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糖尿病从改造自己开始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ey17866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上的他,欢笑一箩筐;台下的他,疾病一大堆。他就是《空中笑林》主创者及主持人于万海,一位经历了6次“搭桥”手术、患糖尿病数年的老病友。但是,他依然将最诚挚的欢笑传播给每一位听众。在笑声的背后,他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于万海,北京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名牌栏目《空中笑林》主创者及主持人。该栏目刚刚开办,便在听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连续四年被评为北京电台十大名牌栏目,于老也因此成了家喻户晓的“欢笑使者”。带给我们无数笑声的他,在旁人看来分明就是一位“笑笑佛”,总是有说不完的笑话,讲不完的“段子”,有谁知道,生活中的他却是一位多病缠身的老病号——已患糖尿病数年、经历了6次“搭桥”手术……
  
  保卫祖国,“饱胃”自己
  
  于老出生在吉林省怀德县拉拉街屯的一个极其普通的雇农家庭,从小就喜欢听故事和笑话。读书时,他是学校里的“活宝”,喜欢耍嘴皮子,但学习成绩还好,因而得了个雅号——“嘎小子”。15岁读初二那年,吉林省广播电台到学校招学员,酷爱广播的他就大胆地跑去试试,没想到这一试就成功了,于是他自作主张,连家里人都没有通知,就将自己的户口迁到了设在长春市的吉林省广播电视歌舞曲艺训练班,在那里一边学习文化,一边学习曲艺,毕业后被分配在吉林市广播说唱团。
  小时候,他就是一个“大胃”。当年物资紧缺,吃饭都要用粮票,家里人为了不影响他的身体发育,都挤出一些粮票给他;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广播曲艺团的他还是经常感觉吃不饱,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找个能吃饱饭的地方一直是他的“目标”。于是,经过艰难抉择,他毅然弃艺从戎,来到了当年“座山雕”经常出没的牡丹江夹皮沟一带,当了一名铁道兵战士,修筑森林铁路。
  在部队,为了活跃文化生活,他积极参加连队演唱组、团演出队。一年以后,他奉命调到铁道兵政治部文工团,担任演员、创作员。在此期间,由于工作需要,他走遍了神州大地(海南、台湾除外)。
  
  不可轻视的低血糖
  
  1980年,他脱掉军装,重操旧业,转业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做曲艺编辑工作。于老回忆说:“80年代中期,我发生过几次低血糖。有一次提着暖壶上楼梯,突然眼前一黑就晕倒了,暖壶碎了,手也被扎破了,醒过来也没当回事,没有去医院作检查;90年代时,我经常发生低血糖。当时我骑自行车上班,有时正蹬着车子就感觉不行了,心慌、出虚汗,我赶紧跑到路边的小卖部,进门后,抓起巧克力、饼干就吃,也不问价,吃完了给人家钱,坐着休息10分钟就走人。时间长了,小卖部的人都知道我怎么回事了。再后来我就在自己的包里放些糖块、巧克力、饼干以备急需。就是到了这个时候,我也没有把低血糖当回事,总觉得不就是低血糖嘛,缺糖时补点就行啦!”
  然而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在一次体检中,查出他的血糖值非常高,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在这之后,于老开始了“大胃变小胃”的保“胃”战。
  
  改造自己,改变糖尿病
  
  于老介绍说;“确诊之后,我并没有特别紧张,但是在思想上还是比较重视的,一直希望能改造这个讨厌的糖尿病!”他先拿自己作试验,想看看吃多了会怎样,结果血糖明显上升。后来于老总结出经验了:改造糖尿病必须从改造自己开始。
  于老逐渐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能吃”了。于是,他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注意控制饮食。一开始节食时,总是感觉饿得慌,他就调整“战术”,一点点地减量,现在已经基本减到正常了,难受的感觉也消失了。同时,家里人也时刻提醒他:一定要少吃一点。
  于老说:“我老伴儿和儿子对我的关心程度,绝对在我自己之上。为了我,他们的饮食都很清淡,一般一个月才吃一次红烧肉。有时,我忍不住提出抗议:‘你们又在虐待我!’他们又气又笑地反驳说:‘是我们跟着你受虐待!’”
  于老是东北人,喜欢吃咸菜,以前顿顿饭不离咸菜,有时一顿饭中左手咸菜、右手酱,都是成的。患上糖尿病之后,医生说不能吃得太咸,于老就逐渐地减盐,原来炒菜放2匙盐,慢慢减到1匙半,现在基本放半匙。酱也完全戒掉了,基本上只在早晨喝粥的时候吃一点儿咸菜。于老说:“通过这些年的饮食调整,我发现,其实一个人的饮食习惯是完全可以改变的。现在很多流行病都是生活方式病,许多都和饮食习惯有关,及时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患病之后,于老的心态一直都很好,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活着干,死了算。虽然是句大白话,但其中体现的豁达、开朗是显而易见的。他乐观地说:“大夫跟我儿子都商量好了,保证我活到80岁,我说你们都说错了,我给自己定的是83岁。”
  
  老有所乐做“内监”
  
  步入于老家,就能听见音量很大的广播,而且还是非常时尚的流行音乐,于老也喜欢前卫、热闹的流行音乐节目吗?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于老是在“监听”——看台里的节目在播出过程中,是否出现一些小问题,于老将其戏称为“内监”。他每天监听3小时,并把节目录下来,如果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向领导汇报;正常情况下,每半月进行一次书面总结。对待这样一个“小工作”,于老的态度也非常端正,每次播出节目时,他都会认真地听、记,一丝不苟。事实上,这份工作对于老的生活也是一种调剂,避免产生突然被社会抛弃的凄凉感觉。另外,于老还是北京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他积极参加曲艺界的各项活动,并担任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的主持人,经常跟朋友在家里切磋、创作相声、快板书等,李金斗老师表演的《老鼠密语》,就是于老和朋友在家里创作出来的,大家现在可能还记得其中的“段子”——“别理我,烦着呢”。去年,他创作的快板书《反贪记》在全国快板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并被收进《中国快板精品选》一书中。
  于老说,对于儿女无暇陪伴的老人来说,养个小宠物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每天早上,他家的宠物狗一一忽悠都会准时叫他起床,而且,照料宠物也会帮助主人消耗许多“卡路里”,每天带着它去遛弯,主人也得到了锻炼。最重要的是,老人自己在家时,有只宠物在身边,会减少一些孤独感。对于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不二法门,这在于老身上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
其他文献
糖尿病患者中体形较胖的老人,不能指望自己一下子变瘦。就像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一样,减肥也需要时间,只有通过平衡饮食和锻炼,才能逐渐达到减肥的目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减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老年肥胖往往合并疾病较多,应以治疗疾病为主,减肥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控制疾病。  2、老年人减肥,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不要急于求成,避免时停时行,一定要有毅力。首先要制订一个计划,使之既能减肥,又能健体,有助于改善
期刊
2008年初。吴仪同志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治未病”高峰论坛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标志着“治未病”健康工程正式启动。据了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确定了广东省中医院等14家中医院,作为开展“治未病”试点医院。未来几年将在全国建成一批“治未病中心”,服务对象主要是亚健康人群,以及慢性病初期患者和康复阶段人群。  很多人都听说过亚健康,但大多数人对此概念缺乏真正的了解。如何正确看待亚健康?心理治疗与亚健康
期刊
我右手第四指至手心两厘米处有腱鞘炎,肿胀疼痛,手指有时伸不直。医生说可以用神经减压术来治疗,但我没有进行手术治疗。因为,一是要到外地医院手术,不方便;二是治疗费用报销困难,而且能报销的费用很少;三是我相信采取保守疗法,自我护理,可以解决问题。  我采取的治疗措施是:①不用右手用力握物,不人为地挤压或注意减轻挤压腱鞘狭窄处;②控制动物蛋白质食品的摄入,减少肾脏负担,缓解晨起手部肿胀程度,保护腱鞘狭窄
期刊
相对于糖尿病的药物治疗、饮食与运动干预、健康教育及血糖监测等常规诊疗措施,心理治疗常常容易被患者及家属所忽视,尤其是老年朋友更是如此。国内虽然存在众多民营的心理咨询机构,但这一市场尚不规范,存在诸多问题。相对而言,专门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门诊少之又少。针对这一情况,记者采访了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韩布新博士。    “糖友”的三个心理阶段    韩布新博士告诉记者,糖尿病
期刊
很多糖尿病完全是因为不当的生活方式导致的,因此,不少糖尿病患者产生了这样的误区——既然糖尿病是“吃”出来的,那么管住嘴,少吃点,就可以将糖尿病控制住,患上糖尿病只需要控制含糖量高的食物,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个想法是不正确的。  食物,不论是粮食还是肉类、蛋类、豆制品类等,都会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产生热量,最终对血糖造成影响。而目前不论是西医还是中医,治疗糖尿病都需要采取三大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饮
期刊
阿司匹林的适用对象主要为冠心病、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二级预防,以及10年心血管事件危险≥10%的健康人群的一级预防。40岁以上男性或50岁以上女性合并下述两项或以上危险因素者,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肥胖、缺乏运动、家族史(男性55岁,女性65岁以下冠心病史),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为100毫克/天,急性期需要300毫克/天的负荷剂
期刊
阿司匹林已经被证明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非常有效的药物,每天1片可以使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1/3,脑梗死发生率下降1/4。阿司匹林的价格非常便宜,是人人都能负担得起的药物。  我国的阿司匹林使用率不容乐观,2003年调查资料显示,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使用率仅为14.38%,在卒中患者中不到14%。同时存在不规范使用的问题,我国有半数以上医生处方使用阿司匹林剂量极低(低于75毫克/天)。国内调查资料显示,心内
期刊
血压分“黑白”意义各不同    已有大量研究显示,24小时动态血压能更为准确地预测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动态血压研究的广泛开展,特别是通过在自然人群中进行的几项较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人们对动态血压、尤其是日间与夜间血压及其比值,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1、日间血压与夜间血压对未接受治疗者,日间与夜间血压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价值相似;对接受降压治疗者,夜间血压预测心血管事件作用更佳;  2
期刊
他的天津口音,让从小常听相声的我,有一种熟悉和亲切感。“糖尿病有吗啊?”这是他刚患糖尿病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在冰冷的透析机旁。他的思绪带着我们,回溯从刚确诊糖尿病开始走到今天的每一步。如今,异常消瘦的他双眼近乎失明,只能凭感觉和我这个“影子”进行对话。听着他断断续续、有气无力的诉说,看着久卧病床的他,想到他将永远离不开这个机器。永远需要依赖这个冷冰的家伙才能活下去,记者无法想象他的世界将会怎样…… 
期刊
医学专家发现糖尿病视力丧失的新机制    黄斑水肿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力中度至重度丧失的主要原因。视网膜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的血浆蛋白和脂质渗透进入黄斑,是导致黄斑水肿的直接原因,这种渗漏作用导致视网膜的增厚以及感光功能受到影响。  研究人员从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玻璃体样本中找到了27种表达高于非糖尿病组的蛋白,其中碳酸酐酶(CA-1)的水平比非糖尿病组高15倍。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了这种蛋白,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