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记叙文阅读理解考点策略及试题演练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fen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叙文作为语文教学和考试的最基本也是首选文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记叙文阅读在语文考试中所占分值更是不容忽视,但根据我们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恰恰学生在这块丢分普遍较多,老师和学生对其考点把握不准是最主要的原因。下面将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帮助。
  【考点及策略】
  考点之一:叙事线索考查类型
  1.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⑤时间线索。
  2.线索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考点之二:表达方式的考查
  [类型1]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对策:几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类型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对策:
  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①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②以动衬静,动静结合。③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④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⑤环境描写。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类型3]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
  对策: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细节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考点之三:表现手法
  [类型]:直接让考生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
  1.了解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2.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
  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考点之四:含义 作用 题型
  [类型1]让考生回答人称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了解人称的作用,再根据具体内容答题。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类型2]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对策: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打下伏笔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 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
  [类型3]对具体句子的品析。
  对策:联系前后文,在句子的前后找答案。注重抓中心词、关键词,有关议论、抒情、描写等语句。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类型4]记叙文中议论句子或文段的作用。
  对策: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类型5]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对策: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考点之五:结构层次
  给文段划分层次结构,并归纳层意或段意。
  对策:
  1.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①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②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③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④总分总(掐头去尾)。
  2.归纳层意或段意的方法。
  ①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②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 ××人(组织或单位) ××时××地 何种情况下 做×× 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例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 ××景物 ××特征。例3(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其他文献
【摘要】《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读者多认为康桥已然不仅是实实在在的一座纯美的小桥,更是作者一种精神情感的象征。本文旨在以分析徐志摩的康桥情节,解读《再别康桥》一诗中情感的纠葛。  【关键词】再别康桥;徐志摩;情感纠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的代表,他的诗以哀婉、细腻、清新、自然而著称。他的诗歌带有纯艺术和唯美主义的色彩,他的诗歌具有意象之新奇、
(序言)  鬼是生物的暗影  巫是万物之灵的人身  (上)  鬼出现在中国的下午四五点钟后  身影阴森着夜间的暗形  只要月光日光一照射,瞬时遁进物理  植物有鬼怪,动物有鬼妖,人类有鬼魂  鬼城不只在丰都一处  不只在地狱一层  在人间为鬼城  在天庭为魔宫  在母体怀孕生命时,鬼就在梦宫里带着人形的念想出世  伴着人身做着上天,入地,通人的美梦  在耗死人身时  带着一生的梦情走向永远活命的天
一.《开天辟地》  小小红船主义真,开天辟地正乾坤。  锤镰辉映驱迷雾,志献炎黄热血身。  二.《建军大业》  南昌起义第一枪,捍卫人民建武装。  解救苍生于水火,河山一统气轩昂。  三.《建国伟业》  礼炮烟花炫九州,元勋伫立燕都楼。  主席宣告惊寰宇,从此人民昂起头。  四.《改革开放》  三中全会点明灯,拓泳岗村弄潮峰。  开放改革掀巨浪,复兴巨轮启航程。  五.《走向世界》  胸怀人类地球
《可能性》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充分感受和体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并做出合理描述。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将“精准”的理念贯穿整个过程。  定准目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结合实际进行科学设定。这就需要教师做好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一方面,教材中的三个例子分别是:①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②让学生列出所有可
①初夏的一个星期天,我照样“勤工俭学”——帮助爷爷卖草莓。爷爷种的草莓非常好卖。  ②摆好摊,把“请不要挑拣”的牌子插好,就有几名顾客来了。人群后面,一个10岁左右的红衣小女孩来到前面,询问价格后,开始买草莓。小女孩精明得很呢,专拿那色泽红润、大小适中的草莓。见她这副模样,我又好气又好笑地说:“我家的草莓从不施激素催熟,现摘现卖,绝对环保。这是我爷爷的名片,有问题你可以找我们。”  ③小女孩子并没
第二十二回 推己及人咸成佳偶 以真为假错认檀郎(3)  此时已有丑末寅初时分。贾母、贾夫人仍旧回到自己的上房,嘱咐王夫人,将前边的屏风门封锁了,不许家中上下男妇人等白昼往来行走。俟宝玉送亲回来,即与晴雯、金钏儿、紫鹃、莺儿开脸上头。先就给你们磕头,等到黄昏人静之时,再开门来见。王夫人都一一的答应了。  不言贾母、贾夫人在上房白昼养神。且说邢、王二夫人出来亲自看着封好了屏风门,邢夫人向王夫人道:“咱
元宵节亦过,到处仍是新年的氛围。土豆台还在播放贺岁的娱乐节目。奶奶瞧着两个提着单腿相斗的年轻人,突然大笑起来:  “这不是你们班的那个‘小老鼠’么?”  “小老鼠”是我们给唐林儿的“雅号”,尖嘴巴,小眼睛,鼻尖下有一小撮黑黑的胡子,游移的眼球像偷食的耗子!  我知道,屏幕上那张着血红嘴巴奋力朝大个子对手顶去却被反弹回来倒在擂台上的绝不是唐林儿。  我们都是不断向前流动的河水,只不过唐林儿现在还在河
【内容摘要】在这个电子媒体充斥、电子游戏诱惑学生的时代,作为教师,一如焦虑的家长,也在思索究竟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的眼睛从屏幕上挪开,真正获得“观看”带来的正能量。经过近几年的思考,结合20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试图探讨如何通过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营造阅读氛围,增加阅读数量,通过评选阅读明星等方式,带领学生真正爱上阅读。  【关键词】阅读热情;读书氛围  教了20多年的书,我经常会问自己:作为小学语文老
【摘要】小学班级管理出现班主任中途接班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德育的主体作用,通过各种渠道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了解孩子们的思维,心理活动等,确保班主任中途接班工作能顺利开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本文通过对小学高段班主任中途接班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现状提出做好班主任中途接班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契机;信任;平等;正能量;共鸣;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高段班主任中
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可随着时间流逝,大多数人并没有如其所愿,于是有人就会产生一种碌碌无为的感觉。人一旦产生碌碌无为的感觉,就可能陷入焦虑,而且可能感觉很无助,甚至还会转化为负能量。  ②“碌碌无为”按字面解释是,表现平庸,没有作为。实际上,由于社会资源有限,绝大多数人都必然表现平庸,也不会有惊天动地的作为。人们之所以产生碌碌无为的感觉,可能来自如下三种原因:跟周围人比,自己的地位相对不高,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