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一点体会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035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数学教育观认为:数学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围绕数学问题展开数学思维,进而获取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人们想问题、思考问题如何解决等都是思维,思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思考同一个问题,站的角度不一样,思考的过程也不一样,为了避免复杂,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的一些重要想法、符合情理的思维过程得以展现,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品质,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
  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准确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客观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学习数学理论和构建数学框架的奠基石。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既是正确思维的前提,也是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必要条件。尽管一直以来,教学大纲和新课标都强调了概念的重要性和基础性,但教育反馈的结果表明,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不理想,对于邻近的数学概念辨别不清,对于基本数学概念理解不透彻显得更为平常。
  教学中对概念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其一是认为概念的学习单调乏味, 不去重视它, 不求甚解, 导致对概念认识的模糊。
  其二是对基本概念只是死记硬背, 没有透彻理解, 只是机械、零碎的认识,结果导致学生在没能正确理解数学概念。
  在目前的状况下,要改变数学概念讲不透的现状,我也只是浅谈一下自己对该方面的一点做法。
  其一,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在肯定科学训练对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作用的同时,教师应重视对数学概念的讲解,通过讲解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概念知识。将讲和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概念讲解赢得时间。
  其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实现由单一的课程实施者向课程的研究者、建设者和课程资源开发重要力量的角色转变。 概念教学最好不要囿于课本,应尽量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通过讲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概念网络,真正在讲上下功夫,力争把数学概念讲透。
  接下来更多还要注重的概念的讲解过程与采取的有效方式,对于这方面我的几点感受如下。
  1.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认识概念
  数学概念的引入,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与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例子,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
  如我们学习角的概念:试着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给学生讲解什么是角?
  静态: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动态:一条射线绕其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位置所成的图形。
  老师就要抓住这两种描述的区别,进一步挖掘角到底是什么图形。动态描述中如果两条射线重合又是什么图形?射线旋转的方向不同角有区别吗?为今后学生在高中的学习打下基础。
  2.在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理解概念
  新概念的引入,无疑是对已有概念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逐步加深提高。如我在教学命题的概念时,我最后把命题说成“可以唯一判断真假的陈述性语句”。
  3.类比邻近概念,引入新概念
  任何数学概念必定有与之相关的邻近概念, 因此教学中要以学生已掌握了的知识为基础, 从学生的邻近概念出发, 运用类别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探求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提高学生对数学理论整体性与严密性的把握。
  二、激发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进入初中后,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接受初中教育的条件。随着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要求,这正是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良好时机。
  我在教学中经常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温故知新
  在人教版八年级第十六章《分式》的教学中,我在复习时给了学生这样一个题目:已知x+ =3,则 +x2;=______。
  思路一,知道x的值就行,由x+ =3得x2-3x+1=0,但初二的学生无法进行下一步的求解。
  思路二,条件中的x与 是什么关系?结论中有平方,那可以将条件的两边平方吗?这样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复习了以前的知识,温故知新,一举两得。然后我将条件改为x- =3,学生很快就解出了答案。
  2.一题多解
  要重视审题过程,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教会学生审题方法:如何根据题目的条件和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推理最后得到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读题(注意理解关键字句,寻找规律,挖掘隐含条件),标出条件与问题,选择条件,用哪些学过的知识,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推理呢?学会将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当前问题与已学知识进行比较,选择有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所产生的结果可能有用的几个条件或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推理,根据经验选择一种或几种数学思维方法或方式进行推导。初步培养学生一般与特殊,整体考虑,转化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维方法,一题多解是很好的训练方式。
  还是在人教版八年级第十六章《分式》的教学中,讲了分式的加减运算后,我给了学生一道题:
  已知 - =4,则 =______。
  A.2 B.3 C.4 D.5
  本题条件就一个,条件越少,给我们的信息就越少,大家讨论如何求解呢?于是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1)根据 - =4,假设x= ,y=1,代入 求解。选择题可以取特殊值求解。
  (2)将 - =4通分,化成 =4得到y-x=4xy代入 ”。对(y-x)与(x-y)、(4x-4y)的关系进行重点讲解。
  (3)条件中x、y为分母,不能为0,结论可以变化吗?
  将 同时除以xy,变为 。通过一题多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寻找规律
  在教学中,会出现很多找规律填空的题目,如何快速寻找规律,求解问题是学习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往往就一个问题进行变化,让学生去发现规律,从而寻找规律,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找规律的题而言,大多是高中的数列知识。
  例1:有一列数: , , , , ,…,第n个数是______。
  分析: = , = ,这样很快学生就会发现规律,分子为奇数,分母为平方数,所以第n个数是 。然后我将这个题变为:
  ,- , ,- , ,…,第n个数是______。
  这样又如何求解呢?学生会发现:新的题目中,出现正负交替,怎么办?提示:幂的运算规律,(-1)的幂运算规律,答案也就出来了。
  例2:找规律:2, 4, 2, 4, 2, 4,2,4,…第n个数是______。
  分析:n为奇数时是2,n为偶数时是4,但刚好一个比3小1,一个比3大1,所以答案是3+(-1)n。接着我又将这个题变为:
  找规律:2, 8, 2, 8, 2, 8,2,8,…第n个数是______。
  实际上学生会发现是两数的平均数加上(-1)n(或(-1)n+1)与一个常数的积。
  答案是:5+3×(-1)n。
  例3:找规律填数:1,3,5,7,9,…第n个数是______。
  分析:这些数全是奇数,故答案为2n+1。接着我把这个题变为:
  找规律填数:4,9,14,19,24,…第n个数是______。
  找规律填数:1,7,13,19,25,…第n个数是______。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总结:这些答案都是n的整数倍加上一个数,而n的倍数恰好是相邻两数之差(用第二个数减第一个数),加的常数可以用第一个数取n为1时验证。如最后一题:差为6,先写6n,n为1时第一个数为1,而6×1-5=1,答案就为6n-5。
  例4:(2010江西)已知直线经过点(1,2)和点(3,0),求这条直线的解析式。
  解:设这直线的解析式是y=kx+b(k≠0),将这两点的坐标(1,2)和(3,0)代入,得 ,解得 ,所以,
  这条直线的解析式为y=-x+3。
  问题:如果本题是填空题或者选择题,如何快速求解?
  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快速求k的值。过已知两点:A(x1,y1),B(x2,y2)其中(x1≠x2,y1≠y2),k= 。然后代入y=kx+b(k≠0)即可。
  4.数形结合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数”与“形”反映了事物两个方面的属性。我们认为,数形结合,主要指的是数与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例5:(2011甘肃兰州)如图所示的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中,刘星同学观察得出了下面四条信息:
  (1)b2-4ac>0;
  (2)c>1;
  (3)2a-b<0;
  (4)a+b+c<0。
  你认为其中错误的有( )。
  A.2个 B.3个
  C.4个 D.1个
  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们就要告诉学生坐标平面内点的特征: 各个象限内点的特征;x轴上方、下方,y轴左侧、右侧点的特征;关于坐标轴对称点的特征等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通过以上方法的尝试、训练,初步培养了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倡一题多解,举一反三,了解数学历史,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今后的高中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其他文献
名著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已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共识。语言学家吕叔湘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但是近几年,青少年大多迷恋上网、看电视,对名著的阅读不感兴趣,阅读量不容乐观。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教师对名著的推荐引导方式有极大的关系,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针对不同的名著找好导读的“切入点”,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爱上名著阅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西游记》是青少年最熟悉的,也是最受
期刊
众所周知,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提前预习的习惯  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包括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
期刊
运用演示实验的教学手段,能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直观而富有趣味的情境,造成学生的认识冲突,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  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节教学的导课中,我凭借上节课学习的电源及其特性等知识,运用演示实验,并在演示实验的前后以及过程中揭示矛盾、提出疑问,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如何方便地测定电源的电动势?  演示:用伏特表按图(1
期刊
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并提高学生写话、写段的习作能力是难上加难但又不得不做的工作,渐渐地这种硬着头皮的排斥心理常常让我和孩子们都很被动,于是我开始反思,我们不应该“教教材”,更要研究如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写作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怎样有效地将“吸收”与“表达”相结合?读
期刊
科学课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目的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使之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求。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认为,唯有在课堂中从教与学两方面体现出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学生学习的开放性,才能让课堂成为吸引学生学习科学的磁场中心。  一、教的艺术性  科学课和其它学科相比,更具形象性、探究性和情感性,需要在教学中创造一个和谐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1.爱心和亲和力  要用爱心去感染学生,用真情去换
期刊
发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信息。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同一问题如果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途径进行分析,有些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因此,某些反映事物变化的应用题,其解答方法不应该是单一的、刻板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灵活掌握解题方法,多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一题多解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好形式。  例如:一辆车行600千米,前5小时行了
期刊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们的学习活动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因此,只有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才会积极主动,课堂才会充满生机。作为老师,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那么,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期刊
新时代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接下来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
期刊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了问答式教学的先河,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学的雏形。所谓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问的问题有所暗示,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教
期刊
只有真正了解了幼儿对某一事物的理解和兴趣点,教师设计的活动才能真正受幼儿欢迎。幼儿虽没有明确的科学概念,却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科学的思维和对科学问题的兴趣。当和幼儿们在一起时,经常会听到许多奇怪的问题,如太阳为什么早晨升起、晚上落下,水是从哪里来的,人是从哪里来的等,这些看似浅显的问题,却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现象和深奥的科学道理。也正是这些疑问,激发了幼儿无穷的探究兴趣,指引着他们向科学的殿堂一步步迈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