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在写作中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也特别注重语言,但过度追求的结果却适得其反。
有的专家把当今中学生作文的语言失误归纳为三点:一是假话、空话、套话和学生腔:二是用词不明确,不得体;三是语句不流畅病句多。
矫正这种毛病,必须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增强作文的“体质”。当然,不可妄想侏儒一夜之间就成为巨人,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否则,学生就不要脚歪怪鞋子丑,教师也不能嘴歪怨茶壶漏。
怎样让学生逐步登上学生作文“说话”的较高境界,简言之,就是引领他们渐次攀上三个境界。
作文中写真实的事,说真实的话,这是说话底线。
“不平则鸣”,这是唐代韩愈提出的作文主张,以为文章应与人民的苦痛相契合,不发空洞无味之感,不做雕琢文饰之事。
白居易曾说“歌诗合为时而作”,失去鸣不平之念的文章,就是死文章;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这既是对“十年动乱”盛行的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的不良文风的有力批判,又为广大中小学生作文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那我们在作文中应如何说真实的话呢?
一、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中学生作文要求“说真话”,素材就应来自生活。生活中,有一年四季风光变化的无限绚丽,有各种各样人物的千姿百态,有各国时事的变化……
如果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不难捕捉到生活中的真善美,不难捕捉自然界的微妙变化,也不难找到社会关注的焦点。
如果学会把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的变化、社会关注的焦点写进作文,作文也就不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会是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二、写作时要善于捕捉情感。
中学生要在作文中做到“抒真情”,就必须对生活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作文一旦没有了真情实感,就犹如一个人没有了灵魂。文章只有有了真情实感,才能生动,才能打动读者的心,引起他们的共鸣。
如果学生在作文中总是无病呻吟地发表自己的感受,那不就等于一个人扭曲了自己的灵魂?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我总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哪怕是幼稚的、肤浅的,哪怕那些感受不是豪迈的、激壮的、忧国忧民的,但能表现自己有别于他人的主观感受、独到见解,在我读来都是清新的,感人的。
三、提高自身修养。
俗话说:“文如其人,文为心声”,一篇文章能反映一个人的品性。文学史上,不少文人墨客都有一颗热爱祖国美好山川之心,或是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或是有豪放激昂的情怀,或是有壮志凌云的抱负,这些都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们的作品犹如一颗颗明珠,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学生如果能在平时多读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丰富文学素养。
祖国的山川雄奇美好,四季风光不断变幻,更有许多历史的遗迹,利用节假日出去饱览一下祖国风光,体味一下人物风情,必然能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而这些情感一旦形成,也必然会在我们的作文中释放出来。
在力求让学生说真话的前提下,必须积极鼓励他们说自己的话。
自己的话,包涵后面两层含义:一是文章中的生活是学生自己经历过,或者是他们的视野之内可能存在的;二是文章的语言不是他人而是自己的。
惟有这样,学生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章才有“个性”可言,才能拥有一方“人云亦云我不云,老生常谈我不谈’’的崭新天地。
如江苏考生蒋昕捷《赤兔之死》一文之所以能引起阅卷老师拍案叫绝获得满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用自己的语言写文章,而倘若还有考生套用他的古白话的语言风格,肯定不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如何使学生作文时说自己的话,笔者以为,必须注重以后几点:
第一,平时严格训练学生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突出训练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语言:
第二,引导学生咀嚼名家的精彩语言,如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一文中,就有不少值得老师带领学生去玩味的妙言佳句,像“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像“圆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像“有时候呆到地上都亮起月光”等等,无不值得我们认真地去研究一番:
第三,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促使他们想说敢说自己的话。
记得一位智人说过:“走路时,两条腿的姿势有了变化,就可能是绝好的舞蹈;说话时,舌头的方位有了变化,就可能是动听的歌曲。”同理,如果我们把文字不囿他人的重新排列组合,就可能成为出奇出新的绝妙好词。
作文中要想让自己的语言新鲜、生动,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用语准确,造句精当。
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花了那么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修水库,搞水利,真是‘千军万马上阵来’。其规模之大,代价之高,恐怕开凿运河、修筑万里长城也无法与之比拟。成绩当然不小,但也不能不看到,由于森林、树木被破坏,不少江湖水位大大下降,一些水库没有水,报废了;许多地区仍然经不起旱涝的袭击。如果三十年中,我们拿出兴修水利的一部分人力,来搞植树造林种草,日子肯定比现在好得多。”此段文章语言呈现出修饰和搭配准确、逻辑性严密的特点。
二、抽象的理论具象化。
如,“包装是商品独特显眼的外壳,包装是房子富丽堂皇的外壳,包装是帅哥身上笔挺的西装,包装是丑妇手上绚丽的太阳伞,包装是模特儿在T型舞台上走出的一字猫步。”这段文字将抽象的杩e念化为可以触摸的形象,达到化枯燥为形象、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三、逻辑推理化为文学语言。
如,“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们可以去感受一下炎黄时期的史前文明,可以去见识一下秦始皇的残暴和秦二世的昏庸,可以去参观一下那修了35年却被项羽一把火烧掉的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可以去采访一下曾经哭倒那劳民伤财的万里长城的孟姜女……”排比句的运用,使逻辑推理而为图景展现,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审美形象代替自然形象。
如,“祖国是什么?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它是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一片土地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和事。然而。当苏轼放言‘大江东去’的时候,当岳飞歌咏‘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时候,当文天祥叹息‘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时候,当于佑任悲鸣‘山之上,国有殇’的时候,当毛泽东感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候,祖国是什么的答案还会这么简单吗?”
可见,在运用议论这一表达方式时,如果我们抓住事物的审美形象,就会使文章境界出现新的天地。第三境界,就是超越他人的创新境界,当立于这座高峰时,我们就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悟,“心游天仞,精骛八极”的心灵慰藉。
有的专家把当今中学生作文的语言失误归纳为三点:一是假话、空话、套话和学生腔:二是用词不明确,不得体;三是语句不流畅病句多。
矫正这种毛病,必须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增强作文的“体质”。当然,不可妄想侏儒一夜之间就成为巨人,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否则,学生就不要脚歪怪鞋子丑,教师也不能嘴歪怨茶壶漏。
怎样让学生逐步登上学生作文“说话”的较高境界,简言之,就是引领他们渐次攀上三个境界。
作文中写真实的事,说真实的话,这是说话底线。
“不平则鸣”,这是唐代韩愈提出的作文主张,以为文章应与人民的苦痛相契合,不发空洞无味之感,不做雕琢文饰之事。
白居易曾说“歌诗合为时而作”,失去鸣不平之念的文章,就是死文章;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这既是对“十年动乱”盛行的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的不良文风的有力批判,又为广大中小学生作文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那我们在作文中应如何说真实的话呢?
一、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中学生作文要求“说真话”,素材就应来自生活。生活中,有一年四季风光变化的无限绚丽,有各种各样人物的千姿百态,有各国时事的变化……
如果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不难捕捉到生活中的真善美,不难捕捉自然界的微妙变化,也不难找到社会关注的焦点。
如果学会把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的变化、社会关注的焦点写进作文,作文也就不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会是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二、写作时要善于捕捉情感。
中学生要在作文中做到“抒真情”,就必须对生活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作文一旦没有了真情实感,就犹如一个人没有了灵魂。文章只有有了真情实感,才能生动,才能打动读者的心,引起他们的共鸣。
如果学生在作文中总是无病呻吟地发表自己的感受,那不就等于一个人扭曲了自己的灵魂?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我总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哪怕是幼稚的、肤浅的,哪怕那些感受不是豪迈的、激壮的、忧国忧民的,但能表现自己有别于他人的主观感受、独到见解,在我读来都是清新的,感人的。
三、提高自身修养。
俗话说:“文如其人,文为心声”,一篇文章能反映一个人的品性。文学史上,不少文人墨客都有一颗热爱祖国美好山川之心,或是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或是有豪放激昂的情怀,或是有壮志凌云的抱负,这些都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们的作品犹如一颗颗明珠,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学生如果能在平时多读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丰富文学素养。
祖国的山川雄奇美好,四季风光不断变幻,更有许多历史的遗迹,利用节假日出去饱览一下祖国风光,体味一下人物风情,必然能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而这些情感一旦形成,也必然会在我们的作文中释放出来。
在力求让学生说真话的前提下,必须积极鼓励他们说自己的话。
自己的话,包涵后面两层含义:一是文章中的生活是学生自己经历过,或者是他们的视野之内可能存在的;二是文章的语言不是他人而是自己的。
惟有这样,学生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章才有“个性”可言,才能拥有一方“人云亦云我不云,老生常谈我不谈’’的崭新天地。
如江苏考生蒋昕捷《赤兔之死》一文之所以能引起阅卷老师拍案叫绝获得满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用自己的语言写文章,而倘若还有考生套用他的古白话的语言风格,肯定不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如何使学生作文时说自己的话,笔者以为,必须注重以后几点:
第一,平时严格训练学生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突出训练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语言:
第二,引导学生咀嚼名家的精彩语言,如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一文中,就有不少值得老师带领学生去玩味的妙言佳句,像“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像“圆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像“有时候呆到地上都亮起月光”等等,无不值得我们认真地去研究一番:
第三,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促使他们想说敢说自己的话。
记得一位智人说过:“走路时,两条腿的姿势有了变化,就可能是绝好的舞蹈;说话时,舌头的方位有了变化,就可能是动听的歌曲。”同理,如果我们把文字不囿他人的重新排列组合,就可能成为出奇出新的绝妙好词。
作文中要想让自己的语言新鲜、生动,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用语准确,造句精当。
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花了那么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修水库,搞水利,真是‘千军万马上阵来’。其规模之大,代价之高,恐怕开凿运河、修筑万里长城也无法与之比拟。成绩当然不小,但也不能不看到,由于森林、树木被破坏,不少江湖水位大大下降,一些水库没有水,报废了;许多地区仍然经不起旱涝的袭击。如果三十年中,我们拿出兴修水利的一部分人力,来搞植树造林种草,日子肯定比现在好得多。”此段文章语言呈现出修饰和搭配准确、逻辑性严密的特点。
二、抽象的理论具象化。
如,“包装是商品独特显眼的外壳,包装是房子富丽堂皇的外壳,包装是帅哥身上笔挺的西装,包装是丑妇手上绚丽的太阳伞,包装是模特儿在T型舞台上走出的一字猫步。”这段文字将抽象的杩e念化为可以触摸的形象,达到化枯燥为形象、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三、逻辑推理化为文学语言。
如,“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们可以去感受一下炎黄时期的史前文明,可以去见识一下秦始皇的残暴和秦二世的昏庸,可以去参观一下那修了35年却被项羽一把火烧掉的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可以去采访一下曾经哭倒那劳民伤财的万里长城的孟姜女……”排比句的运用,使逻辑推理而为图景展现,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审美形象代替自然形象。
如,“祖国是什么?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它是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一片土地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和事。然而。当苏轼放言‘大江东去’的时候,当岳飞歌咏‘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时候,当文天祥叹息‘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时候,当于佑任悲鸣‘山之上,国有殇’的时候,当毛泽东感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候,祖国是什么的答案还会这么简单吗?”
可见,在运用议论这一表达方式时,如果我们抓住事物的审美形象,就会使文章境界出现新的天地。第三境界,就是超越他人的创新境界,当立于这座高峰时,我们就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悟,“心游天仞,精骛八极”的心灵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