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希望‘1+3’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能为我们的合作伙伴提供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来应对当前的挑战与未来的机遇。”巴斯夫大中华区管理董事会董事长关志华在2006年说的这句话,在今天又有了更多的意义。
五年过去,巴斯夫“1+3”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已经迈过两个轮回。
以全球最前沿的、科学化的责任关怀管理体系为工具,这种模式通过“帮扶带”的授徒式指导、专家评估和督促、犹如接力棒一样地影响着供应链企业责任管理体系的全面构建,为合作伙伴打造了一个实现战略性转型的新起点。
以自身为试验田,巴斯夫的这一实践也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企业开辟了一条具有典型意义的可持续发展的蹊径,并为遍布全国各地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不同的渠道,它已经深入到石化、化工、水泥、油气、日化、医药等多个行业,它带来的社会责任理念更像蜜蜂一样飞翔在中国多个省、市地区。
多维度的价值创新模式
2006年12月,巴斯夫“1+3”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启动时,人们料想不到,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在5年后的今天会带来这样的结果:在全部18家巴斯夫“1+3”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合作伙伴中,镇江宝华物流有限公司、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华峰集团、远东塑料染料行有限公司、浙江启明药业有限公司、山东齐鲁华信实业有限公司、浙江开普特氨纶有限公司7家公司先后成为蜜蜂型企业,它们不仅有效地完善自身的安全、健康、环保管理体系,而且结合各自企业战略探索出独特的社会责任创新的模式,18家伙伴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它们供应链的责任实践;因“1+3”项目,巴斯夫成为了第一只积极传播优秀社会责任实践的“跨国蜜蜂”,一个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典范领袖。
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
其实,在那之前,作为全球领先的化工企业,巴斯夫已经将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作为公司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世纪90年代,为了在全球石油和化工企业实现自愿改善健康、安全和环境质量的理念,推动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化工协会联合会(ICCA)针对化工行业的发展情况提出“责任关怀”原则,这是一套自律性的持续改进环保、健康和安全绩效的管理体系,包括污染防治、职业健康与安全、工艺安全、物流安全、产品监管、社区意识和紧急响应。自1992年起,巴斯夫就致力于“负责的行为”这一理念,逐步把责任关怀融入到自身发展目标和经营方针之中。
2006年2月,巴斯夫成为了《责任关怀全球宪章》的共同发起者之一,随后,巴斯夫更制定了自己的“责任关怀管理体系”,将其作为所有在环境,健康与安全领域相关活动的基本指导,确保巴斯夫在日常生产中严格依照产品监管、运输安全等方面的全球适用准则。
除了建立自己的“责任关怀管理体系”,巴斯夫还将它推进到合作伙伴、推进到社会其他各行业,通过实现共赢来促进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中国,这个全球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阵地,巴斯夫所做的尤其多。
巴斯夫认为,粗放的发展方式让中国工业多有积弊,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趋势背景下,中国各行业转变增长方式将成为大势所趋,尤其对于占所有企业数量90%的中小企业,如何完善管理、走可持续发展模式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而这种转变完全可以从巴斯夫所在的化工行业以及相关的行业开始。为此,巴斯夫想到,以“责任关怀”为工具,积极带动供应链的上下游的中小企业重视社会责任,协助它们提升可持续的竞争力,将是可行之方。
巴斯夫首先倡导的“1+3”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模式由此诞生。其核心模式是巴斯夫作为“1”(一家企业),帮助带动其供应链中的“3”(如一家供应商、一家客户、一家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三家业务合作伙伴),构建包括职业健康与安全、工艺安全、物流安全、社区意识和紧急响应、产品监管、污染防治在内的责任关怀体系,以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从而推动整个供应链的持续壮大。在整个项目结束之后,各合作伙伴们继续以此模式在自己的供应链上向合作伙伴们传递企业社会责任最佳实践模式,从而产生“雪球”效应。
因这样一种传播、分享的理念,《WTO经济导刊》将巴斯夫形象地喻为“跨国蜜蜂”。“我个人非常喜欢‘跨国蜜蜂’这个词:‘跨国蜜蜂’首先必须是一只强壮的蜜蜂,才能远渡重洋,实现国际的传播;‘跨国蜜蜂’结合各地的优势,通过分享,使行业不断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关志华说。2008年开始,身为“金蜜蜂”重要创意人和创始伙伴,巴斯夫因“1+3”项目而成为“金蜜蜂”企业的优秀代言。而今,“1+3”项目的理念已在近千家参与寻找金蜜蜂的企业中广为传颂和效仿。
对巴斯夫来说,“1+3”项目让它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一个“方案-改进-评估”的循环提升机制
很多跨国企业与国内企业进行业务合作的时候,仅仅对供应商提出社会责任标准和要求,这些举措一度被视为“贸易壁垒”。但是,巴斯夫的“1+3”项目通过在责任管理上的评估、矫正、提升,却为众企业带来了根本上的变革,获得了很大的认同。本刊副社长殷格非认为,这个模式改变了过去跨国公司采购与社会责任认证、审核脱节的弊端,二者合二为一有利于解决对发展中国家供应商不公平的贸易行为。
作为百年企业的巴斯夫在中国有很多业务部门,在执行“1+3”项目之前,各业务部门会根据供应链条上企业的文化背景和实际情况来推荐适合参与到该项目的合作伙伴,经过慎重的内部审核之后,巴斯夫管理高层最终确定“1+3”项目的合作伙伴名单。
在每轮项目之初,作为项目顺利开展的前提,巴斯夫会邀请各合作伙伴参加高层领导力培训、论坛以及以“责任关怀”主题的培训。巴斯夫认为,首先从企业最高层开始,加深管理者对项目重要性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到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整体发展的理念对于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才能够保障项目的成功。对于第二轮项目中途参与进来的立邦集团,巴斯夫专门在2010年4月举办了“巴斯夫·立邦企业社会责任高层论坛”的专场培训论坛,双方围绕如何提升行业安全标准、员工安全培训计划、强化EHS(环境、健康、安全)体系集思广益,同时讨论了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核心业务运营,并将“1+3”项目的实践经验推广给他们供应链上的更多客户。
随后,巴斯夫以“大使+专家”的模式,为每个项目合作伙伴配置一个专门的项目工作小组,通过实地调研和个别磋商,在自评和巴斯夫专家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各企业的自身特点,为合作伙伴量身定制提高“责任关怀”管理能力与企业社会责任解决薄弱问题的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每轮项目都会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巴斯夫召集所有合作伙伴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及项目实施人员、 邀请“责任关怀”相关领域的专家,一方面对本轮项目实施情况做总体评估,一方面针对每个企业的具体实施情况做逐项解析,指出其中的成功之处和有待改善的空间,并就企业的收获与进一步的工作计划展开讨论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层的培训、“专家+大使”的合作模式、自评与改进机制、阶段性总结等为一体的完整机制最为人所称道。
远东塑胶染料行有限公司业务董事陈何佩贤认为,“‘专家+大使’的模式中,来自巴斯夫‘责任关怀’领域两位专家的指导帮助远东逐渐完成责任关怀的体系构建,而与远东业务密切接触的巴斯夫业务大使的具体要求,则使得远东通过责任实践能够提供符合市场趋势的产品和服务。”
广东嘉宝莉化工有限公司则表示,“做企业、做管理,最怕就是别人提自己的短板,也最怕看不到自己的短板。现在通过‘1+3’项目的专家评估,一针见血地把我们的问题暴露出来,有助于我们正确去解决短板,这种方式非常好。”
镇江宝华物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民营物流企业,在“I+3”项目执行过程中,他们发现自己对于运输安全的规范和标准还有提升空间。“业务大使”在现场的考察中,对于预防性的动火作业项目准备,服务驾驶员的应急救援中心,针对不同需求的作业流程、应急救援、应急中心等各个方面安全细节提出中肯的建议,而镇江宝华也针对每一处需要改进的地方,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进而制定规范和方针,并督促落实。有赖于这样的机制,两年间,这家物流公司已达到了国际化水平,与此同时,公司也正带动国内危险化学品运输的其他企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1+3=∞”的解读
时至今日,巴斯夫“1+3”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在中国结出了硕果,巴斯夫以及众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纷纷作为“1”开展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而从中受益的“3”的企业加入到“1”的行列,带动新的“3”,新的“3”受益后再去作为“1”……如此模式,企业社会责任的优秀实践不断传播、推广开去。但除了社会责任理念与实践模式的有机传播,实际上,“1+3”项目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对于参与企业来说,也是提升竞争力的战略起点,更深的层面,作为一种广具成效的社会责任模式和它本身所具有的前瞻性的社会责任理念,“1+3”更树立了一个广义上的责任标杆。
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起点
无论对于巴斯夫还是众多合作伙伴,贯彻和完善这种可续的管理方式,都让他们步入了一个提升竞争力的良性循环。
“企业长期发展角度看,我们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的合作伙伴是否履行社会责任,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会董事长关志华如此告诉记者(《WTO经济导刊》2007年第6期:巴斯夫:传播花粉——访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关志华)。巴斯夫的产品范围从化学品、塑料、特性化学品、农用产品、精细化学品到原油和天然气,涉足了多个行业,受到原材料供求波动的冲击会比单一业务的企业更为激烈。通过“1+3”项目的方式,巴斯夫与合作伙伴建立了共同的价值观,扩展了合作伙伴对话的平台,尝试了创新客户关系的实践,建立了相互信任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不仅增强了内部跨部门的合作而且还打通了上下游的价值链,降低了供应链的风险,让竞争力逐渐强大的供应链成为巴斯夫应对外界冲击的减震器。金融危机期间的巴斯夫借助在中国这个相对稳定的市场中应用这样的加法,迅速完成了战略调整,实现了业绩的稳定。
对于众多参与“1+3”的中小企业来说,“1+3”项目为中小企业从“小卖部”走向“超市”打造了一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系统。在这个新系统中,国际国内大企业的经验和知识也帮助中小企业缩短国际化的实践,加快企业做大做强的步伐。这种机制在供应链形成了共生共赢的关系,进而成为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种理念带动经营的模式、一种共同成长的机制,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打造了新的商业发展平台,共享知识和经验又让他们彼此分担了风险。
山东齐鲁华信有限公司在第二轮的“1+3”项目中表现尤为突出。在项目中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手册、管理规范,而通过管理的提升,它也逐步实现了创新和飞跃式的发展:职业病发病率、离职率、死亡率与负伤率均为零,持续攀升的员工满意度,员工年平均收入增至改制初期的3倍,截至2010年底,齐鲁华信资产增至一亿四千万元,是改制初期的11倍,万元产值综合能耗2010年达到0.54吨标煤,比2009年下降18%。
“干事业不能浮躁,要扎扎实实把企业搞好。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是企业重要的任务,参加巴斯夫‘1+3’项目,不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束,而仅仅只是开始。”齐鲁华信董事长明日信认为,当前的成就只是一个起点,在EHS管理的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强化,只有持续通过更多结合企业战略的社会责任项目的推进,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可延伸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模型
作为一个具有推广意义的社会责任项目,“1+3”项目在两轮推广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理念的传播,某种程度上,更成为了一种可延伸的模型。
“企业社会责任早已经不只是企业的形象工程,而是从解决社会的问题与需求为起点、激发社会经济活力的关键。”立邦中国区总裁钟中林如是说。立邦中国是“1+3”项目合作伙伴中实力最强的企业,“1+3”项目为它长期坚持的CSR实践提供了有利的平台,更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基因、开拓了新的思路。
2010年9月,在落实巴斯夫“1+3”项目之后的第五个月,立邦全面启动了企业社会责任计划,以“ECOLOR”为口号,自然、经济、责任三大循环为使命,宣誓全力开发低碳环保涂料:2013年,立邦建筑乳胶漆将有35%的产量为采用生态可循环材料、更低排放的新一代环境友好型产品。与此同时,立邦还通过“绿色银行”网络平台携手巴斯夫在内的战略合作伙伴、串联起所有利益攸关者开展五大责任项目(“1+3”计划、社区关怀、员工关怀、绿色活动、为爱上色),加快实现立邦“CSR战略联盟”的终极目标,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该平台透过线上线下整合,将全面实现‘1+3’上下游整合精神,拉动员工、经销商、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积点兑换的奖励机制,吸引每个个人单一小小的参与,却可以共建大大的力量,共同实现对地球的爱。”立邦中国区总裁钟中林对“绿色银行”做了如此诠释。 这一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与优势独创的企业社会责任平台,串连起所有利益相关方,拉动员工、经销商、消费者共同参与,实现每一个人对于地球的责任,被称为“升华了‘1+3’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战略意义”。
从点到面的责任理念覆盖
在全国范围里,“1+3”项目中所涵盖的社会责任理念还实现了以每一个企业为传播起点开展新一轮的传播。 对于分布在北京、上海、吉林、山东、江苏、广东、 广西和香港等多个省市地区的巴斯夫“1+3”项目的合作企业来说,不仅成功实现了自身的蜕变,也为当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提供了范例和思考。
第二轮项目中的烟台华润锦纶有限公司在2009年度、2010年度连续获得烟台市开发区工委评选的“履行社会责任二等奖”。同样荣获山东省诚信企业先进单位、淄博市创新成长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单位、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先进单位多种荣誉称号的山东齐鲁华信有限公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齐鲁华信的社会责任建设成果得到市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将作为企业管理典范为当地其他企业借鉴和学习。
对于远东塑胶染料行有限公司来说,“1+3”理念的推广不仅仅体现在企业内部。2010年1月,在公司成立47周年之际,远东还在香港的多家主流媒体上发布其“1+3”实践案例,通过不同平台倡导企业社会责任。
而时任全国人大代表的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尤小平则在两次提案中,建议在我国企业界倡导推行“责任关怀”理念和实践。
责任时代的战略转型
“‘十二五’的焦点将会对企业社会责任有更具体的要求。面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大背景,巴斯夫‘1+3’项目的模式将推动企业适应这种对企业的新要求,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山东齐鲁华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普亭认为。
参与巴斯夫“1+3”项目的18个企业中,绝大部分都将项目核心传达的责任关怀原则深深烙印在管理体系,很多企业都实现了质的飞跃。众企业的管理层在参加“1+3”项目之前对责任关怀体系已经有很深刻的认知,但是没有形成体系和制度化地执行。巴斯夫的“1+3”项目为他们提供了具体的指导,通过培训、实际评估和指导,诠释了社会责任实践的方向和方式。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场围绕着管理创新的全新变革。
广东嘉宝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宝莉)是“1+3”项目实施的先锋企业,在加入“1+3”项目后,嘉宝莉认识到,“我们的经营理念还需要升华,不仅应该持续做生产监管方面的社会责任,还应该把注重安全、珍惜生命以及保护环境等内容也纳入到社会责任的范畴”。为此,嘉宝莉在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加大了力度:特别成立了由5位高层领导及安全执行小组组成的项目学习小组,项目执行期间,嘉宝莉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健康、质量安全方面积极开展“自查自纠”,努力向国际化标准看齐。在安全方面,嘉宝莉将2009年设立为“隐患整改筹备年”,全面查找隐患并制定整改方案,合计查找隐患总数达238项。2010年被公司设为“隐患整改年”,完成了喷板房水帘过滤系统改造、固化剂生产工艺自动化设备改造等消除隐患共184处,总计投入超过500万元。最重要的是,嘉宝莉从产品配方设计到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引入环境保护的概念,把低碳作为研发生产的一个主要标准。2010年底,嘉宝莉在国内涂料行业中首次推出“零碳涂料馆”,从产品和消费意识上引领零碳概念进入到老百姓家居装修环节。目前,这样的零碳馆已经成功建立起来,更多的零碳馆也在筹划中。
有赖于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全面贯彻,部分企业以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推动企业发展的转型。远东塑胶染料行有限公司在2010年首次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提出了公司的远景和目标,并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公司理念核心。2009年10月,东方雨虹发布了《东方雨虹1998-2008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也是国内建筑防水行业的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0年10月,东方雨虹再度发布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从科学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安全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披露了企业在2009年度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及未来的努力方向。
事实上,位处供应链条上的每一个企业的责任战略转型,将慢慢推动整个化工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型。
立白集团、立邦中国、远东塑胶染料行、广东嘉宝莉化工、山东齐鲁华信、青岛琅琊台集团等企业在实践“3”的角色之后,进一步地将成为“1”的角色。虽然这一过程将是循序渐进的。
2010年,山东齐鲁华信在建立自身的责任关怀体系之后,更努力影响着供应链上的“责任关怀”:对供应商的生产资质、生产管理、产品检验、仓储管理、设备管理的等方面进行评估,建立供应商档案,并逐步淘汰不合格的供应商。
2011年,远东塑胶染料行也计划将陆续通过打造巴斯夫“1+3”项目中的操作能力,争取在2012年成功开启以自身为起点的“1+3”企业社会责任项目。
“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为了更快、更好地将“1+3”社会责任项目在更多的行业进行推广,关志华表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巴斯夫将通过“金蜜蜂2020”的平台,让“1+3”帮助中国更多的企业在“供应链”的方向履行社会责任,持续将“1+3”的雪球越滚越大。
五年过去,巴斯夫“1+3”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已经迈过两个轮回。
以全球最前沿的、科学化的责任关怀管理体系为工具,这种模式通过“帮扶带”的授徒式指导、专家评估和督促、犹如接力棒一样地影响着供应链企业责任管理体系的全面构建,为合作伙伴打造了一个实现战略性转型的新起点。
以自身为试验田,巴斯夫的这一实践也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企业开辟了一条具有典型意义的可持续发展的蹊径,并为遍布全国各地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不同的渠道,它已经深入到石化、化工、水泥、油气、日化、医药等多个行业,它带来的社会责任理念更像蜜蜂一样飞翔在中国多个省、市地区。
多维度的价值创新模式
2006年12月,巴斯夫“1+3”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启动时,人们料想不到,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在5年后的今天会带来这样的结果:在全部18家巴斯夫“1+3”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合作伙伴中,镇江宝华物流有限公司、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华峰集团、远东塑料染料行有限公司、浙江启明药业有限公司、山东齐鲁华信实业有限公司、浙江开普特氨纶有限公司7家公司先后成为蜜蜂型企业,它们不仅有效地完善自身的安全、健康、环保管理体系,而且结合各自企业战略探索出独特的社会责任创新的模式,18家伙伴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它们供应链的责任实践;因“1+3”项目,巴斯夫成为了第一只积极传播优秀社会责任实践的“跨国蜜蜂”,一个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典范领袖。
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
其实,在那之前,作为全球领先的化工企业,巴斯夫已经将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作为公司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世纪90年代,为了在全球石油和化工企业实现自愿改善健康、安全和环境质量的理念,推动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化工协会联合会(ICCA)针对化工行业的发展情况提出“责任关怀”原则,这是一套自律性的持续改进环保、健康和安全绩效的管理体系,包括污染防治、职业健康与安全、工艺安全、物流安全、产品监管、社区意识和紧急响应。自1992年起,巴斯夫就致力于“负责的行为”这一理念,逐步把责任关怀融入到自身发展目标和经营方针之中。
2006年2月,巴斯夫成为了《责任关怀全球宪章》的共同发起者之一,随后,巴斯夫更制定了自己的“责任关怀管理体系”,将其作为所有在环境,健康与安全领域相关活动的基本指导,确保巴斯夫在日常生产中严格依照产品监管、运输安全等方面的全球适用准则。
除了建立自己的“责任关怀管理体系”,巴斯夫还将它推进到合作伙伴、推进到社会其他各行业,通过实现共赢来促进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中国,这个全球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阵地,巴斯夫所做的尤其多。
巴斯夫认为,粗放的发展方式让中国工业多有积弊,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趋势背景下,中国各行业转变增长方式将成为大势所趋,尤其对于占所有企业数量90%的中小企业,如何完善管理、走可持续发展模式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而这种转变完全可以从巴斯夫所在的化工行业以及相关的行业开始。为此,巴斯夫想到,以“责任关怀”为工具,积极带动供应链的上下游的中小企业重视社会责任,协助它们提升可持续的竞争力,将是可行之方。
巴斯夫首先倡导的“1+3”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模式由此诞生。其核心模式是巴斯夫作为“1”(一家企业),帮助带动其供应链中的“3”(如一家供应商、一家客户、一家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三家业务合作伙伴),构建包括职业健康与安全、工艺安全、物流安全、社区意识和紧急响应、产品监管、污染防治在内的责任关怀体系,以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从而推动整个供应链的持续壮大。在整个项目结束之后,各合作伙伴们继续以此模式在自己的供应链上向合作伙伴们传递企业社会责任最佳实践模式,从而产生“雪球”效应。
因这样一种传播、分享的理念,《WTO经济导刊》将巴斯夫形象地喻为“跨国蜜蜂”。“我个人非常喜欢‘跨国蜜蜂’这个词:‘跨国蜜蜂’首先必须是一只强壮的蜜蜂,才能远渡重洋,实现国际的传播;‘跨国蜜蜂’结合各地的优势,通过分享,使行业不断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关志华说。2008年开始,身为“金蜜蜂”重要创意人和创始伙伴,巴斯夫因“1+3”项目而成为“金蜜蜂”企业的优秀代言。而今,“1+3”项目的理念已在近千家参与寻找金蜜蜂的企业中广为传颂和效仿。
对巴斯夫来说,“1+3”项目让它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一个“方案-改进-评估”的循环提升机制
很多跨国企业与国内企业进行业务合作的时候,仅仅对供应商提出社会责任标准和要求,这些举措一度被视为“贸易壁垒”。但是,巴斯夫的“1+3”项目通过在责任管理上的评估、矫正、提升,却为众企业带来了根本上的变革,获得了很大的认同。本刊副社长殷格非认为,这个模式改变了过去跨国公司采购与社会责任认证、审核脱节的弊端,二者合二为一有利于解决对发展中国家供应商不公平的贸易行为。
作为百年企业的巴斯夫在中国有很多业务部门,在执行“1+3”项目之前,各业务部门会根据供应链条上企业的文化背景和实际情况来推荐适合参与到该项目的合作伙伴,经过慎重的内部审核之后,巴斯夫管理高层最终确定“1+3”项目的合作伙伴名单。
在每轮项目之初,作为项目顺利开展的前提,巴斯夫会邀请各合作伙伴参加高层领导力培训、论坛以及以“责任关怀”主题的培训。巴斯夫认为,首先从企业最高层开始,加深管理者对项目重要性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到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整体发展的理念对于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才能够保障项目的成功。对于第二轮项目中途参与进来的立邦集团,巴斯夫专门在2010年4月举办了“巴斯夫·立邦企业社会责任高层论坛”的专场培训论坛,双方围绕如何提升行业安全标准、员工安全培训计划、强化EHS(环境、健康、安全)体系集思广益,同时讨论了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核心业务运营,并将“1+3”项目的实践经验推广给他们供应链上的更多客户。
随后,巴斯夫以“大使+专家”的模式,为每个项目合作伙伴配置一个专门的项目工作小组,通过实地调研和个别磋商,在自评和巴斯夫专家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各企业的自身特点,为合作伙伴量身定制提高“责任关怀”管理能力与企业社会责任解决薄弱问题的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每轮项目都会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巴斯夫召集所有合作伙伴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及项目实施人员、 邀请“责任关怀”相关领域的专家,一方面对本轮项目实施情况做总体评估,一方面针对每个企业的具体实施情况做逐项解析,指出其中的成功之处和有待改善的空间,并就企业的收获与进一步的工作计划展开讨论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层的培训、“专家+大使”的合作模式、自评与改进机制、阶段性总结等为一体的完整机制最为人所称道。
远东塑胶染料行有限公司业务董事陈何佩贤认为,“‘专家+大使’的模式中,来自巴斯夫‘责任关怀’领域两位专家的指导帮助远东逐渐完成责任关怀的体系构建,而与远东业务密切接触的巴斯夫业务大使的具体要求,则使得远东通过责任实践能够提供符合市场趋势的产品和服务。”
广东嘉宝莉化工有限公司则表示,“做企业、做管理,最怕就是别人提自己的短板,也最怕看不到自己的短板。现在通过‘1+3’项目的专家评估,一针见血地把我们的问题暴露出来,有助于我们正确去解决短板,这种方式非常好。”
镇江宝华物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民营物流企业,在“I+3”项目执行过程中,他们发现自己对于运输安全的规范和标准还有提升空间。“业务大使”在现场的考察中,对于预防性的动火作业项目准备,服务驾驶员的应急救援中心,针对不同需求的作业流程、应急救援、应急中心等各个方面安全细节提出中肯的建议,而镇江宝华也针对每一处需要改进的地方,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进而制定规范和方针,并督促落实。有赖于这样的机制,两年间,这家物流公司已达到了国际化水平,与此同时,公司也正带动国内危险化学品运输的其他企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1+3=∞”的解读
时至今日,巴斯夫“1+3”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在中国结出了硕果,巴斯夫以及众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纷纷作为“1”开展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而从中受益的“3”的企业加入到“1”的行列,带动新的“3”,新的“3”受益后再去作为“1”……如此模式,企业社会责任的优秀实践不断传播、推广开去。但除了社会责任理念与实践模式的有机传播,实际上,“1+3”项目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对于参与企业来说,也是提升竞争力的战略起点,更深的层面,作为一种广具成效的社会责任模式和它本身所具有的前瞻性的社会责任理念,“1+3”更树立了一个广义上的责任标杆。
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起点
无论对于巴斯夫还是众多合作伙伴,贯彻和完善这种可续的管理方式,都让他们步入了一个提升竞争力的良性循环。
“企业长期发展角度看,我们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的合作伙伴是否履行社会责任,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会董事长关志华如此告诉记者(《WTO经济导刊》2007年第6期:巴斯夫:传播花粉——访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关志华)。巴斯夫的产品范围从化学品、塑料、特性化学品、农用产品、精细化学品到原油和天然气,涉足了多个行业,受到原材料供求波动的冲击会比单一业务的企业更为激烈。通过“1+3”项目的方式,巴斯夫与合作伙伴建立了共同的价值观,扩展了合作伙伴对话的平台,尝试了创新客户关系的实践,建立了相互信任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不仅增强了内部跨部门的合作而且还打通了上下游的价值链,降低了供应链的风险,让竞争力逐渐强大的供应链成为巴斯夫应对外界冲击的减震器。金融危机期间的巴斯夫借助在中国这个相对稳定的市场中应用这样的加法,迅速完成了战略调整,实现了业绩的稳定。
对于众多参与“1+3”的中小企业来说,“1+3”项目为中小企业从“小卖部”走向“超市”打造了一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系统。在这个新系统中,国际国内大企业的经验和知识也帮助中小企业缩短国际化的实践,加快企业做大做强的步伐。这种机制在供应链形成了共生共赢的关系,进而成为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种理念带动经营的模式、一种共同成长的机制,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打造了新的商业发展平台,共享知识和经验又让他们彼此分担了风险。
山东齐鲁华信有限公司在第二轮的“1+3”项目中表现尤为突出。在项目中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手册、管理规范,而通过管理的提升,它也逐步实现了创新和飞跃式的发展:职业病发病率、离职率、死亡率与负伤率均为零,持续攀升的员工满意度,员工年平均收入增至改制初期的3倍,截至2010年底,齐鲁华信资产增至一亿四千万元,是改制初期的11倍,万元产值综合能耗2010年达到0.54吨标煤,比2009年下降18%。
“干事业不能浮躁,要扎扎实实把企业搞好。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是企业重要的任务,参加巴斯夫‘1+3’项目,不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束,而仅仅只是开始。”齐鲁华信董事长明日信认为,当前的成就只是一个起点,在EHS管理的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强化,只有持续通过更多结合企业战略的社会责任项目的推进,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可延伸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模型
作为一个具有推广意义的社会责任项目,“1+3”项目在两轮推广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理念的传播,某种程度上,更成为了一种可延伸的模型。
“企业社会责任早已经不只是企业的形象工程,而是从解决社会的问题与需求为起点、激发社会经济活力的关键。”立邦中国区总裁钟中林如是说。立邦中国是“1+3”项目合作伙伴中实力最强的企业,“1+3”项目为它长期坚持的CSR实践提供了有利的平台,更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基因、开拓了新的思路。
2010年9月,在落实巴斯夫“1+3”项目之后的第五个月,立邦全面启动了企业社会责任计划,以“ECOLOR”为口号,自然、经济、责任三大循环为使命,宣誓全力开发低碳环保涂料:2013年,立邦建筑乳胶漆将有35%的产量为采用生态可循环材料、更低排放的新一代环境友好型产品。与此同时,立邦还通过“绿色银行”网络平台携手巴斯夫在内的战略合作伙伴、串联起所有利益攸关者开展五大责任项目(“1+3”计划、社区关怀、员工关怀、绿色活动、为爱上色),加快实现立邦“CSR战略联盟”的终极目标,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该平台透过线上线下整合,将全面实现‘1+3’上下游整合精神,拉动员工、经销商、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积点兑换的奖励机制,吸引每个个人单一小小的参与,却可以共建大大的力量,共同实现对地球的爱。”立邦中国区总裁钟中林对“绿色银行”做了如此诠释。 这一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与优势独创的企业社会责任平台,串连起所有利益相关方,拉动员工、经销商、消费者共同参与,实现每一个人对于地球的责任,被称为“升华了‘1+3’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战略意义”。
从点到面的责任理念覆盖
在全国范围里,“1+3”项目中所涵盖的社会责任理念还实现了以每一个企业为传播起点开展新一轮的传播。 对于分布在北京、上海、吉林、山东、江苏、广东、 广西和香港等多个省市地区的巴斯夫“1+3”项目的合作企业来说,不仅成功实现了自身的蜕变,也为当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提供了范例和思考。
第二轮项目中的烟台华润锦纶有限公司在2009年度、2010年度连续获得烟台市开发区工委评选的“履行社会责任二等奖”。同样荣获山东省诚信企业先进单位、淄博市创新成长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单位、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先进单位多种荣誉称号的山东齐鲁华信有限公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齐鲁华信的社会责任建设成果得到市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将作为企业管理典范为当地其他企业借鉴和学习。
对于远东塑胶染料行有限公司来说,“1+3”理念的推广不仅仅体现在企业内部。2010年1月,在公司成立47周年之际,远东还在香港的多家主流媒体上发布其“1+3”实践案例,通过不同平台倡导企业社会责任。
而时任全国人大代表的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尤小平则在两次提案中,建议在我国企业界倡导推行“责任关怀”理念和实践。
责任时代的战略转型
“‘十二五’的焦点将会对企业社会责任有更具体的要求。面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大背景,巴斯夫‘1+3’项目的模式将推动企业适应这种对企业的新要求,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山东齐鲁华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普亭认为。
参与巴斯夫“1+3”项目的18个企业中,绝大部分都将项目核心传达的责任关怀原则深深烙印在管理体系,很多企业都实现了质的飞跃。众企业的管理层在参加“1+3”项目之前对责任关怀体系已经有很深刻的认知,但是没有形成体系和制度化地执行。巴斯夫的“1+3”项目为他们提供了具体的指导,通过培训、实际评估和指导,诠释了社会责任实践的方向和方式。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场围绕着管理创新的全新变革。
广东嘉宝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宝莉)是“1+3”项目实施的先锋企业,在加入“1+3”项目后,嘉宝莉认识到,“我们的经营理念还需要升华,不仅应该持续做生产监管方面的社会责任,还应该把注重安全、珍惜生命以及保护环境等内容也纳入到社会责任的范畴”。为此,嘉宝莉在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加大了力度:特别成立了由5位高层领导及安全执行小组组成的项目学习小组,项目执行期间,嘉宝莉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健康、质量安全方面积极开展“自查自纠”,努力向国际化标准看齐。在安全方面,嘉宝莉将2009年设立为“隐患整改筹备年”,全面查找隐患并制定整改方案,合计查找隐患总数达238项。2010年被公司设为“隐患整改年”,完成了喷板房水帘过滤系统改造、固化剂生产工艺自动化设备改造等消除隐患共184处,总计投入超过500万元。最重要的是,嘉宝莉从产品配方设计到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引入环境保护的概念,把低碳作为研发生产的一个主要标准。2010年底,嘉宝莉在国内涂料行业中首次推出“零碳涂料馆”,从产品和消费意识上引领零碳概念进入到老百姓家居装修环节。目前,这样的零碳馆已经成功建立起来,更多的零碳馆也在筹划中。
有赖于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全面贯彻,部分企业以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推动企业发展的转型。远东塑胶染料行有限公司在2010年首次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提出了公司的远景和目标,并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公司理念核心。2009年10月,东方雨虹发布了《东方雨虹1998-2008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也是国内建筑防水行业的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0年10月,东方雨虹再度发布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从科学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安全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披露了企业在2009年度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及未来的努力方向。
事实上,位处供应链条上的每一个企业的责任战略转型,将慢慢推动整个化工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型。
立白集团、立邦中国、远东塑胶染料行、广东嘉宝莉化工、山东齐鲁华信、青岛琅琊台集团等企业在实践“3”的角色之后,进一步地将成为“1”的角色。虽然这一过程将是循序渐进的。
2010年,山东齐鲁华信在建立自身的责任关怀体系之后,更努力影响着供应链上的“责任关怀”:对供应商的生产资质、生产管理、产品检验、仓储管理、设备管理的等方面进行评估,建立供应商档案,并逐步淘汰不合格的供应商。
2011年,远东塑胶染料行也计划将陆续通过打造巴斯夫“1+3”项目中的操作能力,争取在2012年成功开启以自身为起点的“1+3”企业社会责任项目。
“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为了更快、更好地将“1+3”社会责任项目在更多的行业进行推广,关志华表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巴斯夫将通过“金蜜蜂2020”的平台,让“1+3”帮助中国更多的企业在“供应链”的方向履行社会责任,持续将“1+3”的雪球越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