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课后习题使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renyao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编版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是编者所设定的助学系统的重要内容,是教材编者、课文内容、学生学情三方融合的体现。但教师对统编版课后习题的编排意图以及所承载的价值意图缺乏应有的了解,导致课后习题的教学效能并没有最大化。笔者从教学实践中罗列了一线教师在利用课后习题时所常见的集中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旨在凸显课后习题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关键词]课后习题;精准定位;编者意图;架构体系
  课后习题不仅仅是教师之教的抓手,同时也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基石。但很多教师并没有能够真正认识到课后习题所承载的教学价值,在处理和运用课后习题上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这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问题一:机械面对,生硬运用习题
  很多教师认为,课后习题就是在学生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练习的资源。基于这样的认知,他们常常将课后习题抛之脑后,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毫不涉及,而仅仅是在课文教学结束之后,将课后习题作为教辅材料当中的训练题,以机械化的练习要求布置学生思考和解答,从而将课后习题窄化成为巩固认知的效能,这就导致课后习题无法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形成有效的整体。
  策略:融会贯通,架构体系。
  统编版教材当中的课后习题,是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的助学系统,课后习题的编写不仅仅体现了课标精神,同时也对应了课文的核心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对应了学生内在的认知学情。因此,我们要将课后习题的处理,看作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抓手。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教学内容的研制,甚至包括教学策略的选择,都需要以课后习题为抓手。只有真正将习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融入教学的设计体系之中,才能更好地彰显课后习题的教学效能。
  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丁香花》这篇课文为例,编者在课后思考题当中编著了这样一道题: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这句话本身就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由此不难看出,这篇课文虽然题目为“丁香花”,但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用意却是,基于丁香花在现实生活当中的特点,与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有效融合,抒发自己对于人生的感知与思考。而这一道思考题则紧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中心提炼,就能够将学生的思维认知从丁香花的表面引向作者对人生思考的内核上来。这就是利用课后思考题明确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和目标,但从表象走向文本的内核,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真正的解决这道思考题,教师就需要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行动纲领,并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将这一目标贯彻所有的教学环节之中,着力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围绕丁香花描写了哪些内容,并分别洞察月光下的丁香花、校园中的丁香花、诗词中的丁香花以及细雨中的丁香花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与人生经历又有着怎样的联系?从而利用这种思考题,搭建多层级的理解支架,将这个问题的解决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这样一来,课后习题就不再是机械的训练题和巩固体,而是融入教学目标当中的重要资源。
  问题二:异化效能,策略偏颇
  统编版教材当中的课后习题,承载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价值,即落实单元的整体性语文要素。纵观整套教材,统编版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所设置的内容与单元的语文要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很多教师并没有能够真正洞察编者的用意,常常将课后习题与语文要素价值完全割裂开来,导致教学语文要素一套,课后习题一套。
  以教学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篇为例,课后第二题编者设置了一套表格,主要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时间为序,引导学生关注急性子顾客和慢性子裁缝的言行表现。面对这道习题时,很多教师仅仅是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文本中提取相应的信息,完善表格。这样的教学操作,其实只是将这一表格的练习价值看成是对文本内容的梳理。
  策略:洞察用意,释放效能。
  事实上,这个单元是一个典型的故事性文本单元,其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复述故事。由此就不难看出,这一语文要素的着力点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的故事情节进行复述。紧扣这一要素,再来观照这篇课文的这道课后习题,我们就可以发现,编者之所以罗列表格,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生能够关注课文的文本内容,同时也是为落实复述课文这一语文要素,提供实践的抓手。因此,这一道习题当中的表格,其最大的价值并不是完善表格的过程,而是在完善了表格之后,如何利用这个表格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复述训练。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先抓住“第一天”顾客和厨子的反应,对故事的这一板块进行复训,然后再扣住其他四个时间段,让学生在都复述完毕的基础上,将故事组织串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由此一来,这个表格就不仅仅是检测学生,对文本熟悉程度的载体,同时也是学生进行整个故事复述的有效抓手。
  问题三:定位错乱,把握偏向
  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常常都认为,课后习题是编者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理解文本而设计的一套训练系统。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课后习题起到的辅助性和训练性作用,主要体现了编者所赋予的教学价值。即便是同一篇课文,编者将其设定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单元之中,其教学价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难点的确立,都可以从课后习题中窥探编者的真实用意。否则,教师对课后习题的使用则会陷入认知错乱的尴尬境地,导致课后习题的运用完全处于本末倒置的状态。
  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一文为例,这篇课文出自俄国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一篇典型的小说。很多教师在教学这篇单元时,就从小说的体裁入手,紧扣小说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核心要素展开教学。尤其在教学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常常将水手、猴子、孩子、船长这四类人物的关系梳理作为重点,紧扣课文中的内容,提炼出相应的动词,以连接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设置相应的思维导图,将人物之间的联系直观化、可视化。事实上在这一板块花费的时间较多,其价值并不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這篇小说当中的故事情节不算复杂。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阅读能力和梳理能力,将人物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教师一顿操作猛如虎的教学,最终对于学生能力和思维的生长并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   策略:拨乱反正,精准定位。
  事实上,《跳水》是一篇经典的教学文本,在很多传统版本的教材中都曾经出现过,将其作为小说的文体展开教学,重点关注故事发生的情节环境以及人物形象的特点。但在统编版教材中,编者将其设定在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就在无形之中赋予了这篇课文以全新的教学体验的价值,这一点在课后习题当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课后习题第三题为例,编者紧扣船长用枪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船长用枪逼着孩子跳水,这种方法好在哪里?从教材的整个单元角度来看,编者之所以设定这一道习题,其核心用意就是要体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跳水》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小说文体,但编者将其编入在这个教材体系之中,并不是需要彰显其小说的特色,而是整个故事情节中人物的言行表现。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了解人物在特殊情境下的思维过程,以达到“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目标。
  因此,我们的教学就需要从这几个方面落实: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托文本故事发生的情节,深入地了解学生当时所处的危险境地,可以出示轮船的构造图,从故事情节发展的角度,认识到孩子现在正处于最顶端横木上,而且横木又圆又窄,孩子随时都有可能跌落下来一命呜呼,真正认识到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来挽救孩子的生命。
  其次,可以从文本故事发展的诸多细节当中捕捉到相关要素,如,此时此刻,风平浪静,便于孩子跳水,孩子所处的最高端的横木虽然很高,但已经伸出海面,孩子只要纵身一跳,就可以落入水中,同时轮船上的所有水手都集中在甲板上,只要孩子跳入水中,水手们完全能够凭借自己的水性,可以将孩子安全地救上来。从这些细节来看,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又是其多年工作经验的智慧之举。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进行角色的转换,不再仅仅将人物角色始终看成是船长,同时从孩子父親的角度,来对其言行进行深入的洞察与解释,从其看似坚定的语言语气当中,感受其作为父亲,内心的焦虑、挣扎、担心之情。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抓住了课后习题所设定的方向,明晰了编者如此编排的真实用意,洞察了课文在这个学段、这个单元所承载的独特的教学价值。从而真正地顺应了编者的设置意图,将课后习题的教学作用最大化,助推了学生思维能力的生长。
  参考文献:
  [1]张艳春.浅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课后习题的功能与用法[J].内蒙古教育,2019(26):89-91.
  [2]徐美勤.从课后习题中把握统编语文教材新方向[J].教学与管理, 2018(32):37-39.
  (责任编辑:朱福昌)
其他文献
[摘 要]家校联动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长效联动机制、策略教育孩子健康成长,保障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做法或策略。它主要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践行教育思想或观念,实施德育内容,通过切实可行的教育途径和成效显著的教育方法形成教育合力,达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与和谐性。本文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了留守儿童家校联动教育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家校联动教育对
[摘 要]文言文是宝贵的文化资料,丰富的文言文作品表现出了古人的气节和情感。文言文中不仅有许多知识,还包含众多的思政元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各个方面渗透课程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教师应深挖课本中的文言文思政元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主要结合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挖掘其中的
[摘 要]“可视化”地理教学就是要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可理解化,就是要将学生内隐的地理思维显性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构筑“直观做”的平台,搭建“形象画”的支架,引领“游戏玩”的活动,催生“言语说”的表达。通过可视化的地理教学,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力,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可视化学习;可视化教学  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来说,地图、模型等具有特殊的意义。初中地理学
[摘 要]自我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特别重要,青少年逆反心理比较强,传统的灌输式和说教式效果不大。利用班会课进行演讲拉力赛,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效果甚佳。它可以通过学生自说、自检、自我剖析,认识自己,调控自己,进而约束自己,同时树立目标和理想,并加以行动,逐步实现梦想。同时也可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对党的热爱。   [关键词]自我教育;演讲拉力赛;自我认识;自我调控  初中生处于叛逆期,很难听进去
[摘 要]农村教育科研存在教学与科研不相容、个人与团队不同步、问题与操作不匹配等问题,干扰科研进程,弱化研究热情。以教育问题研究申报单作为切入点,从模仿单、困惑单、经验单入手,完成研究问题的设计与转向;学科、团队和专家协同用力,完善研究申报单的实施路径;三向拓展,完善案例,形成研究成果。以此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科研护照”;农村小学;研究申报单  
[摘 要]对于小学思政课堂而言,因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常常将认知停留在汲取信息、形成判断上,而严重忽视了学生实践的参与性。本文提出要遴选体验素材,确定实践主题;设置多维情境,触发深入感知;创设生活情境,彰显实践效果。   [关键词]凸显效能;思政课堂;道德法治;实践缺位  劳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智体等课程相辅相成。劳动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获取和内容理解的层面上,就会
[摘 要]互联网上有许多关于一线教师科研现状分析与一线教师如何做科研的文章。那些成熟的论述都可以给教师一定启示,指导大家在科研的路上少走弯路。作为一线的小学任课教师,需要更多的是实践智慧,只有找到汲取科研智慧的切入点,在实践中历练科研实践能力,走出科研困境才能为教师成长助力。   [关键词]教师;科研;实践智慧  目前,有很多一线教师认为科研就是做课题、写文章。尽管现在职称评定淡化了科研课题与
[摘 要]角色认同是乡村教师在认识乡村社会的基础上,形成对自身角色的稳定情感认同。新时期教师角色认同具有重要的教育意蕴,它是提升乡村教育的精神支柱,是强化师生爱土兴乡的价值导向,是推动乡村社会革新的重要力量。但是在乡村教师教学过程中却屡屡出现缺少自我教学理解、能动的实践反思以及能动的研究素养等问题,需要我们关注乡村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修炼,并提升教师社会地位。   [关键词]新时期;乡村教师;
[摘 要]在人类文明社会,文字语言属于举足轻重的沟通介质和交流措施,在人类文化和文明中,它的含义和重要性毋庸置疑。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小学生语言理解和文字运用。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目的就是切实拔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素养,提高语文学习质量以及言意习得能力。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小学语文言意习得存在的问题,探索核心素养下小学生语文深度学习言意习得的方法策略。进而促进小学生言意共生、言意兼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要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借此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能力;重要性;问题;方法  虽然加强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许多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