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类自然生活中自然发展的产物。它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符号、手势、体姿来交流思想与感情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人类正是通过语言来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映射成信号的。
认知心理学的杰出代表皮亚杰认为,人类具有学习与获得语言的天赋能力,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据此,语言教育学家认为,在孩子词汇和语法学习与获得的过程中,纠正孩子说话的错误显然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够提供给儿童个体获得语言的良好环境,协助儿童成为有效率的、有信心的独立学习者,使他们所具有的语言天赋得到顺利的开发和发展。概括而言,就是要让孩子们在语文运用中习得语言。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中,我尝试打破课堂的束缚和学科的界限,立足“让儿童从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的基本策略,努力将学习语言与每日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指导学生从说话中学习说话,从聆听中学习聆听,从阅读中学习阅读,引导学生逐步感受语言丰富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内涵。
一、结合生活情境,激发交流动机
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特定的生活情景,它们都是语言训练的良机。例如2012年的中秋佳节前夕,我在黑板上写下了给孩子们布置的一项特殊的作业:
在中秋节晚上家庭团聚时,请为在座的每一位亲人送上不同的祝福语。
为了帮助孩子们有所准备,更好地完成这项作业,我们还在课堂上进行了情境训练,步骤是这样的:
预测晚餐时会见到的亲人→讨论不同年龄或身份的人最需要的祝福→尝试着针对不同人群的需要组织得体的祝福语→进行“仿真”的表达练习。
按照习俗,中秋节期间孩子们往往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亲戚朋友。因此,农历八月十六的作业,我是这样安排的:
请你们在节日期间的某一个晚餐时候,与在座的亲人进行“对诗”游戏。所对的“诗句”中一定要含有“月”字,如果对方对不上诗,要罚酒一杯(大人)或罚唱一首歌(孩子)。
由于训练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在连续两次的活动中,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的积极性特别高。他们饶有趣味地尝试着,努力使用不同的语音、语调、语速、语气,以及身体语言等与他人进行交流。像这样让学生在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进行训练,即使是学习困难的孩子也能很轻松地感受到超越他人的快乐,成功的经历成为他们大胆表达、主动交流的推动器,并以此形成了可喜的良性循环。
二、指导模仿叙述,进行表达训练
模仿是孩子习得语言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结合课堂阅读教学或课外阅读素材,创造语言习得情境,引导孩子们在加入个人感受的模仿中学习语言。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利用语文课时间组织了题为《我眼中的爸爸》主题感恩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先指导孩子用漫画的方式画出自己眼中的爸爸形象,接着鼓励学生借助于漫画,向大家介绍爸爸疼爱孩子的具体事例。一石激起千层浪,越来越多的孩子追忆起了更多、更难忘的往事。于是,教师鼓励学生仿照诗歌《爱是什么》的句式,将自己的口语叙述进行归纳和概括,于是,便创编出许多首真挚感人的诗歌:例如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爱是什么?爱是我生病了,爸爸带着我到处看医生,他急得满头大汗。爱是爸爸辛苦了一天回到家,还坚持摸摸我的小手,耐心地询问我一天的生活。爱是不管爸爸几点回家,都要亲亲我熟睡的小脸。爱是每当我睡觉时,爸爸都会用自己的身体为我暖热凉凉的被窝……
心中想说的话太多了,教师又带领孩子们进行了创意拓展,由“爸爸爱我”延伸到“我爱爸爸”的主题创编,许多学生续写下感人的诗句:
爱是什么?爱是爸爸睡觉忘盖被子了,我把我的小被子盖在了爸爸身上。爱是爸爸刷碗不小心划破手,我忙用创可贴轻轻地贴在爸爸手上,怕把他弄疼了。爱是爸爸很喜欢喝酒,我把爸爸最喜欢喝的酒换成了白开水,并对爸爸说:“爸爸您辛苦了……”
动情的语言描述着动情的故事,学生个体成长的特殊背景、丰富的生活经历,以及亲人之间孕育已久的真挚情感,成为孩子们情感倾泻的源泉,而动情的的表达则形成了最好的语言工具。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
三、鼓励个性化交流,提升语言整合能力
班里来了新老师,学生们感到很好奇。于是,我指导学生对老师的相貌进行细致的描述,如:老师的发型、五官的特征、身材的高矮、说话的特点……对老师的好奇让学生有一肚子的问题,这是一笔丰富的资源。我鼓励孩子们对老师进行采访,设计采访问题,归纳采访提纲、整理采访记录。为了使学生获得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得到进一步的梳理和整合,我安排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新老师,介绍时要突出重点,并融入自己的见解。最后,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对老师的认识。虽然安排的环节是整齐划一的,但每一个步骤都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语言的训练活动与个体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学生的语言也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育,就应该遵循课标的这一理念和要求,联系生活、注重实践,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卜弋小学)
认知心理学的杰出代表皮亚杰认为,人类具有学习与获得语言的天赋能力,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据此,语言教育学家认为,在孩子词汇和语法学习与获得的过程中,纠正孩子说话的错误显然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够提供给儿童个体获得语言的良好环境,协助儿童成为有效率的、有信心的独立学习者,使他们所具有的语言天赋得到顺利的开发和发展。概括而言,就是要让孩子们在语文运用中习得语言。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中,我尝试打破课堂的束缚和学科的界限,立足“让儿童从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的基本策略,努力将学习语言与每日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指导学生从说话中学习说话,从聆听中学习聆听,从阅读中学习阅读,引导学生逐步感受语言丰富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内涵。
一、结合生活情境,激发交流动机
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特定的生活情景,它们都是语言训练的良机。例如2012年的中秋佳节前夕,我在黑板上写下了给孩子们布置的一项特殊的作业:
在中秋节晚上家庭团聚时,请为在座的每一位亲人送上不同的祝福语。
为了帮助孩子们有所准备,更好地完成这项作业,我们还在课堂上进行了情境训练,步骤是这样的:
预测晚餐时会见到的亲人→讨论不同年龄或身份的人最需要的祝福→尝试着针对不同人群的需要组织得体的祝福语→进行“仿真”的表达练习。
按照习俗,中秋节期间孩子们往往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亲戚朋友。因此,农历八月十六的作业,我是这样安排的:
请你们在节日期间的某一个晚餐时候,与在座的亲人进行“对诗”游戏。所对的“诗句”中一定要含有“月”字,如果对方对不上诗,要罚酒一杯(大人)或罚唱一首歌(孩子)。
由于训练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在连续两次的活动中,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的积极性特别高。他们饶有趣味地尝试着,努力使用不同的语音、语调、语速、语气,以及身体语言等与他人进行交流。像这样让学生在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进行训练,即使是学习困难的孩子也能很轻松地感受到超越他人的快乐,成功的经历成为他们大胆表达、主动交流的推动器,并以此形成了可喜的良性循环。
二、指导模仿叙述,进行表达训练
模仿是孩子习得语言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结合课堂阅读教学或课外阅读素材,创造语言习得情境,引导孩子们在加入个人感受的模仿中学习语言。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利用语文课时间组织了题为《我眼中的爸爸》主题感恩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先指导孩子用漫画的方式画出自己眼中的爸爸形象,接着鼓励学生借助于漫画,向大家介绍爸爸疼爱孩子的具体事例。一石激起千层浪,越来越多的孩子追忆起了更多、更难忘的往事。于是,教师鼓励学生仿照诗歌《爱是什么》的句式,将自己的口语叙述进行归纳和概括,于是,便创编出许多首真挚感人的诗歌:例如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爱是什么?爱是我生病了,爸爸带着我到处看医生,他急得满头大汗。爱是爸爸辛苦了一天回到家,还坚持摸摸我的小手,耐心地询问我一天的生活。爱是不管爸爸几点回家,都要亲亲我熟睡的小脸。爱是每当我睡觉时,爸爸都会用自己的身体为我暖热凉凉的被窝……
心中想说的话太多了,教师又带领孩子们进行了创意拓展,由“爸爸爱我”延伸到“我爱爸爸”的主题创编,许多学生续写下感人的诗句:
爱是什么?爱是爸爸睡觉忘盖被子了,我把我的小被子盖在了爸爸身上。爱是爸爸刷碗不小心划破手,我忙用创可贴轻轻地贴在爸爸手上,怕把他弄疼了。爱是爸爸很喜欢喝酒,我把爸爸最喜欢喝的酒换成了白开水,并对爸爸说:“爸爸您辛苦了……”
动情的语言描述着动情的故事,学生个体成长的特殊背景、丰富的生活经历,以及亲人之间孕育已久的真挚情感,成为孩子们情感倾泻的源泉,而动情的的表达则形成了最好的语言工具。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
三、鼓励个性化交流,提升语言整合能力
班里来了新老师,学生们感到很好奇。于是,我指导学生对老师的相貌进行细致的描述,如:老师的发型、五官的特征、身材的高矮、说话的特点……对老师的好奇让学生有一肚子的问题,这是一笔丰富的资源。我鼓励孩子们对老师进行采访,设计采访问题,归纳采访提纲、整理采访记录。为了使学生获得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得到进一步的梳理和整合,我安排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新老师,介绍时要突出重点,并融入自己的见解。最后,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对老师的认识。虽然安排的环节是整齐划一的,但每一个步骤都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语言的训练活动与个体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学生的语言也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育,就应该遵循课标的这一理念和要求,联系生活、注重实践,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卜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