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句话阐明了(字)词、句、章、篇的关系。可见字词是构成句段篇的要素。语言是要品的,在品中才能得其真味;那么如何细品语言,也许应该从最基本的语言单位——词语开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鉴词语就像领着学生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有些曲折,但是自然纯美,风景怡人,慢慢走,慢慢欣赏,定能通向文本的曼妙之处,“曲径通幽” 正所谓“词”径通幽,沿着“词径”一路行走,定能走向文本之“幽处”。
一、“词”径通往文本之“概”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中高段学生应具有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授之以渔。对于文本的概括我们也可以从词语入手。许多文本往往只需抓一个中心词与一些关键词,进行相应的补充,事件的梗概便自然而然浮出水面。因为这些词语提纲挈领着文本内容,紧抓这些词语事半功倍,举重若轻。如:我在执教五下《晏子使楚》这一课前,一遍一遍通读全文,“侮辱”“尊重”两词跃入我的眼帘,“侮辱”与“尊重”是一对反义词,这两个词生动地写出了晏子使楚这个故事的前因和后果,前因是(楚王想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结果是(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凭借这两个词学生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便有了基石。在教学中,我呈现了“侮辱”和“尊重”两个词,让学生说说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学生马上发现这两词是一对反义词,分别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经过一点拨故事的起因故事的结果浮出水面了。我马上顺势而导:“故事起因,故事结果我们已经知道让我们把事情经过加进去,看看楚王几次侮辱晏子?”默读课文后,学生的概括基本上比较到位。
二、“词径”通向文本之“情”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文以载道,每一个文本都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学生唯有领悟其情,才能走入文本,走近作者。“一枝一叶总关情”,做为文本基本构成要素——词,必定是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是文本之情的栖居之地,品鉴词语,往往能引领学生更好更快地通向文本之“情”,从而达到“四两拔千斤”之效。案例:五下《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一首诗,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的情在这首词中都寄托在 “醉”上,品鉴“醉”,醇香弥漫。
师:一首词就像一杯茶,越品越醇香,越品越有味道,请再读读《清平乐·村居》你觉得这首诗词中哪个字,哪个词语最值得品味,值得研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生默读,写出感受,后交流。
生1:我研究的是“亡赖”,从这个词中我看到一个小男孩在边玩边剥莲蓬吃。
生2:我觉得值得品味的词是“醉”字,从“醉”字可以看老翁老妇很开心,都喝醉了酒。
师:这个“醉”字是值得好好品一品,老翁老妇仅仅是喝醉了酒吗?“醉”字在这里还有什么意思?
生:陶醉的意思。
师:那老翁老妇被什么陶醉了呢?好好再默读全词,想一想。
生默读后交流:
生1:老翁老妇陶醉在周围的美景中,从词中“溪上青青草”中可以看出。小溪上碧草如茵怎么能不陶醉?
生2:老翁老妇陶醉在儿女的孝顺中,你看大儿子在锄草,二儿子在织鸡笼,替老翁老妇在干活,多么孝顺呀!
生3:他们陶醉在小儿子的淘气顽皮中,小儿子边剥莲蓬边玩耍的顽皮样令他们笑个不停。
师:是呀!老翁老妇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中,陶醉在这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中,我不禁又要问了,这仅仅是老翁老婦陶醉了吗?还有谁陶醉了?
生:作者——辛弃疾
师:对啊!作者辛弃疾也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乡村风光,陶醉在这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中,他——(板书:心醉田园。)写下了这阕词!
在文本中抓住类似“醉”这样醇香弥漫的词,好好品味鉴赏,文本之情便会萦绕于学生心间,深深地领悟于心。
三、“词径”通达文本之“技”
每个文本都有独特写作方法与技巧。正如歌德所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人来说是一个秘密。”对于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目的语文教学来说,要破解的当然就是这个秘密。语文教学要在理解语言内容的基础上,品味、推敲语言表达形式领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实现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同构共生。品鉴词语便从细处破解文本语言表达的技巧,让学生有章可循,掌握写作之技法。
案例:五下《祖父的园子》中的第17自然段,一段中重复使用七个“愿意”从而表达作者眼中景物的自由和自己心灵的自由,不惜重复使用了7个“愿意”,语言看似重复乏味,但细细读之,自由之情洋溢字里行间,并且诗意浪漫。如何引导学生品鉴这特殊的用词现象,我自己写了一段话让学生进行对比品鉴。
出示自己写的一段话:倭瓜顺着瓜架慢慢地往上爬,在房前搭起一个巨大的绿棚子。黄瓜花在绿叶丛中探出了黄灿灿的脑袋,一个个可爱的小黄瓜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甚是婀娜。蝴蝶在这其间翩翩起舞,蜜蜂也像赶趟似的过来了,好一派菜园风光!
师:这段话和文中的比较,你觉得那段美?
生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文中的好,有的认为老师的好。
师:抛开写作目的,两段话都不错,但我说我要表达景物之自由,哪一段适合。
生(异口同声):文中的。
师:如果我要写出这些景物的美呢?
生(异口同声):老师你写的。
师:看来遣词造句都要和我们写作目的相符,谨慎用词,为我们写作目的服务。
师:萧红用了这7个愿意其实在告诉我们在园子里她愿意——
生:她愿意拔草就拔草皮。
生:她愿意捉蚂蚱就捉蚂蚱。
……
师:是呀!这7个愿意正是萧红在诉说自己心灵的自由,她心灵是自由的,所以所写也应该是自由之景,这段话看似重复乏味,但细细读之,自由之情洋溢字里行间,并且诗意浪漫。你们以后在写作中也可以像萧红这样重复用词来表达和强化你所要表达的情感。
品鉴词语,咬文嚼字这条小径蜿蜒曲折,有些难走,但沿途风光绮丽,幽深之处鸟儿鸣啭啁啾,未经品味,怎知其幽?!
一、“词”径通往文本之“概”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中高段学生应具有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授之以渔。对于文本的概括我们也可以从词语入手。许多文本往往只需抓一个中心词与一些关键词,进行相应的补充,事件的梗概便自然而然浮出水面。因为这些词语提纲挈领着文本内容,紧抓这些词语事半功倍,举重若轻。如:我在执教五下《晏子使楚》这一课前,一遍一遍通读全文,“侮辱”“尊重”两词跃入我的眼帘,“侮辱”与“尊重”是一对反义词,这两个词生动地写出了晏子使楚这个故事的前因和后果,前因是(楚王想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结果是(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凭借这两个词学生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便有了基石。在教学中,我呈现了“侮辱”和“尊重”两个词,让学生说说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学生马上发现这两词是一对反义词,分别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经过一点拨故事的起因故事的结果浮出水面了。我马上顺势而导:“故事起因,故事结果我们已经知道让我们把事情经过加进去,看看楚王几次侮辱晏子?”默读课文后,学生的概括基本上比较到位。
二、“词径”通向文本之“情”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文以载道,每一个文本都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学生唯有领悟其情,才能走入文本,走近作者。“一枝一叶总关情”,做为文本基本构成要素——词,必定是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是文本之情的栖居之地,品鉴词语,往往能引领学生更好更快地通向文本之“情”,从而达到“四两拔千斤”之效。案例:五下《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一首诗,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的情在这首词中都寄托在 “醉”上,品鉴“醉”,醇香弥漫。
师:一首词就像一杯茶,越品越醇香,越品越有味道,请再读读《清平乐·村居》你觉得这首诗词中哪个字,哪个词语最值得品味,值得研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生默读,写出感受,后交流。
生1:我研究的是“亡赖”,从这个词中我看到一个小男孩在边玩边剥莲蓬吃。
生2:我觉得值得品味的词是“醉”字,从“醉”字可以看老翁老妇很开心,都喝醉了酒。
师:这个“醉”字是值得好好品一品,老翁老妇仅仅是喝醉了酒吗?“醉”字在这里还有什么意思?
生:陶醉的意思。
师:那老翁老妇被什么陶醉了呢?好好再默读全词,想一想。
生默读后交流:
生1:老翁老妇陶醉在周围的美景中,从词中“溪上青青草”中可以看出。小溪上碧草如茵怎么能不陶醉?
生2:老翁老妇陶醉在儿女的孝顺中,你看大儿子在锄草,二儿子在织鸡笼,替老翁老妇在干活,多么孝顺呀!
生3:他们陶醉在小儿子的淘气顽皮中,小儿子边剥莲蓬边玩耍的顽皮样令他们笑个不停。
师:是呀!老翁老妇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中,陶醉在这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中,我不禁又要问了,这仅仅是老翁老婦陶醉了吗?还有谁陶醉了?
生:作者——辛弃疾
师:对啊!作者辛弃疾也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乡村风光,陶醉在这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中,他——(板书:心醉田园。)写下了这阕词!
在文本中抓住类似“醉”这样醇香弥漫的词,好好品味鉴赏,文本之情便会萦绕于学生心间,深深地领悟于心。
三、“词径”通达文本之“技”
每个文本都有独特写作方法与技巧。正如歌德所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人来说是一个秘密。”对于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目的语文教学来说,要破解的当然就是这个秘密。语文教学要在理解语言内容的基础上,品味、推敲语言表达形式领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实现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同构共生。品鉴词语便从细处破解文本语言表达的技巧,让学生有章可循,掌握写作之技法。
案例:五下《祖父的园子》中的第17自然段,一段中重复使用七个“愿意”从而表达作者眼中景物的自由和自己心灵的自由,不惜重复使用了7个“愿意”,语言看似重复乏味,但细细读之,自由之情洋溢字里行间,并且诗意浪漫。如何引导学生品鉴这特殊的用词现象,我自己写了一段话让学生进行对比品鉴。
出示自己写的一段话:倭瓜顺着瓜架慢慢地往上爬,在房前搭起一个巨大的绿棚子。黄瓜花在绿叶丛中探出了黄灿灿的脑袋,一个个可爱的小黄瓜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甚是婀娜。蝴蝶在这其间翩翩起舞,蜜蜂也像赶趟似的过来了,好一派菜园风光!
师:这段话和文中的比较,你觉得那段美?
生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文中的好,有的认为老师的好。
师:抛开写作目的,两段话都不错,但我说我要表达景物之自由,哪一段适合。
生(异口同声):文中的。
师:如果我要写出这些景物的美呢?
生(异口同声):老师你写的。
师:看来遣词造句都要和我们写作目的相符,谨慎用词,为我们写作目的服务。
师:萧红用了这7个愿意其实在告诉我们在园子里她愿意——
生:她愿意拔草就拔草皮。
生:她愿意捉蚂蚱就捉蚂蚱。
……
师:是呀!这7个愿意正是萧红在诉说自己心灵的自由,她心灵是自由的,所以所写也应该是自由之景,这段话看似重复乏味,但细细读之,自由之情洋溢字里行间,并且诗意浪漫。你们以后在写作中也可以像萧红这样重复用词来表达和强化你所要表达的情感。
品鉴词语,咬文嚼字这条小径蜿蜒曲折,有些难走,但沿途风光绮丽,幽深之处鸟儿鸣啭啁啾,未经品味,怎知其幽?!