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科学“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教学策略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eonli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素养”是现代教学的核心目标,以“核心素养”开展多个方面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尤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坚持“核心素养”教学模式,可以夯实小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本文将以《我们关心天气》为例,从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究,旨在促进我国小学科学教学改革与发展。
  一、用好“天气”素材,激发学习兴趣——夯实基础知识
  在《我们关心天气》一课的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与天气相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天气的概念。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收集生活中的“天气”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供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分析、观察、探究,最后总结出“天气”相关的知识。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一般现象归纳出特定知识,契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学习思维,同时将基础知识转化为生活现象,加深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相比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学生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学习,由知识接收到知识探究,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大幅度的提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营造了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气氛。教师在利用“天气”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素材的类型与载体形式,尽量选择学生熟知而又典型性的内容,并结合声音、图像、文字多种形式,刺激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并以此作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加深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点的学习。
  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天气”这一概念时,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询问学生“同学们,今天天气怎么样?”有的学生说“好”或“不好”,并没有回答教师的预期答案。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利用多媒体视频为学生展示不同“天气”的动态视频。教师依次选择“雪”“霾”“雷雨”“晴”等天气让学生进行探讨,唤醒学生对于已有知识体系中关于“天气”的认知,以视频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多种类型的天气从风、降水、温度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加深学生对于“天气”概念的理解,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二、创设学习情境,内化学习能力——提升科学能力
  小学科学能力主要体现在知识的运用、迁移,提升小学生的科学能力也是小学教学的关键要素之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科学能力的迁移与运用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小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很难深入地理解课堂教学知识,无法将知识转为一种能力,应用于实际问题当中。与此同时,小学生的科学能力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将知识教授与知识运用进行紧密结合,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能力。在《我们关心天气》一课的教學中,需要学生掌握判断天气的依据,能够识别天气符号,使用规范的语言汇报天气,如果只是机械化的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记忆,没有形成天气知识与实际情境之间的联系,学生将很难应用这方面的知识。
  教师在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应用与熟练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升应用能力。在《我们关心天气》一课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创设“天气预报”情境,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城市天气预报图,并选取四个地区让学生进行天气播报。首先,教师让小组成员轮流进行播报,这样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其次,教师重新选择四个地区让学生再次播报,鼓励学生到讲台上模仿央视天气播报员,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以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将“天气”知识迁移到生活当中。
  三、社会活动探究,寻找生活科学——培养科学精神
  小学开设科学学科关键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树立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我国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为主要目标。为了进一步让“核心素养”在小学教学中落地生根,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设置多个探究活动环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科学一般规律。
  在《我们关心天气》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寻找生活中的天气知识”作为活动的探究主题。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性别进行科学分组,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探究活动中能力得到提升。其次,教师为每一个学生发放天气清单,要求学生填写“你所知的天气类别”“我们生活中发生过哪些天气灾害”“天气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天气灾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对“晴”“雨”“霾”等相关课堂知识的理解,并在收集“天气灾害”知识点过程中,加深了对“天气灾害”的认知。小组成员在共同探讨如何预防“天气灾害”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意识到人类应该停止破坏地球,从而身边的小事做起,呵护绿色植被,减少纸张、铅笔等能源的耗损。学生在活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探究的思维,并意识到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作者单位:太仓市沙溪镇第二小学
其他文献
<正> 我厂使用的数台4L-20/8-1型无润滑空气压缩机,其十字头部位均多次发出过不正常响声。停车检查,往往发现热固螺栓已松动,十字头稍有外窜等现象。1988年7月,7号机终于出现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推导出了锥形封头制变径段小端折边处及其附近区域的应力计算式。
混凝土裂缝是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施工过程中采取控制混凝土原材料、搅拌、浇筑、振捣、养护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混凝土裂缝问题,确保了工程施工质量。
作者以有关标准为依据,介绍了封头在冲压成形时其壁厚减薄量的计算方法。为了减少封头压制工厂对封头最小厚度的误判,建议有关标准应完善对封头设计图样的要求。
介绍了L_2铝板和LF6M铝合金板孔边单边角裂纹的疲劳测试以及疲劳裂纹扩展形貌和特性的研究,并与前人的工作进行了比较。
【教材分析】  《我们的小缆车》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第一课。本单元研究的是机械运动,即物体之间相对位置的改变。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各种不同的力。玩具小车是学生都感兴趣也是玩过的东西,但是他们并没有用实验手段研究过小车动力与力的关系。用重力拉动小车,拉力的大小可以测量而且容易控制,所以本单元第一课安排研究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同时认识我们最常见的力——重力。本课有两个活动:第
纳米技术是国内外近几年正在崛起的前沿、交叉性新兴技术领域。由于纳米微粒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从而使其具有许多不同于传统材料的物
<正> 玉门炼油厂新建成的石蜡成形装置于1988年4月投产,其石蜡成形原料罐(200m~3拱顶钢油罐)在使用中罐底发生严重弯曲。事故大致过程是,1988年6月25日,该罐进油(含蜡油),罐
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提升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学科。《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活动是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理念也倡导课堂教学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明确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活动体验。  一、树立科学思想,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在百花齐放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许多小学科学教师也便满怀“自主探究”的教学思想进行科学教案的
报告以中西药复方制剂健脾生血冲剂治疗265例小儿缺铁性贫血患者,与以硫酸亚铁冲剂治疗的109例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是前进的显效为93.74%,后者为88.065,虽然二者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但健脾生血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