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探究学习走过场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sdvc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会对问题进行质疑、调查、实验、探究,从而学会分析和判断并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在最近一次的市级教研活动中,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了小学数学第九册的“小数的性质”,引发了大家对探究学习的思考与探索。先将教学过程简述如下:
  教师出示主题图。(图中显示一个小朋友买了1枝铅笔用了0.3元,另一个小朋友买了1块橡皮用了0.30元。)
  师: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
  生:相等。
  师:为什么呢?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学生自主探究,然后教师组织交流。
  生1:0.3是由3个0.1组成的,0.30也是由3个0.1组成的。(书中卡通说的话即是如此)
  师:同意它观点吗?
  生(众答):同意!
  生2:因为个位上都是0,而且0.30的百分位上有0和无0是一样的,所以0.3元=0.30元。
  师:百分位上有0和没有0是一样的吗?
  生3:是一样的。
  师:真的吗?
  生4:不是的。
  师(马上接过话):对,是不一樣,待会儿你就知道为什么不一样了!还有其他方法能说明0.3元=0.30元吗?
  生5:0.3元=3角=30分;0.30元=30分。(也是书上的话语)
  师:真棒!
  生6:我是画图看出来的。(出示与书上一样的两幅图,即一幅十格图和一幅百格图)
  师:看懂了吗?
  生(齐答):看懂了!
  【课后诊断】随着课改的深入,大家对于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性已都认识充分。在小学数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究得出来的知识,教师不告诉;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的探究活动,教师不代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不提示,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和发现。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对于自主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如何落实还有待思考。全体听课教师认为,上述案例中教师能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应当说理念是新的,目标是明确的、过程是开放的,但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仍然值得探讨:
  1.探究结果是学生自主发现的吗?在上述案例中,学生自主探究后共有四种结果出现,其中有三种是与书的结论完全一样,可见听课教师的担忧并非多余。而这三种探究结果哪些是独立发现的?哪些是看书得来的?哪些是听同学的说的?全都不得而知。试问这样的探究是“真自主”还是“假自主”,是“真探究”还是“伪探究”?
  2.不是书上的结论就应该否定吗?案例中出现的唯一一个非书本结论,即“因为个位上都是0,而且0.30的百分位上有0和无0是一样的,所以0.3元=0.30元。”在教师的连续追问下被否定了,这个结论是不是学生真实探究的结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如何处理学生自主探究出来的却与书本不相符的结论?
  3.探究结果的展示是信手拈来吗?假设这些结论都是学生真探究出来,那么在展现这些结论的时候是教师凭自己的感觉随便点名,还是应该有序呈现。如果有序呈现,应该按什么样的顺序呈现?
  【教学思考】应当说,听课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切实存在的。把这些具体的问题归纳一下,就引发了笔者对探究学习的思考:
  1.探究要表明探究之源。数学探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学生发现一些数学规律、方法、结论,还在于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自然、社会现象的自觉性,也在于掌握一些探究的方法,更在于孕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诚实守信的精神品质。基于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表述自己的探究结果时,要引导学生说出“我是怎么想到的?”和“我这样想的结果是什么?”。比如在另外一节同题课上,探究结果与上述案例中生6的情形是一样的。他的回答就对其他同学很有启发:在前面的学习中,我看见很多小数是用正方形图来表示的,所以我想到这两个小数也用同样的正方形图来表示,结果发现大小一样。”如果一味追求结果,势必会淡化探究的过程,也不能给其他在方法上给予指导,正如一位教师在探究活动结束之后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有位学生回答说:“我知道这样是对的了,我也听懂了,可为什么他想到了,我却没想到,他是怎么想到的呢?”如果经常引导学生对探究结论的表达从探究之“源”开始,再到探究之“果”,从而形成探究之“旅”,那么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获取探究方法就成为一种可能。当然也应该允许学生通过看书预习等方式获取知识,但在表达的时候要表明自己结论的来源。教师在组织探究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在评价时要有所偏向,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当学生真实地表明自己的探究方法时并得出初步的探究结论时,教师不能一味做裁判——去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结论。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教学目标做有效的引导。比如,那位说“百分位上的0有和没有是一个样”的学生,如果教师在追问一下:“是什么带给你这样的想法呢?”,可能他的真实想法是来源于生活实践,即在购物时发现有0和没0在购物时付的钱是一样的。也可以引导其他学生思考:你能听懂这位同学想表达的是什么吗?有的时候问题可能过大过难,那么教师就要适时介入,给学生提供脚手架,或针对性的提个小问题,或给出材料引发学生思索等等。要注意的是,引导探究不是代替探究,而是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探究的难点,从而找出合适的路径到达成功的彼岸。
  3.展示探究结果要有序呈现。当探究过程一开放,学生一般会产生很多想法或结论,面对众多的想法或结论,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参与者”,即学生在自主探究时要参与其中,观察分析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尽可能地做到对每一个学生心中有数;其次教师要做一个“选择者”,即选择有效的、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材料,当然并不是排除错误的资源,如果错误的资源也有助于理解知识、培养技能、达成目标,那也要知错善用。再其次教师还要做一个“放映员”,这么多生成的材料,先放谁的,后放谁的,要有个轻重缓急。一般说来,教师应先反馈低学习水平的材料(包括错误材料),再反馈高学习水平的材料。比如,在上述案例,教师首先要呈现用“元角分”来解释“0.3元=0.30元”的材料,这样的解释学生易理解,接下来解决生2这样有待完善的材料,最后将另外两位同学的材料进行整合,利用“数形结合“来有效理解“0.3元=0.30元”。这样组织反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呈现不同学习水平的材料,有利于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感悟到有序思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他文献
该文以输电线路21米电杆结构参数为依据,进行了整体起吊中最优吊点的选择,着重介绍了通过计算机编程计算实现起吊过程中最优吊点参数地确定,和以往工程计算相比节省了方案设计的
分析了混凝土强度理论和本构关系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基于增量型非线性本构关系和多参数强度准则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摘要:文无定法,就是要在无定法之中实现谋篇方法的创造;但是就作文写作的一般情况而言,还是有一些可以遵循的方法。  关键词:作文谋篇技法  文无定法,就是要在无定法之中实现谋篇方法的创造;但是就作文写作的一般情况而言,还是有一些可以遵循的方法。笔者显贵纳入下:  1、一般式  一般式就是一般的记事作文的写法,就是最一般最普通的方式,就是“六要素”式,时间、地点、人物清楚,起因、过程、结果明白,按照事
期刊
因为我国古诗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韵和谐,具有很强的音乐型,适合于诵读。所以一直以来就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苏东坡说:三分诗文七分读。如果读法得当,就能让静止的诗文活动起来,就能使我们进入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里去。所以语文课中常常运用诵读法来授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诵读课,  有关古诗文诵读课,教师的头脑中存在几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只有起始课适合上诵读课。  其实不然。起始
期刊
◆摘 要:数学学习中用的最多的一种思维就是逆向思维,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时期,教师应关注到思维的重要性,在日常开展教学活动阶段,紧跟教育教学发展步伐,积极改善教学方法,提升初中学生思维能力。本文以初中数学为例,对其逆向思维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逆向思维;培养  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开展逆向思维思考问题通常需要从正反面考虑问题,而非单一地从正面或者反面来考虑问题,与此同时还需
摘要:体育教学与其它课程教学一样,也有其固定的教学内容和一定的教学方法。但体育教学又 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学,它具有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和独特的教学方式。经过多年实践,笔者认为,把“教”与“ 玩”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字:体育教学  一、“教”与“玩”结合的提出依据  1.小学生的情趣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时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凡是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凡是管理工作做得好的领导,凡是教学成果比较显著的教师,都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而且是实践教育科研工作的典范。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江苏洋思中学、盘锦实验中学等许多名校都是科研兴校的结果。这两所学校的校长蔡林森、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在国内都有一定的影响。  现在,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教育领导对
期刊
为评估钢筋锈蚀状态,采用模糊统计方法确定影响钢筋锈蚀的因素,建立起其相应的隶属函数。只要将实际工程的统计资料及数据代入相应的隶属函数,就可得到其模糊状态向量,用此模糊向
该文介绍了砼结构的裂缝种类、产生原因、形态特征等;叙述了防止大体积砼开裂的措施和方法;简介了外掺MgO延迟微膨胀防裂砼的性能特点;提出了各在裂缝的修补方法;列举工程实例并对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