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学目标仅仅只有“知识”一个维度,还应该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而要想有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将学科教学和STSE教育有机结合,而且,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实施STSE教育既需要理论的支撑,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系统性、开放性以及客观性就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
【关键词】高中生物;STSE教育;学生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三维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需要,如何渗透呢?本文就该话题从渗透原则和实践途径两个视角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高中生物STSE教育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在这里的意思是指高中生物STSE教育应是生物教学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STSE教育这一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应作为一种理念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不过,教师在实施STSE教育时也应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切入点的选择、知识体系的主体性以及STSE教育的内容。
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指STSE教育内容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综合,并且由此而体现出的教学策略的多样性。
3.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是指从不同文化背景或者价值观念对生物学的STSE内容进行解读时往往会产生很多不一样的结果,比如,教师在面对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以及南极旅游等现象与问题时应该秉承客观的态度,积极创设一定的条件并引领学生借助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作出客观而理性的判断,使得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逐步增强并由此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STSE教育实践的基本途径
STSE教育实践的基本途径自然不会单一,笔者在实施过程中会引导学生尝试多种途径以此来体验生物的学习,总的说来有以下两大类。
1.课堂教学
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实施的主阵地自然只能是课堂教学,所以说,它也就成为了STSE教育的主要途径。
(1)合理运用各种教材实施STSE教育
教科书作为传递课程理念的媒介是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写的。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科学与技术、社会与环境的联系也被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大众眼前,当然,这所有教育目标的实现都需要通过各种教材在生物课堂上的合理应用才能实现。
(2)借助情境对生物知识建构进行科学探究
创设情境、组织探究等教学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已经是教师日常授课时惯常会用到的教学方法了。教师们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STSE对高中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提高产生的巨大作用,实际上,学生能够拥有学习的兴趣确实对于探索未知、丰富自我具有无比有意义的推动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一贯认可情境在学习中产生的巨大能量,因此,现实世界的情境创建应该得到重视与实践。STSE教育过程中一样需要社会化情境的助力使得知识在学生脑海中得以主动建构,应对现实生活的能力也从中得到锻炼。不过,这也有一些地方需要注意:首先,在STSE教育中,创设情境也并不一定是其必备的环节,与现实生活难以联系的一部分理论知识往往也很难创设出科学合理的情境,即使勉强创设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也会因为其不合适而受影响。另外,创造性地开发并使用教材并不意味着对教科书中已有情境的摒弃。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考虑真不如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社会热点及前沿技术等多方面的元素,将具体教学目标进行确立以后再结合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具体的STSE情境的创设。将教科书中已有情境完全舍弃的做法在教学资源的浪费、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负担方面都会造成消极的影响。
科学探究是集学习内容、方式以及科学教学的指导思想于一身的综合体。现实生活中包含了包罗万象的生物现象与科学道理,学生只有进行科学探索才能实现STSE问题的解决,此过程也正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过程以及STSE教育目标的实现过程。
例如,“酶”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采用教材中的材料进行不同条件下酶的活性之差别的探究,学生也能设计专门性的实验来进行诸如嫩肉粉之类的催化类型的探究,这些实验中“学会控制变量”的教学目标在学生的探究中得以实现。
(3)運用先进教学手段进行STSE教育的实施
电脑、投影仪等随着现代教育投入的持续加强也越来越多地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融合进了课堂教学,甚至有时在课堂上还能见到手机、平板电脑之类多媒体终端的运用,学生获得丰富STSE教育资源的方式更为多样化了。
2.校本课程
生物STSE教育因为其校本课程的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灵活而得以更为顺利地开展。
首先,校本课程可以作为国家课程支撑的有力臂膀。比如,学生可以在校本课程的各类模型制作中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及空间观念,学生制作的大量模型投放课堂教学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再如,生活中泡菜的制作以及米酒的酿造都蕴含着细胞呼吸的原理,培植箱中植物的生长状态可以让学生结合光合作用等知识来进行观察和分析,学生在这些生活化的实践中将会建构更为有意义的知识体系。
其次,校本课程还是课堂教学有意义的补充。教材中的实验很多时候会给学生留下意犹未尽的感觉,但课堂时间始终是有限的,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实验或者还想进行实验的延续。比如,酵母菌呼吸类型的实验、酶的特性的实验等等都是需要花更多时间才能完成的,这时候,校本课程便成为课堂教学有意义的延续和补充了,学生可以全程参与实验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实验的操作以及最后结果的分析,这样全程的参与能令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实验能力得到最佳的锻炼。而且,学生在实验中所有的操作与体验以及实验的成果记录都能够形成文字并参加投稿或者评比,这又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另外,校本课程也能作为对课堂教学有意义的拓展。比如制作叶脉书签、调查食品添加剂、调查工业污染以及癌症村的形成等等都可以作为学生课堂学习中生活化、社会化的情境,也可以作为学生知识形成与能力锻炼的课余补充。
【关键词】高中生物;STSE教育;学生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三维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需要,如何渗透呢?本文就该话题从渗透原则和实践途径两个视角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高中生物STSE教育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在这里的意思是指高中生物STSE教育应是生物教学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STSE教育这一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应作为一种理念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不过,教师在实施STSE教育时也应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切入点的选择、知识体系的主体性以及STSE教育的内容。
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指STSE教育内容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综合,并且由此而体现出的教学策略的多样性。
3.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是指从不同文化背景或者价值观念对生物学的STSE内容进行解读时往往会产生很多不一样的结果,比如,教师在面对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以及南极旅游等现象与问题时应该秉承客观的态度,积极创设一定的条件并引领学生借助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作出客观而理性的判断,使得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逐步增强并由此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STSE教育实践的基本途径
STSE教育实践的基本途径自然不会单一,笔者在实施过程中会引导学生尝试多种途径以此来体验生物的学习,总的说来有以下两大类。
1.课堂教学
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实施的主阵地自然只能是课堂教学,所以说,它也就成为了STSE教育的主要途径。
(1)合理运用各种教材实施STSE教育
教科书作为传递课程理念的媒介是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写的。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科学与技术、社会与环境的联系也被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大众眼前,当然,这所有教育目标的实现都需要通过各种教材在生物课堂上的合理应用才能实现。
(2)借助情境对生物知识建构进行科学探究
创设情境、组织探究等教学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已经是教师日常授课时惯常会用到的教学方法了。教师们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STSE对高中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提高产生的巨大作用,实际上,学生能够拥有学习的兴趣确实对于探索未知、丰富自我具有无比有意义的推动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一贯认可情境在学习中产生的巨大能量,因此,现实世界的情境创建应该得到重视与实践。STSE教育过程中一样需要社会化情境的助力使得知识在学生脑海中得以主动建构,应对现实生活的能力也从中得到锻炼。不过,这也有一些地方需要注意:首先,在STSE教育中,创设情境也并不一定是其必备的环节,与现实生活难以联系的一部分理论知识往往也很难创设出科学合理的情境,即使勉强创设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也会因为其不合适而受影响。另外,创造性地开发并使用教材并不意味着对教科书中已有情境的摒弃。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考虑真不如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社会热点及前沿技术等多方面的元素,将具体教学目标进行确立以后再结合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具体的STSE情境的创设。将教科书中已有情境完全舍弃的做法在教学资源的浪费、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负担方面都会造成消极的影响。
科学探究是集学习内容、方式以及科学教学的指导思想于一身的综合体。现实生活中包含了包罗万象的生物现象与科学道理,学生只有进行科学探索才能实现STSE问题的解决,此过程也正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过程以及STSE教育目标的实现过程。
例如,“酶”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采用教材中的材料进行不同条件下酶的活性之差别的探究,学生也能设计专门性的实验来进行诸如嫩肉粉之类的催化类型的探究,这些实验中“学会控制变量”的教学目标在学生的探究中得以实现。
(3)運用先进教学手段进行STSE教育的实施
电脑、投影仪等随着现代教育投入的持续加强也越来越多地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融合进了课堂教学,甚至有时在课堂上还能见到手机、平板电脑之类多媒体终端的运用,学生获得丰富STSE教育资源的方式更为多样化了。
2.校本课程
生物STSE教育因为其校本课程的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灵活而得以更为顺利地开展。
首先,校本课程可以作为国家课程支撑的有力臂膀。比如,学生可以在校本课程的各类模型制作中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及空间观念,学生制作的大量模型投放课堂教学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再如,生活中泡菜的制作以及米酒的酿造都蕴含着细胞呼吸的原理,培植箱中植物的生长状态可以让学生结合光合作用等知识来进行观察和分析,学生在这些生活化的实践中将会建构更为有意义的知识体系。
其次,校本课程还是课堂教学有意义的补充。教材中的实验很多时候会给学生留下意犹未尽的感觉,但课堂时间始终是有限的,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实验或者还想进行实验的延续。比如,酵母菌呼吸类型的实验、酶的特性的实验等等都是需要花更多时间才能完成的,这时候,校本课程便成为课堂教学有意义的延续和补充了,学生可以全程参与实验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实验的操作以及最后结果的分析,这样全程的参与能令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实验能力得到最佳的锻炼。而且,学生在实验中所有的操作与体验以及实验的成果记录都能够形成文字并参加投稿或者评比,这又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另外,校本课程也能作为对课堂教学有意义的拓展。比如制作叶脉书签、调查食品添加剂、调查工业污染以及癌症村的形成等等都可以作为学生课堂学习中生活化、社会化的情境,也可以作为学生知识形成与能力锻炼的课余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