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新教学形式,精心设计情境,课上巧妙运用心理学中的角色转换原理,一改“师讲生听,师提问生回答”这一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学着电视主持人围绕课文内容作成了一个访谈节目,学生角色的转换诱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角色的转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形式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了最佳状态。因此,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形式; 角色转换原理;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创造
背景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的组织形式就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老师在台上提问,学生站起来回答。这种教学形式的单一导致了语文教学的费时低效。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老师们。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许多老师不知做了多少尝试和努力……
案例
一天晚上,想到明天要上新课《国宝金丝猴》这篇课文,就坐在桌前,开始了第二天的熟课工作。这是一篇介绍金丝猴生活习性的说明文。如何才能上出新意来呢?思索良久也没有满意的答案,于是打开了电视,电视中正好播放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采访的嘉宾是《排球女将》的女主角小鹿纯子的扮演者。朱军与“小鹿纯子”坐在台上,台下面就是“小鹿纯子”的影迷。在朱军的主持下,“小鹿纯子”一会儿回答朱军提出的问题,一会儿与台下的观众交流台戏,气氛既融洽又令人感动。突然,一个念头从脑海中冒出来,何不学着朱军主持艺术人生的形式围绕课文内容作成一个访谈节目,让学生以动物学家的身份来参与学习,通过互动,既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又能把老师解放出来,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于是就把原先的备课推翻,重新设计了教学思路,并就明天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作了些调整。
第二天晨读和第一节是语文。按照头天晚上的设计,学生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有出色的表现,真正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于是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先读熟课文,然后根据精读课文的步骤自己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逐段设疑提问,看到学生读书很带劲,我满意地笑了。课间,我将前排桌子向前拉,与后边的桌子间隔一米的距离,这样一布置,学生立刻围上来,好奇地问:“老师,你想干什么?”我神秘地说:“等会上课你们就知道了。”
一上课,我问学生喜欢动物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我鼓励学生:“现在老师就给你们当动物学家的机会来研究国宝金丝猴。愿不愿意啊?”“当然了。”学生干脆的回答令我振奋,我想:看来这种角色换位学生很乐意。这不正是我希望的吗?我继续说:“要想做一位动物学家,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对动物的知识了如指掌。所以,老师给大家读三遍课文的时间,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把金丝猴的每一个知识要点都记清楚。”由于学生都想当动物学家,读书特别带劲,全没了平时读课文时需要老师提醒的现象。学生准备了大约有六七分钟的时间,我看一些学生已读了两遍,想让学生停下来,可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竟然以还没准备好为由拒绝了我。这是我没有想到的。看来教学形式的转变确确实实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个主要因素。又读了两遍,学生自以为准备得差不多了,就自动停了下来。我便做起了主持,从学生中挑选了六个学生上台来当动物学家,其他学生当热心观众,台下的观众就有关金丝猴的知识踊跃提问,台上的动物学家们从容应答,一个个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并由学生自己解答,令人惊喜的是生生在交流中竟能达成新知。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唐元圣同学提了一个问题:金丝猴为什么惧怕酷暑而耐严寒呢?这个问题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台上的几个动物学家们面面相觑,没有一个能解答。我一看卡了壳,赶紧为他们解围,说:“看来动物专家们对这个问题还没有研究清楚,得需要回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话音刚落,台下当观众的宗靖超同学就举起手来,“老师,我可不可以为动物学家来解答这个问题?”征得同意后,他说 :“课文第二自然段说得很清楚,金丝猴身上的毛有十七八厘米那么长, 有的甚至长达五六十厘米 ,那么长的毛披在身上就像给金丝猴穿上了一身厚厚的棉衣,所以我认为,这就是金丝猴惧怕高温而耐寒的主要原因。”听了这个孩子的发言,我不由得接过话题说:“有道理,金丝猴的这个生理特点是由他的外形特点决定的。同学们,你看宗靖超多会读书啊!看来,动物学家也有被难倒的时候啊!”听了我的话,无论是台上的还是台下的都发出了会心的笑声。这节课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
反思
在这节课上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笔者认为与教师在教学中所实施的教学策略符合心理学的角色转换原理是密不可分的。
所谓角色转换原理就是在优化教育、教学的特定情境中,蕴涵着教育者的意图,结合教材特点所设计的角色,它既引起儿童再现教材角色或相关角色的活动,又引发儿童进入角色、体验角色、评价角色的心理历程。其过程可概括为“进入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自己与角色同一,产生顿悟”。儿童的主体意识,就在其间逐步形成,逐步强化。
由于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了角色转换原理,所以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1 学生角色的转换诱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强烈的探求欲望,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当动物学家和观众,这种角色换位,正好符合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小学生一旦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就会激起强烈的探求欲望、学习欲望和表现欲望。在这种心理特点的精神支配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当然能得到充分的调动,进而从内心产生学习的动力。
2 教师角色的转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试着抛弃了原来在教学舞台上的独奏或独唱角色,成为教学舞台上的伴奏者或主持人的角色,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实际引发从而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变为平等的参与者;由对知识的正误的最高裁定者变为一个对学生的鼓励者和有益启发者。这种教学行为的转变,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没有教师的强迫。而教师创设的这种教学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进而使学生对重组后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转化成学生内在的自我需要时,学生才愿意对重组的教学内容去探究。因此,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 教学形式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的创造性
众所周知,学生只有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才会有所体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本课设计了一系列的生活情景,让师生摆脱课堂和教材的局限,以一种生活状态走进另一种教学空间,由于创设的情景是学生们所熟悉的,因而他们曾经拥有的生活经验必然会跳脱而出,自然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 学生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便捷条件,自觉努力地去接近甚至超越教学目标,再加上开放式的设计,每个学生都有所发现,而且体会越深,发现的就越多,收获也就越大, 最终使自己得到应有的发展。
鉴于以上几点,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用活、用好现行教材。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新教学形式,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引入“认知冲突—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的“感知—表象—思维—记忆”等凝集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关键词】教学形式; 角色转换原理;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创造
背景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的组织形式就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老师在台上提问,学生站起来回答。这种教学形式的单一导致了语文教学的费时低效。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老师们。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许多老师不知做了多少尝试和努力……
案例
一天晚上,想到明天要上新课《国宝金丝猴》这篇课文,就坐在桌前,开始了第二天的熟课工作。这是一篇介绍金丝猴生活习性的说明文。如何才能上出新意来呢?思索良久也没有满意的答案,于是打开了电视,电视中正好播放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采访的嘉宾是《排球女将》的女主角小鹿纯子的扮演者。朱军与“小鹿纯子”坐在台上,台下面就是“小鹿纯子”的影迷。在朱军的主持下,“小鹿纯子”一会儿回答朱军提出的问题,一会儿与台下的观众交流台戏,气氛既融洽又令人感动。突然,一个念头从脑海中冒出来,何不学着朱军主持艺术人生的形式围绕课文内容作成一个访谈节目,让学生以动物学家的身份来参与学习,通过互动,既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又能把老师解放出来,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于是就把原先的备课推翻,重新设计了教学思路,并就明天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作了些调整。
第二天晨读和第一节是语文。按照头天晚上的设计,学生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有出色的表现,真正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于是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先读熟课文,然后根据精读课文的步骤自己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逐段设疑提问,看到学生读书很带劲,我满意地笑了。课间,我将前排桌子向前拉,与后边的桌子间隔一米的距离,这样一布置,学生立刻围上来,好奇地问:“老师,你想干什么?”我神秘地说:“等会上课你们就知道了。”
一上课,我问学生喜欢动物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我鼓励学生:“现在老师就给你们当动物学家的机会来研究国宝金丝猴。愿不愿意啊?”“当然了。”学生干脆的回答令我振奋,我想:看来这种角色换位学生很乐意。这不正是我希望的吗?我继续说:“要想做一位动物学家,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对动物的知识了如指掌。所以,老师给大家读三遍课文的时间,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把金丝猴的每一个知识要点都记清楚。”由于学生都想当动物学家,读书特别带劲,全没了平时读课文时需要老师提醒的现象。学生准备了大约有六七分钟的时间,我看一些学生已读了两遍,想让学生停下来,可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竟然以还没准备好为由拒绝了我。这是我没有想到的。看来教学形式的转变确确实实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个主要因素。又读了两遍,学生自以为准备得差不多了,就自动停了下来。我便做起了主持,从学生中挑选了六个学生上台来当动物学家,其他学生当热心观众,台下的观众就有关金丝猴的知识踊跃提问,台上的动物学家们从容应答,一个个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并由学生自己解答,令人惊喜的是生生在交流中竟能达成新知。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唐元圣同学提了一个问题:金丝猴为什么惧怕酷暑而耐严寒呢?这个问题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台上的几个动物学家们面面相觑,没有一个能解答。我一看卡了壳,赶紧为他们解围,说:“看来动物专家们对这个问题还没有研究清楚,得需要回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话音刚落,台下当观众的宗靖超同学就举起手来,“老师,我可不可以为动物学家来解答这个问题?”征得同意后,他说 :“课文第二自然段说得很清楚,金丝猴身上的毛有十七八厘米那么长, 有的甚至长达五六十厘米 ,那么长的毛披在身上就像给金丝猴穿上了一身厚厚的棉衣,所以我认为,这就是金丝猴惧怕高温而耐寒的主要原因。”听了这个孩子的发言,我不由得接过话题说:“有道理,金丝猴的这个生理特点是由他的外形特点决定的。同学们,你看宗靖超多会读书啊!看来,动物学家也有被难倒的时候啊!”听了我的话,无论是台上的还是台下的都发出了会心的笑声。这节课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
反思
在这节课上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笔者认为与教师在教学中所实施的教学策略符合心理学的角色转换原理是密不可分的。
所谓角色转换原理就是在优化教育、教学的特定情境中,蕴涵着教育者的意图,结合教材特点所设计的角色,它既引起儿童再现教材角色或相关角色的活动,又引发儿童进入角色、体验角色、评价角色的心理历程。其过程可概括为“进入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自己与角色同一,产生顿悟”。儿童的主体意识,就在其间逐步形成,逐步强化。
由于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了角色转换原理,所以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1 学生角色的转换诱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强烈的探求欲望,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当动物学家和观众,这种角色换位,正好符合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小学生一旦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就会激起强烈的探求欲望、学习欲望和表现欲望。在这种心理特点的精神支配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当然能得到充分的调动,进而从内心产生学习的动力。
2 教师角色的转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试着抛弃了原来在教学舞台上的独奏或独唱角色,成为教学舞台上的伴奏者或主持人的角色,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实际引发从而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变为平等的参与者;由对知识的正误的最高裁定者变为一个对学生的鼓励者和有益启发者。这种教学行为的转变,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没有教师的强迫。而教师创设的这种教学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进而使学生对重组后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转化成学生内在的自我需要时,学生才愿意对重组的教学内容去探究。因此,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 教学形式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的创造性
众所周知,学生只有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才会有所体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本课设计了一系列的生活情景,让师生摆脱课堂和教材的局限,以一种生活状态走进另一种教学空间,由于创设的情景是学生们所熟悉的,因而他们曾经拥有的生活经验必然会跳脱而出,自然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 学生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便捷条件,自觉努力地去接近甚至超越教学目标,再加上开放式的设计,每个学生都有所发现,而且体会越深,发现的就越多,收获也就越大, 最终使自己得到应有的发展。
鉴于以上几点,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用活、用好现行教材。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新教学形式,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引入“认知冲突—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的“感知—表象—思维—记忆”等凝集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