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马青毅(1964.06-),男,汉族,四川安岳人,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摘 要:数学是学习知识的最基本科学,学好数学对于每个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尤其是小学生,所有如何在小学阶段教好数学是我们一线小学数学老师的最重要的目标。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希望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的解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与心态下,学习数学,培养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025-01
现阶段,我们国家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己的学习的主人。我们一线教师更应顺应这个趋势,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需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主动学习的习惯。同时,我们也要为学生创造能够自主学习的学习氛围。
一、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作为一线小学老师,我平时在课堂上就非常注重学生的自己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利用曾经学习的知识,来探索新的问题,引导出新的知识点。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发现并学会的知识才是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最容易被学生掌握并运用于实践的。
例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的时候,首先,首先根据以前的知识:商的性质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发现问题。让学生回忆性回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1÷3=2÷6写成1/3=2/6,然后,我们再根据射呢吗叫两个数字的比,来引导学生根据商的性质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该换成比的基本性质,然后还可以让学生来思考为什么要把0除外,经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就会发现,除数不能是0,所以分母也不能是0,所以比的后面也不能是0,这样逐层推进,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发现的乐趣,还有发现问题的成就感,当然这种学习的效果肯定比老师直接在讲台上机械的灌输要效果好的多。
二、学生自己认真读题与研究方法
我国古代的教师一直在提倡:凡事都要自己去体会,亲自去体察,亲自去感悟。书自己读,道理自己探索,师傅只是个引导的人。同样,这些理念在现代来说,还是非常适用。老师在课上领导学生认真读题领会题目意思,就好比领路,但真正能走路还是要靠自己。学生在揣摩问题的时候,提倡相互交流,提出疑问,以便更好的领悟。
三、学生作为主体,学生讲老师听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掌握不了主动权,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我提倡学生作为主体,学生讲,老师听并指导,对于一些知识点,先让学生分析研究道理,然后再各自讲对这道题的理解。比如在“有余数的除法”时,首先带领学生了解,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的话,有的学生会举例说明,有的学生还会反驳,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课堂上学生们还喜欢动脑思考。
如讲“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先告诉学生,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接着让学生讲出理由,有的学生举例子说明,有的学生竟还反驳起来,这样激起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整堂课中同学们都很动脑,深刻的理解了余数除法的意义。
四、学生自己摸索探求解题的内在规律
学生在日常的一系列的习题练习中,以及课后自己完成作业的思索中,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总结中规律性的解题方法,这个过程也需要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设计来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但绝不是老师代替学生思考。
比如在学习“乘法和除法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可以列举一系列的一乘二除的算式:由2×4=8还可以写成8÷4=2,又可以转换成8÷4=2,通过一系列的举例分析,然后可以出示数字较大的算式:324×126=40824,然后让学生刚刚学到的知识,通过总结分析,写出其他的两个除法算式,学生往往会很容易写出来,相反,如果老师只是通过课堂上生硬的讲,那学生恐怕不会学的那么透彻,明白。
五、实践让学生体验
在现阶段的小学教学中,老师要明白一个清晰的定位,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作为导演的角色存在,真正的演员是我们的学生,我们要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画画、剪剪、拼拼、比比,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获得只是,这也是获得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学习“圆的面积”时,首先让学生做两个相等的圆,然后把其中的一个剪成若干个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图片,然后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图,学生会很有兴趣的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最后老师引导:如果圆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会是什么?学生会很快想到,越来越接近长方形。然后老师会问:用圆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什么什么关系?这时候很多学生就会发现,长方形的长差不多就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近似长度与圆的半径一致。这样我们就顺利成章的启发学生如果圆的半径为r表示,你能推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吗?通过亲身体验、实践,快乐的得出知识点结论。
六、学生自己动脑总结
总结是每节课结束后必不可少的部分,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在总结的过程中,老师要不失时机的给予补充。
总之,数学是一门博大精深,又十分有趣的学科,以上方法是笔者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可实现数学教学的科学化,它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发现、去讲解、去体验、去摸索、去总结,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开启心窍,悟出道理,自己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隆昌县山川镇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洁浩.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02).
[2]范文貴,姚艳伟.数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04).
[3]王树成.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0).
[4]谢爱秀.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探究活动策略[J].新课程(小学版),2009(08).
[5]殷聪聪.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学习兴趣、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摘 要:数学是学习知识的最基本科学,学好数学对于每个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尤其是小学生,所有如何在小学阶段教好数学是我们一线小学数学老师的最重要的目标。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希望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的解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与心态下,学习数学,培养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025-01
现阶段,我们国家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己的学习的主人。我们一线教师更应顺应这个趋势,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需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主动学习的习惯。同时,我们也要为学生创造能够自主学习的学习氛围。
一、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作为一线小学老师,我平时在课堂上就非常注重学生的自己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利用曾经学习的知识,来探索新的问题,引导出新的知识点。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发现并学会的知识才是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最容易被学生掌握并运用于实践的。
例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的时候,首先,首先根据以前的知识:商的性质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发现问题。让学生回忆性回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1÷3=2÷6写成1/3=2/6,然后,我们再根据射呢吗叫两个数字的比,来引导学生根据商的性质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该换成比的基本性质,然后还可以让学生来思考为什么要把0除外,经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就会发现,除数不能是0,所以分母也不能是0,所以比的后面也不能是0,这样逐层推进,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发现的乐趣,还有发现问题的成就感,当然这种学习的效果肯定比老师直接在讲台上机械的灌输要效果好的多。
二、学生自己认真读题与研究方法
我国古代的教师一直在提倡:凡事都要自己去体会,亲自去体察,亲自去感悟。书自己读,道理自己探索,师傅只是个引导的人。同样,这些理念在现代来说,还是非常适用。老师在课上领导学生认真读题领会题目意思,就好比领路,但真正能走路还是要靠自己。学生在揣摩问题的时候,提倡相互交流,提出疑问,以便更好的领悟。
三、学生作为主体,学生讲老师听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掌握不了主动权,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我提倡学生作为主体,学生讲,老师听并指导,对于一些知识点,先让学生分析研究道理,然后再各自讲对这道题的理解。比如在“有余数的除法”时,首先带领学生了解,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的话,有的学生会举例说明,有的学生还会反驳,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课堂上学生们还喜欢动脑思考。
如讲“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先告诉学生,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接着让学生讲出理由,有的学生举例子说明,有的学生竟还反驳起来,这样激起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整堂课中同学们都很动脑,深刻的理解了余数除法的意义。
四、学生自己摸索探求解题的内在规律
学生在日常的一系列的习题练习中,以及课后自己完成作业的思索中,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总结中规律性的解题方法,这个过程也需要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设计来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但绝不是老师代替学生思考。
比如在学习“乘法和除法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可以列举一系列的一乘二除的算式:由2×4=8还可以写成8÷4=2,又可以转换成8÷4=2,通过一系列的举例分析,然后可以出示数字较大的算式:324×126=40824,然后让学生刚刚学到的知识,通过总结分析,写出其他的两个除法算式,学生往往会很容易写出来,相反,如果老师只是通过课堂上生硬的讲,那学生恐怕不会学的那么透彻,明白。
五、实践让学生体验
在现阶段的小学教学中,老师要明白一个清晰的定位,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作为导演的角色存在,真正的演员是我们的学生,我们要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画画、剪剪、拼拼、比比,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获得只是,这也是获得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学习“圆的面积”时,首先让学生做两个相等的圆,然后把其中的一个剪成若干个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图片,然后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图,学生会很有兴趣的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最后老师引导:如果圆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会是什么?学生会很快想到,越来越接近长方形。然后老师会问:用圆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什么什么关系?这时候很多学生就会发现,长方形的长差不多就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近似长度与圆的半径一致。这样我们就顺利成章的启发学生如果圆的半径为r表示,你能推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吗?通过亲身体验、实践,快乐的得出知识点结论。
六、学生自己动脑总结
总结是每节课结束后必不可少的部分,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在总结的过程中,老师要不失时机的给予补充。
总之,数学是一门博大精深,又十分有趣的学科,以上方法是笔者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可实现数学教学的科学化,它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发现、去讲解、去体验、去摸索、去总结,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开启心窍,悟出道理,自己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隆昌县山川镇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洁浩.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02).
[2]范文貴,姚艳伟.数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04).
[3]王树成.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0).
[4]谢爱秀.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探究活动策略[J].新课程(小学版),2009(08).
[5]殷聪聪.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学习兴趣、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