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自然美

来源 :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9206448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语》主要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经典之一。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各章要旨不同,但不出政治、教育、伦理礼教的内容。然而我们再进一步的研读中,却能够发现其中关于自然之美的论述在《论语》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孔子借助一些富有韵味的自然意象,以比喻、象征等方式论述儒家的人格理想、价值观念与审美取向等。《论语》中关于自然美的论述,在现代研究来看,又为《论语》这一经典增加了美感与深度。
  关键词:《论语》;自然美;人格;社会
  《论语》中的自然现象范围广泛举凡高天、浮云、日月、星辰到大地、山川乃至草木悉数论及。值得注意的是它们无一不与社会、政治、伦理贯通并全部在道德方面导出其意义价值。《论语》中即使是关于自然的,也绝不是纯粹关于自然的,因为《论语》是要说给人听的。论语中的自然美可以说是为孔子的“仁 ”“礼 ”“德 ”“理 ”服务的,其中蕴含的自然之理也多用来喻人事。当然孔子也把人与自然、人享受自然之美作为人生中最大的乐趣,其尊重自然之心人人可见。他以自然事物比人,自然之理喻事。《周易·系辞上》云: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正因为孔子对自然有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他才能更清楚人在世上的应行之事,应行之礼,才会被称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可以说是一生以自然为师,人就是自然中的一员,是自然之子,《论语》中的一切都是自然之理的体现。但往往自然之理是隐而不现,现而不喧宾夺主的。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句话说,真正的道理是无需言说的,体会就行。道是不可言说的。真正伟大的道理是自然之理,是人们从自然中获得习得的“理”。道即是道,说不说,都在。道总是在支配人,人不能支配道。不说也罢,因为天不会说话。这就是“本身应当如此”。老子如是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的弟子虽从师学,但终归还要从自然、社会学,因为孔子也不过是从自然、社会那里学来的,老师的学问有限,而自然、社会无限。如果仅从师而不从自然、社会,是学不到其中的奥妙的。在这里,孔子强调了“人知天”的 重要性。[1]孔子以自然为师,观察天地宇宙,不禁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考察宇宙,体触万物时生发出的精粹思想。时光如流水,在我们身边静静地淌过,我们一不留神便失去了最美好的时光。所谓青春易逝、韶华难在正是这样的道理。孔子在河岸上,一定是仰观俯察,再看河川里的流水,因而兴起感叹,想到花开木落,四时变迁,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天地如此,生在天地间的人,亦不例外。孔子生在春秋乱世,想见西周盛况,也见不到,只能梦见周公而已。由此可知,自然界、人世间、宇宙万物,无一不是逝者,无一不像河里的流水,昼夜不住的流,一经流去,便不会流回来。所以李白有:“奔流到海不复回。”又有苏轼在赤壁赋里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古希腊哲人也说: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孔子这句话所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他通过对自然的观察,而对宇宙人生产生的深刻认识。
  孔子为仁者,所谓仁者爱物,取舍有度。在《论语》中,“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就体现了孔子对自然的爱护之情。固然,从现代意义上可以说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大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不过度索取的生活态度。但这种生态意识其实是不自觉的,或者说是不明显的,不是单纯地为了保护生态,这种由物及民的思想,在《论语》中时有体现。孔子生于礼乐崩坏的春秋战乱之际,在那时能有这样和谐的自然观是非常可贵的。此句更多地体现的是对“度”的把握,对“中庸”思想的实践。并且,孔子射钓是为了奉养和祭祀而不得不为的一种行为,所谓“物尽其用,用之有节”即是如此,这一切的主要依据则是对生灵的仁爱之心。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翔。”[2]可见圣人之仁慈爱物之心。之后孟子的“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数也”[3]便是承袭了这一点而来的。
  《论语》中也有很多句子以自然之事理喻人事。“朽木不可雕也”。做任何事情都要合时宜,人的生存道理与自然是相通的。“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此句以简单的行动来比喻,更加易懂简单,但最简单的事也就是最复杂的事,因此也更佳接近真理。“零”即是“万物”,不仅如此此句还表现了人的意志以及不停奋进的欲望。“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孔子以睿智的眼光来发现和总结自然事物的特性,并将这些特性加以提炼,来解释说明具有某种一致性的抽象哲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和“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真是“鸢飞戾天,鱼跃在渊,道无不在也。”(《困学纪闻注》)这些有着浓烈政治伦理色彩的自然描述是孔子以自然为比喻、以形见理的、完成其德教目标的说教。孔子一只眼睛注视着自然,一只眼睛观察人事,二者是多么相通啊!
  孔子的美學思想实质上是他“仁”学思想的自然延伸。孔子把自然中的现象同人的精神品质进行比附,用这种质朴的方法,提示了有关自然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事实:人所欣赏的自然并非与人无关,而是同人的一切生活行为品质密切联系着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观草木而感叹是要从松柏的生命状态中昭示一种人所应有的生命精神。此时的自然是人格化、社会化了的自然,在审美观照中,人从自然中直观到了人的道德品质、人格理想。因此,在孔子那里,自然美的本质在于社会美,这种美不是自然本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人与自然发生审美关系时,从观念上赋予自然的。
  孔子将自然美与人格美联系起来的还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注曰:“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他说智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有些人的学问修养,活泼的,聪明人多半都活泼,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这么个气魄、气度。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宁静得和山一样。所以智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   在《论语》中,也反映出了孔子对自然界的征兆是较为信奉的。“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子对自然界的征兆是较为信奉的。凤鸟与河都是自然中存在的,孔子从这一大自然给他的暗示中读出自己及国家未来的命运,这种看似被动接受自然信息的行为昭示了他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遵循。孔子更多地信奉自然界向人类积极展示的一面,相信眼前所见到的、感受到的自然界给人类的信息,而不是似有若无的预测。
  最后孔子把享受自然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段话反映了孔子把享受自然作为最高、最享受的生活态度。同样还有“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反映了孔子爱护自然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虽然孔子并没有专门讲自然美,但他对自然美的观照、审美已经开始显示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欣赏的一个重要的民族特征,所以几千年里来一直把孔子对于自然美的观点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孔子以他超凡的智慧,将自己置于天地自然之间,仔细地观察和感悟其中的一草 一木。最终使人间的秩序一如自然之秩序那样和谐融洽。人对自然加以欣赏,并且在此之中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这是人类审美意识发现的重要一步。[4]在孔子的内心深处依然向往着“浴水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境界,没有奔波劳碌,没有世俗牵绊,一切如自然界中的流水和风一般顺势而为。孔子的智慧妙哉。[5]
  参考文献:
  [1] 周圣强.《论语》中的和谐人文精神与当今自然生态[J].黑龙江史志,2008,(02):37.
  [2] (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 孟子[M].万丽华,蓝旭,注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4] 李全超.《论语》中的自然美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S1):155-157.
  [5] 王譞,刘娟.《论语》中自然观之解读[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04):10-13.
  作者简介:杜峥(1993-),女,回族,河南开封人,研究生,本科,河南師范大学研究生院文学院,研究方向:文艺学。
  (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文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0)
其他文献
摘 要:合唱艺术是用人声来表现音乐作品的声乐表现形式,也是一种表现力极为丰富的“声乐交响”音乐体裁。合唱是集体音乐的表演,是多声部的音乐,强调的是均衡、 和谐、共性。  关键词:合唱;艺术表达;美  1 男声合唱《天路》各声部对作品的艺术表达  1.1 音色的角色性与场景性  在男声合唱作品《天路》中,各声部在具体的语句和声部分配上即有歌颂青藏铁路的西藏人民,又有青藏铁路的建筑工人,多处出现具有明
期刊
摘 要:本文简略梳理艺术自律论的发展脉络,重点将其置于现代社会语境下,总结其与当下大众文化相互影响的状态,在此认识基础上,深度解析中国当下热门影视剧中典型医生人物形象的设置受现代语境中艺术自律论的影响。此研究意义在于从作为审美现代性标志的艺术自律这一根源角度,剖析中国近年来影视剧中典型医生形象,并从这一角度对颇受争议的形象设置作出合理化解释。  关键词:艺术自律;人物形象;医生形象  1 艺术自律
期刊
摘 要:岩井俊二作为近代在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日本导演之一,他的影像风格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个人特色。本文着力从岩井俊二最新电影《瑞普·凡·温克尔的新娘》出发,一探岩井俊二光影世界里的独特青春美学。  关键词:岩井俊二;青春电影;瑞普·凡·温克尔的新娘  在去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我又再一次的见到了岩井俊二先生,以及他带来的最新作品《瑞普·凡·温克尔的新娘》,这篇文章就想要从这部《瑞普·凡·温克尔的新娘》
期刊
摘 要:谚语是语言的精华,那么在文化差异等各种背景下两种语言中的谚语各带特色,随着翻译被逐渐认为是一种交流文化的行为,本文将简单介绍两种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关键词:谚语;扎巴谚语;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谚语是语言的精华,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时间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大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那么藏语是属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先秦儒家三位代表人物与人性问题相关的原著的解读,一方面对其中包含的人性思想分别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另一方面也试图结合相关学术著作所做的分析来理解先秦儒家三位代表人物的人性思想的特点和地位。  关键词:先秦儒家;人性思想;性善论;性恶论  先秦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是第一个提出人性理论的思想家,但对于孔子人性理论的记述仅有两处。尽管孔子并未明确涉及人性之探讨,
期刊
摘 要:水墨动画是以中国本土水墨画为主要呈现方式,融合动画元素形成的淡雅脱俗的动画形式。其主要特点就是意境丰富,画面简洁凝练,极富有中国文人画的特点。随着时间推移,现代动画作品多以节奏,语言,情节吸引年轻观众的目光,而没有对白的水墨动画逐渐淡出荧幕。但是正是没有对白这一特点凸显了水墨动画的画面饱含诗意,所以水墨动画的画面语言是最具有特色的。在《山水情》中,每一个画面都可以作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完全
期刊
摘 要:古曲《梅花三弄》本是晋桓伊所奏的笛曲,传说是由唐颜师后来改编为琴曲,是中国著名的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这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梅花作品。钢琴曲《梅花三弄》由着名作曲家王建忠于1973年根据吴景略的“老梅”古琴音乐基调调整而成。这首钢琴音乐在音调,和声,编织,旋律等方面继承了中国民间音乐风格的同时,也融入了西方作曲技巧和演奏技巧,充分发挥西方乐器钢琴的表现力,并加入了民族乐器的模仿,
期刊
摘 要:临摹是我们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方法,临摹注重于笔墨技法,是学习中国画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只有通過临摹,掌握运用笔墨的基本技法,才能运用于写生之中。在面对别人的画或者印刷品的时候,按照其作品的笔、墨、设色、章法,一丝不苟的进行描绘,而对临并不仅仅只是手头上的模仿,更多的应该是学会思考,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皴擦的技法?为什么不同的地方会采用不同的技法?这些问题才是我们临摹的主要目的和核心意义。  
期刊
摘 要:翻译是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又并不仅仅是语言转换那么简单。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和风俗习惯的人。因此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诸多文化冲突,和由此产生的误解给我们的沟通和交流带来了障碍。与此同时,许多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影响到双方的关系和问题的解决。  众所周知,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重在交际意图的达成。翻译本
期刊
摘 要:在动画中,色彩是及其重要的构成视觉元素之一,可以使人们的视觉神经发生反应,从而产生视觉冲击力。动画中的色彩是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审美创造而产生的结果。通过色彩的变化,加强画面感,营造视觉冲击,从而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在此论文中,我会对色彩艺术在影视动画中的象征意义、实际应用和应用的作用逐一进行分析。  关键词:影视动画;色彩;应用;作用  在动画中,色彩艺术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完整的结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