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几何中的测量单位”教学问题和教学改进

来源 :教育界·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llove0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几何中的测量单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能够强化学生的认知基础。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全面地把握测量单位的基本知识以及结构,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积累更多的数学学习经验。小学数学中的“几何中的测量单位”等内容并没有集中呈现,而是被分解开来,分别编排到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这两个重要的数学领域当中,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学生接触到的是常见量的测量,而图形与几何的知识中学习的即为“几何中的测量”。文章主要对图形与几何当中出现的测量单位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测量单位;内容;方法;问题;改进策略
  一、小学数学“几何中的测量单位”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概述
  苏教版小学数学“几何中的测量单位” 的内容完全是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特点进行设计和安排的,其中主要涉及了四个方面的测量单位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而且依据知识的难度以及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分不同年级教学。而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表述,对学生提出的重点学习要求包括理解测量的本质,测量的对象中可能包含不同的基本单位,不同的单位要有专门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在实际的计算中,“几何中的测量单位”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有四个方面:长度、面积、体积、角,这四个不同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测量单位也是不同的,而且单位之间的转化关系更是各不相同。这四个部分的知识是在不同年级出现的,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找到基本单位之间的转化关系,还要加强学生对整体性概念的理解。利用知识框架将这些有关测量单位的知识表现出来,如下图所示:
  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块,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比如直接比较、间接比较、借助测量工具等方法都是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要重点使用并引导学生掌握的。通常情况下,直接比较的方法是观察法和重叠法,这两种基本的方法在四个部分的教学当中都适用。可以使用间接比较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比如对长度的测量单位的学习需要借助物体的一条边来实现,对面积单位的学习需要借助物体的一个面来实现,对体积单位的学习需要借助一个物体来实现,对角的测量单位的学习则需要借助一个小角来实现。
  二、小学数学“几何中的测量单位”的教学问题分析
  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需要掌握四种不同的几何中的测量单位,这些测量对象有所不同,但其测量的本质却是相同的,所以教师可以进行迁移教学,在实际带领学生进行测量和验证的时候也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完成。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这些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可以站在一個更加整体性的角度进行教学的设计。然而,大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仍然存在非常明显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忽略了学生对知识本质的思考
  在引导学生学习几何中的测量单位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这些测量单位大小的表象,还要学会测量单位之间的相互转换。所以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空间观念之上。然而,对于思维不够成熟的学生来讲,这种空间观念的建立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大部分的学生都难以操作,所以实际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只让学生通过机械化的记忆来知道有哪些测量单位,怎样对这些测量的单位命名,只要学生能够在题目当中填写出合适的单位并且避免出现错误,就当成是学生已经学会了这些知识。然而事实上,这样的教学并没有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本质进行思考,所以也会严重地影响到学生对于不同单位的量感的建立与发展。
  (二)忽略了学生个人思维的发展
  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为了让学生对课堂上的活动产生更加深刻的体验,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听觉、视觉等层次的体验,很少给学生思考与感悟的空间。课堂上学生并没有实现思维的完全投入,而且体验也并不够深刻,课堂的参与度更是不够高。特别是有些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际的物体进行测量时,往往学生也只会借助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测量,如果遇到难以测量的物体,学生很难通过推断和想象来测量,隐性的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实现,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个人发展的意义也不够深刻。
  (三)在实际的教学中瞻前不顾后
  苏教版教材中关于测量单位的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无论是教学编排的结构还是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都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部分教师在进行知识点的教学时往往只是注重课本上的知识点,并没有真正地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经验,也没有让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所以有很多学生无法完成知识的迁移,即便知识的学习有很多的类似之处,却也无法在实际的学习中发现其中的规律与经验。这样的教学过于注重部分,忽略了由部分到整体的延伸,把整体性的教学内容割裂开来,很难让学生真正地建立起一种几何的空间观念,更是无法让学生在头脑当中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关于测量单位的相关知识体系。
  三、小学数学“几何中的测量单位”的教学改进策略
  苏教版的教材完全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几何中的测量单位知识的分散编排,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不同内容时进行更加丰富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更加丰富的体验将思维的发展落到实处,让学生积累更加丰富的活动经验与学习经验。
  (一)通过还原再创造感悟测量单位的本质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对教材以及教师讲解的知识进行一字一句地记忆,只能通过个人的能力进行知识的提炼,然后运用更加简便的方法将这些知识记忆在自己的脑海当中。所以知识教学应该从揭示本质入手,让学生在学习几何中的测量单位的知识时,能够准确地使用测量工具。如果学生能够成为真实的测量工具的实验者,就能通过测量工具来进行单位的深化,这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也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掌握。
  (二)通过迁移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实现知识的迁移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如果只能被动地、机械化地接收信息,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教材对测量单位的相关内容的编排十分相似,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找到其中的联系,在后续的学习中以前面学习的知识为基础;也可以带领学生对之后的学习进行方法的积累以及经验的总结。学生以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知识的迁移,由此知道掌握测量单位对解决问题以及个人思维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在后续的学习时就可以自觉主动地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教师只需要带领学生进行问题的解答和探究即可。这样的教学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三)通过体验促进表象测量单位的深化
  课堂最后的体验过程才是让学生对课堂上掌握的测量单位的表象知识进行深化理解的过程。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如果在后续的实际应用中无法得到升华,学生对此部分的知识的记忆也只会停留在表层,而很难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便是在生活中已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有关于这一部分知识的问题,学生也很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收获更加丰富的感受。所有的活动都是从学生认知的基础开始的,所有的智慧发展也都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实现的,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解放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多种感官进行问题的思考,从而让学生对实际测量单位在头脑当中形成一种表层的印象,然后通过后续的不断练习找到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具体的测量,从而形成更加清晰、准确、深刻的印象。
  尽管几何的测量单位的相关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非常普遍,但学生很少观察自己的生活,更难以在生活中进行有效的知识提炼,所以相对于学生来讲,这一部分知识还是比较抽象、陌生的,学习更是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教师必须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相关知识的迁移,从而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的本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在课堂上有更加丰富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晏红芳.谈谈如何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几点策略[J].南北桥,2017(08):157.
  [2]王海风.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策略[J].数学大世界(上旬版),2018(05):83.
  [3]丁学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测量”单元自测题[J].读写算(小学中年级版),2015(09):53-56.
其他文献
【摘要】“农家小院”游戏与农家日常生活相结合,是感性的、生动的学习方式。在“农家小院”课程中,首先要关注儿童兴趣需要,促进主动学习;其次提供儿童探索空间,引导深度学习;另外鼓励家长介入,及时调整,不断深入开展游戏,推动幼儿在游戏中不断地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主题课程;深度学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期刊
【摘要】近年来,在核心素养体系下,实践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个大背景下,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并存的课程,在教学中突破条件的限制,开始尝试“实践力”的培养成了教学新亮点。本文认为,在地理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落实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不足之处在于现有条件下能够参与的学生不多,使用的
期刊
【摘要】教育现代化绝不只是设备、环境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因材施教,让学生把劳技课堂当作一场快乐的游戏,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公民。闯关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模式,它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关卡,學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闯关,这种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
期刊
【摘要】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是一线教师不懈的追求。在阅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有更真实的体验,能有效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期待。学生能自主获取一些知识感悟,在实践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切的指导,使学生的阅读感悟更真实,情感上受到教育的同时,更能得到思想的升华。  【关键词】创设;情境阅读;质量;统编版;三年级  由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更加重视引导学生去研读文本,产生积极主动
期刊
【摘要】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将审美教育作为中心,在音乐教学中借助音乐具有的美感去感染学生,用音乐中饱含的情感去陶冶学生,从而让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并促进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在实践教学期间,老师应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进而体会、感知与展现音乐中所饱含的情感。唯有如此,才会让学生逐步喜欢上音乐,进而对音乐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关键词】小学音乐;学习兴趣
期刊
【摘要】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还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如何在小学美术课程中通过灵活运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提炼小学美术创新教育观,从对事物的描绘中发现打开儿童内心世界的“钥匙”,解放儿童的天性和创造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创新教育观;解放天性;内心世界;创造力  当今社会,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现代人才最宝贵的品质。陶行知先生提出:“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以来与环
期刊
【摘要】幼儿园“十三五”规划课题是嬉乐游戏的生态开发,“棉花”是幼儿园课程中一个常见的主题,也是儿童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围绕这一主题,课堂上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棉趣”主题课程。“棉趣”该怎么做呢?怎样才能让幼儿在与棉花的游戏过程中去发现棉花的种种样貌与内涵,感受自然界的美,表现他们的创意?文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棉趣;童心;嬉乐  陶行知认为,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
期刊
【摘要】课后习题为老师的课堂授课指出了方向,又包含着一定的授课技巧及思路,是充足的物资宝库。在教学设计中,如果仅仅是围绕着课文内容,对于课后习题不加以深入挖掘,那么其训练功能则会弱化。课后习题中的一些问题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为学生与作者和文本对话提供了抓手。教师可以把课后习题作为语用能力生长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还可借助课后习题,将课内学习进一步向课外延伸。  【关键词】课后习题;
期刊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教育要珍视幼儿生活的独特价值,注重从生活出发,并归于生活的教育理念。本文基于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以幼儿园的生活教育探究为切入点,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视角出发,理性思考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实践情况,从环境设置、组织方式、家园互动等角度对幼儿生活教育课程的实施进行探索与思考,探寻了生活领域的各类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幼儿;生活;教育
期刊
【摘要】在现代化体育改革进程中,校园足球逐渐成为我国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门也愈发重视校园足球发展中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在渗透德育教育职能的同时有效强化了校园文化建设程度。文章通过研究校园足球发展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实践策略,认为可以从礼让精神、沟通能力、合作精神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在有效推动学生日后全面均衡发展,为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