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承担培养职能最多的部分,也是学生语文能力造就的重要途径。教师重视阅读教学,学生也重视阅读学习,但是在检验阅读效果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经常会听到这样的疑问“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怎么才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如何才能让作文有话可写”,“给孩子看什么书才好呢?他们不爱看名著”……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源于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太小,语感太差,一看文章就想睡觉,一考试阅读题就是“死穴”,久而对语文学习就失去了兴趣。于是老师就建议家长让孩子多看课外书,培养语感。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教材中的文章时往往缺乏的是 “共鸣”。所以,我要花费时间,去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学生的注意力根本无法放在我们的教学重点上。
我意识到,要从根本上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是阅读教学更适合课堂,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就必须改变方法。
现在的语文教科书中,单元组配,导语设计和课后思考都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去把握教材,从自身去理解感悟文章的情感。每学期30篇的课文虽说把课堂排的满满的,但是就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来说是杯水车薪。
其实,语文教师手中的《自读课本》是一本非常好的课外阅读教材,那里有许多有益的养分等着孩子们去汲取。同时,作为教科书的一个有益补充,《自读课本》的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
《自读课本》与教科书犹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过:“……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的和自己课外阅读的大概是三七开吧。……课外阅读就语文可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吕先生还说过,他向语文水平高的同志询问语文学得好的原因,得到的回答一律是:得益于课外阅读。
于是我尝试将《自读课本》和教材结合起来使用。
1 同类文章的比较阅读
《自读课本》与教科书是配套的。它将教科书的六个单元细化了,变成一二十个小专题。这些小专题与教科书遥相呼应,但远比教科书丰富。
在初中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同学都满怀憧憬,期望一路繁花,也许会忽略路途中的挫折。所以教材的第一单元就有《山的那一边》《走一步,再走一步》,告诉学生心怀梦想就能翻越一座座高山看到梦想之海,在翻越山岭时,一步一步的就能征服高山峻岭。《自读课本》中的文章《少年旅行队》《十三岁的际遇》《小溪流的歌》用诗歌的形式再一次诠释了人生路途中我们该如何面对。学生大多都能用这些文章中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时,由于我们的生活远离战火硝烟,学生对一些文章的感触就不深。这时,我引导学生阅读《自读课本》中的《馋虫馋猫和蛮子大伯》,学生看到蛮子大伯为了让“我俩”吃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读懂了战争年代中人与人之间那种超越生命的情谊,体会到了战争年代中的人性美。他们再也不会只关注“老头子”的水上能耐,更关心他看见小姑娘受伤时的内心活动;他们再也不会看着“老妇人”身边那总也炸不到跟前的炮弹,嘴里说着“太假了”,只关注她拿出“蜡烛”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让她在枪林弹雨中为战士守灵。
同样还是《蜡烛》一课,有同学看过《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当其他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起来后,我带着大家一起阅读,一起分析两处“烛光”的不同与相同,两地人们的不同与相同。学生对战争年代中的人性温情体会的更深刻,对战争的残酷更加痛恨。这样,自然就达到了第一单元的德育目标。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篇经典散文,同学们就读《济南的秋天》看看不同的作家眼中笔下城市的另一面。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那就再读一读《板块学说》《变幻多彩的地球》。还有《大自然的语言》和《大自然的文字》;《背影》与《父子情》《多年父子成兄弟》;《啊,黄河》与《壶口瀑布: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一句话,《自读课本》是教科书的延伸、扩展和深化。学习《自读课本》不但可以巩固扩大在课内所学的东西,而且可以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助于发展个性和特长。当学生读过课外文章后,他们很少再纠结于文中远离他们生活的细枝末节,而是会自觉的去关注人物的言行,他们的命运,以及故事背后的深层原因和作者的情感寄托。
2 专题阅读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的心灵对话。有的作者是外国人,有的作者是古代人,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他们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相距太远了。他们与十几岁的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造成了对话的困难。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声嘶力竭,学生还是有很多的疑问,甚至,他们会觉得文章中的情节很可笑,而父辈们缺早已红了眼眶,这时,利用《自读课本》设置的小专题,可以让学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去深入了解作者,深刻理解作品,完成文化传递和精神的传承。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春望》时,由于诗歌的高度凝练,意象的深刻,再加上学生对“安史之乱”这个历史大背景的不了解,他们难以真正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仅仅是对诗歌内容有浅显的认识。而语文的学习除了关注她的工具性,更重要的是注重她的人文性,体现她的人文关怀。
于是,借助《自读课本》中的“杜甫的一家”专题,在加上其他的一些课外资料,我们展开了一场与杜甫跨越时间长河的对话。《在离乱中》《和家人重聚 》《旅途艰辛》《在浣花溪畔》《月夜》中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借妻子之口表现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让学生知道了为何在诗人心中“家书抵万金”。战火纷飞,豺狼塞道,与亲人天涯两望,这种忧思又怎能不让他的白发日渐稀疏“浑欲不胜簪”呢?
《遣兴》中的“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也都引起了学生的讨论。通过对课外诗词的阅读,孩子们对“安史之乱”了解驶入了一些,同时更深刻的体会到,杜甫之所以被称“诗圣”,他的诗歌之所以被称为“史实”,是由于他对个人情感关注的同时,更关心家国天下,是一位心中有黎庶的爱国诗人。这样阅读品评以后相信学生再遇见杜甫的诗歌就不会茫然失措了。
还有牛汉的《华南虎》,学生已经见惯了铁笼中的猛兽,看惯了被拔去利齿铰除厉爪的奴颜婢膝的“大猫”,很难去理解作者笔下的华南虎为何痛苦,更难理解作者的悲愤。这是引导他们看《城市牛哞》《在铁笼里奔走着的狮子》。这两篇文章时从动物与人类的角度去写的,再配合关于文革的其他文章,学生无需讲解就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就明白了诗中字词的内涵。
环保是个热门话题,更是个沉重话题,是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学生在文章中也喜欢去关注这类问题,但常常是流于表面过于肤浅,洋洋洒洒一大片其实言语无味。课本选了《喂,出来》,学生就看《大山的报复》《地球上有生命吗?》《疯狂的地球》,他们看了之后感觉触目惊心,自发的写了感受深刻的读后感,在生活中也注意身边的环保问题了。
在实验性地借助《自读课本》来辅助教学获得良好效果后,我感到它是在是语文教师进行课堂延伸的一个良好的助力。除了能进行同类作品的对比赏析,还能品味语言,更能起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的作用。毕竟教科书中的三十片课文实在是经典佳作中极小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引领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去感悟语言美,人性美,诗意美,培养语言的感受力,锻炼想象力,增强自己语言的表现力。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经常会听到这样的疑问“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怎么才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如何才能让作文有话可写”,“给孩子看什么书才好呢?他们不爱看名著”……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源于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太小,语感太差,一看文章就想睡觉,一考试阅读题就是“死穴”,久而对语文学习就失去了兴趣。于是老师就建议家长让孩子多看课外书,培养语感。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教材中的文章时往往缺乏的是 “共鸣”。所以,我要花费时间,去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学生的注意力根本无法放在我们的教学重点上。
我意识到,要从根本上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是阅读教学更适合课堂,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就必须改变方法。
现在的语文教科书中,单元组配,导语设计和课后思考都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去把握教材,从自身去理解感悟文章的情感。每学期30篇的课文虽说把课堂排的满满的,但是就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来说是杯水车薪。
其实,语文教师手中的《自读课本》是一本非常好的课外阅读教材,那里有许多有益的养分等着孩子们去汲取。同时,作为教科书的一个有益补充,《自读课本》的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
《自读课本》与教科书犹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过:“……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的和自己课外阅读的大概是三七开吧。……课外阅读就语文可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吕先生还说过,他向语文水平高的同志询问语文学得好的原因,得到的回答一律是:得益于课外阅读。
于是我尝试将《自读课本》和教材结合起来使用。
1 同类文章的比较阅读
《自读课本》与教科书是配套的。它将教科书的六个单元细化了,变成一二十个小专题。这些小专题与教科书遥相呼应,但远比教科书丰富。
在初中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同学都满怀憧憬,期望一路繁花,也许会忽略路途中的挫折。所以教材的第一单元就有《山的那一边》《走一步,再走一步》,告诉学生心怀梦想就能翻越一座座高山看到梦想之海,在翻越山岭时,一步一步的就能征服高山峻岭。《自读课本》中的文章《少年旅行队》《十三岁的际遇》《小溪流的歌》用诗歌的形式再一次诠释了人生路途中我们该如何面对。学生大多都能用这些文章中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时,由于我们的生活远离战火硝烟,学生对一些文章的感触就不深。这时,我引导学生阅读《自读课本》中的《馋虫馋猫和蛮子大伯》,学生看到蛮子大伯为了让“我俩”吃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读懂了战争年代中人与人之间那种超越生命的情谊,体会到了战争年代中的人性美。他们再也不会只关注“老头子”的水上能耐,更关心他看见小姑娘受伤时的内心活动;他们再也不会看着“老妇人”身边那总也炸不到跟前的炮弹,嘴里说着“太假了”,只关注她拿出“蜡烛”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让她在枪林弹雨中为战士守灵。
同样还是《蜡烛》一课,有同学看过《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当其他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起来后,我带着大家一起阅读,一起分析两处“烛光”的不同与相同,两地人们的不同与相同。学生对战争年代中的人性温情体会的更深刻,对战争的残酷更加痛恨。这样,自然就达到了第一单元的德育目标。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篇经典散文,同学们就读《济南的秋天》看看不同的作家眼中笔下城市的另一面。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那就再读一读《板块学说》《变幻多彩的地球》。还有《大自然的语言》和《大自然的文字》;《背影》与《父子情》《多年父子成兄弟》;《啊,黄河》与《壶口瀑布: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一句话,《自读课本》是教科书的延伸、扩展和深化。学习《自读课本》不但可以巩固扩大在课内所学的东西,而且可以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助于发展个性和特长。当学生读过课外文章后,他们很少再纠结于文中远离他们生活的细枝末节,而是会自觉的去关注人物的言行,他们的命运,以及故事背后的深层原因和作者的情感寄托。
2 专题阅读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的心灵对话。有的作者是外国人,有的作者是古代人,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他们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相距太远了。他们与十几岁的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造成了对话的困难。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声嘶力竭,学生还是有很多的疑问,甚至,他们会觉得文章中的情节很可笑,而父辈们缺早已红了眼眶,这时,利用《自读课本》设置的小专题,可以让学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去深入了解作者,深刻理解作品,完成文化传递和精神的传承。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春望》时,由于诗歌的高度凝练,意象的深刻,再加上学生对“安史之乱”这个历史大背景的不了解,他们难以真正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仅仅是对诗歌内容有浅显的认识。而语文的学习除了关注她的工具性,更重要的是注重她的人文性,体现她的人文关怀。
于是,借助《自读课本》中的“杜甫的一家”专题,在加上其他的一些课外资料,我们展开了一场与杜甫跨越时间长河的对话。《在离乱中》《和家人重聚 》《旅途艰辛》《在浣花溪畔》《月夜》中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借妻子之口表现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让学生知道了为何在诗人心中“家书抵万金”。战火纷飞,豺狼塞道,与亲人天涯两望,这种忧思又怎能不让他的白发日渐稀疏“浑欲不胜簪”呢?
《遣兴》中的“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也都引起了学生的讨论。通过对课外诗词的阅读,孩子们对“安史之乱”了解驶入了一些,同时更深刻的体会到,杜甫之所以被称“诗圣”,他的诗歌之所以被称为“史实”,是由于他对个人情感关注的同时,更关心家国天下,是一位心中有黎庶的爱国诗人。这样阅读品评以后相信学生再遇见杜甫的诗歌就不会茫然失措了。
还有牛汉的《华南虎》,学生已经见惯了铁笼中的猛兽,看惯了被拔去利齿铰除厉爪的奴颜婢膝的“大猫”,很难去理解作者笔下的华南虎为何痛苦,更难理解作者的悲愤。这是引导他们看《城市牛哞》《在铁笼里奔走着的狮子》。这两篇文章时从动物与人类的角度去写的,再配合关于文革的其他文章,学生无需讲解就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就明白了诗中字词的内涵。
环保是个热门话题,更是个沉重话题,是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学生在文章中也喜欢去关注这类问题,但常常是流于表面过于肤浅,洋洋洒洒一大片其实言语无味。课本选了《喂,出来》,学生就看《大山的报复》《地球上有生命吗?》《疯狂的地球》,他们看了之后感觉触目惊心,自发的写了感受深刻的读后感,在生活中也注意身边的环保问题了。
在实验性地借助《自读课本》来辅助教学获得良好效果后,我感到它是在是语文教师进行课堂延伸的一个良好的助力。除了能进行同类作品的对比赏析,还能品味语言,更能起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的作用。毕竟教科书中的三十片课文实在是经典佳作中极小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引领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去感悟语言美,人性美,诗意美,培养语言的感受力,锻炼想象力,增强自己语言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