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中国知识分子很说了一些漂亮的大话。可是这些大话离现实生存状况又差得太远,这就让我们不敢正视这些掷地有声的人格的宣言,就像不敢正视太阳一样。
精神的太阳和现实的太阳一样,之所以不敢正视,就是因为它太灼人太强烈了。但是没有它的光和热,万物都不复存在。人们平时不敢正视,甚至常常忽略太阳的存在,却难以否认一直依赖它的事实,就连地球也要围着它旋转。精神的太阳也是这样,它高高悬起,提供给我们生存的全部热能。
精神的太阳由整个人类历史,包括中外古今一切精密深邃之思凝聚而成,渐渐形成了巨大的体量。比如在中国,人们说得最多、争议最多的还是孔子和孟子。一本《论语》成为民族精神的基础,或者反过来,成为一代代人痛心疾首的心之大患。再说孟子,别的不讲,只讲他言说什么才是“大丈夫”的一段话,就让我们难以忘怀。
孟子的那段话涉及到几个人,就是李白在诗文里多次提到的苏秦和张仪等人。这几个人本来处于很卑微的社会地位,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奔走于权势之间,就能够一朝显贵。这样的形迹在李白诗里留下的烙印特别深刻,看他的诗文,其中几次提到了大说客苏秦这一类人。这些人的命运轨迹很能刺激李白,显然产生了极大的感召力。当然敏悟如李白者也不能说全是羡慕,不能说毫无矛盾心理。苏秦一类人本来一无所有,为了出人头地到处游说,无所不用其极。李白的诗“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就是临别出门时对妻子说的一句玩笑话。这里指的是苏秦带着盘缠去各国游说,归来时一无所有,正在织布的老婆见了他都不理的一些记载。
但是后来苏秦终于成功了,再次归来时成了一个显要人物,身佩六国相印,显达富贵,老婆这一次吓得话都不敢说了。有人就此议论说:苏秦这种人多么了不起啊,真是大丈夫!一介布衣,凭一张嘴巴就可以达到那么高的地位,真是何等了得,好样的——他们只要动动嘴巴,活动起来,那些国王们就再也不得安宁,非常惧怕。
而孟子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这里对苏秦张仪之流嗤之以鼻,说他们算什么大丈夫!摇唇鼓舌之徒而已,于阴暗处使些投机的伎俩,全无是非正义,一切都为了自己的显达富贵,只算是一些卑琐的小人。
再看张载,他有一段话也是影响深远的,这里说的也是知识分子,当然是大丈夫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话初听起来觉得大而无当,但细想一下不过是对知识人的基本要求,并不是什么不着边际的大话。关键是对一个“为”字的理解,这里是指对天地之心的参悟和知之后的选择和作为,即“参悟了天地之心而为之立”,下面的句式及意思也应该这样解释才好。
类似这些伟大的思想李白和杜甫心里都有,也肯定受过这方面的影响。但是面对个人生存的现实,急于入世,急于做大事情、大丈夫,有时候手段与目的就会有所分离。想走一条“终南捷径”,李白连科举都不屑于参加(或不能够参加);杜甫年轻时在洛阳考过进士,没有考上,所以才去漫游。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言说,张载等人的言说,表现出的气魄和气概是永远不可轻薄的,它们的确塑造了一个民族性格中最卓绝高尚的部分。
苏秦的老婆与李白的老婆看上去都差不多,都对丈夫的游手好闲表示了拒绝,但实际上仍有许多不同。李白的第一个老婆是前宰相的孙女,姓许;第二个老婆没有详细记载,只知道她是山东鲁西人,即李白为学剑术待下去的那个地方。她求仕的心没有那么强烈,胸襟比较现实,只是过日子,讲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李白到处走,总想做官,结交一些有趣的人。李白的好奇心太大了,听说哪里有道士和奇士就要造访。他天性活泼好动,一块儿过安分日子是不行的。所以他最后被第二个老婆赶走了。山东这个地方出过圣人,女人心里的主意比较大,总算没有被李白“倚马可待”之类的才华给吓住。
杜甫对家庭的责任感是很强的,与妻子相濡以沫,虽然也有不得不离开的时候。他一生只爱夫人杨氏,并且拒绝当时的声色场所,结婚时三十岁了,比杨氏大了十岁。他约有二三十首诗涉及杨氏,其中最著名的是《月夜》,写到妻子和孩子,算是典型的爱情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可谓缠绵之极。
我们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正反两方面的一些例子,分析知识人复杂的行为、各种各样的倾向,找出今天与往昔的异同,正视其面临的巨大危机、困难和不可逾越的障碍。当年那些精神障碍究竟有多大,今天又有怎样的变化?当年面临的一切与今天的最大不同是哪些?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在做人、立言等各个方面,与一两千年前相比自然非常不同,但是其中有些最基本的精神指标会改变吗?这需要我们深长思之。
精神的太阳和现实的太阳一样,之所以不敢正视,就是因为它太灼人太强烈了。但是没有它的光和热,万物都不复存在。人们平时不敢正视,甚至常常忽略太阳的存在,却难以否认一直依赖它的事实,就连地球也要围着它旋转。精神的太阳也是这样,它高高悬起,提供给我们生存的全部热能。
精神的太阳由整个人类历史,包括中外古今一切精密深邃之思凝聚而成,渐渐形成了巨大的体量。比如在中国,人们说得最多、争议最多的还是孔子和孟子。一本《论语》成为民族精神的基础,或者反过来,成为一代代人痛心疾首的心之大患。再说孟子,别的不讲,只讲他言说什么才是“大丈夫”的一段话,就让我们难以忘怀。
孟子的那段话涉及到几个人,就是李白在诗文里多次提到的苏秦和张仪等人。这几个人本来处于很卑微的社会地位,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奔走于权势之间,就能够一朝显贵。这样的形迹在李白诗里留下的烙印特别深刻,看他的诗文,其中几次提到了大说客苏秦这一类人。这些人的命运轨迹很能刺激李白,显然产生了极大的感召力。当然敏悟如李白者也不能说全是羡慕,不能说毫无矛盾心理。苏秦一类人本来一无所有,为了出人头地到处游说,无所不用其极。李白的诗“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就是临别出门时对妻子说的一句玩笑话。这里指的是苏秦带着盘缠去各国游说,归来时一无所有,正在织布的老婆见了他都不理的一些记载。
但是后来苏秦终于成功了,再次归来时成了一个显要人物,身佩六国相印,显达富贵,老婆这一次吓得话都不敢说了。有人就此议论说:苏秦这种人多么了不起啊,真是大丈夫!一介布衣,凭一张嘴巴就可以达到那么高的地位,真是何等了得,好样的——他们只要动动嘴巴,活动起来,那些国王们就再也不得安宁,非常惧怕。
而孟子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这里对苏秦张仪之流嗤之以鼻,说他们算什么大丈夫!摇唇鼓舌之徒而已,于阴暗处使些投机的伎俩,全无是非正义,一切都为了自己的显达富贵,只算是一些卑琐的小人。
再看张载,他有一段话也是影响深远的,这里说的也是知识分子,当然是大丈夫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话初听起来觉得大而无当,但细想一下不过是对知识人的基本要求,并不是什么不着边际的大话。关键是对一个“为”字的理解,这里是指对天地之心的参悟和知之后的选择和作为,即“参悟了天地之心而为之立”,下面的句式及意思也应该这样解释才好。
类似这些伟大的思想李白和杜甫心里都有,也肯定受过这方面的影响。但是面对个人生存的现实,急于入世,急于做大事情、大丈夫,有时候手段与目的就会有所分离。想走一条“终南捷径”,李白连科举都不屑于参加(或不能够参加);杜甫年轻时在洛阳考过进士,没有考上,所以才去漫游。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言说,张载等人的言说,表现出的气魄和气概是永远不可轻薄的,它们的确塑造了一个民族性格中最卓绝高尚的部分。
苏秦的老婆与李白的老婆看上去都差不多,都对丈夫的游手好闲表示了拒绝,但实际上仍有许多不同。李白的第一个老婆是前宰相的孙女,姓许;第二个老婆没有详细记载,只知道她是山东鲁西人,即李白为学剑术待下去的那个地方。她求仕的心没有那么强烈,胸襟比较现实,只是过日子,讲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李白到处走,总想做官,结交一些有趣的人。李白的好奇心太大了,听说哪里有道士和奇士就要造访。他天性活泼好动,一块儿过安分日子是不行的。所以他最后被第二个老婆赶走了。山东这个地方出过圣人,女人心里的主意比较大,总算没有被李白“倚马可待”之类的才华给吓住。
杜甫对家庭的责任感是很强的,与妻子相濡以沫,虽然也有不得不离开的时候。他一生只爱夫人杨氏,并且拒绝当时的声色场所,结婚时三十岁了,比杨氏大了十岁。他约有二三十首诗涉及杨氏,其中最著名的是《月夜》,写到妻子和孩子,算是典型的爱情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可谓缠绵之极。
我们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正反两方面的一些例子,分析知识人复杂的行为、各种各样的倾向,找出今天与往昔的异同,正视其面临的巨大危机、困难和不可逾越的障碍。当年那些精神障碍究竟有多大,今天又有怎样的变化?当年面临的一切与今天的最大不同是哪些?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在做人、立言等各个方面,与一两千年前相比自然非常不同,但是其中有些最基本的精神指标会改变吗?这需要我们深长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