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提升抑或降低中学生学校归属感

来源 :当代青年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e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学校园欺凌现状和学生学校归属感的考察结果表明,中国大陆中学校园欺凌的总体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低于OECD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水平.中学校园欺凌发生率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经历欺凌的频率更高;而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则存在年龄差异,其年龄越大,他们的学校归属感越低.在控制性别、年龄以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条件下,校园欺凌对学校归属感有显著负向影响.现阶段为及时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提高学生学校归属感,主要可从开展校园欺凌防治专题活动、严格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落实家长对子女的监护责任以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互助活动等方面进行干预.
其他文献
我和丈夫是大学同学,大学毕业我们就结婚了.起初,一切都挺好,我们非常相爱,亲朋好友都说我们郎才女貌,非常登对.可渐渐的,我们矛盾越来越多,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我实在有些不厌其烦了.rn说起来,我们都是性格很强势的人,凡事总要争一个高低,谁也不愿轻易低头.像去年,我们买了房子,在装修上争得面红耳赤,最后闹到了分居的地步.说起来我不是一个不能迁就的人,我也征求了他的意见,问他喜欢什么风格,可他完全说不出来.我说了自己的想法,他又各种挑剔,这也不好那也不对.似乎什么风格都行,就我说的不行,这不明摆着跟我抬杠
期刊
《后浪》宣传片在2020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发布后立即引发热议,直接导致“后浪”一词入选十大网络热词,并成为青年群体的新代名词.通过对微博数据LDA模型话题的分析发现,由于个人认同、代际观念和批判倾向的差异,青年群体对视频表现出了不同的情感倾向和看法;青年的异质性态度也折射出他们的现实境遇和数字时代下新的世代关系.通过对此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当下我国青年的社会心态和现实困境.
中国奢侈品消费者日益年轻化,奢侈品消费不仅是青年文化的表现,更是青年发展中困惑的表现.对上海青年的调查发现,青年对奢侈品的认识水平和关注度高,实际购买力较强,但是炫耀消费和从众消费特征明显,有些收入不高的青年崇尚和消费奢侈品以“提高”身份.青年奢侈品消费的合理有序对青年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应该优化青年价值体系建设,将消费同文化安全结合起来,使得青年消费者能够拥有正确的商品消费价值观和长期持久的品牌信任度.
罗纳德·英格尔哈特的后物质主义理论提供了研究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独特视角.人们从重视物质、安全转向生活质量,后物质主义理论强调人的解放、自我表现和人的自主选择.我国小康社会已全面建成,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阶段.计划生育、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互联网的兴起,进一步加深了“90后”“00后”与前几代人的价值观差异,使青少年“饭圈文化”呈现后物质主义特征.通过后物质主义理论全面了解青少年“饭圈文化”,构建青少年亚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必要张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百度戒色吧是一个体量庞大、结构完备的虚拟社群.它将自己界定为一个完全“公益性”的组织,矢志于帮助吧友戒除不良性行为,调理好虚弱的身体,提高自己的修养,认为这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基础”,是“不做屌丝做男神”的第一步.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讨论网络媒介之于戒色社群诞生的意义以及成员借用网络进行的戒色知识建构行动——这种建构采取了一种“知识盗猎”的方式谋取自身正当性,并呈现出对正统健康知识的质疑与抵抗.在阐释环节,提出可将戒色视为一种亚文化,其实质是一套对青少年困恼的归因方式以及对问题的想象性解决,核心是青年
近来,“祖安文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是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兴起和发展于网络空间的低俗亚文化,“祖安文化”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青年盲目从众致使话语偏差、丧失公序良俗价值判断、对网络环境造成污、拓展新的滋生土壤进而侵蚀现实空间.互动仪式链理论能够对“祖安文化”的起因、特点、生成逻辑和动力机制作出深入阐释.同时,互动仪式链理论作为“情感社会学”的典型,契合“情绪”和“情感能量”优先的网络空间场域,能够为网络空间亚文化的作用和引导机制提供可行性理论指导路径.
随着视觉技术的发展,旅行摄影成为了游客凝视自然或人文风景区的有形化与具体化实践.通过对20位青年旅行者的深度访谈,发现游客通过将风景转化成照片,使旅游的瞬时体验成为了永恒的收藏,而社交媒体的发展导致了游客凝视的进一步转向.一方面,受访者希望将旅行中的个人体验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以形塑关系自我、改善人际关系,并通过良好的线上互动行为进一步激发创作与分享的热情;另一方面,受访者会因为群体压力,通过设置分组等方式来隐藏旅游中的“集体自我”.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影响下,互联网内容产业发展迎来了以知识付费、流媒体、深度交互等为特征的“下半场”.随着由“平台为王”向“内容为王”的转向,青年创作者作为支撑互联网内容生产、决定内容供给的主体力量,已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核心资源.越来越多的青年怀揣梦想投身内容创作大军,使互联网文化和生态更为多元化,同时,受“点击量经济”影响而产生的抄袭、炒作等负面标签又与这一群体频繁绑定.面对产业变局,以明辨义利为主旨对职业身份进行清晰的界定、对职业责任进行理性的反思,是青年内容创作者在行业大潮中锚定角色、找准方
印证是我国司法实践中审查认定证据的重要方法,但在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其局限性日渐凸显.破解性侵未成年人案件证明难题的关键在于经验法则的引入,以弥补印证在“单一证据定案”方面的缺陷.经验法则契合审查判断未成年被害人陈述的特殊要求,具有评价证据能力、证明力及推论事实的功能,可以作为连接证据与事实的桥梁,帮助司法人员进行事实认定.应明确在此类案件中以审查“被害人陈述可信性”为中心综合运用经验法则判断;引入最佳解释推理以规范经验法则运用;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加强裁判文书说理及经验法则运用的公开.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中国青年赓续初心使命并继续稳步向前的历史节点,为深入挖掘百年历程下中国青年的成长与发展,研究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发展之路,探析“十四五”期间我国青年发展趋势与规律,2021年5月,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举办了“新时代、新征程与中国青年发展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6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建党百年与青年运动、“十四五”规划与青年发展、城市数字化转型与青年参与、高质量发展与人才培养等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阐析和专题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