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学院的几次改名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学院是近现代史上一所著名的民办大学,它也是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其附属中学为福州二中前身。从1911年到1951年40年间,它共培养了7000多位毕业生,校友遍布国内外,多服务于司法界、政界、财经界、文教届,著名校友有历史学家傅衣凌、严叔夏、柯凌汉等人。在民国时期,它和北京的朝阳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之一)、上海的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之一),并称为民国三大政法大学。在40年的校史上,它数易其名,那么,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私立福建法政学堂
  1911年3月至1912年10月,该校命名为私立福建法政学堂。
  1909年,刘崇佑、林长民分别从日本明治法政学堂、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回到福州,后分别担任福建省咨议局副议长、秘书长。他们感到中国缺少民主、法治,老百姓基本上是法盲,福建地处东南偏僻之处,风气闭塞、保守,民众法律、政治知识匮乏,法律人才紧缺。恰好此时省咨议会成立,来自福建各地的72位议员齐聚福州,他们都说福建的58县均十分闭塞,普及政法教育很有必要,加上当时有志于学习政法的学生增多,而当时官办的福建法政学堂的招生名额有限,而且教员中分新旧两派,矛盾尖锐。
  最后,刘崇佑、林长民决定创办一所民办法政学堂,以开风气、启民智、育新人。林长民向福建提学司咨部申请立案,刘崇佑把刘家祖传的私人花园捐献出来,作为办学场所,又租借文昌宫、周子祠、李氏家庙、王氏宗祠、林氏宗祠和元明境,建了两栋木楼房作为校舍,可容纳500多位学生,设了大专部和附属中学。
  1911年3月19日,私立福建法政学堂正式成立了,刘崇佑被推选为董事长(学堂维持员会代表人),林长民被推选为校长(监督)。
  该校所在地道山路白水井周边本为福州一个偏僻之处,除了祠堂庙宇,居民住宅很少,晚上行人稀少。该校创办之后,人气立即兴旺起来了,人流络绎不绝。
  当时还是清朝宣统年间,本校教职工多数剪了辫子,也有部分学生也剪掉了辫子,但剪辫子的人毕竟是少数,和亲友来往多少有些不方便,所以剪发者都支付5个大洋买了一副假辫子,必要时套在头上以免被人视为怪异。1911年8月之后,革命风气渐浓,官府认为,剪了辫子都有可能是“乱党”(革命党),经常对他们进行盘问,引起纠纷。所以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来表达该校的情况:“白水井边和尚多,为了头发起风波。真发剪去换假发,街头相见笑呵呵。”
  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
  1912年10月至1931年,该校命名为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
  1912年10月,民国教育部颁布了《专门学校令》,改“学堂”为“学校”,规定“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目标,私立福建法政学堂也随之改名为“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
  1914年8月1日,福建私立海滨法政学校、福建私立尚宾法政学校、福建私立全闽法政学校均合并到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至此,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的规模大大超过了福建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7年春,官办的福建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也合并到了该校。
  由于治学严谨,教师敬业,学生刻苦,该校教学质量出色。1916年,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专门以上学校(相当于现在的高职高专)成绩博览会上,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在全国公私立38所的法政学校中名列第五,在全国私立法政16校中名列第二。学校的成绩,在全国公私立法政学校中名列第四,在全国私立法政学校中名列第一,并得到教育部颁发的奖状。
  福建大学
  1925年,该校曾经在短时间内改名为福建大学。
  在1923年至1924年期间,民国教育部为了加强高等教育,打算停办专门学校。1925年,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打算改组为福建大学,把原学校维持员会改组为董事会,选举刘崇佑为董事长(1927年福建省政府成立后,由省长杨树庄兼任),林长民为校长。
  1925年11月24日,林长民参与郭松龄反奉时兵败身亡,福建学院校务筹备活动被迫停止,又恢复为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选举刘以芬为校长。
  私立福建学院
  從1930年3月(一说为1929年)至1951年,该校命名为私立福建学院。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决定整顿仍然在无限扩张、就业紧张的法政专门学校,改为发展实业教育。
  为了响应政府的决策,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改组为私立福建学院,选举省长杨树庄连任该校董事长,何公敢为院长。1930年(一说为1931年)2月,私立福建学院的立案手续获得教育部的正式批准,该校共有三个系——法律系、政治系、经济系。
  1935年,该校试办农科,招收农艺系新生一个班。翌年,福建开始整顿高等教育,调整各大学相同的科系,私立福建学院专门开办政法科,农科合并到私立协和学院。
  1945年8月,私立福建学院在法律系、政治系、经济系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系——银行会计系、工商管理系。
  新中国成立后,对旧教育进行了改造,全国大学院系调整。1951年前后,私立福建学院的政治系、经济系划归福州大学(今福建师范大学);法律系、银行会计系、工商管理系划归厦门大学。
其他文献
激情七月,骄阳如火。上午沿江滨漫走,不意间行至中山桥瀛洲亭寺,忽觉大地微颤、其声闷闷,见七、八名工人师傅正围着一台机架作业,甚是热闹,遂凑上去探个究竟。  原来市政扩建,欲临江再起亭阁,正从事打夯筑基作业。现场有机架一台,高6米,一名师傅站立架顶,手扶一根灰黑色钢管,一台800斤重的铁夯锤沿钢管有规律地抽动击打,砸在地面一根长2米约碗口粗的松木上,三、四壮汉协助抬桩、垫板、矫正、发令,电机师则在1
期刊
无数的父母希望,把孩子送去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拼尽全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环境,但再好的名校,都比不上智慧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如感恩、尊重别人、基本的规矩等等,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取决于父母。中国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很舍得花钱,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与付出。孩子出问题就指责学校、社会,而不反思自己。当我们控诉应试教育时,我们是否反思自己也是一个积极的推动者?当我们指责社会无序时
期刊
明崇祯七年(1634)的某一天,时任平和知县的浙江台州人王立准[1]来到漳州府拜见同为浙江人的知府施邦曜[2],向其禀报平和县的施政举措、成效。谈话之余,阳明后学、知府施邦曜拿出厚厚一大叠的书稿,对王立准说:“这是我花费了多年心血,在浙江巡按谢廷杰所编《王文成公全书》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删减、点评、编辑而成的《阳明先生集要三篇》文稿。考虑到平和乃阳明先生受命巡抚南赣汀漳,领兵平定漳南贼寇之后,两度
期刊
一  大魄力,人情味,二者兼备是难得的。  有两种人最不会陷入琐屑的烦恼,最能够看轻外在的得失。他们似是两个极端:自信者和厌世者。前者知道自己的价值,后者知道世界的无价值。  人不由自主地要把自己的困境美化,于是我们有了“怀才不遇”“红颜薄命”“大器晚成”“好事多磨”等说法。  心理学家们说:首先有欲望,然后才有禁忌。但事情还有另一面:首先有禁忌,然后才有触犯禁忌的欲望。犯禁也是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本
期刊
河流,是大地母亲蓝色的血管。河流是一位伟大深沉的哲学家,大地的往事都镌刻在河流起伏的曲线上。随便一粒沙、一块河滩上的石头、一片沉没于河底的木船的碎片,都记载着过往时光的遭逢际遇。随意拾取一粒鹅卵石,在它宛若天书细密的纹路里,浓缩着浩瀚久远的时光密码。人间的河流,培育万物、养活万民,灌溉万世。既彰显天意,又广施福泽创造奇迹。一个偏远小村落,被清亮的河流轻轻一绕,就变成了令人眷恋的桃花源。一条缓缓流动
期刊
蜿蜒穿越华安县县境的九龙江北溪犹如一条玻璃带子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两岸的青山古木,翠竹绿树,倒映在清凌凌的江水中影影绰绰,如诗如画。母亲河的九龙江水滋润一方沃土,山青灵秀,人杰地灵。有着两百多万年历史的北溪衍生出丰厚的九龙江北溪文化,摩崖石刻、龙潭十八景、银塘赵匡胤后裔居住地……在九龙江畔的一个小镇——丰山镇,这里也是著名诗人杨骚的祖籍地。杨骚虽然没有在丰山生活过,但故乡就像烙印已经深深地镌刻在
期刊
这几年回家,我都比较晚起,大家以为我爱赖床,只有我自己明白,睡在母亲身旁,这震耳欲聋的鼾声是如此让人难以入眠,我只能直至夜深抵不过睡意才能入睡。可是我不会叫醒母亲,毕竟逢年过节,她是真的累了,累了的人是不会知道这此起彼伏的声音。  我躺在母亲身旁,观察着她睡觉的模样。我好久没有这么近距离观察过她,这几年来,岁月确实改变了她的模样。还记得以前她的白发没这么多,额头上的皱纹还没雕刻得如此明显。这深深浅
期刊
小时候,经常跟着母亲到一座小庙进香。  母亲准备了米饭、青菜和煎鱼,盛在箩筐里,用扁担挑着,我提着装香烛纸钱的小篮子跟在她身旁。小庙临海而建,黄墙灰瓦,朴素简陋却香火甚旺。大人们在这座叫“万福公”的小庙里虔诚地膜拜,孩子们便在庙前的沙滩上你追我赶,玩得天翻地覆。可我只对庙里的那座土坟感兴趣,总爱围着坟茔兜兜转转。那墓碑刻着“水府姑娘”,神龛前供着花和香粉。庙里为何有坟?母亲告诉我,这是渔民打捞上来
期刊
常听人说,味道是有记忆的。我们对孩提时代那些简单甚至还很粗糙的糖果的美妙回忆,都是源自甜蜜的味道。  还记得小时只要一放假,就往老家平和县城跑,好客的姑妈最拿手的就是红糖番薯汤,总是一大锅端上来,那切成一个个小三角形的软绵绵的醇香番薯,入口即化的甜丝丝的口感,到现在都难忘。还有那用筷子卷起的一大串粘乎乎的麦芽糖,应该有不少人的童年是吃着它长大的吧?那时的日子即使艰苦,也是快乐而有趣的。  味道是最
期刊
一  古之关隘,乃一方城池之战略要塞也。《南齐书?萧景先传》有言“依山筑城,断塞关隘”,一语点出关隘之特性。古时兵家在交通道之险要地段设置关隘,一方面起到军事防御作用,同时也便于控制交通;另一方面则成为官府征收地方税赋的重要设施。在冷兵器时代,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为兵家必争之地,哪怕近代戰争,关隘之防御作用亦不可忽视。据《福建通志》记载,福建全境曾设有89关、376隘、158寨,其中仅与浙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