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竹庐谈诗问答》看徐熊飞的诗学思想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senal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熊飞作为乾嘉年间浙江诗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诗人,不仅在人格上为人称颂,在诗、文、词方面亦有建树。在诗歌方面,他既有相当数量的诗选存世,又融合众家观点,形成自己的诗论指导创作。从《修竹庐谈诗问答》可以发现,徐氏从情感和格调出发,形成了诗抒性情、雅正脱俗的诗学思想。这种思想的形成既是其恬淡本色的表现,也体现了徐氏独特的审美规范。
  徐熊飞(1762-1835),字渭扬,号雪庐,又号白鹄山人,浙江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清嘉庆九年(1804)举人,晚年特赏翰林院典籍衔。尝以诗文投阮元,得阮元赏识,聘为平湖书院院长,后延至诂经精舍讲学,一时浙中文士三十余人,皆以之为翘楚。徐熊飞一生著作颇丰,就诗歌来说现有《白鹄山房诗钞》三卷、《白鹄山房诗选》四卷、《白鹄山房诗续选》两卷等流传于世,诗论著作有《春雪亭诗话》和《修竹庐谈诗问答》两卷。前者主要记录徐氏游历所见、所感,以忆人存诗为主;后者则采用问答形式,记录与友人陆坊探讨诗歌的二十一则问答,内容主要涉及诗歌创作规律以及徐氏对李商隐、苏轼、黄庭坚等著名诗人的评价。通过对《修竹庐谈诗问答》的分析,人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徐氏的诗学思想。
  恬淡人生
  徐熊飞虽然自幼家境贫苦,但在母亲的严加教诲下,仍能励志于学,十岁尝作“山路野花发,竹桥春水香”。在为人上,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言动必以古人自砥砺”。其子徐金镜在《先考行略》中回忆:“金镜幼时见屡有辇千金求一言者,府君坚辞不敏,甚则坚辞厉色,而后莫敢以利相市。”其友人管庭芬也评价说他“恬淡自守,不失书生本色”,足见徐熊飞为人正直,不为名利所诱。
  嘉庆六年(1801),在阮元任职浙江巡抚的第二年,徐熊飞经人推荐,得为阮元赏识,回忆初次见面,阮元写道“备受孤寒之苦,励志于学诗,有才力,尤工骈体文。尝有启投余云:‘春风未至,先欣桃李之心,时雨将来,已动兰苕之色。’是能不失唐人风范者也。”此后,徐熊飞被聘为诂经精舍教习,教书之余,参与完成《两浙輶轩录》的编写,并深为阮元欣赏。
  在任职诂经精舍期间,面对其他教习沽名趋利,徐熊飞始终不为所动,只是热衷于友人之间诗酒唱。这种对诗歌的热爱和对名利的淡泊,让他能在穷究唐、宋、元、明诗歌的变化之后,坚持“论诗以诚为主,以发乎情止乎礼而归”,并最终形成同时兼顾性情与格调的诗学主张。
  以情为体
  在《修竹庐谈诗问答后序》中,陆坊回忆:“予友徐雪庐视风雅如性命,凡诗之经其过目者,皆有选录。而于山泽之癯,及卖浆侩告、鼓刃带索者流,尤极留意。一韵之工,一篇之善,表扬如恐不及。”通过友人的回忆,人们可以发现徐熊飞对日常生活格外关注,总是不吝赞美,而这对诗歌创作来说是极为重要的。通常来说,一个诗人如果对日常生活比较关注,那就容易产生对普通百姓的亲近之情,再加上幼年清贫的经历,让他自觉地把情感的抒发内化为诗歌创作的要求,并最终形成“以情为体,以词为用”的诗学主张。
  翻阅《修竹庐谈诗问答》二十一则问答,其中涉及诗歌性情的论述多达七处,比如他认为“性情素也”“盖诗者,性情所寄托,非心术所见端也”“兴趣所到,无迹可求。山泽之臞,往往无心得之”等。不难发现,在徐氏的诗论中情感的表达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他特别强调诗歌要有感而发,“若无所感而为诗,不作可也”“诗未有不动人者”,而要做到有感而发,写出能打动人的诗,就需要达到人与物融合的境界,即“无迹可求”“无心得之”,这种无心的契合可以说与传统诗学“物我为一”的说法是一脉相承的。当然,徐熊飞在强调“以情为体”的同时,也意識到情感的表达具有多样性,“性情与境遇相辅而成”,这种对不同情感的认可,从侧面反映出徐氏对诗歌情感表达的包容性。
  诗歌寄托情感,因此它成为表现诗人情志的一种方式,这就是文与人的关系。徐熊飞也注意到这一点,“诗者……非心术所见端也”,他认为在文学史上有很多文和名不相称的例子,“佥壬小人,其诗非无可传者,以其当为诗时,能冥搜力索,用志不纷耳”。如果诗人“刻意求工”,那么即使他的情志不够高洁,他的作品依然可能会为后人称颂,即“贤者不必皆工,工者不必皆贤”。他进一步举例宋之问、陈子昂虽然人品低下,但是其诗歌依然受人喜欢,而仅从王安石的诗歌来看,也难以看出其“奸慝”。
  此外,在《修竹庐谈诗问答》中,虽然徐熊飞认为是否寄托性情,是评判诗歌好坏的重要标准,但他又不赞成以此为绝对准绳,而要结合题材来分析。例如,体物、怀古、咏史诗虽然不利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但是能够表现诗人的才情,磨炼人的气质,所以不可偏废,“情不能自达,必才以运之”,徐熊飞肯定了诗人的才情高低对诗歌情感表达的重要意义。因此,他在回答陆坊有关李杜高岑韩白与其他诗人成就的问题时,认为这些作家性情初无二致,只是各自才情有差,所以成就不等。
  可以发现,徐氏“以情为体”的诗论是在充分肯定了诗人才情、境遇和诗歌题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种对才情、境遇和题材的重视,使得他虽然提倡“性情为体”,却避免落入性灵诗歌的窠臼。前人也对徐熊飞的这种坚持性情与才情统一的诗论给予肯定,“这种尊重规律,不因人非诗的观点,是十分可贵的”“徐熊飞在创作方法上,主张情、才、法、神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自然而出,无关造作’的‘化境’之作”。
  格调为宗
  管庭芬曾在《春雪亭诗话》题记中评价徐熊飞的诗学思想“雅正”不染“随园之习”,这主要指的是性灵派过分强调抒发性灵、张扬个性,导致诗歌格调整体低下的弊端,徐熊飞之所以不染“随园之习”,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能够自觉地以格调规范来约束诗歌创作,即把握性情与格调的平衡。他在《修竹庐谈诗问答》的开篇这样说:“性情素也,规格绚也,以素加绚,则功力要哉!”“素”“绚”原本指质和文的关系,在这里徐熊飞把性情和格律规范的关系比作“素”和“绚”,旨在强调两者同样重要,而“以素加绚”则更加突出了规格的重要。因此,他在比较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异同时认为无论古体、近体都要遵循一定的绳墨准则,而所谓绳墨指的就是语言、格律的“离合顿挫”,看似“无迹”,但运用合理,能达到“天然凑泊之妙”。反之,“若舍弃绳墨,以跞弛驰突自诩……才力虽强,不足法也”,对不顾格律规范的做法,他也明确表示反对。
  在徐熊飞看来,诗当以“格调为宗”,而格调又以《诗经》《离骚》为正,他认为李杜诗歌成就高于其他诗人的原因在于他们能从风骚中汲取养分,涉及面广,故能“涵盖一切”而胜过其他诗人。因此,风雅兴寄至关重要,如果一味地强调性情的抒发,而违背风雅规范,那不仅会引导诗歌走向末路,更会导致社会的衰退:“然铁门盛而元以亡,钟、谭盛而明以亡,则以背畔风雅,失其性情之正……今其集俱在,合而观之,不特足征风骚正轨,亦可以见国运盛衰之故矣。”本乎风雅,不仅对诗歌的格调规范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情感的抒发,“情不能自达,必才以运之。才不可驰骤,必法以范之。法不可固执,必神以诣之”。在徐氏看来,性情、才情、格调和神韵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神以诣法,法以范才,才以运情。
  正因为这种辩证统一的诗论,徐熊飞的诗歌创作得以免于流俗,得到时人的称赞,刘承干评价他“其诗矢正音而持雅裁,清远峻洁,不移于俗”,秦瀛称赞他的诗歌“气格清迥,超然越俗”。可以看出,这是对他“性情为体”而又坚持“格调为宗”的一种肯定。
  (华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王继东(1991-),男,湖北襄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由新闻和散文共同孕育而成的文学体裁,报告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将社会生活事件通过文学艺术的力量,真实、及时地反映出来,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其在揭露社会问题、批判社会现实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方式之一,在这种形势之下,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力量,增强报告文学的传播渠道,以及在内容传播上,如何更好地彰显多元化发展主题,提升读者的阅读,成
期刊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把杂艺专述为一篇,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对于孔子游艺思想的发展。虽然他同孔子一样认同“艺”在性格修养方面的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辅助士族生存的手段,强调“适可而止,不可专精,免受其累”。本文从内容、方法两个方面阐释这种发展与变化,旨在反映颜之推具有个人独特观念的游艺思想。  魏晋时期的思想文化在群雄割据的政治条件下变得矛盾复杂。颜之推作为一个有着历仕四朝奇特经历的人,生逢乱世,大
期刊
2017年12月15日,电影《芳华》在中国上映,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换挡风波,但还是在本年度的年末点亮了荧屏,点亮了中年人的青春回忆,也在上映后赢得了广泛的好评。许多中年人破天荒地拥进影院,热泪盈眶地回忆着他们的青春时光,仿佛也看到了自己曾经的芳华。《芳华》不仅仅以独特的历史时空吸引着中年人,也吸引着充满好奇的年轻一代。它是目前商业电影横行的话语电影的清流,给人们带来了清新的文化和历史气息,使人们心
期刊
司空图是我国晚唐诗人、诗论家,其美学著作《二十四诗品》流传至今。他在《二十四诗品》中列举出二十四种审美范畴,在我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本文以《二十四诗品》中的“高古”“典雅”“清奇”三个词条为例,通过分析《二十四诗品》中的审美取向,浅析司空图的美学思想。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简称《诗品》,作于唐末乱世。司空图早期仕途道路还算顺遂,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当时的生活和社会地位是“
期刊
“孔颜乐处”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经过先秦儒家的发展,儒家形成了高尚的精神情操、崇高的审美境界以及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境界,对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孔颜乐处”出自《论语》中孔子对其弟子颜回的夸赞,孔子见其弟子颜回虽居陋室,喝粗茶,吃淡饭,但是每天仍然过得很欢乐,于是他称赞颜回“乐而忘忧”。而随着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孔颜乐处”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逐步形成了
期刊
本文以苏南民间小调《无锡景》为研究方向,深入探讨了电影《金陵十三钗》插曲《秦淮景》中的民歌元素。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是认识本曲“前世今生”的发展过程,并通过谱面分析结合方言与评弹的演唱技法,塑造歌曲的形象与情感基调。其次深入探究每一句的气息咬字、强弱快慢、发声方法、歌曲处理等演唱思维方式,并将之融合进中国地方小调的传统旋律色彩,从而能够使演唱者更加严谨细腻、贴切生动地演绎与诠释歌曲的意境
期刊
杰克总是在月光下朝我微笑,抖弄它长长的耳朵,露出他惨白的牙。它在嘲讽我,我要除掉它。  我和小玲在一起三年了,她在一家网络公司上班,而我在家自由写作。小玲总是很忙,经常加班。我则不喜欢出门,终日把自己关在家中。  她比我小十岁,很漂亮,长相比实际年龄还要小。杰克是一个布偶玩具,兔子头,人身,穿着个脏兮兮的蓝色兜帽衫,永远保持着可怜兮兮的哭相。说来可笑,这布偶是我前女友留下的东西,我一直没有告诉小玲
期刊
日本大众文学作家吉川英治由《三国演义》改写的小说《三国志》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标志着一种全新的“三国”文化接受方式的诞生;二是奠定二战后“三国”小说的改写基调;三是掀起文化艺术领域的三国热潮;四是点燃了其他类型大众文学尤其是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创作热情。  吉川《三国志》是一部站在人性的角度、现代科学的角度,运用现代日语,以符合日本人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审美趣味
期刊
扬州评话是具有扬州文化特色、民俗民风的艺术种类,《清风闸》是扬州评话代表性作品之一,以扬州方言描绘了清初扬州独特的市井故事和市井人物。本文从叙事角度审视小说,以叙事主旨、叙事模式和叙事风格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多维考察。  一、叙事主旨  清代人情小说的叙事大多在客观上延续了明代人情小说的创作模式,主要表现之一即承袭钻穴逾墙、私情苟合的叙事模式。加之,清中前期独特的叙事环境是作家必须面对的叙事现实情境
期刊
川西贵琼藏族族群内部口耳相传的山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其种类多样。这些“口碑文献”“活态文化”体现出民族的记忆、性格、精神和情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契,极具文化张力。这对贵琼人的思想价值、道德情感以及精神情操无疑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大渡河流域“藏彝走廊”上的川西贵琼藏族人善于歌唱,凡事以歌代言。族群内部口耳相传的山歌,是文化孤岛上的一朵奇葩。他们想唱就唱,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转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