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盲盒在许多年轻人中开始流行。盲盒里均装着一个呆萌可爱有不同主题的人偶玩具,之所以叫盲盒,是因为盒子上没有内容提示,只有打开才会知道自己买到了什么。有报道显示,盲盒俘获了大量忠粉的心,一对来自北京的夫妇,4个月花了 20万元在盲盒潮玩上;还有一位60岁的玩家,一年花费70多万元购买盲盒。其中更是出现了溢价近50倍的热门款。
当代年轻人最烧钱爱好
盲盒,顾名思义,是看不到里面装的是什么的盒子,但是盲盒不是万能的盒子,说穿了只是装着呆萌可爱的玩具,当然少不了各种IP的魔力加持。
广州刘女士上小学的女儿迷上了盲盒,她对里面各种萌哒哒的玩偶没有丝毫抵抗力,每周都要买好几款,后来越来越迷恋,开口闭口都是盲盒,很快盲盒塞满了她的小书柜。
呆萌的玩具不仅让儿童痴迷,更吸引了不少成年玩家。
消费者小杨,2万元买2袋,经常一买就是一个系列一整套。月底还信用卡时,大骂自己脑子进水了,依然停不下来;小李迷上了收集盲盒,不是在买盲盒的路上,就是在换盲盒的路上。曾经安静的小姑娘,变成了交际花,四处找人互动换盲盒。
“收集盲盒不是为了赚钱,单纯是因为喜欢。喜欢那种好奇期待刺激的感觉,失望也开心。从大学开始收集盲盒的豆豆(化名)对记者表示。
豆豆称,“一开始是觉得盲盒一般都是同一个东西几十种造型,有收藏感、很好玩,重点是不贵,偶尔花点小钱对我来说是消遣。随着消费习惯的养成,以及盲盒不断上新,我每次看到一批新产品都会买几个,成为了一种自然。换句话说,买了一个,就想买一套;买了一套,就想买到隐藏款。起初盲盒没有现在这么多系列,让我入坑的是Sonny Angle。”
Sonny Angle是一款经典盲盒,一个盲盒的价格大概在59元至69元不等。要集齐一套12个盲盒系列,需花掉近千元。目前大热的、由泡泡玛特出品的Molly原价为59元。泡泡玛特官网显示,2018年,Molly的年销量突破400万个,若以均价59元计算,Molly 2018年销售额将近2.4亿元。
买家们有多能“烧钱”?据天猫发布的《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潮玩手办的烧钱指数位列第一。这项看似简单的收藏爱好,过去一年中在天猫上的同比增长达到近190%,客单价和消费频次均名列前茅,成为当代年轻人最烧钱的爱好。而此前大热的“炒鞋”,仅排名第二。
在这一系列最受95后追捧的爱好中,盲盒收藏成为“硬核玩家”增长最快的领域。数据显示,天猫上一年有近20万在盲盒上年花费超过2万元的“硬核玩家”,其中95后占了大多数。
据泡泡玛特官方提供的用户数据,18~24岁的女性是盲盒消费的主力。年龄段在25~29岁的消费者占总消费群体的26%。在职业方面,白领占33.2%,月薪在8000至20000元的占90%。学生占25.2%。
“隐藏款”盲盒:溢价50倍
买到了不喜欢的或者重复的款式怎么办?豆豆对记者表示,一般会在淘宝上或者闲鱼上卖出,也有盲盒互换群,群友通过群聊将手中重复的玩偶转卖或与他人交换。普通玩偶会降价卖,“一般降几块或者十几块”。
闲鱼除了出售重复抽中的款式,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出售“隐藏款”或者“特别款”。与正常的心仪款式相比,“隐藏款”或者“特别款”的抽中概率更小,一套Molly系列盲盒通常有12个常规造型,加上1个隐藏款造型,隐藏款抽中的概率约为1/144。
以原价59元的Molly小画家为例,其在闲鱼上的价格已经达到2300元;而原价59元的潘神圣誕隐藏款,现在在闲鱼已经卖到2999元的高价,溢价50倍。
“一入盲盒深似海”是为啥?
看起来小众的盲盒,目前已成长为千万级市场。闲鱼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闲鱼上有30万盲盒玩家进行交易,每月发布闲置盲盒数量较一年前增长320%。
对于爱好者们来说,购买盲盒的理由各不相同:有人的关注点在“开盲盒”,享受拆封时面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刺激感;而也有消费者更热衷于“收集”,对于自己钟情的盲盒,不集齐所有款式誓不罢休。
随着盲盒受众群体不断扩大,由此诞生的盲盒“圈子”也在无形中激发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李女士表示,自己经常与朋友相约一起购买同系列的盲盒。“既然买盲盒是为了玩,那当然人多更有意思。大家一起讨论多了,就会不由自主地加大对这种游戏的期待。”
“这与小时候买干脆面集卡片十分相似。”北京的吴先生向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因为周围的小伙伴都在集卡片,自己没有的话就会很‘没面子’,所以大家会相互比着买。”吴先生称,这种以抽奖、收集为乐趣的消费偏好在青少年甚至部分80后、90后中间十分常见。
“盲盒经济”的兴起也使其背后的公司尝到了甜头。作为国内盲盒品牌的龙头企业之一,泡泡玛特2018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55.98%,净利润同比增长14倍。
“盲盒热”会是昙花一现吗?
被炒出高价的盲盒,是消费者的一厢情愿,还是“黄牛”的投机行为?
对此,国泰君安研究认为,由于下游二手交易市场利润巨大,非盲盒爱好者投机现象明显。暴涨暴跌的盲盒价格不仅会影响到玩家的财力和兴趣,也会让怀有恶意的投机分子混杂其中,对刚刚兴起的产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万喆指出,这种现象的产生可看作是小概率事件,长期来看并不能持续,过度投资者必会为冲动买单。
(综合《半月谈》《新京报》)
当代年轻人最烧钱爱好
盲盒,顾名思义,是看不到里面装的是什么的盒子,但是盲盒不是万能的盒子,说穿了只是装着呆萌可爱的玩具,当然少不了各种IP的魔力加持。
广州刘女士上小学的女儿迷上了盲盒,她对里面各种萌哒哒的玩偶没有丝毫抵抗力,每周都要买好几款,后来越来越迷恋,开口闭口都是盲盒,很快盲盒塞满了她的小书柜。
呆萌的玩具不仅让儿童痴迷,更吸引了不少成年玩家。
消费者小杨,2万元买2袋,经常一买就是一个系列一整套。月底还信用卡时,大骂自己脑子进水了,依然停不下来;小李迷上了收集盲盒,不是在买盲盒的路上,就是在换盲盒的路上。曾经安静的小姑娘,变成了交际花,四处找人互动换盲盒。
“收集盲盒不是为了赚钱,单纯是因为喜欢。喜欢那种好奇期待刺激的感觉,失望也开心。从大学开始收集盲盒的豆豆(化名)对记者表示。
豆豆称,“一开始是觉得盲盒一般都是同一个东西几十种造型,有收藏感、很好玩,重点是不贵,偶尔花点小钱对我来说是消遣。随着消费习惯的养成,以及盲盒不断上新,我每次看到一批新产品都会买几个,成为了一种自然。换句话说,买了一个,就想买一套;买了一套,就想买到隐藏款。起初盲盒没有现在这么多系列,让我入坑的是Sonny Angle。”
Sonny Angle是一款经典盲盒,一个盲盒的价格大概在59元至69元不等。要集齐一套12个盲盒系列,需花掉近千元。目前大热的、由泡泡玛特出品的Molly原价为59元。泡泡玛特官网显示,2018年,Molly的年销量突破400万个,若以均价59元计算,Molly 2018年销售额将近2.4亿元。
买家们有多能“烧钱”?据天猫发布的《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潮玩手办的烧钱指数位列第一。这项看似简单的收藏爱好,过去一年中在天猫上的同比增长达到近190%,客单价和消费频次均名列前茅,成为当代年轻人最烧钱的爱好。而此前大热的“炒鞋”,仅排名第二。
在这一系列最受95后追捧的爱好中,盲盒收藏成为“硬核玩家”增长最快的领域。数据显示,天猫上一年有近20万在盲盒上年花费超过2万元的“硬核玩家”,其中95后占了大多数。
据泡泡玛特官方提供的用户数据,18~24岁的女性是盲盒消费的主力。年龄段在25~29岁的消费者占总消费群体的26%。在职业方面,白领占33.2%,月薪在8000至20000元的占90%。学生占25.2%。
“隐藏款”盲盒:溢价50倍
买到了不喜欢的或者重复的款式怎么办?豆豆对记者表示,一般会在淘宝上或者闲鱼上卖出,也有盲盒互换群,群友通过群聊将手中重复的玩偶转卖或与他人交换。普通玩偶会降价卖,“一般降几块或者十几块”。
闲鱼除了出售重复抽中的款式,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出售“隐藏款”或者“特别款”。与正常的心仪款式相比,“隐藏款”或者“特别款”的抽中概率更小,一套Molly系列盲盒通常有12个常规造型,加上1个隐藏款造型,隐藏款抽中的概率约为1/144。
以原价59元的Molly小画家为例,其在闲鱼上的价格已经达到2300元;而原价59元的潘神圣誕隐藏款,现在在闲鱼已经卖到2999元的高价,溢价50倍。
“一入盲盒深似海”是为啥?
看起来小众的盲盒,目前已成长为千万级市场。闲鱼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闲鱼上有30万盲盒玩家进行交易,每月发布闲置盲盒数量较一年前增长320%。
对于爱好者们来说,购买盲盒的理由各不相同:有人的关注点在“开盲盒”,享受拆封时面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刺激感;而也有消费者更热衷于“收集”,对于自己钟情的盲盒,不集齐所有款式誓不罢休。
随着盲盒受众群体不断扩大,由此诞生的盲盒“圈子”也在无形中激发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李女士表示,自己经常与朋友相约一起购买同系列的盲盒。“既然买盲盒是为了玩,那当然人多更有意思。大家一起讨论多了,就会不由自主地加大对这种游戏的期待。”
“这与小时候买干脆面集卡片十分相似。”北京的吴先生向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因为周围的小伙伴都在集卡片,自己没有的话就会很‘没面子’,所以大家会相互比着买。”吴先生称,这种以抽奖、收集为乐趣的消费偏好在青少年甚至部分80后、90后中间十分常见。
“盲盒经济”的兴起也使其背后的公司尝到了甜头。作为国内盲盒品牌的龙头企业之一,泡泡玛特2018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55.98%,净利润同比增长14倍。
“盲盒热”会是昙花一现吗?
被炒出高价的盲盒,是消费者的一厢情愿,还是“黄牛”的投机行为?
对此,国泰君安研究认为,由于下游二手交易市场利润巨大,非盲盒爱好者投机现象明显。暴涨暴跌的盲盒价格不仅会影响到玩家的财力和兴趣,也会让怀有恶意的投机分子混杂其中,对刚刚兴起的产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万喆指出,这种现象的产生可看作是小概率事件,长期来看并不能持续,过度投资者必会为冲动买单。
(综合《半月谈》《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