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置换,是陌生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法。把文本中的词句或章节改头换面,或变化其顺序,或变化其意境,或改变其人物言语方式,或添加和减少文本的关键元素,经过这样的置换变化,让文本以别样的面貌呈现,与原先文本形成有意味的比对,进而生成有教学价值的语文元素。
[关键词]
置换;陌生化;语文元素
顾名思义,所谓陌生化阅读教学,就是让文本和教学的情境以一种大家不曾想到的样式呈现出来,激起学生对于文本言语形式、内容表达甚至是生字词等的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所以,陌生化绝非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应对越加聪明和能干的莘莘学子,要努力把语文老师的教学任务做到使命必达的必须和必由的路径。陌生化教学出现的环节可以在课的开始,也可以在课的结束,但更多是在文本阅读的中间部分。
置换,是陌生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法。所谓置换,就是把文本中的词句或章节改头换面,或变化其顺序,或变化其意境,或改变其人物言语方式,或添加和减少文本的关键元素,经过这样的置换变化,让文本以别一样的面貌呈现,与原先文本形成有意味的比对,进而生成有教学价值的语文元素。“如果”和“假如”是陌生化教学内容置换的常用言语格式。
一、顺序变化引出复述新动力
一般的文章,它的叙述都是顺序而为,或者是事情发展的顺序,或者是人物情感变化的顺序,或者是时间先后的顺序,又或者是方位的变化顺序,譬如移步换景一类。对于写作者来说,这样的顺序固然能让他有一个明晰的表达线索,不至于颠三倒四,但对于阅读教学来说,这样的先后分明也会预先埋下一个流水一般的索然无味。但如果引进了置换,这样一个陌生化阅读的教学方式,我们就可以多一种教学策略的选择,如叙事性的文本把结果放到开头,杠上开花,其阅读教学的效果非同一般。
例如,苏教版三下第四课《翻越远方的大山》有关“课文复述”的教学。
师:这篇文章讲了刘翔艰难的成长历程,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讲的。谁来把关键的几个时间词划出来跟大家交流一下?
生:刚练跨栏那会儿——2001年;我和约翰逊第一次碰面——2002年;我第一次和约翰逊肩并肩地站在跑道上——2004年5月8日,第一次让约翰逊看到了我的背影。
师:非常好!大家注意一下,这儿所列出来的要点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这几个时间点都是刘翔精心选出来的,它们都是他一路走过来几个关键的“第一”:刚开始练跨栏、第一次跟约翰逊碰面、第一次跟约翰逊肩并肩、第一次超越约翰逊。
师:非常棒!可见,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也并不就意味着记流水账,哪个时间点要写,关键看它的价值在哪里。下面老师请大家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学生准备)
师:老师知道大家复述都准备得很充分了,但老师改变了主意,我们待会儿复述的时候,调整下复述的顺序,先讲“2004年5月8日,第一次让约翰逊看到了我的背影”,再倒回去讲故事的开始。大家可以再准备一下。
学生会不会叫冤?应当不会。他们本来以为就是按部就班照着课文来说,没想到刁钻的老师换了花样。但是,大家很高兴地再次出发了——小朋友都喜欢新奇的事物。可以预料到这样的复述所产生的巨大的语文意义。
二、颠倒一下境界出
诗歌最讲究意境,而意境是由意象来营造的。诗歌的语言都比较凝练,学生也不是很会鉴赏它的言语秘妙。但老师知道,所以老师就要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把这样一种隐藏着的诗歌意境问题凸现出来。——当然,其他的文本题材也是可以借鉴的。
下面是教学苏教版三下第一课《长城和运河》“为什么长城像巨龙,运河像绸带”片断。
师:同学们,长城和运河是我们伟大祖国最了不起的人工建筑的代表,诗人讴歌长城和运河,就是在讴歌我国灿烂的历史和悠久的文明。请大家看课文,写到长城和运河的时候,作者都用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是怎样的呢?
生:写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写运河,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师:回答得非常准确!那么,老师还要请大家思考的是,为什么写长城就是“巨龙”,写运河就是“绸带”呢?我们能不能把它们换一换?换一换,那就成了长城“像绸带飘落大地”,运河像“巨龙穿行在大地”,我看也挺顺的呀,也蛮有意思的。
生:这样大概不太好。长城在群山之中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这背景都是很有气势的群山,你来一个绸带,软绵绵的,就不般配。而且,长城是由城砖砌成的,城砖都是很硬的。再说了,长城跟战争有关联,绸带软,是温和的,肯定就不行了。
生:我来说运河。运河是水,都说柔情似水,水跟绸带关联最紧,说像巨龙倒真是吓人一跳了。我还听我爷爷说,水是钱财的象征,当年开凿大运河,为的就是交通南北,货运天下。商人们就是从这条水上绸带发了大财的。我们高邮也是因为这条“绸带”而更加出名的和发财的。
(老师和学生一起鼓掌)
师:说得好!老师就是想这样来引导大家辩一辩,知道作者写巨龙、写绸带都是有他的道理,大家的发言非常精彩,老师也受益匪浅,谢谢大家!
我们通常是如何教比喻句的呢?千万不能仅仅在“把什么比成了什么”面前就停步不前,再走两步:为什么这样比呢?如果不这样比,我们还可以怎么比?换一下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就事论事,虽然显得集中,但失去了更加精彩的语文发现。
三、感悟诗歌语言的精练
教学苏教版五上《黄鹤楼送别》。
师:文包诗的课文讲究的是文章对于诗歌有一个包含和解释的关系,能让我们大家在读一个故事的过程中生动有趣地了解和掌握一首古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如何跟诗歌一一照应的。
生:“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这里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第一、二句是照应的。 生:“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望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这里是跟第三、四句照应的。
师:大家说得不错。但老师有个疑问,那课文的中间这一大段是作者凭空想出来的吗?为什么诗歌中就没有诗句跟它们照应呢?
生:这中间的一段都是人之常情,就是你说说我说说,大家都舍不得的意思,所以就不必要写出来了。
师:也就是说,不是没有,而是不必要写出来。为什么不必要写出来呢?你看它们在我们课文里面占据了很大篇幅啊。
生:诗歌是诗歌,散文是散文,课文一共就四七二十八个字,作者得抓紧要的来写。
师:非常好!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诗歌的时候,就要注意到这个特点,它是跳跃性的,是有所取舍的,但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注意把它补充出来。
生:老师,我倒有一个疑问:文章开头说“暮春三月……”,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却是写成“烟花三月”。作为文包诗的课文,为什么课文没有按照诗句的样子来写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对呀,“暮春三月”跟“烟花三月”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不同。“暮春”就是“三月”,老师上次说过了,春天分早春、阳春、暮春,所以这里是重复,但“烟花三月”就不同了,它在写明时间的同时还写出了这个时节的美。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们刚才说到了,诗歌讲究语言精练,它不可能像散文那样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作者就只能写那么长啊。所以,李白诗句里的“烟花三月”应当跟“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这么多字照应。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透彻。确实,文包诗,文与诗在整体上还是照应的,但具体言语表达的时候就有不同了。为什么会有不同?关键原因是文体不同。刚才有同学说“暮春三月”是一种语言的重复,老师认为这是我们汉语言的一个惯常现象,有专门的词语来称呼它,叫“羡余”。比如,“虽然如此”这个词语,“然”和“如此”是同义的,但我们并不觉得它有问题;人们见面寒暄“你好!你好!”也不觉得第二个“你好”是多余的。这个问题今后我们遇到了再讲。
面对司空见惯的言语现象能提出自己的思考,非常了不得。老师要善于捕捉住看似无厘头的问号背后蕴藏的重要语文元素,置换出来,引领大家品读深究,经历一趟美妙的语文之旅。
四、域外的民主风情
阅读教学中怎样更透彻地透过语言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品读人物的语言、分角色朗读人物的话语等都是很好、很有效的做法。但如果我们从陌生化阅读的角度看,以“如果不这样说,会……”的思维来深入下去,也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阅读教学效果。
下面是苏教版六上第21课《鞋匠的儿子》教学片断。
师:当林肯站上演讲台的时候,有一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等到大家的笑声停止后,林肯说:“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面对嘲讽和挖苦,林肯的话让你有什么感想?
生:这帮参议员太可恶了,拿人家的隐私开玩笑,林肯一定要把他们绳之以法。
生:林肯是堂堂的大总统,是全美国人民选举出来的,他们有什么资格来嘲笑他?换作是我,立马把他们的参议员资格剥夺了。
师:参议员资格也是民选的,总统恐怕没有这样的权利。
生:我至少可以恶语相向吧。我就说,你们这帮高高在上的大老爷们,你们为什么会败给我这个鞋匠的儿子呢?你们技不如人,就赶紧闭嘴吧!
(大家都笑起来)
师:如果林肯不像书上这样说,也许会出现你们刚才的那些说辞。但如果林肯真的像你们这样,而不是像书上面那样说话,结果会怎么样呢?
生:结果可能就是一场唇枪舌剑,大家不欢而散。
生:也可能就是大家吓得不敢说话,乖乖听林肯发号施令了。
生:这个大概不会。你看那些参议员多厉害呀,根本没把林肯放在眼里。
……
师:无论如何,如果没有林肯的以退为进,那么他人生中重要的总统就职演讲就不会有这么好的结局。
《鞋匠的儿子》有很多经典的教学设计,作为中国人,不大好理解蕴含其中的平等思想,也不很明白参议员何以胆大到跟总统先生公开叫板。所以,课堂上设想一个“如果”的情境就很有意思,能够引导大家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对域外的民主民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也算是一个意外收获。所以,置换的办法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有些语言的面貌本身就是引人关注的,自然会好好敲打,但也有的是深藏不露的,那就需要刻意悬置一番,再趁机带领大家一起敲打,使之绽放出美丽的语文之花。
[参 考 文 献]
[1]孙大武.陌生化激发学习力:以〈寻隐者不遇〉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5(9).
[2]王崧舟.谁知道真正的学情[J].小学语文教学,2015(1).
[3]王新彦.“陌生化”与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4(9).
(责任编辑:符 洁)
置换,是陌生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法。把文本中的词句或章节改头换面,或变化其顺序,或变化其意境,或改变其人物言语方式,或添加和减少文本的关键元素,经过这样的置换变化,让文本以别样的面貌呈现,与原先文本形成有意味的比对,进而生成有教学价值的语文元素。
[关键词]
置换;陌生化;语文元素
顾名思义,所谓陌生化阅读教学,就是让文本和教学的情境以一种大家不曾想到的样式呈现出来,激起学生对于文本言语形式、内容表达甚至是生字词等的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所以,陌生化绝非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应对越加聪明和能干的莘莘学子,要努力把语文老师的教学任务做到使命必达的必须和必由的路径。陌生化教学出现的环节可以在课的开始,也可以在课的结束,但更多是在文本阅读的中间部分。
置换,是陌生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法。所谓置换,就是把文本中的词句或章节改头换面,或变化其顺序,或变化其意境,或改变其人物言语方式,或添加和减少文本的关键元素,经过这样的置换变化,让文本以别一样的面貌呈现,与原先文本形成有意味的比对,进而生成有教学价值的语文元素。“如果”和“假如”是陌生化教学内容置换的常用言语格式。
一、顺序变化引出复述新动力
一般的文章,它的叙述都是顺序而为,或者是事情发展的顺序,或者是人物情感变化的顺序,或者是时间先后的顺序,又或者是方位的变化顺序,譬如移步换景一类。对于写作者来说,这样的顺序固然能让他有一个明晰的表达线索,不至于颠三倒四,但对于阅读教学来说,这样的先后分明也会预先埋下一个流水一般的索然无味。但如果引进了置换,这样一个陌生化阅读的教学方式,我们就可以多一种教学策略的选择,如叙事性的文本把结果放到开头,杠上开花,其阅读教学的效果非同一般。
例如,苏教版三下第四课《翻越远方的大山》有关“课文复述”的教学。
师:这篇文章讲了刘翔艰难的成长历程,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讲的。谁来把关键的几个时间词划出来跟大家交流一下?
生:刚练跨栏那会儿——2001年;我和约翰逊第一次碰面——2002年;我第一次和约翰逊肩并肩地站在跑道上——2004年5月8日,第一次让约翰逊看到了我的背影。
师:非常好!大家注意一下,这儿所列出来的要点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这几个时间点都是刘翔精心选出来的,它们都是他一路走过来几个关键的“第一”:刚开始练跨栏、第一次跟约翰逊碰面、第一次跟约翰逊肩并肩、第一次超越约翰逊。
师:非常棒!可见,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也并不就意味着记流水账,哪个时间点要写,关键看它的价值在哪里。下面老师请大家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学生准备)
师:老师知道大家复述都准备得很充分了,但老师改变了主意,我们待会儿复述的时候,调整下复述的顺序,先讲“2004年5月8日,第一次让约翰逊看到了我的背影”,再倒回去讲故事的开始。大家可以再准备一下。
学生会不会叫冤?应当不会。他们本来以为就是按部就班照着课文来说,没想到刁钻的老师换了花样。但是,大家很高兴地再次出发了——小朋友都喜欢新奇的事物。可以预料到这样的复述所产生的巨大的语文意义。
二、颠倒一下境界出
诗歌最讲究意境,而意境是由意象来营造的。诗歌的语言都比较凝练,学生也不是很会鉴赏它的言语秘妙。但老师知道,所以老师就要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把这样一种隐藏着的诗歌意境问题凸现出来。——当然,其他的文本题材也是可以借鉴的。
下面是教学苏教版三下第一课《长城和运河》“为什么长城像巨龙,运河像绸带”片断。
师:同学们,长城和运河是我们伟大祖国最了不起的人工建筑的代表,诗人讴歌长城和运河,就是在讴歌我国灿烂的历史和悠久的文明。请大家看课文,写到长城和运河的时候,作者都用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是怎样的呢?
生:写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写运河,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师:回答得非常准确!那么,老师还要请大家思考的是,为什么写长城就是“巨龙”,写运河就是“绸带”呢?我们能不能把它们换一换?换一换,那就成了长城“像绸带飘落大地”,运河像“巨龙穿行在大地”,我看也挺顺的呀,也蛮有意思的。
生:这样大概不太好。长城在群山之中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这背景都是很有气势的群山,你来一个绸带,软绵绵的,就不般配。而且,长城是由城砖砌成的,城砖都是很硬的。再说了,长城跟战争有关联,绸带软,是温和的,肯定就不行了。
生:我来说运河。运河是水,都说柔情似水,水跟绸带关联最紧,说像巨龙倒真是吓人一跳了。我还听我爷爷说,水是钱财的象征,当年开凿大运河,为的就是交通南北,货运天下。商人们就是从这条水上绸带发了大财的。我们高邮也是因为这条“绸带”而更加出名的和发财的。
(老师和学生一起鼓掌)
师:说得好!老师就是想这样来引导大家辩一辩,知道作者写巨龙、写绸带都是有他的道理,大家的发言非常精彩,老师也受益匪浅,谢谢大家!
我们通常是如何教比喻句的呢?千万不能仅仅在“把什么比成了什么”面前就停步不前,再走两步:为什么这样比呢?如果不这样比,我们还可以怎么比?换一下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就事论事,虽然显得集中,但失去了更加精彩的语文发现。
三、感悟诗歌语言的精练
教学苏教版五上《黄鹤楼送别》。
师:文包诗的课文讲究的是文章对于诗歌有一个包含和解释的关系,能让我们大家在读一个故事的过程中生动有趣地了解和掌握一首古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如何跟诗歌一一照应的。
生:“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这里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第一、二句是照应的。 生:“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望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这里是跟第三、四句照应的。
师:大家说得不错。但老师有个疑问,那课文的中间这一大段是作者凭空想出来的吗?为什么诗歌中就没有诗句跟它们照应呢?
生:这中间的一段都是人之常情,就是你说说我说说,大家都舍不得的意思,所以就不必要写出来了。
师:也就是说,不是没有,而是不必要写出来。为什么不必要写出来呢?你看它们在我们课文里面占据了很大篇幅啊。
生:诗歌是诗歌,散文是散文,课文一共就四七二十八个字,作者得抓紧要的来写。
师:非常好!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诗歌的时候,就要注意到这个特点,它是跳跃性的,是有所取舍的,但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注意把它补充出来。
生:老师,我倒有一个疑问:文章开头说“暮春三月……”,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却是写成“烟花三月”。作为文包诗的课文,为什么课文没有按照诗句的样子来写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对呀,“暮春三月”跟“烟花三月”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不同。“暮春”就是“三月”,老师上次说过了,春天分早春、阳春、暮春,所以这里是重复,但“烟花三月”就不同了,它在写明时间的同时还写出了这个时节的美。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们刚才说到了,诗歌讲究语言精练,它不可能像散文那样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作者就只能写那么长啊。所以,李白诗句里的“烟花三月”应当跟“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这么多字照应。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透彻。确实,文包诗,文与诗在整体上还是照应的,但具体言语表达的时候就有不同了。为什么会有不同?关键原因是文体不同。刚才有同学说“暮春三月”是一种语言的重复,老师认为这是我们汉语言的一个惯常现象,有专门的词语来称呼它,叫“羡余”。比如,“虽然如此”这个词语,“然”和“如此”是同义的,但我们并不觉得它有问题;人们见面寒暄“你好!你好!”也不觉得第二个“你好”是多余的。这个问题今后我们遇到了再讲。
面对司空见惯的言语现象能提出自己的思考,非常了不得。老师要善于捕捉住看似无厘头的问号背后蕴藏的重要语文元素,置换出来,引领大家品读深究,经历一趟美妙的语文之旅。
四、域外的民主风情
阅读教学中怎样更透彻地透过语言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品读人物的语言、分角色朗读人物的话语等都是很好、很有效的做法。但如果我们从陌生化阅读的角度看,以“如果不这样说,会……”的思维来深入下去,也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阅读教学效果。
下面是苏教版六上第21课《鞋匠的儿子》教学片断。
师:当林肯站上演讲台的时候,有一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等到大家的笑声停止后,林肯说:“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面对嘲讽和挖苦,林肯的话让你有什么感想?
生:这帮参议员太可恶了,拿人家的隐私开玩笑,林肯一定要把他们绳之以法。
生:林肯是堂堂的大总统,是全美国人民选举出来的,他们有什么资格来嘲笑他?换作是我,立马把他们的参议员资格剥夺了。
师:参议员资格也是民选的,总统恐怕没有这样的权利。
生:我至少可以恶语相向吧。我就说,你们这帮高高在上的大老爷们,你们为什么会败给我这个鞋匠的儿子呢?你们技不如人,就赶紧闭嘴吧!
(大家都笑起来)
师:如果林肯不像书上这样说,也许会出现你们刚才的那些说辞。但如果林肯真的像你们这样,而不是像书上面那样说话,结果会怎么样呢?
生:结果可能就是一场唇枪舌剑,大家不欢而散。
生:也可能就是大家吓得不敢说话,乖乖听林肯发号施令了。
生:这个大概不会。你看那些参议员多厉害呀,根本没把林肯放在眼里。
……
师:无论如何,如果没有林肯的以退为进,那么他人生中重要的总统就职演讲就不会有这么好的结局。
《鞋匠的儿子》有很多经典的教学设计,作为中国人,不大好理解蕴含其中的平等思想,也不很明白参议员何以胆大到跟总统先生公开叫板。所以,课堂上设想一个“如果”的情境就很有意思,能够引导大家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对域外的民主民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也算是一个意外收获。所以,置换的办法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有些语言的面貌本身就是引人关注的,自然会好好敲打,但也有的是深藏不露的,那就需要刻意悬置一番,再趁机带领大家一起敲打,使之绽放出美丽的语文之花。
[参 考 文 献]
[1]孙大武.陌生化激发学习力:以〈寻隐者不遇〉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5(9).
[2]王崧舟.谁知道真正的学情[J].小学语文教学,2015(1).
[3]王新彦.“陌生化”与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4(9).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