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O7-0191-01
高中音乐课的欣赏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凭借和空间,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积累及生活经验也为欣赏教学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较为良好的条件和基础。音乐欣赏也是一个心理反映的过程:外部音响感知?想像和联想?情感共鸣?认识和体验,且一般人都会达到前三个阶段。音乐欣赏也要遵循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的心理反映过程。从简单的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认识理解和分析评价音乐,从而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我在高中音乐课的欣赏教学中尝试运用听”“想” “动”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 创造性“听”的教学方法
“听”是欣赏音乐的首要途径和基础。创造性的 “听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 ,使学生不仅能听、会听,而且可以创造性地听,具体的做法是:
1.“听”出音乐作品的情感。
“不管哪一种音乐都反映一种情感,只要有情感,机械表达的可怕的单调的印象就没有了”(别林斯基)。音乐的主要作用是表达情感,音乐也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在进行“音乐作品的个人风格”一课教学时,同学们在欣赏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后,大多能感受到作品中旋律优美、感情丰富、活泼乐观的一面。我再通过讲解作品的背景和音乐的特点及音乐家的个人经历,启发和引导他们反复欣赏,最后他们感受到音乐中包括的不仅是欢乐,而且还有痛苦和困惑。在此基础上,我又从音乐的内涵和表现手法上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指出在作品中“叹息”的音调(半音节下行)表现出的悲哀的情感,揭示这个音型的巨大的表情特征,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莫扎特的这首作品于激情中蕴含悲怆,于欢乐中又隐含悲哀。然后又把它与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作比较,让他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从莫扎特的音乐中,人们听不到命运的叩门声,也看不到人生苦难的烙印,是因为他把生活的辛酸都置之度外,而以乐观的态度使自己的作品永葆安详、温柔的面貌,不让眼泪把它打湿。这样的欣赏过程既开阔了同学们的思路,又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因此情感体验应是启发式与自然流露相结合,与音乐紧密相连,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2.“听”出音乐作品的民族性。
任何一种艺术作品都离不开他本民族的文化。同样音乐作品也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是艺术发展的源泉,是创作的基础。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是精神,是灵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即是“五四”以来中华民族大型声乐作品中的典范之作,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完美之作。欣赏时,我让学生用心去感受这部体现民族伟大精神的作品,让他们边听边领会这部作品所包涵的历史价值,以及它所反映出的民族特征。同学们从中听出了黄河的苦难,听出了黄河的咆哮,更听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对于其它的欣赏课教学我也是选择古今中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按类归纳,分类比较,通过个性与共性的辨证关系,使学生们认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深刻道理,激励他们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二、 创造性“想”的教学方法
“想”就是想象,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创造性的音乐想象不是凭空乱想,而应当遵循音乐创作的规律和它本身的特点。因此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比较准确地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大胆发展音乐想象能力。我在教学中的具体作法为:
1.选择有助于发展想象力的音乐作品。这样的作品可以归纳为三类:(1)描述性音乐,如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笛子二重奏“顶嘴”等;(2)情节性音乐,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卡门》等;(3)抒情性音乐,如《春江花月夜》、《蓝色多瑙河》、《天鹅》等。
2.启发学生自由想象。以一定的教学目的为前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音乐所特有的模糊性思维和感受,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融进作品中,大胆去展开想象。由于音乐是无形的,因此听者的感受也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我们应该允许同学们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想象,在创造性的心理活动中,他们既提高了音乐欣赏能力,又从中获得一定的审美享受。
3.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开展音乐想象的方法。常用的有:(1)整体感受法,通过旋律的起伏、快慢、节奏、强弱等音乐要素,综合感受音乐所表现的主题,音乐的整体布局,以及各段之间的关系等等,从而感受作品中所包涵的丰富的思想性和情感性,从中获得完美的审美体验;(2)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到作品的主题中,去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与作者或作品达到一种思想上的共鸣;(3)直观想象法,让学生结合音乐画面如题目、挂图等展开想象,如钢琴套曲《四季》;(4)听画结合法,音乐作品也可以表现色彩,让学生边欣赏作品边想象五彩缤纷的画面,融音乐与绘画为一体,如《图画展览会》。
情感体验是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以及音乐自身进行体验, 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也使音乐课更具有生命力。
三、 创造性“动”的教学方法
“动”,就是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活动起来,通过各种音乐活动最大限度地让他们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亲自体验和感受音乐作品中的情节性,情感性,培养学生大胆参与的创新精神,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体做法是:
1.边听边舞。当学生在听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时,让他们用能表现作品民族特征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和体会音乐作品的意境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听赏《四小天鹅舞》时让他们模仿芭蕾舞中天鹅优美的舞姿 ,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2.模拟演奏。在课堂上,让学生按交响乐队的位次坐好,每人代表乐队中不同的乐器,配合指挥,当从音乐中听到自己所代表的乐器演奏时,嘴里唱奏出音乐的旋律,并作出相应的模仿乐器的表演动作。
3.分组对演(即歌曲接龙)。这种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激发了同学们收集和学唱歌曲的积极性,扩大了学习和欣赏的范围,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
总之,音乐要与时代相结合,课堂上应当留一些时间让同学们演唱、聆听他们喜欢的音乐,建立师生间良好的沟通。音乐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就应让教师变教员为导演,学生变观众为演员,使学生在音乐的天地里自由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和成长。
高中音乐课的欣赏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凭借和空间,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积累及生活经验也为欣赏教学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较为良好的条件和基础。音乐欣赏也是一个心理反映的过程:外部音响感知?想像和联想?情感共鸣?认识和体验,且一般人都会达到前三个阶段。音乐欣赏也要遵循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的心理反映过程。从简单的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认识理解和分析评价音乐,从而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我在高中音乐课的欣赏教学中尝试运用听”“想” “动”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 创造性“听”的教学方法
“听”是欣赏音乐的首要途径和基础。创造性的 “听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 ,使学生不仅能听、会听,而且可以创造性地听,具体的做法是:
1.“听”出音乐作品的情感。
“不管哪一种音乐都反映一种情感,只要有情感,机械表达的可怕的单调的印象就没有了”(别林斯基)。音乐的主要作用是表达情感,音乐也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在进行“音乐作品的个人风格”一课教学时,同学们在欣赏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后,大多能感受到作品中旋律优美、感情丰富、活泼乐观的一面。我再通过讲解作品的背景和音乐的特点及音乐家的个人经历,启发和引导他们反复欣赏,最后他们感受到音乐中包括的不仅是欢乐,而且还有痛苦和困惑。在此基础上,我又从音乐的内涵和表现手法上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指出在作品中“叹息”的音调(半音节下行)表现出的悲哀的情感,揭示这个音型的巨大的表情特征,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莫扎特的这首作品于激情中蕴含悲怆,于欢乐中又隐含悲哀。然后又把它与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作比较,让他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从莫扎特的音乐中,人们听不到命运的叩门声,也看不到人生苦难的烙印,是因为他把生活的辛酸都置之度外,而以乐观的态度使自己的作品永葆安详、温柔的面貌,不让眼泪把它打湿。这样的欣赏过程既开阔了同学们的思路,又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因此情感体验应是启发式与自然流露相结合,与音乐紧密相连,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2.“听”出音乐作品的民族性。
任何一种艺术作品都离不开他本民族的文化。同样音乐作品也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是艺术发展的源泉,是创作的基础。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是精神,是灵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即是“五四”以来中华民族大型声乐作品中的典范之作,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完美之作。欣赏时,我让学生用心去感受这部体现民族伟大精神的作品,让他们边听边领会这部作品所包涵的历史价值,以及它所反映出的民族特征。同学们从中听出了黄河的苦难,听出了黄河的咆哮,更听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对于其它的欣赏课教学我也是选择古今中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按类归纳,分类比较,通过个性与共性的辨证关系,使学生们认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深刻道理,激励他们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二、 创造性“想”的教学方法
“想”就是想象,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创造性的音乐想象不是凭空乱想,而应当遵循音乐创作的规律和它本身的特点。因此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比较准确地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大胆发展音乐想象能力。我在教学中的具体作法为:
1.选择有助于发展想象力的音乐作品。这样的作品可以归纳为三类:(1)描述性音乐,如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笛子二重奏“顶嘴”等;(2)情节性音乐,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卡门》等;(3)抒情性音乐,如《春江花月夜》、《蓝色多瑙河》、《天鹅》等。
2.启发学生自由想象。以一定的教学目的为前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音乐所特有的模糊性思维和感受,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融进作品中,大胆去展开想象。由于音乐是无形的,因此听者的感受也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我们应该允许同学们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想象,在创造性的心理活动中,他们既提高了音乐欣赏能力,又从中获得一定的审美享受。
3.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开展音乐想象的方法。常用的有:(1)整体感受法,通过旋律的起伏、快慢、节奏、强弱等音乐要素,综合感受音乐所表现的主题,音乐的整体布局,以及各段之间的关系等等,从而感受作品中所包涵的丰富的思想性和情感性,从中获得完美的审美体验;(2)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到作品的主题中,去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与作者或作品达到一种思想上的共鸣;(3)直观想象法,让学生结合音乐画面如题目、挂图等展开想象,如钢琴套曲《四季》;(4)听画结合法,音乐作品也可以表现色彩,让学生边欣赏作品边想象五彩缤纷的画面,融音乐与绘画为一体,如《图画展览会》。
情感体验是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以及音乐自身进行体验, 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也使音乐课更具有生命力。
三、 创造性“动”的教学方法
“动”,就是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活动起来,通过各种音乐活动最大限度地让他们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亲自体验和感受音乐作品中的情节性,情感性,培养学生大胆参与的创新精神,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体做法是:
1.边听边舞。当学生在听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时,让他们用能表现作品民族特征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和体会音乐作品的意境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听赏《四小天鹅舞》时让他们模仿芭蕾舞中天鹅优美的舞姿 ,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2.模拟演奏。在课堂上,让学生按交响乐队的位次坐好,每人代表乐队中不同的乐器,配合指挥,当从音乐中听到自己所代表的乐器演奏时,嘴里唱奏出音乐的旋律,并作出相应的模仿乐器的表演动作。
3.分组对演(即歌曲接龙)。这种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激发了同学们收集和学唱歌曲的积极性,扩大了学习和欣赏的范围,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
总之,音乐要与时代相结合,课堂上应当留一些时间让同学们演唱、聆听他们喜欢的音乐,建立师生间良好的沟通。音乐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就应让教师变教员为导演,学生变观众为演员,使学生在音乐的天地里自由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