国家动荡的风向标;其他尚未发生政权更迭的阿拉伯国家也在谋求程度不等的改革,但均面临国内外的严峻挑战。与此同
9月下旬,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美国出席联合国大会后访问古巴,他也成为首位访问古巴的日本首相。在美古关系“破冰”的情况下,日本“借势而上”,寻求强化日古关系,力图把基于历史交往的“友好传统”转化为新时期的“战略合作”。发展与古巴的经贸合作,为日本的海外经济势力在西半球确立新的据点,是日本对古政策公开声称的首要目标。但与此同时,在全球范围内推进“战略性外交”的框架下,日本积极填补在古巴的外交空白,增强在
2016年8月26日,“中菲关系发展的前景与挑战”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举行。研讨会由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和菲律宾大学亚洲中心共同主办。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石源华教授主持会议,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心伯教授、菲律宾大学亚洲中心主任Joefe B. SANTARITA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此次研讨会是2016年7月“南海仲裁案”裁决公布后复旦大学首次与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