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插枫叶的传说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0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西许多地方,农历三月初三都有在房屋门楣上插枫叶的习俗。
  传说在古时候,有一年春季,岜下屯发生瘟疫。得病的人初时流涕流泪,再是头痛身痛,后到卧床不起,严重的甚至不治身亡。有些是一人得病,传染全家;有些是一家得病,传染邻里,连去看望的亲戚也未能幸免。
  一时间,有病患的人家或是忙着求医抓药,或是忙着祭祖拜庙,或是请道公巫婆驱鬼赶瘟神。能想到的办法,大家全都用上了,但是瘟疫肆虐依然如故。
  屯里,家家大门紧闭,人人自危少出门。白天,村庄静悄悄的,一片萧疏。夜晚,猫头鹰在村头声声哀号,令人毛骨悚然。
  屯里有个后生仔叫黄芼,年方十七,父母早逝,孤身一人。黄芼自小得到众人的扶助,吃百家饭长大。他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知恩图报。屯里不管哪家有大事,他都不请自到,不计报酬,做事任劳任怨,一帮到底。
  村中出现瘟疫后,黄芼心里非常着急。为了报答村民的扶助和养育之恩,他用口袋里仅有的钱买来猪头肉、烧香祭拜土地公,祈祷患者早愈、村民平安。他听说烧艾草能驱走瘟神,就在屯的东、西、南、北、中烧了五堆艾草。他听说松针熬汤可以治病,就立即上山去采摘,煲好后逐家逐户地端送上门。但是这些都没什么效果,他心里更着急了。
  有一位老人告訴他,西边有个李家屯,也发生过这种瘟疫,后来吃了医家李真人一剂草药,病就痊愈了。
  黄芼二话不说,带上干粮就急急上路。他涉过三十三道溪水,爬过三十三座高山,穿过三十三个山弄,困了靠着大树打个盹,饿了抓点干粮填肚子,渴了捧把清泉解渴。草鞋穿烂了赤脚走,衣服破了顾不上,他日夜兼程,走了三天三夜,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李家屯。黄芼的善心感动了宅心仁厚的李真人,赶紧给他开了药方。
  黄芼拿到药方,双膝跪别李真人后,又马不停蹄地赶了三天三夜的回程路。
  黄芼回到屯里,顾不上休息,按照李真人的吩咐,上山顶采来草药,在山腰捡来竹子的老叶,下河取来泉底的活水,然后在村南边垒灶烧火煮药。用了整整三个时辰,把药煎好后,他端着汤药逐家逐户、一个病人一个病人地亲手喂。
  当服侍完最后一个患者服了药后,黄芼眼前一黑,身体一软,累倒在地。
  黄芼昏睡过去了,但他的魂魄却还在继续赶路。
  黑暗里,他走呀走,不知走了多久,去了多远,只感觉到很累很累,但他坚定一个信念,一定要拿到药救人,再累也不能停下来。他记得李真人一而再地叮嘱:“除了我的药方外,你还要及时到东边的孙家庄去,从医家孙善子那里再请一剂药,方能保证大家的病痊愈,才能赶走瘟神保平安。”
  黑暗中,黄芼继续走啊走,走啊走……突然,前面有位白发皓首的长者在向他招手。黄笔好奇地上前行礼。
  长者说:“黄芼呀,这里就是孙家庄。来,坐到我身边来。”
  “您老认得我?”黄笔惊讶地问。
  长者一手拂着飘逸的银须,一手拍着黄芼的肩膀,慈祥宽厚地笑了笑,说:“孩子,你是个好后生。你屯上的事我都知道了。回去后,你到后山去,那山上有一树,叶子如掌般,三裂,或五裂、七裂,不管哪一种都可用。记住:树枝插门楣,叶汁蒸糯米。”说完,长者猛地推了黄笔一把。
  “醒了,醒了!”黄芼南柯一梦,睁开眼睛,见屯里的人围着他嚷嚷。
  黄芼站起,顾不上和大家说话,在腰带上插一把柴刀,肩膀上挑一对箩筐,又急匆匆出门而去。
  在后山上,黄芼仔细地寻找孙善子所描述的那种叶子。他在山上转呀转,找呀找,但奇怪了,就是找不着。他累了,就坐在一棵大树下休息,不想竞睡着了。
  “黄芼,黄芼,醒醒,采药呀!”一个声音在不停地呼唤着他。他睁开眼,见一只小黄鸟在眼前飞来飞去,跳上跳下,最后落脚在“棵娄”(壮话:枫树)树枝上。
  咦!这不是如掌的三裂叶吗?黄芼如梦方醒,大喜过望。
  原来是“棵娄”的叶子。他望着满山的“棵娄”,高兴得跳了起来。
  黄芼挑着满满的一担“棵娄”枝叶回来。他挨家挨户地插“棵娄”枝叶,逐家逐户地交代大家用“棵娄”叶汁蒸糯米吃。那天刚好是农历三月初三。
  插上“棵娄”枝叶后,家家空气清新,人人神清气爽。吃了“棵娄”叶汁染黑的糯米饭后,大家感到口齿清香,腹腔温润,精神焕发,患者也恢复了健康。
  从此,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家家都将“棵娄”的枝叶插在门楣上,户户都拿“棵娄”的叶汁蒸糯米饭吃。村寨从此也就平平安安了。
其他文献
中国上下五千年,  祖训永远记心间;  勤劳致富靠双手,  荡起幸福万年船。  劳动最光荣  三皇五帝史长久,  劳动光荣分国忧;  务耕田来重桑养,  伏羲先皇带好头。  红旗飘扬九大州,  数我华夏第一流;  黑人白人身上褂,  哪样不是中华绸。  建筑工  万丈高楼平地起,  好比燕子含春泥;  燕子做窝为了仔,  你今为人做嫁衣。  红砖青瓦拔地起,  建筑工人最给力;  筑起亮丽风景线,
期刊
“三月三”是广西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是广西壮、汉、瑶、苗、侗等世居民族的重要节日,在当地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春节。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米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地方持续两三天。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一般为峒场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
期刊
在我的家乡——偏远的水族山乡,除了国家法定节日外,还有一些水族独特的节日,像端节、卯节、霞节、苏宁喜节等,略感遗憾的是,在这么多节日中却偏偏没有“三月三”这个节日。这究竟是水族人家与“三月三”没有渊源,还是以另一种方式去拥抱这个节日?抑或这个节日被冠以另外的名称?关于这些疑问和可能性,我都未能有时间去仔细考证,但当我把水族的诸多节日一一与之加以比较的时候,我发现水族的卯节与壮族的“三月三”颇有些相
期刊
熊是活的  妻子:“那天,當大黑熊出现时,你竟丢下我跑啦!可你对我说过,为了我,你不怕面对死亡!”  丈夫:“是呀,我是这么说的,可是那只熊不是死的呀。”  买水果  下班的路上,大伟看到路边水果摊的香蕉不错,于是走上前说:“老板,给我称十块钱的。” 小贩称了一串香蕉,说:“十块零五毛。”  大伟说:“算十块吧,经常在你这买的。”  小贩瞟了大伟一眼,淡淡地说:“我刚改行卖水果,今天是我第一天出摊
期刊
正是枫树抽叶的时节,眼看“壮族三月三”大节又要到了,遥想家乡南岭坡闪着灵光的枫树林,壮族妈妈的身影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她高挑的身材,上身穿着一件花边领子蓝布衣服,脸色红润润的,下唇边长着一颗黑痣,就像“三月三”节里黑得透亮的糯米粒。壮族妈妈小名叫“的仁”。“的”读“di”,是女性的意思;“仁”翻译过来,是“水”。拥有水命的壮族妈妈,是一泓清凌凌的泉水,给我的生命之树注入了清新的养分。在我的印象里,壮
期刊
评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广泛流传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及东北三省,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4月21日下午3点,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竞演剧目“生净一鸣唱古今”庄玉生评剧作品专场在广西南宁市邕州剧场开演。庄玉生先生是天津评剧院的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有着近30年的评剧舞台表演经验,他主攻花脸和老生行当,屡次荣获我国高层次的各类评剧表演奖项
期刊
在北海,银海区平阳镇东山村很特别。  它是北海市唯一一个壮、瑶族聚居的行政村。1993年,大化瑶族自治县江南乡等14个乡镇的大石山区的壮、瑶两个少数民族群众响应国家号召,集体异地安置到北海市银海区平阳镇东星村的思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2003年,村民得到重新选址安置并成立东山村。  东山村始终凝聚着村民的努力和奋斗。他们每个细小的一分钟看似平常,却处处显露出民族融合和团结进发出来的活力。  1分钟,
期刊
镇江金山湖畔,一个衣着华美的少年正摇着扇子观赏湖光山色。忽然“哗啦”一声,身旁路过的一个挑水姑娘脚步不稳,身子一歪,水桶里荡出来的水花溅湿了少年的衣裳。  少年刚要发火,看到那挑水姑娘明亮而略带羞怯的眸子,呆住了,连她的道歉都没有听见。待他回过神,姑娘已走远,少年望着那纤瘦的背影和两条漆黑的长辫子怅然若失。  少年没有心思再赏景,信步回了家。刚一进花厅,就被父亲沉着脸教训了一番:“春生,你整天这样
期刊
“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人民的盛大节日,也是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比如我们瑶族。各民族过节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唱歌、跳舞的欢乐主题却大抵相似。八桂春来早,“三月三”节日期间,连空气都弥漫着山歌的味道与芬芳气息,令我不禁想起20世纪90年代去“塘底坳”(地名)赶歌圩的情景来。  我的老家桂林全州县东山瑶族乡,在交通和信息并不太发达的90年代,赶歌圩、唱山歌、对山歌及以歌传情、以歌结亲是年轻人的一件重大
期刊
桃花红,李花白。春天的缤纷烂漫中,桂西北山边地头不时能见到长着灰白叶子的灌木开满质朴无华、芳香馥郁的花。这种壮话叫作“花卖”的花树,我小时候没有认真研究过它的学名,那年念着毛主席“战地黄花分外香”这句诗,正值花开季节,教室外飘来阵阵花香,想到“花卖”那碎玉般密簇一团的细细花丝是淡淡的浅浅的黄,花更是分外的香,我便不假思索将“花卖”当作老人家诗中写意的“黄花”。  上大学时,我读的是农学专业。念过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